Earthwalker

Search

Search IconIcon to open search

制度基因 - 許成鋼

Last updated Unknown

rw-book-cover

# Metadata

# Highlights

# 序言 及 謝 辭

當 代 中 國 制度 是 人 類 歷 史上 最 龐 大、 最 持久, 而且 對 全球 產 生 深 遠 影 響 的 極 權 主 義 政 權。 (Location 22)

共 產 極 權 制 本身 是 集 政治、 社 會、 經 濟 以及 意 識 形 態 於 一 體 的 制度, (Location 23)

直到 文革 初期, 我都 堅 信 共 產 主 義。 文革 爆 發 時 我 初中 二年 級, 那 時 觀 察 到 的 共 產 主 義 理想化 的 宣 傳 與 殘 酷 現 實 之 間 的 鮮 明 矛盾 使我 感到 極 度 震 驚 和 困惑。 (Location 34)

共 產 主 義 理 論 將 共 產 主 義 社 會 描述 為 無 階 級 的 人 間 樂 園; 但 現 實 中, 共 產 黨 政 權 內 卻 製 造出 制度化 的 特 權 社 會 群 體。 這 是 為 什 麼? 共 產 黨 稱 中 國 在 朝向 共 產 主 義 的 過 渡, 但又 一直 在 進 行 殘 酷 的 階 級 鬥 爭, 這 豈 不是 意味著 永 遠 不可能 過 渡 到 無 階 級 的 共 產 主 義? (Location 36)

科 爾 奈 對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制度 本 質 的 深刻 理解, 對 我 探索 共 產 極 權 制度 的 歷 程 至 關 重要。 (Location 51)

馬 德 斌 邀 請 我 為《 劍 橋 中 國 經 濟 史》 撰 寫 一章, 讓 我有 機 會 提前 闡 述 本 書 核心 觀 點, 從 而 為 改 進 本 書 及 時 獲 得 接受 回 饋 意 見 的 機 會。 (Location 70)

本 書 的 中文 和 英文 版本。 兩 個 版本 是 分 別 獨 立 撰 寫 的, 都是 原 創, 而非 從 另一 種 語 言 翻 譯 而 來。 這 樣 做 的 目的 是 為 了 確 保 表述 的 準 確 性 和 清晰度, 避免 翻 譯 可能 帶 來 的 失真。 (Location 109)

她在 我的 研究 和 寫 作 過 程 中 是 不可 或 缺 的 靈 感 之源。 她 給 予 我的 無 條 件 的 愛、 深刻 的 理解 和 堅 定的 支持, 是我 完成 這 部 作品 的 堅 實 基 礎。 她不 僅 是我 深深 鍾 愛 的 伴 侶, 也是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的 傑 出 學 者, 是我 最 親 密 的 同事 和 靈 魂 知己, 同 時 也是 對 我 學 術 研究 最 敏 銳 的 批 評 者。 (Location 129)

Information 是 經 濟 學 和 資 訊 論 的 術 語, 不能 與 包括 其他 涵 義 的 普通 詞 彙「 資 訊」 混淆, (Location 136)

# 第一章 導 論

本 書 的 主要 目的 之一 是 試 圖 加 強 這 個 學 術 研究 的 薄弱 環 節, 並 填 補 空白 和 清除 誤 解; 這 是 理解 中 國 的 過 去 和 今天, 預 測 將 來 可能 的 變 化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235)

極 權 制度 由 高度 互 補 的 六 個 基本 成分 組 成: 一、 以 意 識 形 態 為 核心 的 控制 全民 的 黨; 二、 黨 對 意 識 形 態 的 壟 斷 和 依 賴; 三、 黨 對 秘密 警察 的 壟 斷 和 依 賴; 四、 黨 對 傳 媒 的 壟 斷 和 依 賴; 五、 黨 對 武 裝 的 壟 斷 和 依 賴; 六、 黨 對 社 會 中 所有 組 織( 包括 企 業) 的 壟 斷 和 依 賴, 並 通 過 這 個 管道 控制 全 社 會 的 資 源。[ (Location 241)

極 端 的 專 制 性 質 本身 決 定了 無 論 其名 義 的 意 識 形 態 是 什 麼, 其 表 達 的 部分 內 容 都 會 與 這 個 制度 的 操作 嚴 重 自相矛盾。 (Location 247)

帶 有 極 端 平等 內 容 的 共 產 主 義 意 識 形 態, 帶 有 人道 主 義 內 涵 的 關 於人 的 自由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意 識 形 態, 只是 用 於 宣 傳 的 意 識 形 態, 只是 抽象 的 名 義 上 的 意 識 形 態。 因其 從 基本上 與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矛盾, 在 任何 極 權 制 實 踐 中, 這 些 抽象 的 意 識 形 態 都被 摒 棄。 (Location 250)

儘 管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進 入 中 國 是 蘇 共 的 主 動 和 巨大 的 努力, 但 以 千百 萬 生命 為 代 價 在 中 國 建立 共 產 極 權 制度 是 中 國 革命者 的 選 擇, 而非 蘇 聯 紅 軍 為 中 國 做 的 選 擇。 (Location 254)

關 於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政治 經 濟 學 和 經 濟 學 的 學 術 研究 方面 的 空白 使得 人 們 缺少 對 中 國、 蘇 俄, 及其他 前 共 產 黨 國 家 制度 的 基本 認 識, 更 使人 們 難 以 預 測 和 應 對 這 些 國 家 出 現 的 政治 逆 轉。 (Location 268)

學 術 界 和 政策 界 對 極 權 主 義 的 忽略, 使 中共 在 不受 質 疑 的 環 境 下, 從 西方 獲 得了 幫 助 其 巨大 發 展 的 機 會。 人 們 至今 仍然 普遍 不 認 識 甚至 拒 絕 認 識 中共 的 極 權 主 義 性 質。 (Location 293)

極 權 主 義 制度 以 極 端 暴力、 全面 消 滅 私有 產 權 和 全面 控制 社 會 為 其 特 徵, 產 生於 名 為 世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的 世俗 政治 宗教 運 動。 這 個 運 動 以 追求 平等 為 名 義, 鼓吹 世俗 救世主 義, 極 具 誘 惑 力 和 煽 動 力。 (Location 298)

區 管 式 極 權 制 ─ ─ 是 中 國 與 蘇 歐 極 權 制 之 間 最 大的 差 別( 第十一、 十二 章)。 正是 這 個 差 別 使得 中 國 的 私 企 能在 經 濟 改革 中 獲 得 發 展, 並 成 為 推 動 中 國 經 濟 發 展 的 關 鍵 因素, 從 而 挽救 了 中共 政 權。 (Location 316)

從 2010 年代 後 期 起, 中 國 出 現 了 全面 逆 轉, 這 表明 中 國 經 濟 的 一度 發 展 並 不能 使 中共 完全 擺 脫 蘇 共 的 命 運。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基本 制度 仍然 無 法 改革, 經 濟 改革 仍然 註 定要 失 敗( (Location 318)

除 經 濟 停 滯 外, 蘇 歐 共 產 黨 最 終 得以 和 平放 棄 極 權 制, 還 源 於 巨 大的 社 會 壓 力 和 對 人 權-人 性的 社 會 意 識。 這 些 社 會 壓 力 和 社 會 意 識 都 與 蘇 歐 的 制度 基因 相 關( 第十四 章)。 與 蘇 歐 相比, 中 國 在 人性-人 權 方 面的 社 會 認 知 相 對 薄弱。 此外, 在 中共 統 治 下, 長 期以 來 軍 人 干 政; 同 時, 中共 有意 制度化 培 養 太子 黨 作 為 接班人( 第十四 章)。 所有 這 些 因素 共同 決 定了, 即便 在 經 濟 長 期 停 滯 的 情 況 下, 中共 領 導 也 很 難 和 平放 棄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320)

中 華 帝制 對 臺 灣 的 短期 統 治 早在 十九 世 紀 末 就 已 終 止, 使得 中 華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在 臺 影 響 淺 薄。 在 日 治 時 期 的 大 正 民主 時 代, 臺 灣 已 經 開 始 形成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。 而 共 產 國 際 從 未到 達 過 臺 灣, 國 民 黨 也不 是 極 權 主 義 黨。 在 國 民 黨 治 下 的 臺 灣, 不 僅 未 徹 底 清除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, 反而 為 其 提供 了 生存 和 成 長 的 機 會。 (Location 325)

在 部分 實 施《 中 華 民 國 憲 法》 的 威 權 時 期, 透 過 地方 選 舉、 私 企 大 發 展 和 公民 社 會 的 普及, 在 臺 灣 制度 轉 型 前 的 幾 十年 裡,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 在 臺 灣 社 會 已 經 有了 大 發 展, 並 由此 產 生了 要求 建立 憲 政 的 社 會 壓 力。 臺 灣 的 制度 轉 型 正是 依靠 威 權 統 治 者 順 應 這 一 巨 大的 社 會 壓 力 而 實 現 的。 (Location 327)

日本 是 歐 美 以外 第一 個 建立 憲 政 的 國 家, 也 從 此 成 為 歐 美 以外 第一 個 發 達 國 家( (Location 333)

帝制 是 歷 史上 遺 留 的 詞 彙, 而非 政治 學 或 其他 學 術 上有 統 一 涵 義 的 術 語。 歷 史上 稱 為 帝 國 的 制度, 從 極 端 專 制 到 君主 立 憲, 散布 在 很 寬 的 範 圍 上。 (Location 341)

在 政治 學、 史 學, 以至 於 列 寧 主 義 文 獻 中,「 imperialism」 一 詞 有 許 多 不同 涵 義, 也 對 應 於 不同 的 中 譯。 例如 在 國 際 關 係 和 列 寧 主 義 中, 常 譯 為 帝 國 主 義。 此 時, 這 個 詞 意味著 控制 遼 闊 疆土, 在 國 際 關 係 中 享有 霸 權 的 帝 國。 但在 史 學 中, 通常 這 個 詞 的 使用 不 是由 定 義 決 定, 而 直接 來 源 於 歷 史上 一些 國 家 的 自我 稱 謂。 (Location 346)

如同 1960 至 1970 年代, 人 們 對 當 時 快速 發 展 的 蘇 聯 的 期待 或 恐 懼, 而 蘇 聯 的 人均 GDP 從 未 超 過 美 國 的 三分之一。[ (Location 362)

雖 然 經 歷 軍 國 主 義 的 重大 曲折, 明治 維 新 和 後 續 大 正 民主 時 期 推行 的 憲 政 民主 改革 為 日本 戰 後 建立 民主 制度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371)

明治 維 新 後 的 日本 在 1894 至 1905 年的 十一 年 間 分 別 對 中、 俄 開 戰, 幾 乎 同 時 在 沙俄 和 大 清 帝 國 觸 發 憲 政 改革。 而 緊 隨 改革 的 失 敗, 這 兩 大 帝 國 不 僅 轟 然 崩塌, 更 分 別 創 建 了 世界上 第一 個 和 最大 的 極 權 主 義 政 權。 (Location 372)

部分 俄 國 社 會 精英 在 十八 世 紀 後 期 已 經 開 始 接受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的 影 響, 其中 包括 憲 政 的 意 識。 俄 國 朝 憲 政 的 努力 萌 發 於 1814 年。 當 時, 為 了 慶 祝 戰 勝 拿 破 崙, 沙皇 亞 歷 山 大 一世 率 俄 國 軍 官 進 入 巴黎, 其中 一些 精英 在那 裡 受到 法 國 大革命 的 啟 發。 (Location 380)

自 從 1917 年 俄 國 創 建 共 產 極 權 制度( 正式 建立 蘇 維 埃 政 權 的 時 間 是 1922 年), 其 在 全球 發 展 迅猛, 擴 張 速度 遠 超 過 人 類 歷 史上 經 歷 過 的 任何 宗教 或 制度。 到 1970 年代, 全世界 在 極 權 制度 下 的 人口 超 過 信仰 基督教( 世界第一 大 宗教) 所有 分支 的 人口 總 和。 (Location 391)

戊戌 變 法 和 辛亥革命 雖 然 手段 不同, 但 建立 憲 政 的 目的 相近, 都是 試 圖 從 基本 上用 發 達 國 家 行之有效 的 制度 來 取代 中 國 傳 統 的 專 制 制度。 (Location 400)

憲 政 民主 制度 在 荷 蘭、 英 國、 美 國 的 建立 在先, 這 些 國 家 的 產 業 革命 和 相 應 的 經 濟 大 發 展 在 後。 (Location 420)

中 國 的 傳 統 帝制 抑制 產 生 憲 政 的 機 會。 而且, 在 中 國 特定 制度 的 阻 礙 下, 不 僅 談 不上 產 生 產 業 革命, 甚至 連 格 申 克 龍( Alexander Gerschenkron) 關 於 落 後 經 濟 可能 出 現 的 所 謂「 後 發 優 勢」, 在 中 國 也 很 難 實 現。 (Location 423)

哲 學 家 羅 素( Bertrand Russell) 曾 總 結:「 自 從 盧 梭 的 時 代 以 來, 自 認 為 是 改革者 的 人 分成 兩 群: 一群 追 隨 盧 梭, 另 一群 追 隨 洛 克。 他 們 有些 時 候 合作, 而 許 多人 看 不到 他 們 之 間 的 不 相容性。 但他 們 之 間 的 不相容 性 逐 漸 愈 發 明 顯。 如今, 追 隨 盧 梭 的 結 果是 希特勒; 追 隨 洛 克 的 產 物 則 是 羅 斯 福 和 邱 吉 爾。」 (Location 425)

洛 克 是 憲 政 思想 的 奠基人, 英 國 光 榮 革命 時 期 的 偉 大 思想家。 他 關 於人 權 的 基本 思想 深入 影 響 美 國 憲 法 以及 所有 憲 政 國 家 的 憲 法, 包括 聯 合 國 人 權 宣言。 (Location 428)

盧 梭 對 馬 克 思 主 義 有 基本 影 響, 列 寧 主 義 政 黨 從 思想、 意 識 形 態、 制度 以及 紅 色 恐怖 等, 直接 與 盧 梭 的 理念 和 雅 各 賓 派 的 實 踐 密切 相 關, 實 際 上 是在 這 個 基 礎 上 所 衍生 發 展出 來 的。 (Location 433)

區 管 式 極 權 制 把 行政 和 經 濟 管理 的 主 體、 把 對 地方 的 行政、 資 源 和 經 濟 的 控制 權 下放 到 地方 黨 政。 將 中 國 的 制度 從 經 典 極 權 制 改 為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的 運 動 始 於 1958 年的 大 躍 進, 鞏 固 於 1966 至 1976 年的 文化 大革命。 (Location 447)

任何 所 謂 重 複 歷 史 只 是在 新 情 況 下 重 複 某些 歷 史上 的 基本 特 點, 而 不 會 在 所有 細 節 上 重 複。 (Location 455)

秦、 漢 建立 大一 統 帝 國 時 期, 中 國 帝制 系 統 的 制度 基因 雛 形 得以 形成。 這 些 制度 基因 在 帝制 瓦解 又 重新 統 一 的 過 程 中 不 斷 演 變 增 強, 到 隋-唐-宋 時 期 得以 完善。 此後 千年 裡, 這 些 完善 的 制度 基因 變 得 高度 穩 定。 (Location 462)

隋唐 以 來 建立 的 科 舉 制( 漢 朝 初建, 但 沒 有 制度化) 是 切 斷 高 級 官吏 世代 權 力 延 續 的 人事制度。 這 是 保 護 皇帝 控制 官僚 系 統 的 人事 控制 權, 同 時 也 控制 意 識 形 態 的 工具, 以 確 保 所有 進 入 官僚 系 統 的 人都 通 過 洗 腦, 從 而 形成 忠 君 的 共 識。 (Location 494)

十九、 二十 世 紀 之交, 俄 國 是 強 占 中 國 領 土 最大 的 侵略者( 所 謂 日俄 戰 爭, 實 際 上 是 日本 與 大 清 帝 國 聯 合 抗拒 俄 國 占 領 中 國 領 土 的 戰 爭)。 (Location 519)

世界上 任何 限制 王 權 的 制度 變 化 都 與 王 權 的 自身利益 不相容; 因此, 透 過 立 憲 限制 王 權 從 來 都 必 須 有 王 權 之外 的 力量 推 動, 所有 君主 立 憲 的 和平 演 變 都是 王 權 在 外力 下 不得 已而 為 之。 (Location 527)

在 中 國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裡, 帝 國 高度 壟 斷 權 力-產 權。 這 個 制度 基因 決 定 君主 立 憲 是 激 勵 不相容 的 制度 變 化。 (Location 530)

1911 年的 共和 革命 名 義 上 推 翻了 人 類 歷 史上 最 持久 的 帝制, 但 並 不能 建立 穩 定的 憲 政 制度。 對 憲 政 的 破 壞 不 僅 有 袁 世 凱 復 辟 帝制, 更有 共和 革命 的 領 袖 孫 中山 發 動 二次革命。 (Location 534)

共 產 國 際 在各 國 輸 出 革命 普遍 失 敗, 唯 獨 在 中 國 取得 巨大 成功。 而且, 儘 管 世界上 多 數 國 家 朝 憲 政 的 努力 極 少 一 帆 風 順, 但 自己 選 擇 並 成功 建立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國 家 則 更 為 罕 見。 (Location 540)

單 純 討 論 暴行 不足 以解 釋 歷 史 現 象 背 後 人 們 的 動 力。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煽 動 性、 狂 熱 性、 組 織 性、 殘 暴 性, 需要 超高 強 度 的 激 勵 機 制( incentive mechanisms)。[ (Location 552)

布 爾 什 維 克 從 初建 就 截然 區 別 於 當 時 歐 洲 存在 的 所有 馬 克 思 主 義 政 黨, 其 關 鍵 就是 秘密 恐怖 團 體 的 組 織 原 則 和 組 織 方式, 而 秘密 恐怖 政治 組 織 正是 布 爾 什 維 克 從 沙俄 社 會 繼 承 來 的 制度 基因。 (Location 560)

共 產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能力 遠 超 過 秘密 恐怖 政治 組 織, 最大 的 不 同在 於 其 系 統 的、 極 具 吸引力 的 意 識 形 態, 及 極 強 的 煽 動 性 和 帶 有 強 烈 宗教 色彩 的 全 社 會 動 員 能力。 (Location 566)

在 這 個 政治 宗教 裡,[ 24] 馬 列 主 義 的 經 典 取代《 聖 經》、 共 產 主 義 社 會 取代 天堂、 革命 烈士 取代 殉教者。 以 模仿 使 徒 傳 播 耶 穌 基督 的 方式, 布 爾 什 維 克 系 統 地 製 造 個 人 崇拜, 把 領 袖 抬高 為 聖 人、 救世主; 透 過 模仿 教 會 封 聖, 系 統 地 宣 傳 革命 英雄、 革命 先烈( 事 蹟、 地位、 廟 宇); 以 模仿 大 規 模 宗教 儀 式, 把 對 上帝 的 懺 悔 變 成 對 黨 的 懺 悔(「 (Location 587)

與 基督教 要 解救 全人 類 相似, 馬 克 思 主 義 宣 稱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革命 只有 解放 全人 類 才能 勝 利。 (Location 598)

中 國 皇帝 向 來 限制 基督教 和 西方 其他 思 想在 中 國 的 傳 播, 因此 中 國 不存在 關 於 上帝( 唯一 的 神)、 真理( 唯一 真理) 和 救世主 的 社 會 信仰 和 社 會 共 識, 也不 存在 影 響 社 會 的 教 會。 (Location 610)

太平 天 國 只是 名 義 上 利用 基督教 的 名 詞, 其 本 質 與 基督教 無 關。 基督教 某些 詞 彙 被用 來 為 起 義 提供 合法性, 在 動 員 起 義 方面 曾 非常 有效; 孫 中山 與 毛 澤 東 都以 洪 秀 全 為 其 榜 樣。 與 太平 天 國 不同, 共 產 國 際 直接 向 中 國 輸 送 新的 意 識 形 態、 在 中 國 建立 新的 制度, 更 直接 參 與 改 變 中 國 制度 基因 的 過 程。 (Location 616)

從 1921 年 正式 建立 中共 到 1943 年 共 產 國 際 解散, 中 國 共 產 黨 都是 共 產 國 際 的 分支。 中共 亦 自 稱 為 布 爾 什 維 克。 中 國 共 產 黨 的 重大 決 策 均需 共 產 國 際 批准, 經 費 由 共 產 國 際 提供, 重要 領 導 人 由 共 產 國 際 任命。 (Location 621)

極 權 主 義 黨 使用 煽 動、 暴力 和 強 制 等 方式 提供 強 大的 激 勵, 製 造出 許 多 狂 熱 的「 群 眾」。 (Location 630)

自上而下 的 嚴 密 組 織 和 鐵 的 紀 律 使得 這 類 黨 可以 一方面 推 動 極 具 誘 惑 性 和 煽 動 性的 意 識 形 態, 另一方面 透 過 掩 蓋 真相, 策 劃 分 步 執 行 以 達 到 全面 控制 社 會 的 目 標。 以此 方法, 共 產 黨 把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、 對 絕 大多 數 人 激 勵 不相容 的 最 終 目 標 分解 為 多 個 對 很多人 短期 激 勵 相容 的 具 體 政策, 使其 能 逐步 消 滅 其 對 手。 (Location 637)

例如, 對 於 追求 民主 自由 的 社 會 精英, 他 們 許 諾 民主 自由; 對 於 貧 下 中 農, 他 們 許 諾 平分 土地 和 保 護 貧 下 中 農 從 革命 中 獲 得的 土地 產 權。 達 到 每 個 階 段 的 目的 後, 中共 很快 就 轉 移到 下一 個 目的。 由 最 終 目 標 的 激 勵 不 相容性 決 定, 不同 階 段 的 目的 必定 前 後 矛盾。 因此, 中共 必定 在 每一 步 都要 違 反 過 去 做出 的 承 諾。 (Location 645)

在 精心 設 計 的、 不 斷 革命 的 策略 下, 把 本 質 上 激 勵 不相容 的 長 遠 目 標 分解 成 多 個 短期 激 勵 相容 的 革命, 中共 將 這 個 布 爾 什 維 克 黨 的 基本 策略 發 展到 極 致。 (Location 648)

在 短期 激 勵 相容 的 革命 中, 中共 都 整 體 削弱 或 整 體 消 滅 一部分 試 圖 抵制 或 挑 戰 的 政治 力量 或 社 會 力量, 包括 黨 內 的 力量。 (Location 652)

如果 創 建 極 權 制度 前, 人 們 已 經 普遍 知道 即 將 建立 的 極 權 制度 之 性 質, 絕 大多 數 人, 包括 很多 構 成 其 制度 的 精英, 都不 會 選 擇 這 個 制度。 (Location 653)

極 權 主 義 集 體 對 付 個 人, 給 個 人 施加 壓 力, 其中 包括 共 產 黨 內 處 於 領 導 地位 的 人。 (Location 656)

每 個 人都 了解 自己 在 這 個 暴力 制度 面前 的 渺小 和 無 助, 進 而 投降 甚至 加入 整 肅 他人 的 行列, 於是 形成 該 制度 特 有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。 如此 反覆, 最 終 該 制度 擁 有 足 夠 力量 壓 制 任何 與 領 袖 持不 同 見 解 的 人。 (Location 659)

面 對 不 順 從 就 要被 整 肅 時, 人 們 普遍 選 擇 順 從( 順 從 有 時 意味著 整 肅 他人), 就 變 成 在 極 權 制 暴政 激 勵 相容 條 件 下 的 均衡 狀 態。 (Location 661)

1950 年 起 全面 蘇 化 引入 的 蘇 式 極 權 制, 或 毛 稱 的「 條 條 專 政」, 與 中共 革命 時 期 形成 的 以 各 解放 區 為 基 礎 的 地方 權 力 基 礎 嚴 重 激 勵 不相容。 (Location 671)

在 大 躍 進 中, 地方 黨 政 的 地 區 實 驗 中最 大的 發 明 就是 人民公社 制度, 在 全 國 範 圍 快速 推 廣 人民公社 的 機 制 則 是 地 區 之 間 的 競 爭。 (Location 679)

文化 大革命 對 中共 黨-國 帶 來 的 巨大 災 難, 是 促成 後 毛 澤 東 時 期 中共 變 化 的 一 個 重大 因素。 中共 的 目 標 從 階 級 鬥 爭 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轉 變 為 經 濟 增 長。 在 蘇 聯 東 歐 集 團 國 家 已 經 進 行 十 多年 改革 的 背景 下, 中共 追 隨 東 歐 國 家 的 市 場 社 會 主 義 類 型 改革。 中共 聲 稱 是 鄧 小 平 發 明了 市 場 社 會 主 義, 這 在任 何方 面 都 不符 事 實。 (Location 692)

蘇 聯 東 歐( 蘇 歐) 集 團 面 對 經 濟 增 速 持 續 下降 的 壓 力, 從 1960 年代 後 期 開 始 一系列 經 濟 改革, 試 圖 扭 轉 頹 勢, 保住 共 產 極 權 統 治。 (Location 695)

但在 極 權 制度 中, 所有 經 濟 資 源 完 全由 各 級 黨 政 官僚 控制。 改 什 麼、 如何 改、 誰 來 改, 直接 涉及 黨 政 官僚 的 自身利益。 他 們 可以 無 組 織 地 集 體 消 極 怠工, 甚至 抵抗。 (Location 696)

如何 設 計 並 解 決 各 級 官僚 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, 是 改革 必 須 面 對 的 最 基本 問 題 之一。 所有 極 權 制 國 家 的 改革 都 面 對 這 個 巨大 挑 戰, (Location 700)

蘇 歐 集 團 的 經 濟 改革 一直 未能 突破 極 權 制 的 政治、 意 識 形 態、 制度 的 基本 束 縛, 也 無 法 解 決 黨 政 官僚 的 基本 激 勵 機 制 問 題, 導 致以 失 敗 告 終。 經 歷 二十 多年 改革 之後, 整 個 蘇 歐 體 系在 1989 至 1992 年 之 間 全面 崩 潰。 (Location 702)

在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的 基 礎 上, 改革 早 期以 地 區 競 爭 和 地 區 實 驗 的 機 制, 曾 相 對 有效地 解 決 各 級 官 員 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。 (Location 709)

區 管 式 極 權 制 及 地方 競 爭 是 地方 官 員 能容 忍 甚至 幫 助 私有 企 業 在 不合法 的 情 況 下, 從 無 到有 大 發 展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712)

為 扭 轉 文革 的 重 大破 壞 作用, 後 毛 時 期中 共在 全 國 各 級 黨 政 官僚 機 構 中 進 行 大 規 模 人事 重 組, 以 傾 向 經 濟 建 設 的 官僚 置 換 傾 向 階 級 鬥 爭 的 官僚。 (Location 713)

按照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道理, 落 後 的 制度 會 變 得 更 窮 困。 因此, 中 國 的 貧 困 本身 就 動 搖 了 中共 統 治 的 合法性。 (Location 715)

區 管 式 極 權/ 威 權 制 與 經 典 極 權/ 威 權 制 之 間 的 差 別 只限 於 操作 層 面, 是 相同 制度 中 存 在的 差 別。 (Location 723)

在 抗拒 基本 制度 變 革 的 力量 下, 中 國 改革 早期 靠 區 管 式 極 權( 威 權) 制 特 點 得到 的「 改革 紅 利」, 很快 就 消耗 殆 盡, 使 中 國 沒 能成 為 極 權 制 改革 的 例外。 蘇 歐 制度 改革 失 敗 背 後 的 規 律 同 樣 適 用 於 中 國。 (Location 728)

中共 靠 保持 對 社 會 全面 控制 的 基本 制度 及 極 權 制 在 中 國 的 制度 基因, 使其 能在 有 選 擇 地 放 鬆 控制, 並 產 生 有限 的 多元化 之後, 仍然 可以 朝 反 方向 改 變, 返回 極 權 主 義 制度。 (Location 737)

在 地 區 競 賽 機 制 仍然 有效 的 機 遇之 窗( windows of opportunity) 時 期, 如果 順 應 以 私有 經 濟 為 基 礎 的 市 場 經 濟 進 行 相 關 制度 改革, 中 國 的 情 況 會 完全 不同。 如果 那 時 朝 獨 立 司法 方向 發 展 法治, 容 許 社 會 基 層 組 織 自治 發 展, 大幅 減 少 國 有 資 產, 就可能 從 根本上 逐 漸 轉 變 政府 的 功能, 使 新的 制度 基因 萌芽 進 一步 壯 大。 (Location 742)

新制度 基因 萌芽 的 產 生 和 發 展期 只 集中 在 中 國 經 濟 面 對 嚴 重 挑 戰 的 1990 年代 至 二十 一世 紀 初。 加入 WTO, 經 濟 發 展 比 較 順 利 之後, 舊 制度 基因 的 力量 很快 得到 重整, 並 再度 大 發 展。 (Location 746)

在 中 國 變 成 中等 收入 的 國 家, 政府 與 民 眾 爭 奪 土地 資 源 不 斷 激化 社 會 矛盾 之後,[ 27] 地方 競 爭 機 制 最 終 產 生的 是 更多 負 面 作用, 使得 利用 這 個 機 制 推 動 改革 的 機 遇之 窗 喪 失 殆 盡。 (Location 748)

在 改革 面 臨 困 難 關 口 時 期, 全球 金融 危 機 爆 發, 中 國 制度 帶 來 的 問 題 被 金融 危 機 所 掩 蓋。 政府 趁 機 推行 超 大 規 模 的 財 政 刺激, 高度 依 賴 地方 政府 競 賽 機 制, 鼓 勵 地方 政府 大 規 模 舉 債 投 資 基 礎 建 設。 作 為 權 宜 之 計, 各地方 高 鐵、 公路、 機 場( 鐵 公 機) 等 基 礎 建 設 超速 發 展。 (Location 750)

刺激 政策 在 創 造 表面「 奇 蹟」 的 同 時, 也 為 中 國 經 濟 和 改革 埋下 深深 的 隱 患 ─ ─ 難 以 抑制 的 地方 政府 債 務、 國 企 債 務 等 的 快速 膨 脹。 最大 的 問 題 不是 高 債 務 本身, 而是 軟 預 算 約 束 制度 的 再度 膨 脹, 導 致 地方 政府 和 國 有 部 門 不可 抑制 的 舉 債。 這 正是 所有 共 產 極 權 制 國 家 經 濟 改革 失 敗 的 病根。 (Location 753)

習 近 平 試 圖 用 高度 集 權 的 機 制取 代 改革 以 來 中 國 地方 政府 運 作 的 方式, 使 地方 政府 喪 失 大量 的 有限 自主 權。 中央 發 布 命令 並 監 督 地方 執 行 成 為 地方 政府 應 對 本地 諸 方面 的 問 題, 包括 突 發 事件 的 基本 機 制。 中央 發 布 對 地方 政府 全面 考核 的 指 標, 監 督 地方 政府 執 行 命令。 但 正是 這 個 統 治 機 制( 與 其他 因素 一起) 使得 蘇 聯 和 東 歐 國 家 深陷 泥潭, 也 正是 這 個 機 制成 為 蘇 聯 不能 解 決 改革、 經 濟、 社 會 的 各 個 方面 問 題 的 癥 結 所在。 (Location 757)

在 鄧 後, 執 行 堅 持 黨 的 領 導 之四 項 基本 原 則 的 力度 逐年 加大, 超越 法律。 2007 年中 共 十七 大 時, 這 個 政治 遺 產 正式 被 納 入 黨 章。 習 近 平 則 走得 更 遠, 他在 中共 十九 大( 2017) 把 毛 澤 東 在 文革 時 期 關 於 黨 必 須 統 治 天下 一切 的 原 則(「 黨 政 軍 民 學, 東 西 南北 中, 黨 是 領 導 一切 的」) 正式 納 入 中共 黨 章。 (Location 769)

中 國 改革 開 放 的 前 三十年 裡 產 生出 來 的 最重要的 新制度 基因 成分, 是 私 企、 非 政府 組 織, 以及 有限 多元化 的 意 識 形 態。 (Location 772)

中共 改革 開 放 的 目的 是 為 了 維 護 和 加 強 其 統 治。 經 濟 發 展、 經 濟 改革 都 必 須 服 務 於 這 個 目的, 絕 不 能以 損 害 黨 的 權 力 為 代 價。 (Location 779)

1990 年代 末 到 剛 進 入 二十 一世 紀 的 時 期, 總 量 巨大 的 國 有 資 產 被 私有化, 大大 提高 了 中 國 企 業 的 整 體 效率。 (Location 785)

為 了 保 證 黨 集中 控制、 發 展、 壯 大 大型 國 企, 中共 在 二十 一世 紀 初建 立 國 資 委( SASAC)。[ 29] 自 從 建立 國 資 委, 國 有 部 門 所 謂 的 改革 就 從 關 注 效率 轉 變 為 關 注「 做 大做 強」 國 有 企 業。 (Location 787)

在 經 濟 改革 發 展 迅猛 時 期 所提出 的 超出 阻 礙 經 濟 改革 的 概念, 及其 後 來 發 展 強 大 到 可以 扭 轉 改革 方向 的 這 一系列 現 象, 深刻 反映 了 1950 年代 以 來 在 中 國 建 立起 的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制度 基因, 根基 深厚, 維 護 自身 的 力量 很 強。 (Location 797)

早在 創 建 布 爾 什 維 克 時 期, 列 寧 就把 招募 職 業 革命家 成 為 新 黨 員 和 建立 新 支部 的 工作, 視 為 發 展 和 維 持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生命 線。 他 統 稱 這 類 工作 為 黨 的 建 設, 中共 則 簡 稱 為「 黨 建」。 (Location 801)

中共 努力 尋 找 途 徑, 設 法 把 私 企 和 非 政府 組 織 轉 變 成 黨 能 領 導 的 組 織, 又 希望 避免 損 害 經 濟 發 展; 試 圖 透 過 重振 黨 建 及 控制, 將 新生 的 制度 基因 轉 變 成 為 黨 服 務 的 老 制度 基因 的 變 形。 二十 一世 紀 初 被 大 規 模 使用 的 最重要 方法 是 贖 買 策略: 中共 使用 政治 權 力、 資 源 等 收 買 效忠 的 企 業 家。 (Location 817)

為 了 維 持 對 全 社 會 的 控制, 中共 從 來 沒 有 放 棄 過 使用 壓 力 和 暴力, 迫使 企 業 家、 非 政府 組 織, 和 持 不同 政 見 者 就 範。 從 改革 初始 的 1980 年代 至今, 從 來 都有 持 不同 政 見 者 和 不服 從 的 企 業 家 被 監 禁。 (Location 828)

2009 年, 當 局 監 禁 因 起草 和 宣 揚《 零 八 憲 章》 的 劉 曉 波, 並 一直 關 押 到 他在 監 禁 中 去世。 這 使得 他 成 為 歷 史上 第一位 在 監 獄 裡 獲 得 諾 貝 爾 獎, 不 僅 無 法 領 獎 而且 最 終 死 於 監 獄 的 人。 (Location 832)

應 對 中 國 社 會 上 對 憲 政 改革 越 來 越 強 的 呼 聲, 在 劉 曉 波 獲 諾 獎 後 幾 個 月, 2011 年初, 人大 常委 會 委 員 長 吳 邦 國 在 人大代表 大 會 宣布, 中 國「 不 搞 多 黨 輪 流 執 政, 不 搞 指 導 思想 多元化, 不 搞『 三 權 鼎立』 和 兩 院制, 不 搞 聯 邦 制, 不 搞 私有化。 (Location 834)

他不 僅 推翻 中共 1990 年代 總 結 的 關 於 蘇 聯 解 體 源 於 改革 失 敗 的 結 論, 還 有 更重 要的 含意: 為 了 維 持 黨 的 統 治 地位, 最重要的 不是 經 濟 改革, 而是 政治 壓 制。 (Location 843)

之後 幾 個 月, 中共中央 辦 公 廳 發 布 了 所 謂「 七 不 講」, 正式 規 定 普 世 價 值、 新 聞 自由、 公民 社 會、 公民 權 利、 中共 的 歷 史 錯 誤、 權 貴 資 產 階 級、 司法 獨 立等 七 個 方面 為 禁 區,[ 35] 並 監 禁 了 向外 界 透露 這 份 中央文件 的 記 者。 (Location 844)

2015 年 春, 王 岐 山 對 福 山、 青 木 等 來 訪 學 者 明 確 表明, 黨 必 須 領 導 司法, 中 國 不可 能有 司法 獨 立, 不可 能有 法治( rule of law)。[ (Location 847)

2013 年 以 來, 以「 反 腐」 為 名 義 而 展 開 的 大 規 模 集 權 和 壓 制 異 己 運 動, 讓 人看 到了 毛 澤 東 式 的 四清 運 動( 文革 的 準 備 運 動) 和 史 達 林 式 大 清洗 的 影子。 (Location 849)

以 毛 澤 東 推 動 大 躍 進 和 文革 的 方式, 習 近 平 用 親 自 領 導 的 多 個 中央 小 組 取代 國 務 院, 架空 其他 高 層 領 導, 並 以 各 種 方式 推 動 毛 式 個 人 崇拜( 雖 然 均未 果 而 終)。 (Location 851)

已 經 萌芽 的 新制度 基因, 私有 產 權、 私 企、 非 政府 組 織、 人 權-產 權 的 基本 價 值 觀、 法治 觀 念、 對 憲 政 的 理解、 社 會 科 學 的 傳 播, 不 僅 萌芽, 並 已成 為 中 國 社 會 的 基本 部分。 人 們 要 保 護 自身利益 的 基本 動 機, 從 開 放 的 世界 得到 的 啟 蒙, 使得 新制度 基因 的 萌芽 充 滿 生命力。 (Location 854)

基本 制度 的 變 化 總 是以 制度 基因 發 生 足 夠 的 演 變 或 變 異 為 基 礎。 (Location 858)

戈 巴 契 夫 的 改革( Perestroika) 是 自由化 和 開 放 的 政治 和 意 識 形 態 的 改革, 是非 史 達 林 化 的 改革, 是 動 搖 極 權 主 義 基 礎 的 改革。 相比之下, 中 國 共 產 黨「 改革派」 的 領 袖 則 是 鞏 固 加 強 黨 的 統 治 的 改革。 (Location 869)

俄 國 最 缺少 的 制度 基因 是 普遍 的 私有 產 權 和 公民 社 會, 以及 基 於 此 形成 的 自下而上 的 多元 的 社 會 力量。 代表 各 種 社 會 利益 的 且 足 夠 強 大 自下而上 形成 的 多元 社 會 團 體, 是 保障 力量 制衡 的 基 礎, 是 憲 政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876)

Friedrich and Brzezinski,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(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ity, 1956). (Location 879)

J á nos Kornai, The Socialist System (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2). (Location 887)

彭 慕 蘭( Kenneth Pomeranz) 的 名著《 大 分流》( Great Divergence) 討 論 明朝 時 期 全世界 不 同地 區 走上 不同 的 發 展 路 徑。 (Location 897)

分析 中 國 的 重大 歷 史 事件 時, 一些 重要 著作 傾 向 歸 因 於 個 人 因素 和 偶然 性的 因素, 而 忽略 制度 的 原因。 (Location 904)

事 實 上 文化 大革命 是 中 國 經 濟 改革 的 基 礎。 1978 年 召 開 的 十一 屆 三 中 全 會 成 為 經 濟 改革 的 里程碑, 文化 大革命 結 束 於 1976 年, 事隔 僅 兩 年。 這 兩 年中, 中 國 的 變 化 是 政治上 的 人事 變 化, 其 背 後 制度 是 文化 大革命 奠定 的。 (Location 906)

中 國 在 大 約 十 二世 紀 的 宋代 便 已 發 明 和 英 國 產 業 革命 時 期 技 術 上相 似的 紡 織 機。 此外, 在 產 業 革命 二、 三百年 前 的 明朝 初年, 中 國 鐵 的 總 產 量 已 超 過 英 國 產 業 革命 最高 時 期。 中 國 既有 巨大 的 煉 鐵 能力, 又 發 明 先 進 的 紡 織 機, 如果 技 術 是 產 業 革命 的 關 鍵, 產 業 革命 應 該 發 生在 中 國。 (Location 916)

激 勵 相容 的 原理 是, 任何 制度 只有 其 提供 的 激 勵 機 制 及 約 束 條 件 與 制度 中的 人的 自 利 行 為 相容 時, 這 些 人的 行 為 才 會 與 該 制度 的 規 則 一致。 這 個 原理 是 保 證 制度 或 制度 變 化 能 夠 成功 的 基 礎, (Location 923)

春秋 戰 國 時 期 產 生的 郡 縣 制, 是 君主 直接 控制 疆土 的 官僚 制度。 在此 制度 中, 郡 和 縣 的 長 官 都是 朝廷 任命 的 官僚, 而非 分封 的 貴 族。 郡 縣 制 是 秦 帝 國 的 統 治 制度。 (Location 927)

在 蘇 聯 早已 解 體, 極 權 主 義 時 期 殘 暴 殺 戮 的 真相 已然 大白 的 今天, 許 多 俄 國 人 仍然 相信 當 年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暴力 是 為 保 護 社 會 穩 定 所 必 須 的( Orlando Figes, A People’ s Tragedy (London: Bodlay Head, 2017), (Location 934)

恩格斯 的 繼 承 人, 十九 世 紀 後 期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的 領 袖 考 茨 基 在 十月革命 之後 不久 即 著 書 討 論 布 爾 什 維 克 作 為 恐怖 組 織, 其 恐怖 統 治, 以及 緊 密 伴 隨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的 恐怖 主 義 來 源。 (Location 937)

Hans Maier (ed.), Totalitarianism and Political Religions, Vol. I, II, III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4)。 (Location 946)

德 地 立人,〈 難 忘 的 會 談 ─ ─ 記 王 岐 山 與 福 山、 青 木 的 會 見〉。 https:// goldenrunnner. blogspot. com/ 2015/ 05/ blog- post_ 78. html (Location 972)

# 第二 章 制度 與 制度 基因: 方法 論 概要

制度 在 本 書 指的 是 對 參 與 主要 社 會 博弈 主 體 的 基本 和 穩 定的 激 勵 機 制 和 制 約 機 制。 (Location 979)

制度 是 社 會 博弈者 的 認 識 的 均衡 狀 態, 或 他 們 自我 實 現 的 均衡 狀 態( self- fulfilling equilibrium)。 而且 某 種 程度 上, 已 有的 社 會 共 識 常常 是 未 來 社 會 共 識 的 基 礎, 其 本身 則 與 過 去的 社 會 共 識 緊 密 相 關。 (Location 991)

哲 學 家 大 衛. 休 謨( David Hume) 指出, 社 會 傳 統 是 契 約 的 基 礎, 整 個 社 會 有 契 約 傳 統 時, 人 們 覺 得 別 人 會 為 自己 服 務, 所以 人 們 自 願 遵守 契 約 為 別 人 服 務。 他把 契 約 傳 統 中人 與 人之 間 的 關 係 類 比 於 石拱 中 每 塊 基石 互相 支 撐 的 關 係。 (Location 994)

契 約 制度 和 保 護 契 約 制度 的 憲 政 制度 是 對 參 與 市 場 博弈 各方 的 基本 和 穩 定的 激 勵 機 制 和 制 約 機 制, 而 合法性 與 合理性 的 社 會 共 識 是 契 約 制度 和 憲 政 制度 的 形成、 維 護 和 操作 的 核心 機 制。 (Location 997)

所 謂 憲 政 制度, 其 基 礎 是 全 社 會 對 憲 政 形成 的 合法性 與 合理性 的 共 識。 憲 政 共 識 的 制度 下, 政府 不可 干涉 司法、 不可侵犯 私有 產 權; 軍 隊 必 須 服 從 文 職 的 政治家, 且不 可 問 政。 (Location 1002)

自 漢 以 來, 為 維 護 統 治, 帝 國 借助 以「 君 君 臣臣, 父 父子 子」 為 核心 的 孔孟之道, 建立 了 此後 持 續 兩 千 多 年的 社 會 共 識。 在 這 個 共 識 或 制度 中, 從 國 家 到 小 家, 人 分 上下, 下 層 必 須 服 從 上 層, 若 違 反 這 個 共 識 行事 便 會 遭到 社 會 的 反 對。 (Location 1008)

人 權, 其 概念 包括 自然人( natural person), 以及 自然人 所不 可 剝 奪 的 基本 權 利, 包括 生命 權、 自由 權 和 財 產 權。 (Location 1015)

在 任何 社 會 裡, 人的 基本 權 利 決 定 每 個 人 對 自身 行 為 的 自主 支配 權 範 圍。 (Location 1016)

而在 專 制 制度 中, 絕 大 多人, 甚至 多 數 社 會 精英, 都不 擁 有 完全 支配 自己 基本 行 為 的 權 利。 (Location 1019)

洛 克 的 人 權 觀 不 僅 是 英 國 光 榮 革命 的 思想 基 礎, 而且 是 美 國 憲 法 以至 於 全世界 現 代 民主 憲 政 的 思想 基 礎, (Location 1020)

維 護 生命 權 的 具 體 權 利 包括 公正 審 判 權, 即 任何人 必 須 接受 公正 的 審 判; 免 酷刑 權, 以及 免 奴役 權, 即 不得 存在 任何 形式 的 奴 隸, 例如 勞 改 等。 (Location 1025)

自由 權。 其中 最重要的 包括 言 論 自由、 出版自由、 信仰 自由、 結 社 自由、 遷 徙 自由。 (Location 1027)

產 權 的 歸 屬 決 定 社 會 政治 經 濟 力量 的 配置, 因此 決 定 制度 的 性 質。 (Location 1042)

在 剝 奪 個 人 產 權 的 社 會, 無 論 名 義 稱 號 是 什 麼, 無 權 擁 有 產 權 的 人 在 所有 基本 方面 都 只能 受人 支配, 實 際 上 淪 為 奴 隸。[ (Location 1043)

產 權 的 關 鍵 是 資 產 的 最 終 控制 權, 而 不 僅 是 名 義 上 的 歸 屬。 (Location 1046)

在 不 承 認 私有 產 權 的 社 會, 或少 數 人 控制 絕 大部分 產 權 的 社 會 中, 私人 與 集 體、 私人 與 社 會 的 界限 會 變 得 模糊。 (Location 1051)

人 類 早期 的 專 制 和 民主政治 制度 都 源 於 更早, 往往 是 史前 時 期 已 長 期 形成 之 高度 集中 或 高度 分散 的 產 權。 (Location 1058)

十九 世 紀 的 法 哲 學 家 邊 沁 說:「 產 權 與 法律 一定 總 是 生死 共存。 沒 有 建立 法律 的 時 候, 不存在 財 產( property)。 消 滅 了 法律, 所有 財 產 也 隨 之 消亡。」[ (Location 1064)

當 個 人 普遍 擁 有 產 權, 擁 有 對 個 體 事 務 的 決 策 權 力 時, 個 體 權 利 與 集 體 決 策 之 間 才有 清楚 的 界限。 (Location 1068)

大多 數 現 代 的 民 主制 是 間 接 民 主制。 在 這 種 制度 中, 全 體 公民 透 過 選 舉 代表( 例如 議 員), 由 代表 用 投票 對 關 係 全 社 會 的 公共 事 務 進 行 集 體 決 策。 (Location 1071)

中 國 古代 的 帝制 下, 雖 然 不存在 依 賴 土地 產 權 的 貴 族, 不存在 獨 立 於 皇室 的 擁 有 最 終 政治 決 策 權 的 貴 族 和 任何 其他 團 體, 但在 家族 和 政治 之 間 存 在某 種 政治 權 力 的 邊 界, 這 便是 社 會 習 俗 或 規 範。 (Location 1077)

如果 制度 能 與 社 會 中 形成 決 定性 力量 的 大多 數 個 人的 自 利 行 為 相容, 作 為 激 勵 相容 的 制度, 就能 持 續, 如 光 榮 革命 之後 建立 憲 政 制度 的 英 國; 否 則, 就 難 以 繼 續, 如 極 度 依 賴 暴力 統 治 的 史 達 林 蘇 聯, 以及 秦朝 和 隋朝, 雖 強 卻 短命。 (Location 1083)

所 謂 激 勵 相容 是 關 於人 們 從 自 利 角度 做出 的 選 擇, 這 不 僅 包括 人 們 喜 歡 的 選 擇, 也 包括 人 們 被迫 的 選 擇。 (Location 1088)

獨 裁 統 治 離 不 開 暴力。 暴力 帶 來 的 好 處 在 於 統 治 者 有可能 以此 壓 縮 被 統 治 者 可以 選 擇 的 策略 範 圍, (Location 1101)

如果 制度 變 化 與 其 參 與 者 和 利益 相 關 者 的 選 擇 一致, 則 制度 變 化 的 後 果 與 他 們 的 利益 一致, 我 們 稱 這 種 制度 變 化 為 激 勵 相容 的 制度 變 化。 (Location 1104)

制度 變 化 時, 過 去的 制度 提供 給 他 們 的 好 處、 造成 的 損 失, 以及 對 他 們 的 約 束 都 發 生 變 化。 這 些 改 變 對 於 最重要的 利益 相 關 者 是否 激 勵 相容, 決 定了 他 們 支持 或 反 對 改革。 (Location 1108)

放 棄 專 制 權 力 或 改 變 專 制 權 力 機 構, 違 反 所有 支持 專 制 統 治 者 的 統 治 集 團 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。 因此, 歷 史上 從 未 發 生 專 制 統 治 者 自 願 和 主 動 放 棄 或 出 讓 專 制 權 力, 從 而 自 動 變 成 憲 政 的 先例。 (Location 1117)

很多 參 與 者 會 認 不清 自己的 長 期 利益 所在, 因而 選 擇 那些 有利 於 近期 但 損 害 長 遠 利益 的 做法。 (Location 1123)

制度 變 化 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 分 為 長 期 的 和 短期 的, 而且 兩 者 可以 是 互相 矛盾 的。 (Location 1124)

制度 變 化 博弈 表 現 為 在被 統 治 者( 或 反 對 者) 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 約 束 下, 統 治 者( 或 支持者) 在 多大 程度 上 可以 改 變 制度。 (Location 1145)

所 謂 博弈 的 均衡( 納 許 均衡, Nash equilibrium) 狀 態 指的 是 各方 在 博弈 中 實 現 其所 能 得到 的 最好 結 果。 在各 方 得到 這 種 結 果 後, 維 持 這 個 制度 從 而 維 持 這 個 結 果, 就 變 成 博弈 各方 的 自身利益。 (Location 1150)

在 歷 史 長 河 不 斷 重 複 的 社 會 博弈 的 每 個 週 期中, 過 去的 行 為 所 導 致 最重要 結 果 已 經 都 物化 於 當 前 存在 的 制度 之中, 作 為 本 週 期 決 策 的 先 決 條 件。 (Location 1156)

在 驗 證 理 論 模型 的 實 證 分析 方面, 也有 待在 使用 歷 史 資 料 方面 的 突破( 例如 人工 智慧 方法 處 理 歷 史 文 獻)。 (Location 1160)

米 塞 斯 認 為, 有限 理 性的 人 在 嚴 重 缺失 信息 情 況 下, 面 對 重大 時 間 壓 力 和 重大 利害 關 係 時, 必 須 即 時 做出 符合 自己 利益 的 即 興 決 策。 (Location 1162)

透 過 密切 觀 察 長 期 制度 演 變, 人 們 會 發 現 某些 基本 的 制度 成分 在 制度 變 化 的 歷 史 過 程 不 斷 自我 複 製( 包括 有 變 化 的 複 製), 從 而 影 響 長 期 制度 演 變 的 軌 跡。 (Location 1168)

理 論 分析 上, 制度 基因 是 從 激 勵 相容 的 制度 變 化 的 機 制 設 計 理 論 中 衍 生出 來 的 簡 約 形式( reduced form)。 作 為 簡 約 形式, 制度 基因 這 個 概念 以 簡 單 形式 抓住 高度 複 雜 的 制度 變 化 的 因素, 幫 助我 們 聚焦 於 歷 史上 重 複 出 現 的, 對 制度 變 化 起 基本 作用 的, 與 參 與 者 激 勵 相容 的 基本 機 制。 (Location 1173)

所 謂 的 制度 基因, 是在 長 期 制度 演 變 中 決 定制 度 基本 特 徵 的 不 斷 自我 複 製 的 基本 制度 成分。 (Location 1178)

制度 基因 的 自我 複 製, 是 由其 對 制度 演 變 主要 參 與 者 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 的 影 響 所 造成 的。 (Location 1179)

制度 基因 有 三 個 高度 互 補, 缺一 不可 的 基本 特 徵:( 一) 重 複 性( repetitiveness);( 二) 激 勵 相容性( incentive compatibleness);( 三) 基 礎 性( stemness)。 (Location 1182)

中 國 古代 一些 朝代 施行 過 的 宰相 制 或 相 權 制, 因 不能 持 續, 而非 中 國 的 制度 基因。 其 之所以 不能 持 續, 是 因 為 違 反 皇帝 的 激 勵 相容 的 原 則( (Location 1188)

所有 我 們 識 別 為 制度 基因 的 那些 重 複 出 現 的 基本 制度 結 構, 必 須 是 與 激 勵 機 制 密切 相 關 的。 (Location 1190)

在 專 制 制度 中, 為 了 維 護 高度 壟 斷 的 權 力-產 權 結 構, 統 治 者 有意 透 過 控制 意 識 形 態 影 響 社 會 共 識。 (Location 1204)

當 社 會 中 相 當 多的 人 擁 有 產 權 和 部分 政治 權, 這 些 人 就 會 產 生 保 護 自己 和 保 護 他人 基本 權 利 的 代 代 相 傳 的 共 識, 從 中 得益 的 人 們 會 從 深度 和 廣 度 上去 推 動、 保 護 其他人 的 人 權。 產 生人 權 這 個 制度 基因 後, 擁 有 部分 人 權 的 人 們 為 了 自身利益 會 推 動 制度 朝著 更 保 護 人 權 的 方向 變 化。 (Location 1210)

極 端 的 絕 對 君主制 中, 例如 中 國 的 帝制, 除了 君主 外, 包括 社 會 精英 在 內 的 所有 個 人 都是 被 統 治 的, 每 個 人的 權 利、 生存 及 福利 都 依 賴 君主 的 恩 賜。 這 個 制度 建立 所 賴 以 維 護 其 合法性 的 社 會 共 識 是: 君 即 國, 有 國 才 有家。 期盼 君主 恩 賜, 把 忠 君 作 為 信仰 的 社 會 共 識 代 代 相 傳, 成 為 君 權 至上 或 國 家 至上 的 制度 基因。 這 個 制度 基因 不 僅 在 延 續 專 制 制度 方面 重要, 而且 往往 強 有力 地 排斥 新制度 成分。 (Location 1214)

只要 大 眾 從 來 不曾 有 任何 不可侵犯 的 基本 權 利, 被 壓 制、 被 洗 腦 而 信奉 君 權 至上 或 國 家 至上 的 人 們 不 僅 不 相信人 權 觀 念, 而且 往往 認 為 保 護 人 權 是 對 國 家、 主 權 和 自身利益 的 侵犯。 他 們 會 敵 視 和 抵制 保 護 人 權 的 觀 念及 任何 行 動 和 改革。 (Location 1220)

是在 中 國 進 行了 幾 十年 的 民意 調 查 揭示, 自身 基本 權 利 最 被 侵犯 的 人 們 往往 最 反 對 推 動 保 護 人 權。 (Location 1223)

外力 引 發 的 變 化 可以 有 無 數 可能 的 方向。 制度 基因 則 決 定 內 在 力量 的 狀 態, 決 定 內 在 力量 的 選 擇, 從 而在 無 數 可能 的 方向 中, 顯 著 影 響 制度 變 化 的 趨 勢。 (Location 1230)

已有 的 制度 基因 深刻 影 響 主要 參 與 者 的 激 勵 相容 條 件, 而 這 決 定 外 來 影 響 的 作用 和 制度 演 變 的 方向 和 速度。 (Location 1248)

對 於 中 國 流 行的 意 識 形 態, 除 孔孟之道 及 法家 和 道教 以外, 所有 宗教信仰 和 現 代 意 識 形 態 都 源 於 國 外。 (Location 1251)

憲 政 的 核心 是以 制度 限制 社 會 中最 有 權 力 的 各方, 防止 任何 個 人和 機 構 壟 斷 權 力。 (Location 1261)

專 制 制度 是 人 類 歷 史上 產 生 最早、 持 續 最久、 發 展 最 廣 泛 的 制度。 雖 然 歷 史 悠久, 花 樣 繁多, 其 共同 特 點 都是 統 治 者 以 國 家( 或 神) 的 名 義, 依靠 暴力 保持 其 對 權 力 和 產 權 的 高度 壟 斷。 (Location 1265)

暴力 反叛 或 革命 的 結 果 往往 是 建立 一 個 新的 但 與 之前 的 制度 基因 相似 的 專 制 制度。 這 是 因 為: 第一, 反叛 領 袖 或 革命 領 袖 容易 藉 社 會 中流 行的、 利 於 專 制 統 治 的 社 會 共 識, 以 革命 為 名 建立 專 制 制度; 第二, 社 會 中 政治 權-產 權 的 高度 壟 斷 使 絕 望 中的 人 們 相信 暴力 是 唯一 的 途 徑 或 捷 徑; 第三, 即便 有 革命 精英 曾 經 真 誠 期待 革命 的 目 標 是 建立 民主 憲 政 制度, 在 暴力 奪 取 政 權 後, 精英 集 體 自 動 放 棄 權 力 則 往往 與 其 集 體 的 自身利益 激 勵 不相容。 而且, 暴力 革命 依 賴 高度 集中 的 權 力 機 構。 這 進 一步 鞏 固 了 新的 專 制 制度。 (Location 1274)

制度 演 變 中 可能 存在 報 酬 遞 增 和 自我 強 化 的 機 制, 使得 制度 會 自 動 沿著 既有 的 方向 強 化, 使得 未 來 的 制度 演 變 朝 過 去 制度 形成 的 機 制 方向 強 化。[ 17] 因此, 歷 史上 持 續 發 生的 制度 演 變 往往 表 現 為 良性 循 環 的 路 徑 和 惡 性 循 環 的 陷阱。 (Location 1283)

從 路 徑 依 賴 的 角度 深入分析 中 國、 俄 國 和 日本 的 文 獻 非常 有限, 分析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更是 幾 乎 沒 有。 (Location 1289)

所 謂 某 種 制度 演 變 路 徑 的 報 酬 遞 增, 可能 是在 這 類 制度 中, 某 種 制度 變 化 與 更多 人的 利益 相符。 背 後 原因 可能 與 制度 中 已 有的 激 勵 機 制 安排 相 關, 也可能 與 制度 中人 們 的 共 識 相 關, 因 為 偏 離 人 們 共 識 的 人 會 被 懲 罰。 (Location 1296)

機 制 設 計 理 論 幫 助我 們 認 識 到 軟 預 算 約 束 是 國 有 經 濟 無 可救 藥 的 病害。[ (Location 1306)

實 證 分析( positive analysis) (Location 1312)

制度 基因 是 決 定制 度 改革 和政 策 改革 成功 的 基本 條 件。 任何 制度 設 計 或 政策 設 計 都不 可忽略 制度 基因 帶 來 的 約 束 條 件。 否 則, 無 論 邏 輯 上 如何 完美 的 設 計, 最 終 一定 不能 執 行。 輕 則 淪 為 空想, 重 則 引 發 動 亂。 (Location 1314)

Masahiko Aoki, 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(Cambridge: MIT Press, 2001); (Location 1323)

經 濟 學、 政治 經 濟 學, 以至 於 制度 經 濟 學 文 獻 很少 涉及 人 權 的 問 題。 大多 數 理 論、 大多 數 構 建 模型 的 基本 結 構, 都把 保 護 人 權 的 法治 當 成 外部 條 件, 排除 在 討 論 之外。 其中 部分 原因 是, 這 個 學 科 主要 產 生於 英美, 其 研究 也 集中 於 英美 和 其他 發 達 國 家 的 經 濟。 這 個 學 科 產 生 時, 其 研究 的 主要 領 域 是 發 達 的 市 場 經 濟, 那 裡 已 建立 相 當 牢固 和 系 統 性 對 基本 人 權 的 保 護。 人 權 問 題 對 這 些 社 會 和 經 濟 的 影 響 不 突出, (Location 1328)

國 有 制 為 基 礎 為 社 會 主 義, 而 私有制 為 基 礎 則 為 資 本主 義)。 按照 這 個 定 義, 所有 北 歐、 西 歐 的 福利 國 家 制度 都是 資 本主 義, 雖 然 他 們 有 時 自 稱 為 社 會 主 義。 (Location 1343)

J á nos Kornai, Economics of Shortage (Amsterdam: North-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, 1980); (Location 1366)

# 第三 章 產 權 作 為 制度 基因

在 遠 古 時 期 產 權 ─ ─ 尤其是 土地 產 權, 就 高度 集中 在 君主 或 極 少的 寡 頭 手 裡 的 地 區, 例如 古 波斯( 今 伊朗)、 古 埃及、 古 中 國, 幾 乎 無 一例 外在 近代 和 當 代 朝著 憲 政和 民主 的 努力 中 都 遭遇 極 大的 阻力。 (Location 1376)

在 私有 產 權 廣 泛 分布 的 古 希 臘 和 古 羅 馬, 最早 產 生的 法律 是 私法( private law)。 所 謂 私法 是 規 制 私人、 個 體 之 間 的 財 產 關 係 和 人身 關 係 的 法律, 尤其是 個 人的 權 利 和 義 務。 (Location 1392)

在 帝制 的 高度 壟 斷 權 力 得到 保障 的 條 件 下, 為 兼 顧 效率, 中 華 帝制 在 更 成熟 時 期 將 土地 使用 權 私有化, 並 允 許 在 市 場 上 交易 這 些 私有化 的 權 利。 但是 皇 權 高 於 市 場 交易 結 果, 皇 權 高 於 百姓 利益, 在 帝制 下 從 來 沒 有改 變。 (Location 1399)

最近 幾 十年 裡, 一些 研究 替 換 不同 的 產 權 概念( 有些 史 學 家 不一定 關 心 基本概念 的 改 變), 一些 學 者 有意 不 關 注 與 政治 權 力 密不可分 的 土地 控制 權 問 題, 而 只 關 注 土地 使用 權 的 私有化 和 市 場 化, 把 中 華 帝 國 的 土地 制度 解 釋 為 私有制。 (Location 1403)

經 濟 學 和 法 學 中流 行的 產 權 概念 大致 可以分 成 三 類: 控制 權( 或 剩 餘 控制 權); 權 利 束( bundle of rights); 占有、 處 置 權。 第三 類 概念 在 中 國 最 為 流行, 但在 學 術 界 應 用 最少。 因 為 其 為 比 較 原始 的 概念, 而且 只 反 映出 產 權 的 一 小部分 屬 性, 忽略 產 權 的 多 數 重要 屬 性。 (Location 1411)

產 權 區 別 於 其他 契 約 的 關 鍵 在 剩 餘 控制 權。 如果 把 契 約 看作 轉 讓 對 資 產 的 部分 控制 權, 那 麼 所 謂 剩 餘 控制 權 指的 是 契 約 裡 沒 有 包括 的 控制 權。 (Location 1415)

資 產 的 所有 權 決 定 對 資 產 的 最 終 控制 權。 最 終 控制 權 之外 的 其他 權 利, 都是 衍生 的 權 利。 (Location 1419)

在 任何 社 會, 大部分 的 社 會 資 產 最 終 歸 屬 於 誰, 很大 程度 上 決 定 政府 和 公民 的 關 係 ─ ─ 是 政府 統 治 公民, 還 是 公民 決 定 政府。 (Location 1421)

私有 財 產 是 人生 而 有之 的 基本 權 利, 因此 人生 來 就有 對 其 財 產 的 控制 權。 政府 的 權 力 是 公民 有意 識 地 將 其一 部分 權 利 讓 渡 出 來 的, 是 公民 授 權 政府 來 保 護 公民 的 生命 及 財 產 不受 侵犯。 這 個 思想 是 洛 克 起草 的《 權 利 宣言》 的 支柱, (Location 1423)

基 於 控制 權 的 產 權 觀 念, 產 生於 西元 前 幾 百 年的 古 希 臘 時 期, 產 生於 存在 廣 泛 的 私有 產 權 社 會 習 俗。 古 希 臘 時 期 斯 多 葛 學 派( Stoic) 將 這 種 習 俗 總 結 提 煉 為 基本概念, 認 為 每 個 人都 是 自己人 身 和 財 產 的 合法 所有者。[ (Location 1429)

例如 占有 權、 使用 權、 收益 權、 處 置 權( 交易 權、 繼 承 權、 贈 與 權) 等, 以及 執 行 上述 權 利 的 所有 權 利。 和 強 調 控制 權 的 傳 統 產 權 理 論 相比, 一束 權 力 的 界定 方式 具有 強 烈 的 操作性, 清楚 刻 劃 具 體 條 件 下 的 具 體 權 利。 (Location 1438)

如果 忽略 控制 權 對 其他 權 利 束 的 支配 地位, 尤其 是把「 權 利 束」 的 概念 機 械 式 地 應 用到 沒 有 法治 的 社 會 中, 就 會 嚴 重 誤 導 對 經 濟、 社 會、 政治 的 一系列 基本 認 識。[ (Location 1450)

皇帝 運 用 其 控制 權, 以 控制 任何人 使用 土地 的 數 量 和 方式, 防止 從 土地 產 生 獨 立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1456)

在 中 國 帝制, 土地 最 終 控制 權 在 皇帝 手 裡, 農 民、 地主 到 高官 擁 有的 只是 皇帝 恩 賜 的 土地 使用 權。 人 們 世世代代 都 只能 在 感恩 皇帝 的 同 時, 明 瞭 皇帝 對 其 人身 和 土地 都 擁 有 最 終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1469)

對 正式 建立 雅典 民主 制度 起重 要 作 用的 梭 倫( Solon, 630 B. C.- 560 B. C.) 改革, 以 雅典 的 社 會 習 俗 為 基 礎, 規 定 公民 的 政治 權 力 依其 財 產 等 級 決 定。[ (Location 1479)

清楚 規 定 保 護 私有 產 權。《 舊 約 全 書》 中的《 摩 西 十 誡》 規 定「 不可 貪 圖 人的 房屋、 田地、 僕 婢、 牛、 驢, 並 他一 切 所有 的」。 (Location 1500)

基督教 被 羅 馬 帝 國 奉 為 國 教 後, 便 為 帝 國 政治 所 利用。 為 了 維 持 統 治, 教 會 壟 斷 對《 聖 經》 的 解 釋 權, 並 限制 信 眾 的 閱 讀 權, 有意 忽略《 舊 約 全 書》 中 提到 的 獨 裁 與 侵犯 產 權 的 聯 繫。 (Location 1504)

俄 國 的 東 正教 沒 有 經 歷 過 宗教 改革。 中 國 則 從 來 就 禁止 基督教 的 傳 播( 明清 以 來 耶 穌 會 在 中 國 的 活 動 被 限制 在 辦 醫 院 和 辦 學 等 慈善 活 動, 傳 教 活 動 被 嚴 格 控制, 不 允 許 大 規 模 傳 播)。 (Location 1509)

在 產 權 和 私法 都 沒 有成 為 制度 基因 的 社 會, 移植 來 的 私法 往往 只是 白 紙 黑字, 難 以 執 行。 (Location 1514)

從 古 希 臘、 古 羅 馬 最初 產 生 法律、 羅 馬 帝 國 時 期 的《 羅 馬 法》、 拿 破 崙 時 期 的《 民 法典》, 再到 現 代 法律 制度, 其 核心 都是 私法( 民法)。 (Location 1529)

與 私法 互 補 的 是 規 制 公 權 力 的 公法, 其中 處 於 核心 地位 的 是 設 立 公 權 力 原 則 的 憲 法。 (Location 1533)

憲 政 能 限制 政府 的 前提 是: 法 高 於 政府, 高 於 任何 個 人, 高 於 任何 機 構。 (Location 1537)

中 國 古代 傳 統 的 法律 與 國 際 上 稱 為「 law」 的 系 統, 或 羅 馬 法, 是 本 質 上 不同 的 概念。 作 為 統 治 工具, 中 國 帝制 涉及 法律 問 題 的 原 則 和 制度 分 為 儒家 和 法家。 (Location 1539)

中 華 帝制 諸 法 合 體, 不分 民法、 公法。 立法 和 司法 權 力 最 終 都 集中 到 皇帝 身上。 所有 各 級 政府 首 腦 並 沒 有 獨 立 於 皇 權 的 權 利 和 權 力, 而 只是 皇 權 的 各 級 代理者, (Location 1541)

中 國 古已有之 的 法, 始 於 春秋 戰 國 時 期 並 在 秦代 系 統 化 和 全面 推行 的 法家 政府 統 治 制度。 (Location 1547)

直到 庚子 國 變( 由 義 和 團 運 動 導 致 八 國 聯 軍 入 京) 使得 大 清 帝 國 岌岌可危 時, 朝廷 才 在 中 國 歷 史上 第一次 決 定 仿照 國 際 通例 制定 民法。 當 時, 英、 日、 美 等 列 強 表示, 若 中 國 律 例 與 其 相通, 便可 放 棄 在 華 領 事 裁判 權。 (Location 1567)

最後《 大 清 民 律 草案》 是由 特聘 顧 問 松 岡 義 正 等, 在 日本 明治 維 新 產 生的 民法( 大量 內 容 來 自 德 國 民法) 的 基 礎 上, 再 參 照 德 國 和 法 國 民法 的 一些 要素, 歷 經 七年 草 擬 而成。 這 部 民 律 草案 後 來 成 為《 中 華 民 國 民法》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1571)

憲 政 的 目的 是 保 護 私有 產 權, 而 其 基 礎 則 是 存在 私有 產 權, 憲 法 的 直接 基 礎 是 私法。 在 延 續 兩 千 年的 浩 蕩 皇 權 的 帝制 下, 從 沒 有 普遍 的 私有 產 權, 沒 有 私法, 又 如何 能 期待 建立 起 憲 政? (Location 1577)

如同 人 權 的 詞 彙 和 概念 是 外 來 的, 主 權 也是 外 來 語, 中 國 傳 統 上 沒 有 這 個 詞 彙 和 概念。 (Location 1583)

布 丹 認 為, 絕 對 君主 的 主 權 僅 限 於 公 權 領 域, 君主 不能 侵犯 私 權。 君主 主 權 受 私有 產 權 的 束 縛, 受 契 約 的 束 縛, 清楚 反映 出 即便 在 絕 對 君主制 下, 私有 產 權 作 為 制度 基因 仍然 享有 牢固 的 地位。 (Location 1596)

在 洛 克 的 思想 裡, 私人 產 權 以及 人的 其他 自然 權 利 都是 先 於 國 家, 先 於 主 權 而 存在。 主 權 和 國 家 是 為 保 護 私人 產 權, 為 保 護 人的 基本 權 利 而 創 造 的。 (Location 1607)

當 代 的 專 制 制度 國 家, 往往 用 盧 梭 的 人 民主 權 論, 或 追 隨 盧 梭 的 理 論,[ 31] 其中 包括 馬 克 思 主 義, 作 為 對 其 統 治 辯 護 的 根 據。 (Location 1622)

任何 特定 意 識 形 態 對 社 會 的 影 響, 取 決 於 這 個 意 識 形 態 與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之 間 的 激 勵 相容 程度。 如果 某 意 識 形 態 與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高度 激 勵 相容, 就可能 在那 個 社 會 產 生 重大 影 響。 而且, 在 該 意 識 形 態 對 社 會 產 生 重大 影 響 之後, 該 意 識 形 態 本身 可能 變 成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一部分。 (Location 1626)

十七 世 紀 以 來, 許 多 著名 西方 學 者 將 埃及、 鄂 圖 曼 帝 國( 今 土耳其)、 波斯、 蒙 兀 兒 帝 國( 今 印度 和 巴基斯坦) 和 中 國 的 制度 統 稱 為「 東 方 專 制 制度」, 並 做了 系 統 研究。[ (Location 1637)

中 國 帝制 傳 統 下, 既 沒 有 產 權 作 為 個 人的 自然 權 利 的 概念, 也 沒 有主 權 的 概念。 公 權 力 與 私 權 利 混同 不分, 主 權 和 產 權 這 些 概念 之 間 自然 也 分不清。 (Location 1652)

從 最 終 控制 權 的 角度 看, 周 朝 諸 侯 的 土地 產 權 類 似 今天 中 國 村 鎮 政府 的 土地 產 權。 他 們 名 義 上 是 所有者, 但 只有 使用 權 及其 範 圍 內 的 交易 權, 而 沒 有 最 終 控制 權。 (Location 1655)

農 民 對 土地 只有 使用 權, 國 家 強 制 徵收 賦 稅 本 質 上 是 地租。[ 40] 到了 漢 代, 為 鞏 固 帝制, 則 連 私人 的 使用 權 也 剝 奪 殆 盡, 公 田 幾 乎 占 全 國 土地 94%。[ (Location 1674)

所 謂 均田 制 的 實 質 是 皇帝 以 平均 分配「 國 有」 土地 的 使用 權 為 工具, 進 一步 削弱 豪 族、 控制 社 會、 保障 稅 收 的 土地 制度。 均田 制 下, 農 民 脫 離 豪 族 成 為 國 家 編 戶 齊 民。 在 按 人丁 受 田, 按 人丁 納 稅 的 規 矩 下, 百姓 不得 隨 意 遷 徙, 必 須 種 地、 繳 稅, 其 性 質 相 當 於 幾 百年 後 俄 國 施行 的 國 家 農 奴 制。 (Location 1679)

皇帝 掌握 土地 最 終 控制 權 的 另一 個 重要 方面 是, 每次 改 朝 換 代, 皇帝 都 按其 政治 需要, 重新 分配 官僚、 地主、 農 民 的 土地 使用 權。 (Location 1696)

打 擊 豪富 並 強 迫 其 把 土地 分 給 無 地、 少地 農 民, 是 多 數 朝代 都 使用 過 的 政策, 是 中 華 帝 國 的 重要 特 點 之一。 (Location 1699)

國 家 主 權 和 土地 產 權 不分, 這 個 制度 基因 在意 識 形 態 和 制度 方面 對 中 國 的 影 響, 源 遠 流 長 直至 今日。 正 因 如此, 一系列 普 世 價 值 的 基本 原 則, 例如 人 權 高 於 主 權、 產 權 是 人 權 的 一部分、 私有 產 權 不可 剝 奪 等, 在 當 代 中 國 仍不 被 接受, 甚至 被 視 為 異 端。 (Location 1712)

M. I. Finley, Economy and Society in Ancient Greece, Shaw, B. D. and Saller, R. eds. (London: Vintage/ Ebury, 1981); (Location 1726)

Gustace Glotz, Ancient Greece at Work: An Economic History of Greece from the Homeric Period to the Roman Conquest (Whitefish: Literary Licensing, 2013); (Location 1727)

Jules Toutain,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Ancient World (New York, A. A. Knopf, 1930), (Location 1728)

Richard Pipes, Property and Freedom (London: Vintage, 2000), (Location 1730)

羅 素( Bertrand Russell),《 西方 哲 學 史》, (Location 1739)

魏 特 夫,《 東 方 專 制 主 義》; Anderson,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, (Location 1772)

# 第四 章 中 華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及其 產 生 與 演 變

中 國 自 秦 以 來, 無 所 謂 天下 也, 無 所 謂 國 也, 皆 家 而已…… 天子 之 一身, 兼 憲 法、 國 家、 王 者 三大 物。 ─ ─ 嚴 復[ (Location 1792)

在 毛 澤 東 眼 裡, 極 權 制 與 帝制 之 間 有很 多 相似 之 處, 因此 他 經 常 討 論 中 國 傳 統 帝制 的 操作 和 皇帝 的 統 治 術, 得意 時 自 比 秦皇 漢 武(《 沁 園 春. 雪》)。 相比之下, 雖 然 蘇 俄 極 權 制 與 沙俄 的 制度 基因 有 密不可分 的 關 係, 但 列 寧 極 端 憎 惡 沙俄 皇帝, 還 下令 屠 殺 最後 的 沙皇 尼 古 拉 二世 及其 全家, 絕 不 會 大 言 不 慚 地 自 比 沙皇。 (Location 1797)

使 中 華 帝 國 能 長 期 穩 定的 制度 基因, 最重要 成分 是 三位 一 體 的 治理 結 構, 包括 構 成 帝制 權 力 和 運 作 核心 的 郡 縣 制 的 官僚 制度; 構 成 帝制 的 經 濟 和 法理 基 礎 的 土地 皇 權 制; 構 成 帝制 人事 和 意 識 形 態 核心 的 科 舉 制。 (Location 1817)

在 聯 邦 制 中, 各地方 的 行政 長 官 由 地方 選 舉 產 生, 郡 縣 制 的 首 腦 則 全由 中央 任命。 (Location 1834)

神 聖 羅 馬 帝 國 中的 所 謂 皇帝, 是 各 級 貴 族 逐 級 選 舉 產 生的 貴 族 統 治 聯 盟 領 袖。 相比之下, 中 華 帝制 自 西元 前 221 年 就以 暴力 剝 奪 了 所有 貴 族 的 獨 立 權 力, 強 制 帝 國 所有人 無 條 件 服 從 皇 權, 並 持 續 摧 毀 和 剷 除 所有 可能 產 生 獨 立 權 力 的 經 濟 和 政治 基 礎。 (Location 1837)

科 舉 制 切 斷 了 高官 權 力 傳 子 的 途 徑, 從 基 礎 上 消除 了 產 生 貴 族 的 路 徑。 而且, 科 舉 制 的 基本 內 容 是 御用 文人 設 計 的, 直接 為 統 治 帝 國 服 務 而解 釋 的 儒教。 皇 權 由此 達 到 決 定 和 控制 帝 國 意 識 形 態 的 目的。 (Location 1852)

科 舉 制 下, 中 華 帝制 中的 讀 書 人 在 社 會 中 獲 得 承 認 的 唯一 途 徑 是 通 過 科 舉 考 試。 由此, 科 舉 制 剷 除了 產 生 獨 立 知 識 分子 的 社 會 基 礎、 知 識 基 礎。 (Location 1858)

仰 韶、 龍 山、 二 里 頭 等地 的 大量 考古 發 現 表明, 西元 前 兩 千年 及 以 後 的 中 國, 在 剛 產 生 文字 但 遠 在 帝制 產 生 之前 的 時 期 就 已 形成 中央 權 威, 權 力 高度 集中。[ (Location 1864)

在 中 國 第一 個 有 初步 系 統 文字 記 載 的 朝代 商代( 1600 B. C.- 1046 B. C., 相 當 於《 舊 約 全 書》 產 生的 時 期), 就 已 出 現「 封建」 這 個 詞 彙,[ 9] 表 達 封 藩 建 國 之意。[ (Location 1872)

因 為 周 朝 的 制度 與 歐 洲 中 世 紀 的 封 建制 性 質 相似, 在 十九 世 紀, 封建 這 個 中 國 古 詞 被 用作 翻 譯 外 來 語「 feudalism」。 (Location 1877)

1930 年 起, 中共 和 一些 學 者 套用 馬 克 思 關 於 歷 史 階 段 論 的 歷 史 唯物 主 義, 把 周 朝 定 義 為 奴 隸 制, 把 秦 制 為 起始 的 帝制 標 籤 為 封建制度, 後 來 中 國 的 官 史 以及 中 國 從 小 學 到 大 學 的 教 科 書 都 如此 記 述。 (Location 1878)

但不 同於 歐 洲 君主制 的 是, 中 國 封 建制 的 貴 族 和 統 治 以 血 緣、 以 宗族 為 基 礎。[ 12] 宗族 制作 為 制度 基因, 在 封建 時 期 削弱 貴 族 之 間 跨越 血 緣 形成 政治 聯 盟 的 能力, 對 封 建制 的 解 體 和 封建 制 之後 的 制度 演 變 有 重要 影 響。 (Location 1882)

一些 諸 侯 透 過 趕 走 或 消 滅 過 去 統 治 土地 的 其他 貴 族 及其 下 屬, 建立 起了 新的 地方 政 權, 稱 為 縣。 為 了 直接 統 治 當 地 的 軍 力, 以及 直接 從 縣 收 稅,[ 13] 這 些 稱 為 縣 的 地方 政府 不是 按照 傳 統 由 貴 族 統 治, 而由 諸 侯 直接 委派 的 官僚 統 治。 官僚 是 上 級 任命、 不可 繼 承 的 位置。 西元 前 532 年前 後 在 晉 和 楚 的 邊 疆 建 了 數 十 個 縣。[ (Location 1887)

法家 思想 在 春秋 戰 國 的 幾 百年 裡( 有 聲 稱 法家 源 於 夏 商, 但 實 質 內 容 和 證 據 很少), 為 削弱 各 國 內 部 的 貴 族 權 力, 為 設 計、 創 建 帝 國 的 制度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1903)

為 了 避免 把 法家 的 法 和 律 與 現 代 意 義 的 法律 混淆, 許 多 研究 中 國 歷 史 和 中 國 哲 學 史 的 英文 文 獻 把 法家 的 法 譯 為「 fa」, 而非「 law」。 (Location 1911)

第一位 大 規 模 實 施 法家, 從 制度上 系 統 性 衝 擊 遺 留 的 封建制度 的, 是 戰 國 時 期 魏 國 的 相 國 ─ ─ 法家 人物 李 悝( 455 B. C.- 395 B. C.)。 他 推 動 的 改革, 其 核心 在 於 削弱 以致 消 滅 貴 族。 (Location 1913)

商 鞅 變 法 的 核心 是 實 施 李 悝 的《 法 經》, 在制 度 所有 方面 系 統 地 消 滅 貴 族, 全面 建立 和 鞏 固 中央 集 權 的 郡 縣 制。 (Location 1920)

秦始皇 採 納 法家 謀 士 李 斯 的 建 議, 為 了「 王 獨 治 於 天下」, 不 分封, 廢 貴 族, 在 整 個 帝 國 全面 建立 中央 集 權 的 郡 縣 制。 (Location 1924)

原本 羅 馬 共和 國 是以 私有 土地 產 權 為 基 礎, 由 擁 有 土地 的 公民 集 體 統 治( 或 精英 統 治) 的 憲 政 國 體。 但在 向外 膨 脹 擴 張 的 過 程 中, 軍 事 占 領 的 土地 脫 離 羅 馬 公民 的 土地 產 權, 由此 產 生「 國 有 土地」。 當 國 有 土地 不 斷 擴 大, 大大 超 過 所有 公民 的 私有 土地, 就 形成 了 產 生 羅 馬 帝 國 的 制度 基 礎。 (Location 1927)

與 西周 封 建制 對 比, 西 歐 君主制 最大 不 同在 於: 第一, 貴 族 的 土地 所有 權 和 由此 產 生的 政治 權 力 高度 穩 固, 是 君主 難 以 撼 動 的 社 會 基 礎。 君主 與 貴 族 形成 的 統 治 聯 盟 是 權 力 的 基 礎。 相 對 分散 的 私有 產 權 和 政治 權 力 的 制度 基因 可 追溯 到 古 希 臘 和 古 羅 馬 共和 國 時 期。 第二, 與 第一 點 密不可分 的 是, 在 古 羅 馬 共和 國 時 期 的 私有 產 權 基 礎 上 產 生的 系 統 性的 法律 體 系 和 獨 立 司法 的 制度 與 概念。 這 個 體 系 的 完善 和 發 達 為 保 護 相 對 分散 的 私有 產 權 和 政治 權 力 奠 定了 基 礎。 第三, 基督教 和 教廷 的 影 響 及 權 力 削弱 了 王 權 對 權 力 的 壟 斷, 幫 助 貴 族 對 王 權 的 制衡。 (Location 1939)

在 中 國 以 宗族 制 為 基 礎 的 封建 社 會 中, 家 和 血 緣 的 重要性 使得 曾 存 在的 相 對 分散 的 產 權 和 政治 權 力 難 以 形成 支持 它 們 制度化 且 穩 固 的 政治、 經 濟、 法律 體 系。 (Location 1944)

雖 然 秦 建 帝 國 表面上 似乎是 軍 事 吞 併 的 結 果, 但是 所 有意 義 重大 且 改 變 歷 史 進 程 的 戰 爭, 往往 是 政治 和 經 濟 的 延伸。 (Location 1947)

郡 縣 制 為 非 貴 族 出身 的 社 會 精英 提供 了 快速 上升 的 階 梯, 使得 新生 的 帝制 對 大量 尋 找 快速 上升 機 會 的 潛 在 社 會 精英 有很 大的 吸引力。 由此 帝制 擴 大 了得 利者 的 範 圍, (Location 1957)

周 封 建制 遺 留 的 制度 基因 不 僅 包括 封建 貴 族 制度, 還 包括 記 錄 和 支持 封建 貴 族 制度 的 歷 史 記 載 和 各 種 學 說。 (Location 1961)

為 秦始皇 出生入死 的 開 國 功臣 從 自身利益 出 發, 希望 靠 分封 制度 成 為 貴 族。 他 們 慫 恿 知 識 分子 用 古 書 上 的 說 法, 尤其是 儒教, 論 證 分封 的 必要性。 (Location 1970)

為 了 徹 底 清除 周 朝 封 建制 的 制度 基因, 李 斯 向 秦始皇 提出 焚 書 建 議。 秦始皇 下令 焚 書 坑儒, 焚 燒 相 關 古 書, 以 防止 人 們 從 中了 解 西周 封建制度 對 貴 族 的 安排 及其 中 法理。 於是, 除《 秦 紀》、 醫 藥、 卜 筮、 農 家 經 典、 諸 子 等 書 籍 外, 其 餘 古籍 均需 限期 交 官府 銷 毀, 三十 天 內 全部 焚 燒 殆 盡, 僅 留 皇家 圖 書 館 內 收藏 一套。[ (Location 1976)

漢 代 董 仲 舒 重新 整理 和 編 纂 了 曾被 焚 毀 的 孔孟 經 典, 按照 維 護 帝制 的 需要, 對 其 進 行 裁剪 和 編 輯, 使之 成 為 帝制 合法 性的 辯 護 工具, 為 帝制 的 社 會 秩序 提供 意 識 形 態 支 撐, 並 以此 作 為 選 拔 官 員 的 依 據。 (Location 1981)

伏 爾 泰 說 神 聖 羅 馬 帝 國 既不 神 聖, 也不 羅 馬, 也不 帝 國, 其 重要 涵 義 之一 就是 其 鬆 散 的 邦 聯 性 質。 (Location 1986)

雖 然 有 這 些 相似 之 處, 兩 者 之 間 的 重要 差 別 則 導 致 了 周 朝 和 神 聖 羅 馬 帝 國 之後 制度 演 變 的 不同 軌 跡。 神 聖 羅 馬 帝 國 由 於 產 權 和 政治 權 力 相 對 分散, 統 治 者 的 家庭 或 宗族 在 統 治 中的 作用 有限。 帝 國 的 實 際 權 力 分散, 需要 集中力量 時, 取 決 於 構 成 帝 國 的 各 國 的 封建 貴 族 形成 的 聯 盟。 在各 國 之中, 即 便是 世 襲 的 國 王, 也 依 賴 與 本 國 的 貴 族 結 成 統 治 聯 盟。 有些 國 王 更 是由 本 國 的 貴 族 選 舉 產 生, 並 非 世 襲。 (Location 1987)

神 聖 羅 馬 帝 國 的 皇帝 都 是由 成 員 國 選 舉 產 生, 如同 當 代 的 歐 盟( 歐 盟 稱 創 建 神 聖 羅 馬 帝 國 並 奠定 其 基 礎 的 查 理 曼 大 帝 為 歐 盟 先 驅)。 (Location 1990)

阻 礙 形成 跨 血 緣 政治 聯 盟 的 宗族 制, 使得 最 強 大的 宗族 能以 各 個 擊 破 的 方式 逐步 消 滅 所有 其他 宗族。 (Location 1995)

國 與 家 仍然 不分。 過 去 多 個 王 國 和 多 個 家族 統 治 的 聯 邦, 現 在 變 成了 大一 統 的 帝 國, 權 力 集中 到 帝 國 和 皇帝 一家。 宗族 制作 為 制度 基因, 從 多 宗族 統 治 制 演 變 成 集 權 的 單 一 宗族 統 治 制。 (Location 1998)

漢 代 皇帝 任命 丞相 為 最高 管理者, 官僚 體 制 裡 所有 具 體 執 行都 由 丞相 負 責。 在 漢 代, 丞相、 太尉、 御史 大夫, 合 稱 三 公, 是最 高位 的 三 個 高官。 中央 政府 的 組 織 是 九卿, 起源 於「 家」 中的 執 事。 所有 卿 位 都由 家臣 演化 而 來, 相 當 於 家中 分管 不 同事 務 的 管家。 (Location 2004)

尚 書 省 則 類 似 於 今天 中 國 的 國 務 院, 下 轄 六 部, 負 責 帝 國 各方面 實 際 運 作。 (Location 2011)

地方 官 為 皇帝 任命 產 生, 向 皇帝 負 責。 但在 具 體 執 行上, 由 於 高度 信息 不 對 稱 而 存在 嚴 重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。 為 了 防止「 上有 政策 下有 對 策」, 漢 代 發 明了 類 似 審 計 的 監 察 制度, 地方 必 須 每年 向 中央 上交 簿 記 及 各 種 統 計 資 料。 為 了 防止 造假, 中央 特 別 派 駐 稱 為 刺史 的 監 察 官 定期 巡 視。 (Location 2014)

直到 十 世 紀 宋朝 建立, 可能 形成 地方 諸 侯 的 所有 制度 基因 才被 完全 消除。 (Location 2019)

漢 武 帝 推行 的「 推 恩 令」。 這 個 法令 規 定, 分封 王侯 的 土地 必 須 在 後 代 中 平分。 事 實 上, 多 數 王侯 在 三、 四代 之後 就 喪 失 了 權 力。[ (Location 2025)

北魏( 386- 534), 其後 期 發 生的 孝 文 帝 變 法 與 戰 國 後 期 秦 國 的 商 鞅 變 法 相似, 都 朝 進 一步 高度 集 權 的 方向 發 展。 (Location 2044)

雖 然 東 漢 的 瓦解 源自 帝制 內 部 滋生 出事 實 上 的 諸 侯, 但 帝 國 瓦解 之後 的 魏 晉 及 南北 朝 在制 度 方面 更多 是 延 續 秦 漢。 (Location 2049)

中 國 歷 史上 這 種 帝制 和 封 建制 兩 種 制度 基因 並 存 的 狀 況, 決 定了 在 互相 爭 鬥 的 各 國, 貴 族 得不 到有 保障 的 權 力。 因此, 無 法 產 生 多元 權 力 結 構 下 形成 的 權 力 均衡。 權 力 爭 鬥 的 均衡 結 果是 王 者 壓 倒 所有人, 剝 奪 所有 人的 極 端 集 權 結 構。 在 此情 況 下, 各 國 必定 廝 殺 到 一人 掌握 王 權, 徹 底 壓 倒 其他 權 貴 為 止。 (Location 2053)

九品中正 制 在 選 擇 和 提拔 官僚 時, 原 則 上 著重 品行、 能力, 也 看家 庭 背景。 這 種 制度 在 每 個 朝代 或 國 家 的 初期 有效, 但 隨 著 時 間 推移 而 逐 漸 失 靈, 仍然 會 衍 生出 新 貴 族, 動 搖 帝制。 (Location 2071)

隋朝 在 中央 正式 建立 了 影 響 深 遠 的 五 省 六 部 制; 在 控制 地方 的 權 力 方面, 隋朝 把 漢 代 的 州郡 縣 制 改 為 州 縣 制, 以 鞏 固 中央、 削弱 地方。 (Location 2083)

主管 官僚 人事 的 吏部 最重要, 這 是 所有 高度 集 權 制度 的 共同 規 律。 吏部 之 重要 正如 在 當 代 中 國 制度 中, 由 黨 中央 直 接管 轄 的 中央 組 織 部 的 重要性。 (Location 2089)

尚 書 省 六 部 的 大臣 不 直接 管理 六 房 的 科 員, 而是 透 過 縣 令 去 干 預。 這 種 治理 結 構 一直 持 續 到 二十 世 紀 初中 華 帝 國 崩 潰。[ 29] 而 大 躍 進 以 來 建立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正是 這 種 統 治 結 構 的 復 興。 (Location 2095)

集中 秦 漢 以 來 幾 百年 歷 史上 所 積 累 的 相 關 官僚 制度 的 法 規、 習 俗, 和 刑法, 隋 文 帝 於 583 年 頒 布《 開 皇 律》。 (Location 2098)

自古 的 所 謂 戶 口 是 關 乎 土地 和 稅 收 的 制度, 戶 口 和 婚姻制度 將 農 民 鎖 定 在 土地 上, 既 消 滅 了 產 生 貴 族 的 基 礎, 又能 保 證 稅 收。 (Location 2102)

直到 西方 影 響 進 入 東 亞 之前,《 唐 律》 一度 深刻 影 響 東 亞 各 國 的 法典。 例如, 基 於《 唐 律》, 日本 於 701 年 制定《 大 寶 律令》; 朝 鮮《 高 麗 律》 也是 以《 唐 律》 為 母本, 經 當 地 語 系 化 的 產 物;[ 30] 越南 於 1483 年 頒 行的《 洪 德 法典》 亦 大部分 來 自《 唐 律》。 (Location 2110)

中 華 帝制 的 法典 是 行政法 規 和 刑法 的 集合, 從 來 沒 有 形成 過 現 代 概念 上以 私有 產 權 為 基 礎 的 私法、 與 其 對 應 的 公法, 及 公法 中的 憲 法。 (Location 2113)

在 產 權 和 政治 權 力 同 時 高度 集中 的 制度 裡, 統 治 者 為 保 權 力 會 追求 更 集中 的 權 力, 而 其 已有 的 權 力 又有 能力 推 動 權 力 進 一步 集中。 (Location 2115)

直接 使用 身 邊 的 親 信 統 治 帝 國。 皇帝 藉由 太 監( 明) 或 軍 機 處( 清) 治 國, 充分 顯 示出 在 高度 集 權 的 帝制 下, 在 權 力 不 斷 集中 達 到 頂 峰 後, 治 國 的 規 則 越 來 越 被 更 集 權 的 制度 所 取代。 (Location 2118)

宋朝 集 權 第一步 就是 削弱 相 權, 從 而使 最高 政令 都 集中 到 皇帝 的 手中。 (Location 2120)

自明 太祖 廢 相 後, 中 華 帝 國 再 沒 有 宰相 的 官位。 集中 皇帝 權 力 的 同 時, 皇帝 身 邊 的 太 監 變 成 協 助 皇帝 理 政 的 主要 力量, (Location 2124)

雍正 時 代( 1723- 1735), 朝廷 建立 軍 機 處 作 為 皇帝 重要 政令 的 輔 助 機 構。 軍 機 處 本 質 上 是 類 似 於 明朝 太 監 的 秘 書 處。 由 於 直接 服 務 於 皇帝, 軍 機 處 的 官 員 能以 皇帝 的 名 義 向 六 部 大臣 和 各省 督 撫 下 達 命令。 (Location 2129)

毛 澤 東 在 大 躍 進 和 文化 大革命 的 非常 時 期, 及 習 近 平 在 2013 年 以 來 建立 的 各 類 中央 領 導 小 組, 其 功能 都 相 當 於 軍 機 處。 (Location 2131)

中 書 省 的 主要 任 務 是 擬 定 最高 政令, 即 草 擬 皇帝 的 詔 書; 門 下 省 的 任 務 是 覆 核 中 書 省 擬 定的 詔 書, 以 監 督 和 牽 制 中 書 省。 政事 堂 是 三位 宰相 都 參 加 的 門 下 省 和 中 書 省 聯 合 會 議, 其 通 過 的 命令 蓋 有 中 書、 門 下 之 印 後, 經 皇帝 簽 敕 字 ─ ─ 即 詔 敕, 送 尚 書 省 執 行。 (Location 2141)

所 謂 權 力 制衡 指的 是 多 個 獨 立 的 權 力 互相 制 約, 避免 一方 權 力 能 夠 以 壟 斷 的 力量 壓 倒 和 侵犯 其 他方 的 利益。 所 謂 憲 政, 指的 是 制度化 的 權 力 制衡 的 治理 制度, (Location 2146)

在 皇 權 侵犯 任何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的 利益 時, 由 皇帝 任命 的 高官, 由 皇帝 建立 的 政事 堂 和 宰相 府, 其 職 責 是 幫 助 皇帝 設 計 和 執 行 具 體 方案。 他 們 既 無 動 機 也 無 權 力 約 束 皇帝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2151)

作 為 低 階 官僚 的 諫 官, 既 沒 有 制 約 皇帝 的 意 願, 更 沒 有 約 束 皇帝 的 權 力。 歷 史上 著名 的 死 諫, 無 一例 外 都是 為 皇 權 的 利益 而 諫。 (Location 2154)

中 華 帝 國 制度 演 變 的 基本 趨 勢。 初建 帝制 時, 第一步 是 廢 除 貴 族 的 權 力。 第 二步 是 剷 除 貴 族 制度 的 基 礎, 包括 剷 除 一切 獨 立 社 會 力量 的 制度 基 礎, 消 滅 所有 可能 挑 戰 皇 權 的 力量。 第三步 是 削弱 所有 高官 的 實 際 權 力, (Location 2172)

在 中 華 帝制 下, 歷 代 所有 變 法 都是 為 鞏 固 皇 權 延 長 帝制 或 改 朝 換 代 而 推 動 的。 即便 是 辛亥革命, 多 數 革命者 的 主要 動 機 也 主要 是 打倒 滿 人的 特 權, 如同 元 末 打倒 蒙人( (Location 2178)

在 公民 普遍 沒 有 基本 權 利 的 中 國 社 會, 公民 既 缺少 意 識, 也 缺少 力量 為 自身 的 基本 權 利 而 推 動 革命 或 改革。 (Location 2181)

J. K. Fairbank, China: A New History (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2). (Location 2192)

Kuang- chih Chang, Art, Myth, and Ritual: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(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83). (Location 2193)

宮 崎 市 定 著, 邱 添 生 譯,《 中 國 史》( 臺 北: 華 世, 1980)。 (Location 2204)

楊 寬,《 戰 國 史》( 臺 北: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, 1997), (Location 2215)

D. Twitchett & M. Loewe,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, (Location 2230)

# 第五 章 科 舉 制度 和 儒教: 人事制度 和 意 識 形 態 的 制度 基因

所 謂 儒教, 指的 是 朝廷 建立 且 不容 挑 戰 的 官方 經 典, 而非 初 創 時 期 的 孔孟 學 說。 這 個 制度 基 因在 人 們 心 裡 植入 天 經 地 義 的 等 級 觀 念, 培 養 無 條 件 服 從 的 人群, 扼 殺 人 們 追求 個 人 權 利 的 動 機。 (Location 2241)

2]「 中 國 的 儒教…… 有 一 個 顯 著 的 特 點, 即 高度 的 政教 合一, 政教 不分, 政教 一 體。 皇帝 兼任 教皇, 或 稱 教皇 兼 皇帝。 神 權、 政 權 融 為 一 體。 儒教 的 教 義 得以 政府 政令 的 方式 下 達。 朝廷 的『 聖 諭 廣 訓』 是 聖 旨, 等同 於 教皇 的『 敷 書』( (Location 2245)

中 世 紀 歐 洲 的 國 王 即位, 要 教皇 加冕, 才算 取得 上帝 的 認 可。 中 國 的 皇帝 即位, 只要 自己 向 天下 發 布 詔 書 就 行了。 詔 書 開 首 必 以『 奉天 承 運, 皇帝 詔 曰』 開 始, 皇帝 的 詔 書 同 時 具有 教皇 教令 的 權 威」。[ (Location 2247)

建立 科 舉 和 儒教, 最大 目的 是 建立 統 治 的 合法性, 同 時 令 達 官 貴 人的 後 代 不 經 考 試 難 以 為 官, 從 而 削弱 其 積 累 權 力 基 礎 的 社 會 根基。 (Location 2261)

科 舉 制 的 考 試 內 容 是由 帝 國 御用 文人 收集 和解 釋 由 皇帝 圈 定的 所 謂 儒教 經 典。 之所以 稱 所 謂, 是 因 為 幾 百年 來 無 數 學 者 發 現 很多 儒教 經 典 是 孔孟 之後 的 人 編 造 而成。 效忠 皇帝、 皇 權、 帝 國 是 儒教 意 識 形 態 的 核心, (Location 2267)

中 國 兩 千年 的 帝制 使 讀 書 人 幾 乎 都 湧 進 科 舉 制, 再利用 科 舉 制 把 所有人 沿 同一 個 方法 洗 腦。 科 舉 的 誘 惑 與 禁 言 的 暴力 並 舉, 使得 帝 國 內 基本 消 滅 了 任何 可以 挑 戰 帝 國, 獨 立 於 朝廷 的, 有 組 織 的 獨 立 知 識 力量。 (Location 2271)

在 西方 系 統 建立 的 官僚 制度, 尤其是 包含 公 務 員 考 試 的 官僚 制, 是 十七 至 十八 世 紀 透 過 耶 穌 會 從 中 國 輸 入 的。[ (Location 2276)

基督教 會 創 立 之初 就 獨 立 於 世俗 政 權。 基督教 的 早期 是 被 羅 馬 帝 國 鎮 壓 的 宗教。 作 為 基督教 會 經 典 的《 聖 經》, 其 原本 就 包含 反 對 專 制 制度, 反 對 羅 馬 帝 國 的 內 容。 (Location 2282)

當 羅 馬 皇帝 決 定 基督 教成 為 國 教 時,《 聖 經》 已 經 廣 泛 流 傳, 基督教 會 已 經 強 大, 有 獨 立 於 羅 馬 帝 國 的 大批 信 眾, 也有 成熟 的 獨 立 於 羅 馬 帝 國 的 教 會。 在此 條 件 下, 羅 馬 帝 國 不能 像 秦始皇 那 樣 燒 書, 沒 有 機 會 像 漢 武 帝 那 樣 創 造 宗教, 更不 可 能改 變《 聖 經》。 (Location 2291)

在 世俗 政 權 與 教 會 分 離 這 個 制度 基因 的 基 礎 上, 歐 洲 從 文 藝 復 興、 宗教 改革, 到 啟 蒙 運 動, 從 英 國 大 憲 章 運 動( Chartism) 到 光 榮 革命, 都 涉及 推 動 政教 分 離。 (Location 2294)

儒教 自 始 就是 帝王 為 科 舉 建立 的。 即便 在 科 舉 之前, 從 源 頭 上, 儒教 追溯 於 堯 舜 禹 所 謂 的 五 教, 根本上 就是 帝王 創 建 的 體 系。 之後 的 遵循 堯 舜 之道, 效法 周 文 王、 周 武 王 之 制, 都是 帝王 之道。 孔子 把 周 朝 王官 之 學 帶 入 民 間, 後 經 歷 代 文人 對 五 經 的 不 斷 解 釋 與 完善, 形成 後 來 尊 為 經 典 的 體 系。 儒教 以 天子 為 宗教 領 袖, 以 孔子 為 先 師, 以《 易 經》 的 神道 設 教。 (Location 2297)

當 時 非 猶 太 人 普遍 不 識 字, 能 閱 讀《 聖 經》 的 人多 限 於 教廷 神 職 人 員, 信 眾 只能 聽 神 職 人 員 的 講 解。 作 為 羅 馬 帝 國 的 國 教, 得益 於 帝 國 的 保 護, 教 會 有 傾 向 地 挑 選《 聖 經》 中 有利 於 帝 國 統 治 的 部分 講 解。 由此 逐 漸 形成 由 教 會 解 釋 的 正 統 教 義。 (Location 2302)

在 拜 占 庭 帝 國, 帝 國 與 東 正 教教 會 之 間 的 關 係 則 高度 密切, 使得 東 正教 地 區 的 制度 基因 與 天主教 地 區 的 制度 基因 有很 大 不同。 (Location 2307)

除了 神 權 與 政 權 的 互相 制 約 以外, 宗教 改革 催生 了 許 多 新教 教派, 是 推 動 政教 分 離 的 另一 個 動 力。 新教 教徒 起初 都被 天主教 會 當 作 異 教徒, 在 許 多 國 家 被 追 殺。 天主教 與 新教 之 間 不 寬 容, 互相 仇恨, 以致 於 導 致 了 持 續 幾 十年 的 宗教 戰 爭。 英 國 光 榮 革命 通 過 人 權 法案 建立 憲 政 的 重要 動 力 之一, 就是 把 政教 分 離 制度化, 以此 保障 信仰 自由、 言 論 自由。 從 此 政教 分 離 的 制度 基因 演 變 成了 正式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2316)

學 術 獨 立 也是 科 學 發 展 的 必要 條 件。 在 政教 相 對 分 離 的 傳 統 下, 歐 洲 中 世 紀 產 生的 大 學 制度 和 科 學 研究 制度 的 基本 特 點 是, 教 會 興 辦 的 教育 和 學 術 機 構 相 對 獨 立 於 世俗 政府。 (Location 2326)

雖 然 中 世 紀 的 君主制 是 專 政 制度, 但是, 相 對 獨 立 於 王 權 的 教 會 可以 制度化 地 培 養 知 識 分子 來 探索 上帝 和 上帝 創 造 的 世界。 他 們 可以 藉由 對 上帝 的 理解, 間 接地 挑 戰 世俗。 (Location 2330)

宗教 改革 和 啟 蒙 時 期 的 思想 認 識, 大量 來 自 先哲 對 上帝 的 探索。 (Location 2334)

儘 管 基督教 沒 有 提供 世俗 的 激 勵 機 制 或 物 質 激 勵, 但是 對 於 虔 誠 的 信徒, 基督教( 包括 其 前身 猶 太 教, 和 啟 蒙 時 期 所 演 變 的 自然 神教 及 泛神 教) 卻 可以 提供 強 大的 精神 激 勵。 教徒 除了 贖 罪 自救 的 動 力 外, 更有 理解 上帝 創 造 的 世界 的 好奇心 和 動 力。 這 種 激 勵 機 制 在 虔 誠 信徒 中 激 發 出 忘我 的 追求, 包括 對 真理、 對 科 學 的 虔 誠 追求, 甚至 殉道 精神。 (Location 2341)

對 比 中 國 帝制 中 附庸 於 政 權 的 科 舉 制, 基督教 會 以 制度化 的 形式 建立、 發 展 了 獨 立 於 世俗 政 權 的 學 術 機 構, 產 生 獨 立 於 政府 的 知 識 分子。 (Location 2347)

漢 朝 初 創 科 舉 制 時, 在 長 安 建立 了 為 其 服 務 的 太 學, 各 級 地方 並 設 郡 學、 州 學、 府 學 等。 從 此, 中 華 帝 國 的 大 學 制度 一直 伴 隨 科 舉 制 發 展。 自 隋唐 起, 太 學 改 稱 國 子 監, 直至 清末 撤 銷 科 舉 制 為 止。 (Location 2348)

由 於 朝廷 建立 教育 機 構 的 初衷 是 為 朝廷 培 養 官吏 候 選 人, 學 術 與 政治 從 初建 就合 一。 因此, 中 國 歷 史上 從 未 存在 過 系 統 獨 立 的 學 術, 更 沒 有 學 術 獨 立 於 朝廷 的 訴 求。 (Location 2350)

中 國 歷 史上 最 勇敢 的 儒 士 提出 的 挑 戰 只限 於 政策 問 題, 其 目的 是 促 進 帝 國 長 治 久 安 和 促成 皇帝 的 豐 功 偉 績。 帝制 下, 典型的 中 國 儒 士 不 關 心 自然界 或 技 術 發 展, 既不 會 從 事 獨 立 的 科 學 研究, 也 缺乏 學 術 獨 立 的 願 望。 (Location 2355)

戊戌 變 法 後, 中 國 一些 地方 曾有 多年 新式 學 堂 與 科 舉 並 存 的 時 期。 每 當 科 考 時, 新式 學 堂 的 學 生, 甚至 已 確 定的 留 學 生, 寧 被 除名 也 紛 紛 參 加 會 試。 即「 科 考 對 於 學 堂 學 生 具有 無 法 抗拒 的 吸引力, 導 致 無 心向 學 者 眾」。[ (Location 2360)

對 絕 大多 數 參 加 科 考 的 人, 超越 科 考 內 容, 何 為 真正 的 孔孟 之言, 何 為 確 切 史 實 之 鑑, 都不 重要。 世世代代 的 讀 書 人 只 關 心 科 考, 以 揣摩 皇帝 的 御用 文人 期待 的 方式 回答 問 題, 並 不 關 心 是否 存在 高 於 皇帝 的 上帝。 (Location 2366)

與 科 考 和 官方 考核 掛 鉤 的 強 大 激 勵 機 制, 形成 社 會 傳 統, 使得 信仰 和 科 學 在 中 國 都 基 礎 薄弱。 科 學 在此 指的 是 對 自然 世界 和 社 會 中的 真理 的 追求, 而 不 僅 是 技能 和 技巧。 (Location 2370)

唐宋 的 科 舉 曾 包括 數 學、 天文、 曆 法, 由 於 這 些 學 科 在 觀 天象、 編 曆 法 以及 指 導 農 業 方面 價 值 重大。 但 自 元 恢 復 科 舉( 1315 年) 直至 廢 科 舉( 1905 年) 的 近 六百 年 裡, 這 些 內 容 完全 被 排除 在 科 舉 之外。 因 為 如果 觀 天象、 編 年 曆 的 技 術 得到 普及, 並 有 非官方 機 構 能 獨 立 進 行 這 些 活 動, 及 觀 測 和 預 測 到 與 官方 天象 機 構 不同 的 現 象, 將 威 脅 朝廷 的 合法性。 這 使得 元代 之後, 世世代代 投身 科 舉 的 讀 書 人 不再 探 討 科 學、 數 學。 (Location 2371)

即便 對 皇帝、 朝廷 有 巨大 實 用 價 值 的 中 醫, 也 從 來 與 科 舉 無 關。 通常 是 被 科 舉 淘汰 的 人才 學 中 醫, 例如 名 醫 李 時 珍, 是 考中 秀才 但 進 一步 科 考 多次 落榜 後, 被迫 改 學 中 醫。 (Location 2375)

科 舉 制度 也 從 根本上 影 響 中 國 社 會 的 道德 觀 念。 原本 道德 的 實 質 是 人 們 在 面 對 無 法 考核、 難 以 監 察 的 場 景 下 的 自律。 但 是在 科 舉 中的 儒教, 道德 說 教 有著 統 治 合法性 和 統 治 秩序 的 內 涵, 是 考核 的 內 容。 科 考 做官 引 誘 世世代代 的 讀 書 人 關 注 作 為 考核 用的 道德 說 教, 以此 換 取 官位 及物 質 獎 勵。 (Location 2377)

清代 戴 震 曾 尖 銳 批判 由 朱熹 集大成 的 程 朱 理 學 為「 存 天理, 滅 人欲」 的 道德 說 教 虛 偽:「 酷吏 以 法 殺 人, 後 儒 以 理 殺 人」(《 孟子 字 義 疏 證》)。 二十 世 紀 初 的 魯 迅 則 更 直接 說, 雖 然 中 國 歷 史 每 頁 上 都 寫 著「 仁 義 道德」 四 個 字, 但 其 實 質 涵 義 是「 吃人」(《 狂人 日 記》)。 對 應 於 戴 震 和 魯 迅 的 這 類 批判, 長 期以 來 中 國 民 間 則 有「 滿 嘴 的 仁 義 道德, 一 肚子 男 盜 女 娼」 之 說。 (Location 2379)

至 於 官方 版 儒教 表 現 的「 兼容 並 蓄」, 則 只是 裝 飾 或 豐 富 其一 元化 統 治 的 表象, 並 不改 變 其 排他性 統 治本 質。 (Location 2395)

新 生的 中 華 帝 國 焚 書 坑儒 與 羅 馬 帝 國 鎮 壓 興 起 的 基督教, 都是 帝制 以 暴力 消 滅 異 己 言 論 的 做法。 諷 刺 的 是, 這 兩 個 帝 國 後 來 都把 自己 鎮 壓 過 的 思想 捧 為 國 教 或 國 學。 (Location 2397)

秦代 焚 書 坑儒 是 為 建立 帝 國 統 治 而 禁止 宣 傳 封 建制 的 儒教, 漢 代 獨 尊 儒 術 則 是 為 建立 大一 統 帝 國 合法性 的 意 識 形 態。 (Location 2413)

康 有 為 考 證 證 明, 自 東 漢 以 來 成 為 科 舉 核心 內 容 的 儒教 經 典「 古文 經」 為 西 漢 末年 劉 歆 偽 造。 梁 啟 超 認 為 康 有 為 這 一 著作「 使 清 學 正 統 派 之 立 腳 點, 根本 搖 動, 一切 古 書, 皆 須 重新 檢 查 估 價」。[ (Location 2416)

儒教 被 鞏 固 成 為「 國 教」 後, 焚 書 坑儒 變 成 中 國 帝制 傳 統 的 禁忌, 被 歷 代 官方 和 文人 賭 咒 唾 棄。 但是 焚 書 坑儒 從 來 都是 中 國 傳 統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之一 部分, 與 專 制 共存, 以至 於 遺 傳 到 極 權 主 義 中。 (Location 2418)

1958 年 5 月 8 日, 毛 澤 東 在 中共 八 大 二次 會 議 表示:「 秦始皇 是 個 厚今薄古 的 專 家…… 秦始皇 算 什 麼? 他 只 坑 了 四百 六十 個 儒, 我 們 坑 了 四 萬 六千 個 儒, 我 們 鎮 反, 還 沒 有 殺 掉 反革命 的 知 識 分子 嗎? 我 與 民主人士 辯 論 過, 你 罵 我 們 是 秦始皇, 不 對, 我 們 超 過 秦始皇 一 百倍。 罵 我 們 是 秦始皇 獨 裁 者, 我 們 一概 承 認。 可惜 的 是, 你 們 說 得不 夠, 往往 要我 們 加以 補 充。」 (Location 2421)

在 暴力 的 支持下, 儒教 意 識 形 態 教 導 人 們, 皇帝 是 天子, 是 唯一 合法 的 統 治 者。 (Location 2429)

劉 邦 靠 暴力 建立 漢 朝 時 分封 貴 族 逾 百 人, 以此 為 高 層 政治 軍 事 聯 盟 的 成 員 提供 強 大的 激 勵。 劉 邦 以「 郡 國 並 行 制」 為 名 復 辟 封 建制, 部分 放 棄 了 秦 帝 國 建立 的 郡 縣 制。 (Location 2431)

漢 武 帝 實 行 著名 的「 推 恩 令」。 一方面 允 許 諸 侯 後 代 繼 承 封地, 緩 解 對 諸 侯 的 衝 擊; 另一方面, 令 所有 諸 侯 必 須 將 其 封地 分封 給 各 子。 這 個 削 藩 的 法令 與 諸 侯 的 多 數 後 代 自身利益 激 勵 相容, 從 此 在 中 華 帝 國 取消 長 子 繼 承制, 從 根基 上 削弱 地方 諸 侯 的 勢 力。 (Location 2436)

在 與 諸 侯 競 爭 的 情 況 下, 為 了 把 遊 士 引入 大一 統 帝 國 的 體 制 內, 西元 前 136 年, 漢 武 帝 在 丞相 公 孫 弘 的 建 議 下 開 創 太 學 制, 並 在 中央 建 太 學; 在 地方 令 州郡 察 舉 孝廉、 秀才。[ (Location 2440)

79 年, 東 漢 章 帝 親 自 召集 白虎 觀 會 議, 將 討 論 的 結 果 編 成《 白虎 通 義》, 成 為 儒教 的 教理、 教 義 和 教 規 大 綱, 也是 東 漢 的 施政 法典。[ 12]《 白虎 通 義》 系 統 地 把 儒 學 發 展 成 為 儒教, 系 統 地 證 明 君主 是 神, 肯定「 三 綱 六 紀」, 將「 君 為 臣 綱」 列 為 三 綱 之首。 (Location 2454)

儒教 是 中 華 帝 國 的 皇帝 及其 謀 士 在 儒 學 經 典 的 基 礎 上 造出 來 的。 儒教 的 神 和 經 典 是 透 過 官方 活 動 創 造出 來 的。 為 了 顯 示 這 些 創 造出 來 的 神 和 經 典 的 權 威 性, 其 內 容 往往 要 冒充 為 周 朝 遺 留 的 經 典。 (Location 2462)

1891 年, 依 據 廖 平等 人的 工作, 康 有 為 出版 了 變 法名 著《 新 學 偽 經 考》。 該 書 並 非 純 學 術 著作, 而 是他 推 動 戊戌 變 法 最重要的 著作 之一。 (Location 2466)

到 晚年, 他 更 立 佛教 為 國 教, 排斥 儒教, 廢 國 子 監、 太 學 以及 州 縣 學。 但是, 在 中 華 帝 國 的 歷 史 中, 隋 文 帝 立 佛 排 儒 只是 曇 花 一 現。 (Location 2489)

武 則 天 雖 然 開 創 殿 試, 但 正式 的 殿 試 制度 是在 宋代 才 確 立。 從 武 則 天 起, 科 舉 制度 包括 文武, 但 直到 二十 世 紀 初 廢 科 舉, 科 舉 的 內 容 從 來 不包括 科 學 和 技 術。 (Location 2503)

生 徒 是由 京 師 及 州 縣 學 館 出身 而 送往 尚 書 省 的 受 試 者; 鄉 貢 則 是 先 經 州 縣 考 試, 及第 後 再 送 尚 書 省 的 應 試 者。 由 鄉 貢 入 京 的 應 試 者 被 通 稱 為 舉 人。 州 縣 考 試 被 稱 為 解 試。 (Location 2506)

唐代 取 士 除了 考 試 成 績 外, 還 需 名人 推 薦。 投 卷 是指 考生 向 公 卿 門 投 獻 自己的 作品, 向 禮 部 投 的 稱 為 公 卷, 向 達 官 貴 人 投 的 稱 為 行 卷。 (Location 2510)

但 是由 於 沒 能 全面 制度化, 科 舉 制 在 漢 朝 和 唐朝 的 中 後 期 都 逐 漸 弱 敗, 最 終 導 致 事 實 貴 族 的 崛起, 藩 鎮 割 據, 大一 統 帝 國 崩裂。 (Location 2526)

王 安 石 變 法 表面上 是 重新 訓 釋 三 經, 恢 復 經 典, 實 際 上 是 藉 經 典 來 談 論 當 時 宋朝 的 統 治, 古 稱「 托 古 改制」。 王 安 石 在 古 經 典 文 獻 裡 找出 理由, 然 後 透 過 刪 節、 解 釋、 注 釋 等 辦 法, 影 響 和 統 一 參 加 科 考 者 的 思想, 以此 推 動 改制。 (Location 2542)

在 王 安 石 之後 九百 年, 康 有 為 模仿 王 安 石 的 托 古 改制 策略, 靠 抨 擊 科 舉 內 容 裡 面的 儒教, 推 動 戊戌 變 法。 (Location 2545)

朱熹 歷 仕 南宋 高 宗、 孝 宗、 光 宗、 寧 宗 四 朝, 從 上到 下 曾任 許 多 職 位, 熟悉 經 典 和 朝廷 政治, 深知 科 舉 哪些 內 容 更有 用, 熟知 如何 修改 儒教 經 典 來 為 政治 服 務。 朱熹 把 儒教 經 典 標 準 化 及 普及 化, 其 中最 具 影 響 力 的 是把 儒教 精髓 精 煉 為 三 綱 五常, (Location 2552)

這 些 內 容 的 提 煉 是 讓 社 會 中 所有人 將 其 銘 記 於 心, 甚至 還 未 認 字 便被 這 理念 洗 腦。 (Location 2560)

除了 提 煉 儒教 經 典 外, 朱熹 另一 個 重大 貢 獻 是 推 動 祠堂 制度, 以 制度化 方式 推 廣 儒教。 (Location 2561)

一般 民 眾 祭祖, 強 化 了 儒教 中的 法 祖 意 識, 幫 助 帝 國 社 會 基 層 的 穩 定。 而且 除了 祭祖, 祠堂 還 有 世俗 功能, 以 祠堂 的 族 規 對 族人 進 行 教化。 (Location 2567)

在 帝 國 層 面, 儒教 是 政教 一 體 的 組 織, 祠堂 則 是 家族 層 次 的 政教 一 體 的 小 王 國, 是 儒教 在 社 會 基 層 的 組 織 單 位。[ (Location 2568)

自 宋 太祖 起, 凡在 殿 試 中 取得 進 士 資 格 者 都被 立即 授 官, 不再 需要 經 吏部 選 試。 (Location 2575)

建立 元 帝 國 的 蒙古 帝 國 大汗 忽必烈 在 上位 前, 延 招 劉 秉 忠 等 儒 士 為 其 策 劃 以 儒教 為 統 治 思想 的 藍 圖。[ 25] 他不 僅 接受「 儒教 大宗 師」 的 稱 號,[ 26] 更 遵照 劉 秉 忠 的 建 議, 取《 易 經》「 大 哉 乾 元」 之意, 定 國 號 為 大 元, 建立 元朝。 (Location 2580)

邵 燕 祥和 容 肇 祖 將 明朝 版 的 經 典《 孟子》 與 明 前 版本 對 比, 發 現 朱 元 璋 在 該 書 刪 掉 幾 十 近 百 處 文字。 例如, 大量 涉及 尊 民 抑 君、 人民 可以 批 評 統 治 者、 人民 可以 反 對 苛 斂、 關 於 仁政 救民、 關 於 敗 壞 善良 風 俗 當 由 君主 負 責 等 都 內 容 被 刪 除。[ (Location 2596)

明代 鄉 試、 會 試 的 第一 場 考核 為 八股文, 這 個 形式 傳 及 清代 科 考。 八股文 是由 宋代 的 經 義 演 變 而成, 主要 源 於 朱熹 注解。 八股文 以 四 書 五 經 中的 文句 為 題, 措 詞 要 代 聖 賢 立言, 文章 結 構 有 一定 程式, 字 數 有限制, 句法 要求 對 偶, 由 於 過 於 機 械 化, 八股文 變 得 愈益 僵化。 (Location 2610)

明朝 皇帝 從 剛 開 始 大 規 模 辦 學 起 就 明文 嚴 禁 學 生在 政治 社 會 和 司法 方面 發 表 言 論。 明 太祖 時 立 規 矩, 在 所有 學 校 大堂 放置 刻有 禁令 的 碑, 即 所 謂「 明堂 臥 碑 制度」(《 (Location 2615)

清 政府 進 一步 改 進 科 舉 制度, 包括 增加 科 舉 名目、 提供 更多 進 入 官 場 的 機 會、 在 會 試 中 採 取 分省 取 士, 及 在 進 入 官 場 方面 確 保 某 種 程度 的 地 區 平等。 (Location 2621)

基督教 繼 承 猶 太 教 的 一神 論, 反 對 多神 論。 他 們 否 認 羅 馬 皇帝 是 神, 抵制 祭祀 國 神 的 活 動; 蔑 視 羅 馬 帝 國, 拒 絕 與 之 合作。 羅 馬 帝 國 處 死 耶 穌 基督, 此後 兩 三百年 持 續 逮捕、 處 決 基督徒, 搗 毀 教 會 建 築, 沒 收 教 會 財 產, 焚 毀 其 書 籍, (Location 2638)

至 四世 紀 初, 基督教 發 展 迅速, 不少 羅 馬 帝 國 的 上 層 人士 也 皈依 基督教。 在此 背景 下, 羅 馬 帝 國 的 君 士 坦 丁 大 帝 利用 基督教 作 為 其 政治 軍 事 奪 權 的 工具。 他 成 為 羅 馬 皇帝 之後, 將 基督教 合法化 並 支持 其 發 展。 (Location 2641)

面 對 拒不 服 從 的 教派, 君 士 坦 丁 大 帝 封 閉 其 教堂 並 驅 逐 其 主教。 成 為 唯一 羅 馬 皇帝 之後, 他 利用 政治 力量 扶持 教 會 內 的 力量, 黨 同 伐 異, 消 滅 異 端。 他 只 施惠 於 勢 力 強 大、 組 織 嚴 密、 實 行 教 階 制 的「 大 公教 會」( 後 分裂 為 天主教 會 和 東 正教 會), 而 不支持 其他 基督 教派, 從 此 種 下 不同 派系 基督徒 自相 迫害 的 種 子。 (Location 2655)

狄 奧 多 西 大 帝( Theodosius) 正式 立 基督教 為 羅 馬 帝 國 國 教。 帝 國 撥 鉅 款 修建 教堂, 賞 賜 教 會 大量 土地、 錢 財 和 特 權。 一切 不利 於 帝 國 統 治、 違 反 基督 教教 義 的 文化, 包括 希 臘、 羅 馬 文化 都 遭到 摧 殘。 雅典 的 學 校 被 封 閉, 教 師、 學 者 被 驅 逐。 許 多 書 籍 被 查禁, 各 種 著作 都 必 須 送 當 地 主教 審 查, 堅 持「 異 端 邪 說」 的 人 遭到 流放 或 被 處 死。 (Location 2660)

經 清洗 後, 教 會 於 五世 紀 上 半 葉 宣 稱 古代 作家 和 哲 學 家 的 書 籍 已 經 在 地球上 完全 消失。 教 會 查禁 古 希 臘、 古 羅 馬 文化, 禁止 言 論 和 出版自由, 並 毀 掉 大量 古籍。 在此 過 程 中, 教 會 把 大量 古籍 收藏 在 自己的 圖 書 館 中, 成 為 教 會 的 內 部 書 籍, 不容 外人 閱 讀, 這 是 後 來 黑暗 時 期 愚昧 的 根源 之一。 (Location 2665)

教宗 辛 普 利 希 厄 斯( Simplicius, 468- 483 在位) 規 定, 教 會 收入 分 別 分配 給 主教、 其他 神 職 人 員、 維 修 教堂 建 築 和 日常 開 支、 救 濟 窮 人 各 四分之一。 (Location 2672)

拜 占 庭 帝 國 崩 潰 前夕, 1448 年, 俄 國 取代 拜 占 庭 在 東 正教 的 地位, 莫斯科 則 取代 君 士 坦 丁 堡, 成 為 東 正教 的 首都, 也 稱 第三 羅 馬。 (Location 2677)

羅 馬 帝 國 解 體 之後 的 歐 洲 中 世 紀 時 期, 教 會 是 神 的 代表, 唯一 有 權 解 釋《 聖 經》, 掌握 絕 對 真理。 教宗 英 諾 森 三世( Innocentius III, 1198- 1216 在位) 時 期, 教廷 的 中央 集 權 程度 達 到 頂 峰。 (Location 2678)

教廷 用 宗教 裁判 鎮 壓 異 端, 以 保持 其 對 意 識 形 態 的 一元化 統 治。 在 這 方面, 宗教 裁判 所 是 布 爾 什 維 克 極 權 主 義 的 先 驅。 布 爾 什 維 克 也 以 暴力 壟 斷 對 馬 克 思 主 義 經 典 的 解 釋, 鎮 壓 所有 異 端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思想。 (Location 2690)

政教 合一 的 拉丁文「 Caesaropapism」, 前半部 分 是 世俗 權 力 凱 撒; 後 半 部分 是 神 權 教宗, 表 達 的 是 世俗 王 權 與 神 權 雖 然 合一, 但不 完全 是一 回事。 (Location 2699)

在 政教 衝 突 中, 影 響 範 圍 最大 的 可能 是 十一 至 十 二世 紀 的 敘 任 權 鬥 爭( Investiture Contest)。 (Location 2701)

在教 會 與 君主 分 別 有 自己 獨 立 權 力 的 制度 下, 教 會 和 世俗 政 權 一直是 相互 聯 合、 爭 鬥 和 制 約 的 關 係。 沒 有 一 個 力量 可以 獨 大 到 完全 吞噬 另一 個 力量。 (Location 2707)

十 三世 紀 初, 約 翰 王( John, King of England) 以 非 正常 手段 登基, 沒 有向 貴 族 宣誓 遵 從 傳 統。 一些 貴 族 因此 拒 絕 參 與 對 法 戰 爭, 結 果 英 國 在 戰 爭 中 戰 敗, 政府 債 台 高 築, 向 貴 族 增加 稅 賦。 而 後, 約 翰 王 又 企 圖 在 任命 坎 特 伯 雷 大主教 時 繞 過 教宗, 導 致 1209 年 教宗 將 約 翰 王 逐出 教 會, 並 處 罰 英 國 向 教廷 交 納 鉅 額 年 貢。 教宗 的 懲 罰 動 搖 了 約 翰 王 的 權 力 基 礎。 1215 年, 貴 族 發 動 武 裝 起 義, 後 在 蘭 頓 大主教 的 調 停下, 國 王 簽 署 了《 大 憲 章》, 旨在 限制 君主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2713)

教宗 反 對《 大 憲 章》 關 於 英 國 教 會 脫 離 教宗 控制 的 規 定, 支持 英王 廢 黜《 大 憲 章》, 於是 內 戰 又起。 自此 以 後, 貴 族 與 國 王 的 內 戰 不 斷, 多次 迫使 國 王 重新 頒 布《 大 憲 章》。 直至 十七 世 紀 末 的 光 榮 革命,《 大 憲 章》 的 精神 得以 徹 底 實 施。 (Location 2719)

他是 造就 持 續 全面 宗教 改革 的 第一 人, 但 非 開 創 者。 路 德 之前 一百 多年, 神 學 家 威 克里 夫( John Wycliffe, c. 1328- 1384) 和 胡 斯 分 別 在 英 國 及 波 西米 亞 發 起 過 早期 的 宗教 改革 運 動。 (Location 2727)

1517 年, 馬 丁 路 德 在他 任教 的 威 登 堡 大 學 教堂 門 口 張 貼《 九十五 條 論 綱》, 反 對 主教 販 賣 聖 職 及 贖 罪 券, 呼 籲 改革 等。 路 德 宣 傳 教 會 是 世俗 組 織, 從 神 學 理 論 上 挑 戰 天主教 會。 (Location 2731)

在 神 學 方面, 路 德 是否 受到 伊 拉 斯 謨 的 影 響[ 36] 是 個 爭 論 的 問 題。 當 然, 伊 拉 斯 謨 只 說 不做, 不是 真正 的 改革家。 (Location 2735)

路 德 所 在的 神 聖 羅 馬 帝 國 西北部, 很多 貴 族 力量 很 強, 非常 渴望 地 區 自治, 他 們 原本 就 對 羅 馬 高度 集 中的 神 權 及 靠 神 權 支持 的 高度 集中 的 世俗 帝 國 權 力 不 滿。 路 德 主 張 地方 政 權 統 管 當 地 的 世俗 權 和 神 權 特 別 符合 他 們 的 願 望, 因此 在 路 德 教( Lutheranism) 形成 早期 就得 到 貴 族 的 大力支持。 (Location 2738)

喀 爾 文 的 神 權 共和 國 是 不完善 的 憲 政 制度 雛 形, 其中 的 憲 政 制度 部 分在 相 當 程度 上 是 從 羅 馬 共和 國 時 期 遺 留 的 城邦 共和制 中 繼 承 而 來 的。 在 喀 爾 文 神 權 共和 國 的 基 礎 上 逐 漸 演 變 出 的 瑞士 的 民主 憲 政 制度, 之後 也 影 響 了 荷 蘭 和 英 語 國 家 的 民主 憲 政 發 展。 (Location 2748)

喀 爾 文 的 政教 合一 的 理 論 宣 稱, 為 官 執 政、 蓄 有 私 產、 貸 錢 取 利 都 與 擔 任教 會 職 務 一 樣, 可 視 為 受命 於 上帝, 應 盡 力 而 為。 (Location 2754)

喀 爾 文 主 張, 信 上帝 必 須 沒 有功 利 目的, 必 須 純 粹 出 於 虔 誠 和 道德, 而 不是 為 了 得救 才 遵循 道德。 他 還 提倡 努力 工作、 虔 誠 和 節 約、 反 對 奢侈、 鼓 勵 工商 業, 但是 敵 視 天主教。 (Location 2756)

英 美的 喀 爾 文 教派 又 稱 為 清教( Puritan), 意思是 清除 英 國 國 教 中的 天主教 殘 餘。 (Location 2760)

1688 年 11 月, 威廉 親 王 同意 接受《 權 利 宣言》, 率兵 登 陸 英 國, 12 月 進 入 倫 敦, 受到 倫 敦 市民 熱 烈 歡 迎。 1689 年 1 月, 英 國 議 會 宣布 由 新教 徒 威廉 和 王后 瑪 麗 共同 統 治 英 國, 詹姆斯 二世 遜 位。 同年 10 月, 議 會 正式 批准《 權 利 宣言》 為 法律, 稱 為《 權 利 法案》。 這 既是 英 國 憲 政 的 基 礎, 也是 後 來 美 國 憲 政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2771)

在 新教 廣 泛 傳 播 的 地 區, 經 濟 普遍 快速 發 展, 包括 荷 蘭、 英 格 蘭、 蘇 格 蘭、 北美 殖民地、 德 國 西北 地方 及 北 歐 等。 (Location 2775)

外 來 的 希 臘 古典 文 獻 對 羅 馬 教 會 壟 斷 地位 的 衝 擊。 1453 年, 鄂 圖 曼 帝 國 滅 拜 占 庭 帝 國, 迫使 大量 原 保存 於 東 正教 會 的 宗教 及 希 臘 經 典 流 傳 到 基督教 的 拉丁文 世界, 包括 羅 馬 教 會。 (Location 2783)

大量 經 典 的 流入 大大 促 進 了 對《 舊 約 全 書》 的 希 伯 來 文 原文 和 對《 新 約 全 書》 的 希 臘 文 原文 的 研究。 神 學 理 論 的 發 展 為 宗教 改革 奠 定了 基 礎。 古 希 臘 哲 學、 數 學、 天文 經 典 文 獻 的 流入, 促 進 了 以 人 為 本 的 文 藝 復 興 思想 發 展, 為 動 搖 以 神 為 本位 的 價 值 觀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2786)

宗教 改革 對 憲 政 的 發 展 有 重大 影 響。 形成 該 影 響 的 最重要 因素 是 破除 羅 馬 教 會 對 宗教、 對 神 權 的 壟 斷, 削弱 其 政治、 行政 的 力量, 造成 多 種 教 會、 多 種 教派 並 存 的 局面, 透 過 不同 教派 對《 聖 經》 解 釋 的 並 存, 以及 新教 脫 離 天主教 會 建立 新的 教 會 制度, 推 動 了 思想 的 多元化。 (Location 2791)

新教 是在 基督教 早已 形成 的 制度 基因 基 礎 上 所 產 生的 變 異。 新教 繼 承 了 天主教 會 的 許 多 傳 統, 也 極 度 不 寬 容, 也 迫害 殘 殺 異 端、 侵犯 人 權, 也 追求 政教 合一, 且 引 發 非常 痛苦 甚至 血腥 的 鬥 爭。 (Location 2794)

從 進 化 的 角度,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晚期 著名 政治 學 家 孔 多塞( Nicolas de Condorcet) 便 描述 中 國 是「 停 滯 的 國 家」:「 在那 裡 甚至 於 印刷 術 的 發 明, 也 全然 無 助 於人 類 精神 的 進 步。」[ (Location 2801)

基督教-教 會 從 產 生 到 壯 大的 前 幾 個 世 紀, 原本 完全 獨 立 於 世俗 權 力。 追求 對 上帝 的 理解, 追求 對 上帝 創 造 的 世界 的 理解, 是 早期 基督教-教 會 制度 基因 的 基本 特 點。 (Location 2807)

所 謂 宗教 改革 實 際 是 改革者 用 基督教 的 原始 制度 基因 去 打破 天主教 會 在 精神 和 制度上 的 壟 斷。 (Location 2810)

原本 植 根 於 基督教-教 會 中的 制度 基因 重新 萌芽, 開 啟 了 現 代 化 的 歷 程, 並 在此 基 礎 上 產 生出 既 根源 於 基督教, 又 拋 棄 基督教 的 新思想、 新制度 基因, 例如 從 中 世 紀 神 學 院 產 生 並 衝 擊 原 教 旨 主 義 的 基督教 實 證 科 學( 哥白尼、 克 卜 勒、 伽利略、 牛 頓 等); 啟 蒙 時 期 牛 頓、 洛 克 等 放 棄 基督教 轉 而 信仰 的 自然 神 論( Deism), 及其 關 於 科 學 和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思想。 (Location 2810)

在 中 國 傳 統 學 者, 及 當 代 史 學 家 和 思想史 家中, 廖 平、 康 有 為、 梁 啟 超、 列 文 森( J. Levenson)、 杜 維 明、 李 澤 厚、 任 繼 愈 等 認 為 儒教 為 宗教。 馮 友 蘭、 張 岱 年、 陳 詠 明、 周 有光 等 則 淡化 孔孟 和 儒家 的 宗教 內 涵。 (Location 2814)

楊 克 勤,《 孔子 與 保 羅: 天道 與 聖 言 的 相遇》,( 上海: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版社, 2010)。 (Location 2822)

董 仲 舒 的「 罷 黜 百家, 獨 尊 儒 術」 這 個 說 法 來 自 司 馬 光《 資 治 通 鑑》, 而《 史 記》 內 無 記 載。 清朝 以 來, 史 學 界 有 很多 學 者 認 為 這 個 說 法 為 司 馬 光 杜撰, 為 抬高 董 仲 舒。 但 獨 尊 儒 術 產 生於 西元 前一 百 多年 的 漢 朝 並 無 爭 議。 (Location 2836)

Conrad Schirokauer and Miranda Brown,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(Boston: Wadsworth Publising, 2013) (Location 2847)

Ralph Turner, King John: England’ s Evil King? (Stroud: History Press, 2009), (Location 2876)

孔 多塞,《 人 類 精神 進 步 史 表 綱 要》( 北京: 三 聯 書 店, 1998), (Location 2881)

# 第六 章 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的 制度 基因

即便 在 今日 的 發 達 國 家, 在 今日 的 民主 社 會, 共 產 主 義 思想 的 某些 成分 仍 對 大 眾, 包括 知 識 分子 具有 強 烈 的 吸引力。 (Location 2889)

共 產 主 義 作 為 思想、 信仰, 或意 識 形 態, 起源 於 基督教 和 猶 太 教; 但是 作 為 詞 彙 和 比 較 確 切 定 義 的 概念, 是 十八 世 紀 末 法 國 大革命 期 間 由 巴 貝 夫( Gracchus Babeuf, 1760- 1797) 領 導 的 運 動 所 創 造。 (Location 2892)

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在 許 多方面 具有 類 似 宗教 的 性 質, 因此 這 類 意 識 形 態 被 許 多 學 者 稱 為 政治 宗教、 世俗 宗教, 或者 政治 救世主 義。[ (Location 2907)

盧 梭-巴 貝 夫-馬 克 思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的 邏 輯 是 不平等 產 生於 私有 產 權( 盧 梭); 為 了 實 現 永久 的 和 完全 的 平等, 必 須 消 滅 私有 財 產( 巴 貝 夫); 消 滅 私有 產 權 後 建立 的 社 會, 只能 通 過 專 政 制度 統 治( 巴 貝 夫)。[ (Location 2915)

在 十九 世 紀 的 社 會 主 義 運 動 中, 費 邊 主 義( Fabianism) 等 其他 社 會 主 義 運 動 與 馬 克 思-恩格斯 的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存在 原 則 性 分歧, 其中之一 是 關 於 私有 產 權。 (Location 2918)

從 中 世 紀 到今 日 世界 歷 史 中, 在 所有 人都 喪 失 產 權 的 社 會 裡, 人 們 不 僅 在 經 濟 上 沒 有 平等, 反而 在 所有 方面 都 變 成了 海 耶 克 所 說 的 奴 隸( serf)。 (Location 2921)

如果 大 眾 對 洛 克-海 耶 克 所 說 的 這 些 自己的 權 利 有所 了解, 鼓吹 消 滅 私有 產 權 的 運 動 就不 會 有 吸引力,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就 難 以 建立。 (Location 2923)

平等 主 義 是 共 產 主 義 思想 千百 年 來 保持 歷 久 不衰 的 吸引力 的 主要 來 源。 追求 平等 是 善良 人性 的 基本 部分。 (Location 2925)

由 這 些 自 願 的 無 產 者 推 動 的 基督教 有 為 平等 而 奮 鬥 的 超 強 感召力, 數 百年 裡 跨越 文化、 跨越 地域 不 斷 發 展, 成 為 人 類 歷 史上 信 眾 最多 的 宗教。 (Location 2932)

二十 世 紀 初 以 來 持 續 至今 的 以色列 基 布 茲 集 體 農 場( kibbutz) 帶 有 濃 厚的 烏 托 邦 色彩( 受 猶 太 教 傳 統 影 響), 這 個 大 規 模 的 自 願 社 會 主 義 實 驗 雖 然 曾 經 成功, 但 近年 來 正 經 歷 全面 私有化 的 轉 型。 (Location 2956)

歷 史上 所 有的 自 願 共 產 主 義, 無 論 成 敗, 在 自 願 原 則 的 限制 下, 都 只 局限 於 個 別 農 場、 個 別 工 廠、 個 別 社 區。 (Location 2958)

歷 史上, 自 願 建成 的 共 產 主 義 社 區 對 參 與 者 普遍 是 美好 的 世界, 至少 曾 經 是 美好 的。 與 此 相反, 所有 強 迫 建立 的 共 產 主 義 城邦 或 國 家, 無 一例 外 都是 依 賴 暴力 建立 和 統 治 的, 都是 某 種 意 義 上 的 極 權 主 義 制度。 (Location 2959)

閔 采 爾 起 義 被 鎮 壓 後, 激 進 重 浸 派 的 共 產 主 義 神 權 理想 不 僅 沒 有 熄 滅, 反而 於 1534 至 1535 年 在 德 國 明 斯 特 建立 政教 合一 的 共 產 主 義 神 權 城邦。 (Location 2988)

暴力 的 重 浸 派 完全 控制 明 斯 特, 在此 進 行 大 規 模 的 共 產 主 義 實 驗。 第一步 是 沒 收 被 驅 逐 者 的 財 產, 鼓 勵 窮 人 拿走 沒 收 的 財 物。 他 們 稱 抗拒 掠 奪 財 富 的 人 為 不信神 的 人, 並 當 眾 殺 戮; 告 誡 大 眾, 這 種 公 開 行刑 是 為 他 們 的 利益, 要求 被 殺 者 唱 讚 美 詩 讚 頌 對 他 們 的 殺 戮( 幾 百年 後, 蘇 共和 中共 都 複 製 過 與 此 相似 的 暴行)。 他 們 發 起 宣 傳 運 動, 說 私人 擁 有 錢 財 是 反 基督教 的, 宣 稱 所有 財 富 都 應 該 共有。 於是, 所有 錢 財 必 須 上交 到 統 治 集 團。 試 圖 藏匿 錢 財 的 人 被 逮捕、 被 懲 罰。 廢 止 私有 財 產 的 基督教 宣 傳, 加上 威 脅 和 恐 嚇, 使得 明 斯 特 在 經 歷 了 兩 個 月 的 嚴 酷 無 情 鎮 壓 後, 完全 廢 除了 私有 財 產。 (Location 3000)

神 權 政府 是 明 斯 特 所有人 唯一 的 雇主, 以 實 物 支付 工 資。 全城 施行 配 給 制, 政府 建立 公共 食堂, 人 們 在那 裡 用餐 同 時 一起 讀《 舊 約 全 書》。 這 是 個 公社 化 的 社 會, 沒 有 私人 家庭, 關 門 是 非法 的。 任何 外 來 的 人都 可以 住在 這 裡。 所有 的 私人 住宅 被 拆除, 以 適 應 接受 移民 的 需要。 這 種 強 制 性的 共 產 主 義 是以 社 區 和 基督教「 愛」 的 名 義, 並 靠 恐怖 統 治 來 實 現 的。 (Location 3006)

巴 貝 夫 是 發 明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 真正 鼻祖, 他 發 明了 共 產 主 義 的 概念, 發 明了 用 階 級 鬥 爭 的 暴力 破 壞 舊 世界, 以 實 現 共 產 主 義 的 原 則,[ 16] 但 他的 理 論 缺少 煽 動 力。 馬 克 思 則 把 巴 貝 夫 的「 空想」 變 成 以 科 學 為 名 義 的 世俗 宗教, 同 時 巧妙 借用 基督教 的 範 式, 使其 極 具 煽 動 力。 (Location 3026)

馬 克 思、 恩格斯、 列 寧、 毛 澤 東 都曾 大量 援引 法 國 大革命, 尤其是 作 為 暴力 共 產 主 義 的 先例 的 巴黎 公社。 中 國 1950 至 1960 年代 建立 的 人民公社 和 文革 時 期 的 革命 委 員 會 都是 直接 模仿 巴黎 公社。 (Location 3034)

改革者 在 十八 世 紀 末 試 圖 在 法 國 推 動 類 似 英 國 的 立 憲 改革, 不 僅 遭遇 巨大 困 難, 而且 經 歷 了 與 憲 政 背 道 而 馳 的 暴民「 革命」 和 君主制 復 辟。 大革命 立 憲 失 敗 的 直接 產 物 是 雅 各 賓 專 政和 巴 貝 夫 共 產 主 義 運 動。 (Location 3038)

在 很大 程度 上, 一 個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影 響 該 社 會 流 行的 意 識 形 態, 進 而 影 響 維 持 原 狀 還 是 發 生 變 革; 如果 變 化, 制度 基因 還 會 影 響 其 變 化 的 方向。 (Location 3045)

大革命 前 法 國 舊 制度 的 演 變 中, 首要 因素 之一 是 絕 對 君主制 的 形成, 以及 隨 之而 來 的 中央 官僚 機 構 對 社 會 的 控制, 和 主 權 至上( 明 確 反 對 分 權) 的 社 會 意 識 的 流行。 (Location 3049)

在 除了 君 權 之外, 其他 社 會 力量 都 弱 的 社 會 發 動 立 憲 改革, 失 敗 難 免。 但 更 嚴 重的 是, 推翻 舊 制度 而 不能 立 憲, 造成 權 力 真空, 為 產 生 雛 形 極 權 主 義 創 造 了 條 件。 (Location 3055)

伴 隨 著 宗教 改革 引 發 的 血腥 宗教 戰 爭, 以及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對 神 權 的 猛烈 抨 擊, 在 大革命 前, 教 會 在 法 國 民 眾 中的 聲 望 不 僅 大 為 衰落, 甚至 成 為 許 多人 憎 惡 的 目 標。 教士 在 大革命 時 被 集 體 血腥 屠 殺, 但 法 國 民 眾 千百 年 來 的 基督教 信仰 並 不 會 因 為 對 教 會 的 憎 惡 而 自 動 消失。 這 個 特 定的 社 會 條 件 為 世俗 救世主 義 的 意 識 形 態 的 產 生, 及其 取代 基督 教成 為 流行 信仰 創 造 了 機 會。 (Location 3058)

巴 貝 夫 主 義 絕 不 僅 是 巴 貝 夫 個 人 想像力 的 產 物, 它 同 時 是 狂 熱 激 進 的 大 眾 暴力 的 產 物, 是 大革命 的 產 物, 是 大革命 之前 產 生的 法 國 的 社 會 條 件 和 某些 意 識 形 態 的 共同 產 物。 (Location 3067)

無 產 階 級 或者 狂 熱 社 會 底 層 大 眾 的 形成, 是 產 生 巴 貝 夫 主 義 的 社 會 基 礎。 在 中 世 紀 封建制度 下, 民 眾 被 分 別 管理 在 不同 領 地中, 每 個 貴 族 負 責 自己的 領 地, 包括 對 領 地 內 貧 困 民 眾 的 幫 助 和 救 濟。 但 絕 對 君主制 改 變 了 所有 這 些。 貴 族 喪 失 了 在 領 地 內 的 權 力 和 義 務, 君主 和 官僚 制度 既 沒 有 興 趣 也 沒 有能力 幫 助 和 救 濟 貧 困 的 民 眾。 社 會 底 層 民 眾 的 自 我意 識 增 強, 要求 直接 掌握 權 力。 (Location 3069)

與 英 國 君主 愈益 受限 的 大 趨 勢 相反, 法 國 王室 從 十 四世 紀 就 開 始 朝 集 權 方向 努力。 十 五世 紀 後 期, 法 國 在 百年 戰 爭 獲 勝 之後, 持 續 的 領 土 擴 張 給 了 君主 集 權 更好 的 機 會, 自 十六 世 紀 起 建立 絕 對 君主制。[ (Location 3081)

布 丹 的 主 權 概 念以 主 權 不可 分割 為 理由, 明 確 反 對 分 權。 在 宗教 戰 爭 剛 結 束 時, 他 提出 絕 對 君 主和 主 權 至上 論, 而且 明 確 反 對 民主。 他的 理由 是 民主 破 壞 社 會 穩 定, 並 導 致 愚民 統 治。[ 19] 他的 目的 是 為 了 社 會 穩 定, 但 從 長 遠 看, 正 是在 主 權 至上 論 基 礎 上 發 展 的 絕 對 權 力, 及 反 對 民主 的 理念 和 制度 安排, 阻 礙 了 法 國 的 憲 政 發 展, 進 而 破 壞 了 法 國 的 社 會 穩 定。 (Location 3087)

在 法 國 的 啟 蒙 時 期, 以 盧 梭 為 代表 的 思想 巨匠 關 心 的 是 掌握 主 權 者 的 問 題, 而非 人 權 與 主 權 的 關 係。《 社 會 契 約 論》 中, 盧 梭 反覆 強 調 人 民主 權 高 於 一切, 稱 人 民主 權 有 權 代表 普遍 意志 強 迫 個 人 服 從, 他所 謂 的 人 民主 權 高 於 一切, 意味著 主 權 可以 侵犯 人 權。 (Location 3098)

然而 御前 會 議 並 沒 有 真正 的 管 轄 權。 國 王 一人 進 行 決 斷。…… 組 成 御前 會 議 的 並 不是 大 領 主, 而是…… 出身 低下 的 人物…… 所 有成 員 均可 撤 換。…… (Location 3107)

在 建立 和 強 化 絕 對 君主制 的 過 程 中, 君主 一方面 透 過 建立 中央 官僚 機 構 逐 漸 架空 貴 族 在 地方 的 實 權; 另一方面 在 稅 收 方面 給 貴 族 免 稅 特 權, 用 贖 買 政策 減 弱 貴 族 的 抵抗。 在此 背景 下, 越 來 越多 貴 族 把 土地 出售 給 農 民。 到 十八 世 紀 法 國 大革命 前夕, 法 超 過 一半 的 土地 已 從 貴 族 手中 轉 移到 農 民。 (Location 3120)

在 十七 世 紀 法 國 貴 族 嚴 重 缺少 獨 立性 的 背景 下, 王室 歷 次 鎮 壓 投石 黨 時, 都有 忠 誠 君 權 的 貴 族 可以 依 賴, 這 與 英 國 貴 族 團 結 對 抗 王室 形成 強 烈 的 反差。 (Location 3135)

在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中, 伏 爾 泰、 盧 梭 等 精神 領 袖 更 對 基督教 和 天主教 會 展 開 了 尖 銳 的 批判 和 猛烈 抨 擊。 他 們 的 抨 擊 往往 使用 暴力 語 言, 使得 天主教 會 從 喪 失 權 威 性 和 吸引力 到 威信 掃 地。 對 社 會 底 層 的 窮 人 來 說, 最 讓 他 們 憤 怒 甚至 憎 惡 的 可能 是 天主教 會 與 君主 的 緊 密 關 係, 特 別 是他 們 享受 的 免 稅 待遇 和 巨大 財 富。 (Location 3149)

所 謂 的 法 國 大革命 實 際 上 是 十八 世 紀 末 法 國 憲 政 改革 失 敗 發 生的 一系列 重大 歷 史 事件 的 總 稱。 (Location 3163)

法 國 的 憲 政 改革 是在 財 政 危 機 的 背景 下 被 推 動 的, 既非 事先 有 組 織 有 計 劃 進 行的, 也 沒 有 類 似 英 國 大 憲 章 運 動 那 樣 的 制度 演 變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3167)

財 政 困 難 的 主要原因 是 絕 對 君主制, 使得 君主 宣 戰 和 開 支 不受 約 束。 同 時, 因 絕 對 君主制 導 致 政府 的 合法性 和 誠 信 不足, 法 國 政府 缺少 舉 債 等 其他 財 政 手段, 只能 高度 依 賴 稅 收。 (Location 3169)

在 國 王 再次 解雇 改革者 ─ ─ 財 政 總 監 尼 克 之後, 巴黎 市民 大 暴 動, 而且 得到 部分 法 國 衛 隊 的 支持。 7 月 14 日 暴 動 者 攻占 巴士 底 監 獄, 搶 劫 武器 彈 藥, 屠 殺 官 員( 包括 與 暴 動 合作 的 高官), 在 巴黎 市政 廳 建立 了 巴黎 公社, 成 為 統 治 巴黎 的 政府。 從 此, 和平 改革 變 成 不 可控 的 暴力 革命。 巴黎 公社 成 為 法 國 革命 的 主 導 力量。 之後, 革命 目 標 越 來 越 激 進, 革命 手段 越 來 越 殘 暴。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雛 形 就 產 生在 如此 過 程 之中。 這 一切 最後 都被 拿 破 崙 的 武 裝 政 變 終 結, 結 果是 絕 對 君主制 的 復 辟。 (Location 3179)

宣布 自由、 財 產、 安全 和 反抗 壓 迫 是 不可 剝 奪 的 人 權; 闡 明 司法、 行政、 立法 三 權 分立, 及 法律 面前 人人平等 的 諸 原 則。《 人 權 宣言》 的 起草 同 時 受 孟 德 斯 鳩 和 盧 梭 等 不同 思想 的 影 響, 也 受到 美 國《 獨 立 宣言》 及 各州 權 利 法案 的 影 響, 並 直接 得到 時 任 美 國 駐 法 大使 傑 佛 遜 的 大量 幫 助。 (Location 3185)

這 部 憲 法 不 僅 與 君 權 衝 突, 更 受到 激 進 團 體 的 強 烈 反 對。 從 君主 到 激 進 團 體 都 在行 動 上 違 憲, 君主 立 憲 制度 有名 無 實。 (Location 3190)

在 雅 各 賓 派 和 巴黎 公社 的 支持 鼓 動 下, 民 眾 越 發 激 進。 武 裝 起 義 和 暴 動 層 出 不 窮, 矛 頭 指向 王 權、 教士 和 貴 族。 成千 上 萬 的 教士 和 貴 族 被 屠 殺。[ (Location 3191)

雅 各 賓 專 政 是 第一 個 現 代 極 權 制 的 雛 形。 它的 建立 一方面 離 不 開 大革命 時 期 貧 民 在 社 會 上 的 支配 性的 力量, 離 不 開 雅 各 賓 俱 樂 部 精英 與 貧 窮 暴民 的 緊 密 結 合; 另一方面, 雅 各 賓 精英 也 必 須 迎合 貧 民 的 激 進 要求, 受 他 們 的 影 響。 (Location 3204)

沒 有 貧 民 的 狂 熱 支持、 暴烈 行 動 和 主 動 舉 措, 雅 各 賓 俱 樂 部 的 激烈 言 辭 將 會 只限 於 口 頭 和 紙 面, 連 執 政 的 機 會 都 沒 有。 但是 如果 沒 有 雅 各 賓 專 政, 貧 窮 造反 者 就 只是 烏 合 之 眾, 而 沒 有 系 統 性 和 制度化 的 恐怖 統 治, (Location 3206)

恐怖 暴力 是 雅 各 賓 政 權 的 官方 政策, 自上而下 高效 執 行。[ 29] 此後, 布 爾 什 維 克 以及 所有 現 代 極 權 政 權 都 系 統 地 學 習 這 個 榜 樣, 把 用 暴力 清除 政 敵 作 為 建立 和 維 持 極 權 制 的 必要 條 件。 (Location 3210)

雅 各 賓 專 政 以 追求 平等 和 革命 名 義 侵犯 人 權 的 全面 和 殘 忍 程度, 遠 超 過 絕 對 君主制 最黑 暗的 時 期。 雅 各 賓 專 政 的 影 響 更 遠 超出 法 國, 除了 成 為 極 權 主 義 的 起源 之外, 也 動 搖 了 一些 國 家 對 共和制 的 信心。 (Location 3220)

絕 對 君主制 瓦 解了 中 世 紀 的 封建 秩序。 喪 失 領 地、 喪 失 權 力 和 義 務 的 貴 族 離 開 自己的 領 地, 搬到 巴黎。 他 們 不再 救助 窮 人。[ 38] 統 治 全 國 的 中央 官僚 機 構 既 沒 有能力, 也 沒 有 動 力 去 幫 助 和 救助 窮 人。 中央 集 權 的 結 構 把 大批 無 產 貧 困 的 人群 集中 在一起, 成 為 一 個 無 人 過 問 的 龐 大群 體。 同 時, 富足 的 教 會 和 貴 族 卻 可 以免 稅。 這 一切 使得 貧 民 對 君主、 教 會 和 貴 族 特 別 憤 怒。 (Location 3244)

他 們 努力 限制 私有 產 權, 直接 衝 擊《 人 權 宣言》 中 關 於 保 護 私有 產 權 的 原 則。 作 為 大革命 的 事 實 主力, 在他 們 遍及 全 社 會 的 暴力 衝 擊 下, 大革命 中 幾 次 頒 布 的 人 權 宣言 和 憲 法 都 流 於 形式, 徒有 虛 名。[ 40] 也 正是 在他 們 的 流行 意 識 的 基 礎 上, 其 理 論 家 巴 貝 夫 明 確 提出 消 滅 私有 產 權, 建立 共 產 主 義 的 理 論。 (Location 3250)

貧 民 造反 者 的 暴行 和 暴 動 既非 雅 各 賓 派 組 織 的, 更 非 雅 各 賓 派 領 導 的。 因此, 羅 伯 斯 比 爾 需要 有意 朝 貧 民 靠 攏, 滿 足 他 們 的 要求, 吸引 他 們 的 支持。 相比之下, 成熟 的 極 權 主 義 黨 則 是 刻意 煽 動、 培 養 和 組 織 暴民。 (Location 3254)

從 雅 各 賓 專 政 到 俄 國 布 爾 什 維 克 革命, 甚至 到 中 國 共 產 黨 革命, 每次 產 生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軌 跡 都 具有 高度 相似性: 每次 都 起始 於 試 圖 建立 憲 政 的 大革命, 每次 都在 革 命中 破 壞 了 舊 世界 的 力量 和 秩序, 每次 都 建立 了 比 被 推翻 的 舊 制度 更 專 政 的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3257)

1796 年, 巴 貝 夫 謀 劃 武 裝 政 變 失 敗, 隔年 被 處 死。 此後, 其 追 隨 者 在 法 國 傳 播 他的 思想, 形成 了 最 早的 共 產 主 義 運 動。 英 國 烏 托 邦 主 義 教士 巴 姆 比 在 1840 年 訪 問 巴黎 時, 從 巴 貝 夫 的 追 隨 者 了解到 共 產 主 義 運 動, 並 從 法文「 communisme」 創 造出 英文 詞「 Communism」( 共 產 主 義)。 (Location 3263)

如果 用 基督教 和 教 會 比喻 共 產 主 義 和 共 產 主 義 教 會,[ 42] 巴 貝 夫 作 為 創 立者 和 殉道者, 更 像是 耶 穌 基督; 而 巴 姆 比、 恩格斯 和 馬 克 思 作 為 傳 播 者、 完善 教 義 者、 建立 教 會 者, 更 像 聖 約 翰、 聖 保 羅 和 聖 彼得; 列 寧 作 為 政教 合一 的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創 建 者, 則 超出 基督教 和 教 會 歷 史 經 歷 過 的 一切。 (Location 3267)

建立 平等 共和 國 的 時 刻 到了, 這 是 向 所有人 開 放 的 偉 大的 家 園。…… 真正 平等 的 組 織, 唯一 能 滿 足 所有 需要, 不 造成 任何人 受害, 不付 出任 何 犧 牲 的 組 織, 起初 不 會 讓 所有人 滿 意。 自私 的 人、 野心家 會 因 憤 怒 而 顫 抖。[ (Location 3292)

巴 貝 夫 等人 在〈 平等 宣言〉 中 發 出世 俗 救世主 義 的 革命 號 召, 倡 導 用 平等 的 新世界 代替 就要 滅 亡 的 舊 世界。 他 號 召 製 造 天下 大 亂, 毀 滅 舊 世界, 創 造 新世界 的 雄 文, 讓 兩 百年 後 的 毛 澤 東 相形 見 絀( (Location 3296)

巴 貝 夫 建立 了 自上而下 的, 具有「 強 有力 領 導」 的 密 謀 組 織。 這 個 密 謀 組 織 的 核心 是以 巴 貝 夫 為 首 的 領 導 小 組, 稱 為「 秘密 執 政 內 閣」。 領 導 核心 依靠 處 於 地下 的、 經 過 考 驗 的 人 數 很少 的「 革命 代表」, 這 些 革命 代表 聯 繫 愛 國 者 和 民主 派, 透 過 他 們 執 行 宣 傳 和 組 織 工作, 並 且 吸引 其 周 圍 的 人民 群 眾。 但是 這 些 愛 國 者 和 民主 派 並 不知道 密 謀 的 秘密 和 密 謀 的「 具 體 目的」。 (Location 3303)

雅 各 賓 俱 樂 部、 羅 伯 斯 比 爾 和 巴 貝 夫 的 思想 都 是在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思想 的 基 礎 上, 在 大革命 中 演 變 而 來。 (Location 3319)

孟 德 斯 鳩 從 英 國 百年 憲 政 的 實 踐 中 總 結 得出 的 理 論, 對 美 國 立 憲 產 生了 深 遠 影 響。 法 國 大革命 早期 立 憲 時 還 專 門 吸收 美 國 立 憲 的 經 驗; 但在 大革命 建立 的 政 權 中, 實 際 流行 的 卻 是 與 此正 好 相反 的 盧 梭 的 主 權 不可分 的 專 制 原 則。 (Location 3327)

之所以 盧 梭 的 人 民主 權 論 被 廣 泛 接受 且 進 一步 發 展, 是 因 為 主 權 至上 及 主 權 不可分 的 觀 念 既是 法 國 絕 對 君主制 的 老 傳 統, 又 直接 有利 於 任何 急 於 奪 權 的 政治 集 團, 無 論 他 們 自 稱 革命者 還 是 保皇 派。 (Location 3341)

伏 爾 泰 批判 舊 制度 的 尖 銳 聲 音, 被 激 進 革命者 無 限 放大, 完全 吞 沒 了 他 關 於 寬 容 的 聲 音。 (Location 3345)

作 為 法 國 啟 蒙 運 動 的 領 袖 人物 之一, 孔 多塞 關 於 民主 的 理 論 在 政治 學 中 影 響 重大, 深 遠 至今( 在 二十 世 紀 70 至 80 年代, 諾 貝 爾 經 濟 學 獎 曾 兩 次 授予 基 於 孔 多塞 理 論 發 展 的 研究)。 除了 理 論 貢 獻, 他 還 親 身 參 與 法 國 大革命, 是 法 蘭 西 共和 國 1793 年 憲 法 制定 者 之一。 但是, 不 僅 他的 理 論 被 拋 棄, 他 起草 的 憲 法 也 被 靠 政 變 奪 權 的 雅 各 賓 專 政 踐 踏, 連 他本人 都被 抓 捕 入 獄, 迫害 致死。 (Location 3349)

共 產 主 義 把 追求 平等 的 要求 推到 極 端, 對 於 激 進 的 社 會 精英 和 底 層 大 眾 具有 極 大的 吸引力。 而 基督教 救世主 義 是 鼓 動 大 眾 發 動 暴力 革命 的 有力 工具。 (Location 3365)

宗教 改革 以 來 不同 教派 之 間 的 挑 戰, 加上 血腥 的 宗教 戰 爭, 削弱 了 民 眾 對 基督教 的 信仰。 十七 世 紀 以 來, 實 證 科 學 的 突破性 發 展, 又 從 理性 方面 撼 動 了 基督教 的 傳 統 權 威。 在 實 證 科 學 的 突破性 發 展 的 影 響 下 產 生的 自然 神 論,[ 57] 直接 挑 戰 基督 教教 義 不可 質 疑 的 地位。 (Location 3378)

在 啟 蒙 運 動 產 生 激 進 挑 戰 基督教 的 內 容 時, 英 國 的 憲 政 已 經 鞏 固、 穩 定。 光 榮 革命 百年 後 的 法 國 革命 則 發 生在 啟 蒙 運 動 後 期, 那 時 啟 蒙 運 動 對 基督教、 對 教 會、 對 神 權 的 衝 擊, 已 經 從 啟 蒙 運 動 的 精神 領 袖 傳 播 到 法 國 大 眾。 (Location 3399)

與 他的 英 國「 老 師」 洛 克 和 牛 頓 對 待 基督教 的 理性 和 寬 容 不同, 伏 爾 泰 極 為 憎 惡 基督教 和 教 會。 他 對 基督教 的 批判 極 為 尖 銳, 甚至 達 到 咒 罵 的 程度, 甚至 達 到 煽 動 仇恨 的 程度。 (Location 3403)

梅 葉 預 言, 為 了 實 現 消 滅 私有 財 產 和 消 滅 家庭 的 共 產 主 義 願 景, 需要 暴力 革命。 他 說, 為 了 消 滅 私有 財 產, 值得 殺 掉 幾 個 國 王。[ 63] 伏 爾 泰 編 輯 出版 的《 遺 言》 縮 減 版( Extraits) 成 為 流行 書 籍。 伏 爾 泰 在 縮 減 版 裡 把 梅 葉 的 無 神 論 篡改 成 自然 神 論, 也 閹 割 了 梅 葉 的 共 產 主 義 理 論。[ 64] 然而 最 終, 透 過 巴 貝 夫 和 馬 克 思-恩格斯 的 共 產 主 義 運 動, 梅 葉 的 理 論 得到 完整 的 傳 承, 成 為 現 代 共 產 主 義 思想 的 先 驅。 (Location 3413)

伏 爾 泰 對 教 會 和 基督教 的 仇恨 起初 限 於 針 對 教廷 主 義 和 神 權 主 義; 受 梅 葉 的 影 響, 後 來 轉 變 成 攻 擊《 聖 經》、 教 會 的 教 條, 甚至 是 耶 穌 基督。 (Location 3419)

托 克 維 爾 曾 指出, 伏 爾 泰 抨 擊、 破 壞 舊 制度 有 餘, 建 設 新制度 不足:「 (Location 3425)

在 法 國 社 會, 尤其是 底 層, 充 滿 對 教 會 強 烈 不 滿 的 條 件 下, 伏 爾 泰 等 精神 領 袖 對 基督教 和 教 會 的 仇恨 煽 動 才 會 產 生 如此 巨大 的 後 果。 相反 地, 法 國 激 進 革命者 和 貧 民 團 體 不喜 歡 孟 德 斯 鳩 的 理 論。 (Location 3434)

精神 的 種 子 只有 在 發 芽 成 長, 而且 成 為 制度 基因 的 一部分 時, 才能 成 為 推 動 排山倒海 革命 的 力量。 (Location 3440)

在 對 不平等 的 仇恨 高 漲、 在 追求 絕 對 平等 的 革命 中, 人 們 把 對 私有 產 權 產 生的 仇恨, 演 變 成 發 動 徹 底 剷 除 私有 產 權 的 革命。 這 就是 雅 各 賓 專 政 時 期 產 生的 巴 貝 夫 共 產 主 義 的 基本 邏 輯, (Location 3459)

盧 梭 也 反 對 間 接 民 主制, 追 隨 這 個 理 論 的 貧 民 革命 團 體 施行 許 多 暴行 的 理由, 正是 反 對 間 接 民 主制 的 結 果:「 (Location 3478)

盧 梭 為 後 來 產 生 極 權 主 義 作出 的 更 直接 貢 獻 是 反 對 憲 政 原 則, 反 對 分 權 和 鼓吹 政教 合一, 並 提出 主 權 控制 產 權 以及 反 對 私有 產 權 的 思想。 (Location 3493)

從 絕 對 君主制 邁 向 極 權 主 義 的 關 鍵 一步 是 打破 主 權 和 產 權 之 間 的 界限, 讓 主 權 合法 控制 產 權。 盧 梭 在 推 動 這 個 變 化 方面 作出 重大 貢 獻。 (Location 3502)

馬 克 思 建立 的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的 核心 是: 一、 以 建立 絕 對 平等 社 會 為 名 義 發 動 無 產 階 級 革命, 消 滅 私有 產 權; 二、 必 須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統 治; 三、 資 本主 義 必定 滅 亡, 全世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必 將 在 全球 建成 共 產 主 義。 (Location 3523)

馬 克 思 主 義 把 無 產 階 級 革命 的 暴力 變 成「 科 學」, 變 成 系 統 的、 具 體 的、 必不可少 的 理 論 的 一部分。 (Location 3529)

與 其 說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是 馬 克 思 的 發 明, 不如 說 是 馬 克 思 對 強 制 共 產 主 義 的 總 結。 因 為 在 馬 克 思 之前, 所有 產 生 過 的 強 制 共 產 主 義 實 驗, 從 中 世 紀 宗教 改革 到 法 國 大革命, 無 一例 外 都是 高度 專 制 的 主 權 產 權 合一、 政教 合一 的 制度, (Location 3534)

共 產 救世主 義 的 核心 是 所 謂 社 會 發 展 的「 必然 規 律」( 馬 克 思 主 義), 其 內 在 精神 與 基督教 救世主 義 相似。 (Location 3538)

在 馬 克 思 的 時 代, 共 產 革命 尚未 發 生。 馬 克 思 主 義 中的 救世主 是 無 產 階 級 自己, 如《 共 產 黨 宣言》 和《 國 際 歌》(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的 歌曲) 所 說。 這 是 對 雅 各 賓-巴 貝 夫 革命 的 理 論 提升。 但在 所有 現 實 的 共 產 革命 中, 在 所 有的 共 產 極 權 政 權 中, 馬 克 思、 列 寧 都被 神 聖 化 為 救世主。 在 中共 的 官方 語 言中, 毛 澤 東 是 解放 中 國 人 民和 指 導 世界人民 的「 大 救星」。 (Location 3542)

1920 到 1940 年代 的 義 大利 法西斯 和 德 國 納 粹 的 極 權 主 義, 是 極 端 民族 主 義 與 社 會 主 義 相 結 合 的 意 識 形 態。 (Location 3550)

Richard Pipes,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[New York: Vintage Books and Random House, (Location 3552)

在 建立 法西斯 黨 之前, 墨 索 里 尼 是 社 會 主 義 黨 成 員, 與 列 寧 有 交往。 他 認 為 馬 克 思是 最 偉 大的 社 會 主 義 理 論 家, 並 自 稱 為 馬 克 思 主 義 者( (Location 3554)

Denis Mack Smith, Mussolini: A Biography [New York: Vintage Books and Random House, 1983], (Location 3555)

Donald F. Busky, Communism in History and Theory (Westport, CT: Praeger Publishers, 2002). (Location 3562)

馬 克 思 和 恩格斯 並 不 總 遵守 學 術 標 準, 引用 對 他 們 的 思想 有 最 直接 影 響 的 來 源。 這 尤其 表 現 在 盧 梭 和 巴 貝 夫 的 文 獻 上。 但是 許 多 史 學 家 已 經 充分 討 論 盧 梭 與 巴 貝 夫 對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影 響。 (Location 3566)

Ludwig von Mises, “Christianity and Socialism,” in Socialism (New Heaven: Yale University Press, 1981), (Location 3572)

Donald Guthrie, “Early Problems,” The Apostles (Grand Rapids, Michigan: Zondervan, 1992), (Location 3573)

Roman A. Montero, All Things in Common: The Economic Practices of the Early Christians (Eugene: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, 2017), (Location 3575)

Jonas Israel, Revolutionary Ideas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15), (Location 3585)

R. B. Rose, Gracchus Babeuf: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Communist (Redwood City, CA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78), (Location 3588)

F. J. Baumgartner, Franc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(New York: Palgrave Macmillan, 1995). (Location 3594)

W. Durant & A. Durant, The Age of Reason Begin: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(New York: MJF Books, 1961), (Location 3595)

Alexis de Tocqueville,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(trans. J. Bonner) (New York, NY: Harper & Brothers, 1856), (Location 3597)

彙。 Joseph Hugh Shennan, The Parlement of Paris (Stroud: Sutton Pub Ltd, 1998). (Location 3604)

William Doyle,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(London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9)。 (Location 3612)

Noah Shusterman, The French Revolution. Faith, Desire, and Politics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14). (Location 3613)

Marisa Linton, The Terro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(Surrey: Kingston University, 2004). (Location 3622)

Albert Soboul, The Sans- Culottes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72), (Location 3629)

托 克 維 爾,《 舊 制度 與 大革命》〔 (Location 3633)

巴 姆 比 在 1843 年 創 立 了 共 產 主 義 教 會( Communist Church), 後 又 創 立 社群 主 義 教 會( Communitarian Church), 發 明 共 產 社群 主 義( Communitarianism), 凸 顯 出 社 區 自 願 的 共 產 主 義 有 別 於 強 迫 性的 暴力 共 產 主 義, 至今 仍然 具有 影 響。 (Location 3638)

Talmon,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 Democracy. (Location 3657)

之所以 光 榮 革命 能 夠 建立 穩 定的 憲 政, 是 因 為 在 十七 世 紀 後 期 的 英 國 社 會, 貴 族、 商 人和 中 產 階 級 已 經 逐 漸 積 累 相 當 安全 的 產 權 和 集 體 的 政治 權 力。 這 決 定了 英 國 社 會 的 主 體 以 趨 於 溫 和 與 理性 的 態 度 集 體 建立 憲 政, 保 護 自己 和解 決 面 對 的 新 問 題。 (Location 3670)

Isaiah Berlin, 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00). (Location 3672)

Chris Mathews, Modern Satanism: Anatomy of a Radical Subculture (Westport, Conn. :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, 2009), (Location 3674)

Jean Meslier, Testament: Memoir of the Thoughts and Sentiments of Jean Meslier (Amherst: Prometheus Books, 2009). (Location 3675)

Will Durant and Ariel Durant, Rousseau and Revolution (New York: MJF Books), (Location 3679)

Henri Daniel- Rops,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(New York: Dutton, 1964), (Location 3682)

Nicholas Cronk,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oltaire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(Location 3684)

Will Durant, The Story of Philosophy, 2nd ed. (London: Simon & Schuster, 1933), (Location 3690)

Patrick Riley, The General Will before Rousseau: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vine into the Civic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86). (Location 3695)

# 第七 章 極 權 制 的 制度 基因: 沙俄 帝 國

沙俄 帝制 中 已 經 存在 且 有利 於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制度 基因, 包括: 一、 沙俄 的 帝制 制度; 二、 俄 國 東 正教 及 教 會; 三、 俄 國 社 會 中 高度 活 躍 和 強 健 的 秘密 政治 組 織, 或 稱 政治 恐怖 組 織。 (Location 3723)

之所以 共 產 極 權 制 在 中 國 會 扎根 比 在 原生 國 俄 國 更深, 發 展 更 壯, 是 因 為 中 國 傳 統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更 適 合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制度 基 因在 其 基 礎 上 發 展。 但是, 如果 沒 有 來 自 蘇 俄 創 建 的 共 產 極 權 制, 中 國 自己的 制度 基因 並 不 足以 產 生 這 種 制度。 (Location 3726)

由 於 在 社 會 中 消 滅 了 獨 立 的 政治、 經 濟 力量, 沙俄 帝 國 和 中 華 帝 國 內 都 缺乏 強 大的 內 生的 追求 和 支持 憲 政 的 社 會 力量。 (Location 3735)

雖 然 直到 1905 年 才有 憲 政 改革, 沙俄 在 十九 世 紀 後 期 已 進 行了 幾 十年 相 關 的 制度 改革, 比 中 國 早 幾 十年。 俄 國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的 力 量比 中 國 激 進 儒 士 大。 同 時, 相 較 於 中 國 知 識 分子, 他 們 對 來 自 西方 的 憲 政 制度 和 各 種 支持 及 反 對 憲 政 的 理 論 有 深入 和 廣 泛 得 多的 認 識。 (Location 3744)

1917 年的 二月 革命 導 致 沙俄 帝 國 實 際 崩 潰, 並 建立 了 多 黨 聯 合 的 共和制 臨 時 政府。 臨 時 政府 許 諾 在 當 年 舉 行 全 國 選 舉 和 制 憲 會 議, 創 建 俄 羅 斯 共和 國。 但是, 布 爾 什 維 克 緊 急 發 動 史 稱 十月革命 的 政 變 終 止 了 立 憲 進 程, 推翻 臨 時 政府, 並 鎮 壓 其他 政 黨, 包括 所有 曾 與 布 爾 什 維 克 結 盟 的 左翼 黨, 從 此 建立 了 人 類 歷 史上 第一 個 極 權 主 義 政 權。 (Location 3752)

孫 中山 在 辛亥 年( 1911) 發 動 共和 革命, 終 結 了 正在 進 行 君主 立 憲 改革 的 帝 國, 創 建 了 共和制 的 中 華 民 國。 但他 又 於 1913 年 親 自 發 動 二次革命, 試 圖 推翻 兩 年前 自己 建立 的 共和 國。 他在 失 敗 中 努力 尋 找 蘇 共 及 共 產 國 際 的 援助, 並 邀 請 布 爾 什 維 克 以其 方式 改 組 國 民 黨, 與 剛 建立 的 共 產 國 際 中 國 支部( 中共) 合作, 並 為 中共 的 發 展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3755)

基 輔 羅 斯 時 期 的 統 治 者 是 北 歐 人, 大多 屬 於 留 里 克 王朝 家族, 而被 統 治 的 多 數 民 眾 是 斯 拉夫 人。 經 過 長 期 演 變, 羅 斯 人和 斯 拉 夫人 逐 漸 混合成 現 在的 俄 羅 斯人。 (Location 3775)

除 個 別 富裕 地 區 由 蒙古人 直接 統 治 外, 為 了 在最 小 成本 下 獲 取 最多 資 源 ─ ─ 賦 稅 和 徭役, 金 帳 汗 國 儘 量 利用 基 輔 羅 斯 原有 的 政治 結 構, 包括 羅 斯 大公, 來 統 治 絕 大多 數 不 富裕 的 地 區。 (Location 3783)

金 帳 汗 國 從 元朝 找 來 專 家, 在 其 屬 地 施行 中 華 帝 制式 的 傳 統 統 治, 把 中 華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移植 到 當 地。 官僚 控制 的 人口普查 成 為 這 個 制度 的 基 礎, 在 基 輔 羅 斯 地 區 首次 引入 了 以 戶 為 單 位 的 基 層 統 治 和 賦 稅、 徭役 制度。 (Location 3787)

在 蒙古人 的 支持下, 所有 反抗 蒙古 統 治 的 大公 都被 親 蒙古 的 大公 鎮 壓 下去。[ (Location 3791)

十 四世 紀 初, 特 維 爾 市民 因 抗 稅 殺 死 蒙古 稅 官。 莫斯科 大公 伊 凡 一世( Grand Duke of Moscow Ivan) 奉 金 帳 汗 國 之 命, 帶 兵 到 特 維 爾 鎮 壓 成功, 因此 獲 得 蒙古 帝 國 的 極 大 信任, 從 此 永久 性地 取 得了 弗 拉 基 米 爾 大公( Prince of Vladimir) 之位, 並 獲 得 代表 金 帳 汗 國 從 羅 斯 各地 繳 收 貢 賦 的 總 權 力。[ (Location 3795)

到 十六 世 紀 初, 莫斯科 大公 國 停止 向 金 帳 汗 國 賦 稅, 標 誌 著 俄 國 不 僅 已 實 現 統 一, 而且 也 獲 得 獨 立。 伊 凡 三世 因此 被 稱 為 伊 凡 大 帝, 甚至 被 稱 為 全 羅 斯 的 凱 撒 大 帝, 而 這 一 稱 號 過 去 是 蒙古 統 治 者 的 專 屬。 伊 凡 三世 的 孫 子 伊 凡 四世 進 一步 擴 大 疆土, 建立 碩 大 無 比的 沙俄 帝 國, 並 自封「 沙皇」, 即 凱 撒 大 帝 的 俄文 發 音。 (Location 3812)

為 了 尋 求 統 治 合法性, 也 為 了 尋 求 與 拜 占 庭 帝 國 結 盟, 基 輔 大公 弗 拉 基 米 爾 一世( Vladimir I) 把 基督教 立 為 國 教, 並 娶 拜 占 庭 公主 為 妻。 他在 羅 斯 透 過 集 體 洗 禮 等 方式 強 制 推行 基督教, 並 禁止 多 神教。 因此, 基督教 從 進 入 羅 斯 地 區 起, 就是 作 為 政治 工具 被 利 用以 服 務 於 統 治 和政 權, 呈 現 出 政教 合一 的 特 點。 (Location 3832)

現 代 俄 國 文字 也 源 於 拜 占 庭 教士 為 傳 教 和 翻 譯 聖 經 發 明 的 古 教 會 斯 拉夫 文, 是由 兩 位 原 拜 占 庭 兄弟 聖 西 里 爾 和 聖 美 多 德( St. Cyril and Methodius) 在 九 世 紀 創 造, 用 於 傳 播 基督教 到 斯 拉夫 地 區。 (Location 3835)

拜 占 庭 帝 國 即 將 滅 亡 之前, 羅 馬 教皇 促成 拜 占 庭 皇帝 的 侄女 索 菲 婭( Sophia Palaiologina) 公主 嫁 給 伊 凡 三世。 從 此, 東 正教 的 基地 從 君 士 坦 丁 堡 轉 移到 莫斯科, 莫斯科 被 稱 為 第三 羅 馬( 第二 羅 馬 是 君 士 坦 丁 堡), 為 伊 凡 三世 稱 帝 提供 了 依 據。 (Location 3849)

索 菲 婭 公主 把 大量 書 籍 帶 到 俄 羅 斯, 包括 完整 的 宗教 典籍, 使 莫斯科 大公 國 繼 承 了 部分 當 時 世界第一 流的 宗教 和 古典 文 獻。 (Location 3853)

俄 國 的 宮 廷 制度 和 規 章 禮 儀 變 成 基 輔 羅 斯 傳 統、 金 帳 汗 國 影 響、 拜 占 庭 帝 國 禮 制 三 者 的 混合物。 (Location 3856)

拜 占 庭 帝 國 的 政教 合一 制度 中, 一方面 是 君 權 神 授; 另一方面 是 君主 統 治 教 會, 教 會 為 世俗 權 力 服 務。 這 與 西 歐 的 君主 需要 得到 羅 馬 教廷 的 承 認 並 受到 教廷 某 種 程度 的 限制 非常 不同。 (Location 3858)

歷 史上, 任何 有效 的 法典 都是 在 制度 演 變 中 逐 漸 形成 的, 有效 移植 外 來 的 法典 離 不 開 與 本 國 制度 基因 的 結 合。 (Location 3864)

缺乏 權 力 制衡 的 沙俄 帝制 和政 教 合一 的 東 正教 制度 兩 者 相互 補 充, 形成 了 獨 特 的 制度 基因, (Location 3871)

羅 斯 波 雅 爾 們 與 其所 在 國 的 大公 之 間 沒 有 西 歐 封 建制 中 君主 與 貴 族 之 間 的 契 約 關 係。 在 此情 況 下, 羅 斯 波 雅 爾 可以 移到 其他 公 國, 轉 而 效忠 其他 大公。 在 羅 斯 傳 統 制度 裡, 大公 最 關 心 的 是 儘 量 擴 大 自己的 土地 和 權 力, 儘 量 利用 權 力 獲 得 土地。 這 造成 羅 斯 公 國 大公 的 主 權 和 產 權 之 間 沒 有 清楚 界限 的 傳 統。[ (Location 3880)

征服 所有 公 國 後, 伊 凡 三世 開 始 盡 力 削弱 貴 族 世 襲 的 權 力。 一方面 他不 斷 縮 小 波 雅 爾 杜 馬( Boyar Duma, 貴 族 議 會) 的 規 模; 另一方面, 進 入 波 雅 爾 杜 馬 的 門 檻 越 來 越 取 決 於 為 大公 國 效 勞 的 功 績。[ (Location 3884)

伊 凡 四世 於 1560 年代 建立 俄 國 歷 史上 第一 個 秘密 警察制度, 即 臭名昭著 的 特 轄 軍( Oprichniks) 機 構。 借助 特 轄 軍, 他 全面 鎮 壓 波 雅 爾 的 反抗, 包括 以 叛 國 名 義 抓 捕 和 處 死 波 雅 爾。 (Location 3893)

1565 至 1572 年 期 間, 伊 凡 四世 殺 死 約 四千 多名 大 貴 族。 剷 除 大 貴 族 的 同 時, 他 扶植 小 貴 族 和 市民 的 力量, 利用 小 貴 族 和 大 貴 族 之 間 的 矛盾 消 滅 大 貴 族 階 層。 從 此, 俄 國 只剩 下 沒 有能力 挑 戰 沙皇 的 小 貴 族。 (Location 3895)

伊 凡 四世 之後 不久, 沙俄 全面 正式 實 行 農 奴 制。 1592 至 1593 年, 全 國 實 行 土地 和 戶 口 登 記, 把 記 入地 主 名下 的 農 民 列 為 農 奴, 地主 有 權 追捕 逃亡 的 農 民。 (Location 3897)

正式 解散 杜 馬 之後, 貴 族 連 合法 聚 會 發 議 論 的 機 構 也不 再有 了。 如此 形成 的 制度 基因 對 在 俄 國 產 生 憲 政 制度 起到 釜底抽薪 的 作用。 (Location 3905)

中 華 帝 國 從 來 不存在 類 似 沙俄 的 波 雅 爾 杜 馬。 中 華 帝 國 的 貴 族 多 數 時 期 名 存 實 亡, 即便 存在 也 只是 地方 力量, 在 朝廷 的 努力 控制下, 他 們 不能 聯 盟, 更 談 不上 形成 議 會 的 可能。 (Location 3909)

彼得 大 帝 罷 黜 了 教 會 的 牧 首, 代之 以 宗教 院。 如此, 沙皇 可以 直接 控制 教 會, 使其 變 成 國 家政 權 的 一部分。 (Location 3912)

彼得 大 帝 藉由 集 權 和 大 規 模 引入 西方 技 術, 顯 著 提高 了 俄 國 的 效率, 也 鞏 固 了 他的 地位 及 沙皇 帝制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3915)

1861 年, 沙皇 亞 歷 山 大 二世 頒 布《 農 奴 解放 改革 宣言》〔 Emancipation Man- ifesto〕, 廢 除 農 奴 制)。 大多 數 剛 解放 的 農 奴 對 自身 權 利 及 政治 權 利 都 沒 有 基本 知 識, 因而 真 誠 相信 沙俄 政府 必 須 強 大, 人民 必 須 無 條 件 服 從 沙皇。 (Location 3924)

彼得 大 帝 把 從 西方 學 習 技 術 和 管理 看得 至 關 重要。 他 希望 透 過 留 學 和 交流, 從 西 歐 引入 科 學、 技 術、 管理, 提高 俄 國 的 科技 水 準, 從 而 提高 俄 國 行政 效率 和 企 業 管理, 為 他 加 強 中央 集 權 服 務。 但 另一方面, 他 擔 心 貴 族 留 學 西 歐 會 受到 已 經 流行 的 憲 政 觀 念 的 啟 蒙, 動 搖 其 專 制 統 治。 因而, 他 專 門 發 布 限制 貴 族 留 學 的 政策。 (Location 3929)

亞 歷 山 大一 世 建立 的 高度 專 業 化 的 部 委制, 發 展 成 沙俄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的 一部分。 這 種 高度 專 業 分工、 垂直 管理 的 官僚 制度 基因, 直接 影 響 了 後 來 蘇 聯 以及 所有 追 隨 蘇 聯 的 國 家 的 計 劃 經 濟 制度。 (Location 3938)

與 中 國 相似, 俄 國 在 國 家 形成 的 歷 史上, 也 沒 有 發 展出 君主 與 貴 族 穩 定 結 盟 統 治 的 制度。 各 羅 斯 公 國 大公 的 主 權 主要 依 賴 自己的 產 權, 依 賴 自己 家族 的 支持。 在各 公 國, 大公 的 家族 與 公 國 不分。 建立 統 一 的 帝 國 之後, 伊 凡 三世 的 管家 班子 跟著 變 成 帝 國 的 官僚 機 構。[ (Location 3944)

中 國 第一次 憲 政 變 法 推 動 者 康 有 為 誤 把 彼得 大 帝 的 改革 當 作 變 法 的 模 範, 把 提高 行政 效率、 發 展 工 業 和 軍 事 當 作 變 法 的 目 標。 推 動 戊戌 變 法 時, 他 將 自 著《 俄 彼得 變 政 記》 送 給 皇帝 作 為 改革 範 本, 但 沒 有 看到 彼得 大 帝 的 中央 集 權 靠的 是 消 滅 制衡, 廢 除 原本 就很 弱 的 杜 馬, 與 戊戌 變 法名 義 上 聲 稱 試 圖 要 建立 的 君主 立 憲 制 正好 相反。 (Location 3949)

俄 國 東 正教 專 家 赫 克( Julius F. Hecker) 說:「 以 這 樣 的 宗教, 被 一 個 專 制 國 王 栽 放在 人民 頭 上, 簡 直 就是 接在 一 種 既 存 的 原始 宗教 上面 而已。」 (Location 3961)

十九 世 紀 中 葉 前 的 俄 國 普遍 文化 水 準 極 低。 識 字 已成 問 題, 又 沒 有 俄文《 聖 經》, 能 讀 希 臘 文《 聖 經》 的 神 職 人 員 更是 少 之又 少。 在 極 端 缺少 知 識 的 情 況 下, 俄 羅 斯 教 會 透 過 簡 化 東 正 教教 義 把 東 正教 地方化、 俄 國 化。 此外, 俄 國 從 接受 基督教 就是 大公 的 決 定, 是 國 教, 用 集 體 洗 禮 命令 強 迫 國 民 信教。 在 信 眾 基本 不 識 字, 缺少 宗教 教育 的 情 況 下, 俄 羅 斯 東 正教 融合 了 大量 原始 拜物教 崇拜。 許 多 信徒, 甚至 一些 教士, 都把 十字架、 聖 像、《 聖 經》 當 作 具有 魔力 的 崇拜 物。[ (Location 3963)

天主教 使用 拉丁 語 作 為 通用 語 言。 在此 通用 語 言 促成 的 千百 年 交 流下, 天主教 在 神 學 理 論 方面 集 各方 人才, 高度 發 達。 這 為 醞 釀 出 思想( 神 學 理 論) 上 的 挑 戰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3971)

宗教 改革 的 重要 內 容 之 一是 地 區 自治, 這 正是 從 反抗 天主教 的 高度 中央 集 權 而 來。 (Location 3974)

東 正教 會 為 了 便 於 傳 播, 從 開 始 就 努力 在各 國 發 展 當 地 文字, 把《 聖 經》 翻 譯 成 當 地 文字, 而 沒 有 統 一 的 希 臘 語 要求。 其 結 果是 東 正教 不 僅 沒 有 高度 集 中的 教 會, 甚至 沒 有 共同 的 東 正教 語 言 文字。 (Location 3976)

天主教 會 高度 集中, 神 權 力量 巨大。 因此, 天主教 會 與 西 歐 的 世俗 政 權 是 不 斷 爭 鬥 的 關 係。 但 東 正教 會 相 當 分散, 因而 神 權 力量 弱小。 俄 國 東 正教 會 與 俄 國 的 皇 權 是 高度 政教 合一 的 關 係。 (Location 3979)

自 從 拜 占 庭( 君 士 坦 丁 堡) 成 為 羅 馬 帝 國 首都, 地 處 拜 占 庭 的 基督教 會 就 受到 世俗 皇 權 的 高度 控制。 拜 占 庭 教 會 標 榜 其 與 羅 馬 帝 國 之 間 的 關 係 為 和 諧 社 會。 (Location 3982)

正由 於 羅 馬 帝 國 遷 都, 在 羅 馬 造成 世俗 權 力 真空, 這 為 拉丁 語 的 羅 馬 基督教 會 造成 大 發 展 的 機 會。 所以, 不 僅 地 處 羅 馬 的 基督教 會 在 神 權 方面 高度 獨 立, 大 權 在握 的 羅 馬 神 權 也 往往 躍 躍 欲 試 干 預 世俗 權 力。 西 羅 馬 帝 國 瓦解 後 的 羅 馬 教 會 就 更 如日中天。 (Location 3984)

東 正教 更 地方化, 更 屈 從 於 各地 的 世俗 權 力。 靠 世俗 權 力 保 護 的 東 正教 教士 越 富有 越 權 重, 反而 越 依 賴 世俗 權 力。[ (Location 3988)

俄 國 從 來 都 缺少 對 基督教 經 典 和 古 希 臘 經 典 的 深刻 探 討。 東 正教 在 俄 國 是 偏重 形式、 儀 式, 而 缺少 理 論、 理解。 俄 國 的 東 正教 國 教 不 關 心 研 讀《 聖 經》 和 神 學 教 導, 教士 普遍 既 沒 有知 識 也 沒 有向 信 眾 施教 的 意 圖。 許 多 農 村 的 教士 甚至 是 文盲。[ (Location 3993)

俄 國 直到 十九 世 紀 60 到 70 年代 才 第一次 有 完整 的 俄文 版《 聖 經》。 即便 在 神 學 院, 神 職 人 員 中 也不 教授 拉丁 和 希 臘 語。 俄 國 東 正教 會 神 職 人 員 的 普遍 無 知 程度 達 到 令人 無 法 相信 的 程度。[ (Location 3996)

西 歐 的 文 藝 復 興 和 宗教 改革, 再到 啟 蒙 運 動, 以至 實 證 科 學 的 產 生 及 近代 思想 的 產 生 和 憲 政 的 建立, 都 與 獨 立 於 世俗 權 力 的 教 會 及 教 會 學 校 密不可分。 (Location 3999)

俄 國 東 正教 會 對 俄 國 社 會 的 影 響 卻 很 強。 道理 上 膚 淺、 形式上 狂 熱 的 宗教, 往往 產 生 無 知 信徒 的 盲目 宗教 狂。 (Location 4004)

1670 年代 末, 俄 國 東 正 教徒 中 盛 傳 世界 末日 降 臨 的 流言。 很多 狂 熱 信徒 把 自己 釘 死 在 棺材 裡, 多 於 兩 萬 人 自焚。 一些 宗教 狂徒 甚至 揚 言 要把 俄 國 燒 光。[ (Location 4005)

十六 世 紀 起, 俄 國 發 展出 一整套 關 於 東 正教 會 和 世俗 政 權 關 係 方 面的 意 識 形 態。 自 稱 莫斯科 為 第三 羅 馬, 不 僅 是 羅 馬 帝 國 的 繼 承 者, 而且 是 東 正教 世界 的 統 治 中心, 甚至 是 整 個 基督教 世界 的 統 治 中心。 (Location 4007)

除了 東 正教 會 被 君 權 控制 幾 百年 的 傳 統 外, 在 君主 靠 統 治 教 會 建立 絕 對 君主制 時, 教 會 也 靠 絕 對 君主制 清除 異 端。[ (Location 4012)

經 歷 幾 十年 努力 之後, 彼得 大 帝 終 於 廢 除了 牧 首 制,[ 23] 取消 了 教 會 享有 的 世俗 司法 豁免 權, 沒 收 教 會 的 收入( 並 持 續 到 凱 薩 琳 大 帝 完成), 把 教 會 變 成了 政府 行政 部 門。 而且, 他 強 迫 教士, 保 證 向 當 局 報 告 他 們 在 教堂 懺 悔 中 聽 來 的 任何 對 君主 和政 府 不利 的 內 容。[ (Location 4018)

歷 經 數 世 紀 後, 東 正教 從 拜 占 庭 式 的 與 世俗 政 權 和 諧 的 教 會, 演 變 成 為 沙俄 式 的 為 沙皇 服 務 的 教 會。 教 會 把 沙皇 描述 為 上帝 的 牧 師, 稱 不服 從 沙皇 的 行 為 是 罪 惡( sin)。 (Location 4025)

諾 貝 爾 文 學 獎 得 主 索 忍 尼 辛( Aleksandr Solzhenitsyn) 曾 說:「 如果 東 正教 會 沒 有 放 棄 其 獨 立性, 如果 它 能 像 波 蘭 的 天主教 會 那 樣, 讓 俄 國 人民 聽 到 它 發 出 的 聲 音, 俄 國 過 去 幾 個 世 紀 的 歷 史 就 會 無 與 倫 比 地 更 人性化, 更 和 諧。」[ (Location 4028)

從 俄文 的 產 生 起, 東 正教 就是 俄 國 文化 不可分 割 的 基本 成分。 教 會 在 俄 國 普及教育 中 起了 極 其 重要的 基本 作用。 絕 大多 數 俄 國 人 是 透 過 東 正教 的 教育 而 識 字。[ 27] 俄 國 東 正教 會 只 許 進, 不 許 出, 不 允 許 改 變 信仰, 其 教 規 還 明文 規 定 所有 東 正教 信徒, 其 子女 必 須 皈依 東 正教。[ (Location 4030)

俄 國 所有 最重要的 革命 黨 人, 無 論 是 社 會 革命 黨 人 還 是 布 爾 什 維 克, 即 便是 自 稱 無 神 論 的, 甚至 反 東 正教 的, 都 無 法 擺 脫 俄 國 東 正教 的 深刻 影 響。 這 點 反映 在他 們 的 革命 理 論 裡, 他 們 崇尚 的 革命 精神 裡。 (Location 4034)

俄 國 社 會 主 義 和 民粹 主 義 的 奠基者 車 爾 尼 雪 夫 斯 基( Nikolay Cher- nyshevsky) 在 這 方面 具有 代表性。 他 出身 東 正教 神父 之家, 畢 業 於 神 學 院, 是 幾 代 俄 國 激 進 知 識 階 層, 包括 所有 俄 國 社 會 民主 工 黨(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) 和 布 爾 什 維 克 創 始 人的 精神 領 袖。 他 宣 稱 信奉 無 神 論, 但 其 著作 中 處 處 流露 東 正教 的 深刻 影 響, 許 多 是 東 正教 的 世俗 表 達 方式。 他的 著名 小 說《 怎 麼 辦》( What Is to Be Done, 1863) 中 所 刻 劃 的 革命者 拉 赫 梅 托 夫( Rakhmetov), 實 際 上 是 許 多 東 正教 殉教 聖 人的 世俗 改 寫 故事。 (Location 4036)

怎 麼 辦》 及 書 中的 拉 赫 梅 托 夫 對 列 寧 的 心 靈 和 革命 意志 影 響 極 大, 他 一生中 讀 過 此 書 多 遍。 (Location 4043)

除了 意 識 形 態 起源 外, 馬 克 思 與 恩格斯 都 有意 無 意 把他 們 建立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運 動, 在 諸 多方面 與 基督教 高度 相似, 使其 更加 誘 人。 (Location 4045)

傳 播 馬 克 思 主 義, 建立 馬 克 思 主 義 組 織, 不是 因 為 他 們 學 習 馬 克 思 主 義 而 轉 變, 而是 因 為 作 為 革命者, 發 現 馬 克 思 主 義 更有 利用 價 值。 這 批 有 高度 宗教 激情 的 俄 國 革命者 並 不被 動 地 恪守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階 段 論, 而是 要 實 現 自己 宗教 性 質 的 革命 理想。[ 29] 這 些 是 秘密 政治 組 織「 土地 與 自由 社」( Land and Liberty) 及其 繼 承 者 社 會 革命 黨、 孟 什 維 克( Mensheviks) 和 布 爾 什 維 克 等 的 共同 特 點。 (Location 4048)

高 爾 基( Maxim Gorky) 和 盧 那 察 爾 斯 基 把 馬 克 思 主 義 視 為 提前 救世 的 宗教, 並 鼓吹 造 神 工程( God- building Project)。 (Location 4056)

十九 世 紀 末 二十 世 紀 初, 很多 俄 國 革命者 相信 革命 社 會 主 義 是一 種 形式 的 基督教。 也有 很多人 認 為, 基督教 是一 種 形式 的 革命 社 會 主 義。 中共 創 始 人 李 大 釗 也 認 定 布 爾 什 維 克 主 義 將 是 二十 世 紀 最 偉 大的 宗教。 (Location 4065)

激 進 知 識 階 層 現 象 以及 描述 此 現 象 的 詞 彙 最早 產 生於 法 國 和 德 國, 再 傳 到 俄 國。 此 現 象是 伴 隨 憲 政、 社 會 主 義 和 馬 克 思 主 義 等 社 會 運 動 和 變 革 而 產 生的。 (Location 4078)

帝制 下 的 沙俄 比 絕 對 君主制 的 法 國 更 壓 制 傾 向 改革 的 知 識 分子。 沙俄 不 允 許 公 開 的 社 會 組 織 生存, 以及 對 社 會 的 理性 討 論。 此外, 只有 外 殼 但 缺少 教 義 內 核 的 俄 國 東 正教 傳 統, 也 造成 俄 國 知 識 分子 理 論 上 膚 淺、 情 緒 上 焦躁、 精神上 勇 於 犧 牲 的 特 點, 造就 出 俄 國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發 展 強 大的 條 件。 (Location 4083)

1825 年 亞 歷 山 大 一世 駕 崩, 多 個 秘密 團 體 謀 劃 在 尼 古 拉 一世 繼 位 前夕 共同 發 動 武 裝 起 義。 他 們 起草 了 共和制 的 俄 國 憲 法, 計 劃 武 裝 推翻 沙皇 政府 後 立即 召 開 立 憲 會 議( Constituent Assembly), 宣布 廢 除 農 奴 制。 起 義 時 間 定 在 俄 曆 十二月, 故 史 稱 十二月 黨 人。 (Location 4095)

東 正教 原 則( Orthodoxy)、 專 制 原 則( autocracy)、 國 民 性 原 則( nationality)。[ 33] 這 個 三位 一 體 原 則 是 直接 針 對 民主 憲 政 的: 其 正告 國 民, 東 正教 信仰 是 俄 國 的 基 礎, 世 間 一切 為 上帝 所造, 所有人 必 須 遵 從 上帝; 不得 妄想 改 變 沙俄 的 專 制 制度, 因 為 沙皇 的 專 制 權 是 來 自 上帝 的 神 聖 權 力, 不可侵犯; 沙皇 的 專 制 如 同父 親 對 家庭 的 專 制。 (Location 4100)

在 東 正教 和 專 制 性 這 兩 個 原 則 的 基 礎 上, 所 謂 國 民 性 指的 是 俄 國 人民 的 特殊性, 指的 是他 們 對 沙皇 有 至 深的 愛 和 忠 誠。 後 來 繼 承 這 個 制度 基因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把 這 個 特殊性 改 為 對 黨 和 領 袖 的 愛 和 忠 誠。 (Location 4104)

民粹派 認 為 俄 國 可以 透 過 暴力 革命 直接 進 入社 會 主 義, 無 需 經 過 資 本主 義; 革命者 的 推 動 可以 改 變 歷 史, 改 變 社 會。 違 反正 統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歷 史 階 段 論, 並 鼓吹 俄 國 可以 引 領 世界 共 產 主 義 革命 的 所 謂 列 寧 主 義, 基 本源 於 赫 爾 岑, 屬 於 民粹 主 義 的 變 種。 比 意 識 形 態 和 理 論 更重 要的 是, 布 爾 什 維 克 還 繼 承 了 民粹派 中 秘密 團 體 的 組 織 方法 及 革命 精神, 借用 他 們 在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中的 廣 泛 影 響 力。 (Location 4122)

1882 年 普列 漢 諾 夫 與 當 初 介 紹 他 進 入土 地 與 自由 社 的 阿 克 雪 里 羅 德 及 查 蘇 利 奇( Vera Zasulich) 三人 共同 建立 了 俄 國 第一 個 馬 克 思 主 義 政 黨 ─ ─ 勞 動 解放 社( Emancipation of Labour)。 該 黨 於 1898 年 改 組 為 俄 國 社 會 民主 工 黨, 布 爾 什 維 克 則 是 於 1903 年 從 該 黨 分出 的 一派。 (Location 4145)

包括 列 寧 在 內 的 所有 俄 國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奠基者 都曾 是 勞 動 解放 社 成 員,[ 34] 然而 普列 漢 諾 夫 信仰 的 是 正 統 馬 克 思 主 義, 與 列 寧 存在 原 則 上 的 分歧。 之後 意 識 到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本 質, 普列 漢 諾 夫 堅 決 反 對 其 恐怖 主 義 和 獨 裁 傾 向, 明 確 反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發 動 的 暴力 革命。 十月革命 後, 為 逃避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迫害, 他 亡命 芬 蘭。 (Location 4148)

那 時 鼓吹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俄 國 人 各有 目的。 很多 相信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俄 國 人 同 時 還 相信 其他 思潮。 自 十二月 黨 起 義 以 來, 政治 恐怖 主 義 及 與 恐怖 主 義 密切 相 關 的 哲 學、 戰 略 和 策略 都在 俄 國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流行 和 發 展。 而 政治 恐怖 主 義 正是 列 寧 不同 於 普列 漢 諾 夫 的 主要 方面, 也 正是 布 爾 什 維 克 區 別 於 德 國 社 會 民主 黨( 當 時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最大 和 最重要的 黨) 的 關 鍵。 (Location 4159)

民意 黨 是 權 力 高度 集中 的 組 織, 所 有成 員 都 必 須 隨 時 準 備 為 革命 事 業 犧 牲 自己的 一切 無 條 件 服 從 執 行 委 員 會 的 決 定, 召 之 即 來, 無 條 件 執 行。 這 些 組 織 原 則 後 來 成了 列 寧 主 義 的 建 黨 原 則。 (Location 4169)

直到 民意 黨 建立 之後, 俄 國 的 革命者 才 自 稱 代表 人民, 自 稱 代表人 民 的 意志, 並 為 人民 做出 決 定。 他 們 系 統 性地 把 暴力 恐怖 行 為 當 作 合法 的、 主要 的 政治 工具, 並 以 民意 為 名 施行 暴力 恐怖 措施。 (Location 4172)

1881 年 3 月 13 日, 民意 黨 刺 殺 亞 歷 山 大二 世 成功, 極 大 鼓舞 了 俄 國、 歐 洲, 以及 世界上 更 廣 泛 的 暴力 革命 和 恐怖 活 動。 為 了 達 到 推翻 沙俄 的 目的, 民意 黨 接著 計 劃 刺 殺 亞 歷 山 大 三世, 列 寧 的 兄 長 因 領 導 並 參 與 此行 動 而被 處 死。 (Location 4174)

俄 國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中流 行的 思潮 是 革命 離 不 開 暴力, 革命 需要 密 謀, 革命 組 織 必 須 是 秘密 的。 各 種 激 進 分子 的 不同 黨 派 在 這 方面 都 高度 相似, 他 們 是 準 備 殉道 的 世俗 十字 軍 戰 士 和 布 教者, 而且 積 累了 幾 十年 秘密 組 織 及 從 事 暴力 和 恐怖 活 動 的 經 驗。 (Location 4179)

彼得 大 帝 遊 學 西 歐, 看到 俄 國 的 落 後( 這 是 幾 百年 來 俄 國 知 識 界 的 共 識), 決 意 要在 藝 術 和 技 術 上 西化, 但他 不 僅 堅 守 而且 要 強 化 俄 國 的 專 制 制度, 同 時 希望 借助 西方 的 科 學 技 術 加 強 專 制 制度。 (Location 4192)

從 十八 世 紀 啟 蒙 運 動 以 來, 在 自由化 方面 只能 說 不 能做 的 情形 成 為 俄 國 的 常 態。 不同 時 期 的 差 別 只是 限制 的 鬆 緊 程度。 限制 較 鬆 的 時 期, 人 們 可 以在 言 論 上 鼓吹 自由化 與 憲 政; 限制 較 緊 的 時 期, 持 不同 政 見 的 人 則 會 被 流 放到 西 伯 利 亞 或 驅 逐出 境。 (Location 4203)

亞 歷 山 大二 世 在位 期 間 推行 的 有限 的 自由化 改革, 不 僅 未能 滿 足 社 會 各 階 層 的 期望, 反而 刺激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要 推翻 沙皇 統 治 以 實 現 變 革 的 渴望。 (Location 4219)

亞 歷 山 大三 世 末年, 俄 國 爆 發 大 饑 荒, 餓 死 數 十 萬 人。 面 對 無 法 應 對 的 災 難, 不得已 之下, 沙俄 政府 發 布 政令, 要求 民 間 組 織 起 來 志 願 營 救, 得到 社 會 極 大 迴 響。 (Location 4232)

這 為 激 進 意 識 形 態、 政治 黨 團 和 恐怖 組 織 在 俄 國 社 會 全面 大 發 展 帶 來 了 機 會。 饑 荒 帶 來 的 大 危 機 變 成 在政治上 激 發、 動 員 俄 國 社 會 的 契 機。[ (Location 4235)

民粹派 統 稱 工 人和 農 民 為「 勞 動 人民」 的 概念,[ 43] 是 布 爾 什 維 克 能 夠 在 俄 國 發 動 極 權 主 義 革命 的 理 論 起 點。 但它 違 反 馬 克 思 主 義 關 於 無 產 階 級 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理 論, 而且 打 亂 了 馬 克 思 理 論 的 邏 輯。[ 44] 但是, 在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 革命 中, 能 煽 動 民 眾 的 就是 好 理 論, 邏 輯 混 亂 無 所 謂。 (Location 4240)

為 了 壓 制, 沙俄 政府 對 大 學 生的 迫害 變 得 肆 無 忌 憚, 導 致 在 大 學 校 園 激起 全面 反抗。 數 千 學 生 加 入社 會 革命 黨、 社 會 民主 工 黨, 以及 解放 聯 盟( (Location 4246)

沙俄 政府 在 十九 世 紀 最後 幾 年 就 藉由 賄 賂 大 清 帝 國 高官, 獲 得 中 國 同意 修建 穿越 滿 洲 境 內 的 鐵 路。 1896 年, 北洋 大臣 李 鴻 章 以 參 加 尼 古 拉 二世 加冕 典 禮 為 名, 親 自 到 俄 國 簽 署《 中 俄 密 約》, 中 俄 結 盟 共同 應 對 日本。 然而, 簽 約 兩 年 後, 沙皇 即 出兵 攻占 旅 順 口。 隨 後 在 1903 年, 沙皇 更 決 定 全面 吞 併 滿 洲。 俄 軍 入侵 滿 洲 的 行 動 使 日本 感到 威 脅。 在 一系列 抗 議 後, 1904 年初 日本 不宣 而 戰 攻 擊 在 滿 洲 的 俄 軍,[ 46] 日俄 戰 爭 爆 發。 (Location 4255)

八 國 聯 軍 時 期, 俄 軍 靠 日 軍 幫 助攻 入 北京 後, 發 現 維 特 簽 署 的 密 約 原件 居然 珍藏 在 慈禧 太后 臥 室 的 保 險 櫃 裡, 維 特 曾 不 無 感慨 地 說, 如果 俄 國 恪守《 中 俄 密 約》, 就不 會 有 日俄 戰 爭, 也不 會 有 俄 國 的 慘 敗。[ (Location 4260)

日俄 戰 爭 使 俄 國 的 民族 主 義 高 漲 如 狂, 完全 壓 倒 所有 其他 分歧, 幾 乎 所有 黨 派, 包括 多 數 激 進 派, 都 站在 政府 這 邊。 俄 國 把 日本 描述 為 黃 禍 及 蒙古人, 甚至 描述 為 蜘蛛、 猴子。 這 似乎 給 了 沙皇 極 好 解 決 國 內 問 題 的 機 會。 但是, 很快 地 俄 軍 節 節 潰 退, 兵 敗 如 山 倒。 原本 可能 有利 於 沙俄 苟 延 的 民族 主 義 狂 熱, 迅速 變 成 對 政府 無 能 的 全面 聲 討。 (Location 4262)

沒 有 產 權 的 群 體 組 成 的 團 體, 其 基本 利益 不在 於 限制 政府 權 力 從 而 保 護 產 權。 因此, 即便 是 選 舉 產 生, 它 也不 可 能成 為 推 動 憲 政 的 主要 力量。 (Location 4281)

後 來 布 爾 什 維 克 把 原本 與 他 們 毫 無 關 係 的 蘇 維 埃 作 為 奪 權 和 統 治 的 工具, 將 其 變 成了 極 權 主 義 制度 一部分, (Location 4282)

為 施加 壓 力 迫使 沙皇 接受 君主 立 憲 改革, 他 們 計 劃 在 全 國 各地 組 織 總 罷 工。 政治 動 員 工人 的 實 際 操作 則 集中 在 大 學 校 園, 總 聯 盟 的 各派 激 進 學 生 把 大 學 變 成 宣 傳、 組 織、 煽 動 工人 的 基地。 總 聯 盟 以此 把 原本 純 粹 自 發 的 個 別 企 業 的 工人 為 福利 而 組 織 的 運 動, 轉 變 成了 全面 政治 罷 工。 (Location 4287)

在 社 會 革命 黨 和 孟 什 維 克 的 推 動 下, 五十 多 座 城市 建立 了 蘇 維 埃, 各地 蘇 維 埃 推 動 了 更大 規 模 的 全面 罷 工。 (Location 4296)

憲 政 是 限制 權 力 並 使 權 力 互相 制 約 的 規 則; 是 規 制 不同 利益 集 團, 使他 們 互相 制 約、 互相 妥 協 的 規 則。 (Location 4307)

社 會 上 實 質 存在 互相 制衡 的 力量 是 實 現 憲 政 的 先 決 條 件。 在 沒 有 勢 均 力 敵 的 權 力 集 團 的 條 件 下, 單 靠 以 文字 制定 的 憲 政 規 則, 在 政治 實 際 操作 中 往往 不起作用。 (Location 4309)

反抗 專 制 的 激 進 知 識 階 層, 渴望 在 俄 國 建立 像 西 歐 那 樣 的 憲 政。 他 們 渴望 的 是 憲 政 的 結 果, 但不 了解 俄 國 沒 有 憲 政 所需 的 制衡 專 制 帝制 的 社 會 力量。 沙皇 以 加 強 專 制 自保, 在 和 激 進 知 識 階 層 的 反 專 制、 爭 憲 政 的 鬥 爭 中, 雙 方 越 來 越 敵 對。 這 不 僅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破 壞 憲 政 改革 提供 了 良 機, 更 為 其 發 動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運 動 創 造 了 條 件。 (Location 4313)

再次 解散 杜 馬 後, 沙皇 違 反 基本法, 在 沒 有 立法 機 構 參 與 的 情 況 下 擅自 修改 了 選 舉 法。 (Location 4338)

在 第三、 四 屆 杜 馬 的 十年 間, 俄 國 社 會 中 極 左 和 極 右 恐怖 組 織 對 政府 官 員 和 杜 馬 議 員 進 行 瘋 狂 刺 殺 的 同 時, 政府 也 瘋 狂 鎮 壓 反 對 派。 他 們 共同 把 俄 國 進 一步 推向 崩 潰 的 邊 緣, 共同 為 更 暴力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極 權 制度 的 誕 生 準 備 了 條 件。 (Location 4344)

布 爾 什 維 克 從 初建 就把 憲 政 作 為 資 產 階 級 制度 而 敵 視 它, 把 武 裝 奪 取 政 權 並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作 為 目的。 (Location 4350)

第一 大 黨 立 憲 民主 黨 的 目 標 是 全力 追求 民主 憲 政。 如果 他 們 以 基本法 為 起 點, 逐 漸 推 動 憲 政, 並 在 推 動 過 程 中 不 斷 尋 求 妥 協 的 機 會, 穩 固 每一 個 小的 進 步; 同 時, 如果 沙俄 政府 在 壓 力 下 能 作出 妥 協, 或 許 俄 國 的 民主 憲 政 尚 存 發 展 的 機 會。 但是, 立 憲 民主 黨 幾 乎 重 複 了 法 國 大革命 前夕 三 級 會 議 立 憲 派 的 做法。 (Location 4357)

Donald Ostrowski, Muscovy and the Mongols: Cross-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steppe frontier, 1304- 1598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8). (Location 4367)

Richard Pipes,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 (London: Penguin, 1995). (Location 4370)

Richard Pipes, The Russian Revolution (New York: Vintage, 1991), (Location 4382)

赫 克,《 俄 國 革命 前 後 的 宗教》( 上海: 學 林 出版社, 1999), (Location 4387)

David G. Rowley, Millenarian Bolshevism 1900- 1920: Empiriomonism, God- Building, Proletarian Culture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17), (Location 4401)

Yuri Slezkine, The House of Government: A Saga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17), (Location 4403)

Nicholas Valentine Riasanovsky and Mark D. Steinberg, A History of Russia (Oxford: OUP, 2011). (Location 4407)

Samuel H. Baron, Plekhanov in Russian History and Soviet Historiography (Pittsburgh: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, 1995). (Location 4408)

Teodor Shanin( ed.), Late Marx and the Russian Road: Marx and the ‘Peripheries of Capitalism’ (New York, Monthy Reivew Press, 1983). (Location 4410)

Jay Bergman, Vera Zasulich: A Biography (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3). (Location 4411)

Victor Sebestyen, Lenin the Dictator (London: W& N, 2017). (Location 4414)

多 數 農 民有 土地, 嚮 往 的 是 擁 有 更多 的 土地。 因此 把 無 產 階 級 與 農 民 混 為 一 談 的 所 謂 勞 動 人民 與 試 圖 消 滅 私有 產 權 的 無 產 階 級 革命 自相矛盾。 (Location 4422)

維 特,《 維 特 伯爵 回 憶 錄》( 北京: 商 務 印 書 館, 1976)。 (Location 4426)

# 第八 章 布 爾 什 維 克 極 權 主 義 的 誕 生

儘 管 布 爾 什 維 克 並 沒 有能力 導 致 俄 國 憲 政 改革 失 敗, 也 沒 有能力 使 沙俄 帝制 崩 潰, 但 這 些 發 展 都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發 展 鋪 平道 路, 使其 在 長 期 策 劃 和 準 備 後, 最 終 趁 沙俄 帝制 崩 潰 的 權 力 真空 之 際, 暴力 推翻 臨 時 政府, 建立 一 黨 專 政 的 極 權 政 權。 (Location 4457)

極 權 主 義 黨 是 現 代 化 多 黨 制 的 政治 環 境 下 產 生的 黨, 專 門 反 對 多 黨 制、 反 對 憲 政, 要以 暴力 消 滅 其他 政 黨 的 組 織。 (Location 4460)

現 代 化 理 論 中的 流行 理 論 稱 經 濟 增 長 會 促 進 民主化。[ 1] 這 個 理 論 忽略 了 在 不同 制度 中, 人 權、 產 權 和 政治 決 策 權 的 巨大 差 別, 以及 因而 產 生的 對 社 會 長 期 發 展 完全 不同 的 基本 作用。 (Location 4462)

在 現 代 社 會 裡, 政 黨 是 政治 競 爭 的 組 織。 韋 伯 定 義 政 黨 性 質 的 描述 是:「 一 個 政 黨 只能 存在 於 某 個 組 織 之 內, 以便 影 響 該 組 織 的 政策 或者 取得 對 它的 控制 權。」[ 2] 其 定 義 的 前提 是 政 黨 對 權 力 的 競 爭。 (Location 4468)

列 寧 創 建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是以 暴力 禁止 政治 競 爭 的 政治 壟 斷 團 體, 它 統 治 和 控制 社 會 中的 所有 組 織, 統 治 社 會 的 一切。 它 絕 不 在某 個 組 織 之 內, 而是 在 任何 組 織、 所有 組 織 之上。 為 了 統 治, 它 又 滲 透 任何 組 織、 所有 組 織。 (Location 4470)

極 權 主 義 黨 從 根本 上有 別 於 現 代 政 黨 的 第一 點 是, 極 權 主 義 黨 是 壟 斷 權 力 的 組 織, 而非 競 爭 權 力 的 組 織。 極 權 主 義 黨 要用 暴力 及 所有 方法 扼 殺 任何 可能 與 其 競 爭 的 組 織。 第二 點,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成 員 經 挑 選 進 入, 是 對 成 員 有 嚴 格 紀 律 甚至 生死 約 束 的 秘密 組 織, 而非 自由 招募 自由 辯 論 的 公 開 組 織。 (Location 4484)

在 1917 年底 俄 國 第一次 全 國 憲 政大 會 的 普 選 中, 直接 或 間 接 繼 承 土地 與 自由 社 的 黨 派 共 獲 得 近 70% 的 選 票。 主 張 以 不同 方式 剝 奪 私有 產 權 的 各 黨 派 在 全 俄 大 選 獲 得 壓 倒 性 多 數。 (Location 4493)

列 寧 的 兄 長 因 刺 殺 沙皇 未遂 被 處 絞 刑。 列 寧 追 隨 其 兄 長, 狂 熱 學 習 土地 與 自由 社 及 民意 黨 的 綱 領, 吸收 其 精神, 閱 讀 亞 歷 山 大 最 熱 衷 的 著作。 據 列 寧 說, 對 他 影 響 最 大的 是 車 爾 尼 雪 夫 斯 基。 (Location 4520)

列 寧 清楚 認 識 到, 民意 黨 靠 刺 殺 個 人的 恐怖 活 動 難 以 達 到 奪 取 政 權 的 目的。 為 了 推翻 政府 奪 權, 必 須 有 組 織 地 製 造 全面 大 規 模 的 恐怖, 而 不 僅 是 刺 殺 個 人的 恐怖。 (Location 4528)

涅 恰 耶 夫 極 有 煽 動 力, 善 於 鼓 動, 能以 簡 潔 而 強 有力 的 方式 傳 播 雅 各 賓-布朗 基-車 爾 尼 雪 夫 斯 基 的 激 進 革命 思想。 列 寧 從 他那 裡 學 習 到 的 這 些 能力 直接 幫 助 他 發 動 布 爾 什 維 克 革命。 涅 恰 耶 夫 鼓吹 暴力 革命 就是 一切; 為 革命 可以 拋 棄 人性 和 道德; 革命 可以 且 必 須 採 用 任何 手段。 (Location 4539)

從 某 種 意 義 上, 列 寧 的 革命 組 織 原 則 是 對 涅 恰 耶 夫 的 密 謀 組 織 的 總 結。 而且, 他 從 雅 各 賓 主 義 和 布朗 基 主 義 學 習 到, 在 革命 組 織 內 部 必 須 存在 對 革命 同志 的 強 制, 以 保 證 自上而下 的 集 權。[ (Location 4547)

涅 恰 耶 夫 的《 革命者 教 義》( Catechism of a Revolutionary, 1869) 等著 作, 是 列 寧 的 建 黨 理 論 和 革命 策略 的 主要 淵 源 之一。 而 列 寧 關 於 建 黨 和 革命 策略 的 具 體 思想 大量 來 自 特 卡 切 夫。 作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後 代 的 中共, 其 建 黨 原 則 實 際 也 源 於 此( (Location 4551)

馬 爾 托 夫、 托 洛 斯 基、 阿 克 雪 里 羅 德 等 反 對 列 寧 提出 的 建 黨 原 則, 擔 心 列 寧 提出 的 超 級 集 權 組 織 方式 和 領 袖 對 黨 的 統 治 會 把 黨 變 成 獨 裁 組 織, 也 擔 心 列 寧 把 黨 變 成 職 業 家 的 密 謀 精英 組 織。 他 們 還 反 對 列 寧 為 了 在 黨 內 建立 領 袖 的 領 導 權 而 採 用 無 情 鬥 爭 的 策略, (Location 4555)

比起 某位 強 勢 人物 的 想像力, 創 造 極 度 集 權 的 激 進 知 識 分子 的 秘密 組 織 的 關 鍵 更 在 於 存在 一群 知 識 分子 自 願 服 從 領 袖。 (Location 4560)

在 抽象 討 論 時, 包括 普列 漢 諾 夫 在 內 的 許 多 人都 沒 能 充分 認 識 這 些 特 點。 後 來 在 黨 內 獨 裁 的 威 脅 下, 普列 漢 諾 夫 很快 轉 而 支持 孟 什 維 克; 十 幾 年 後, 他 堅 決 反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發 動 的 十月革命。 (Location 4564)

列 寧 主 義 的 核心 原 則 之一 是「 民主 集中 制」, 這 個 原 則 靠 有意 製 造 的 誤 導 幫 助 極 權 主 義 領 袖 全面 控制 黨。 其 真正 強 調 的 是「 集中」, 是 保 證 黨 內 沒 有 權 力 制衡 的 原 則。 核心 是 下 級 服 從 上 級, 全 黨 服 從 中央, 中央 服 從 領 袖。 而 所 謂「 民主」 指的 是 決 策 前 關 於 策略 問 題 的 諮 詢 和 討 論。 (Location 4570)

民主 集中 制 這 個 概念 在 中 國 造成 對 民主 認 識 的 極 大 混 亂。 在 共 產 黨 的 誤 導 下, 至今 很多 中 國 人 誤 將 列 寧 的 民主 集中 制 當 成天 經 地 義 的 中 國 式 民主 概念。 事 實 是, 從 蘇 共 起, 所有 追 隨 蘇 共 建立 的 共 產 黨 不 僅 沒 有 黨 內 的 言 論 自由, 在 完全 沒 有 權 力 制衡 的 極 權 主 義 黨 裡, 黨 員 幹 部 連 人身 安全 都 受到 極 大 威 脅。 (Location 4573)

考 茨 基 指出, 雖 然 布 爾 什 維 克 可能 出 於 實 現 共 產 主 義 的 美好 願 望, 但 其 獨 裁 專 制 制度 給 了 最高 領 導 沒 有限制 的 權 力, 最 終 不可避免 使其 成 為 恐怖 機 構。[ 15] 他 指出, 布 爾 什 維 克 作 為 秘密 組 織, 透 過 政 變 謀 求 權 力, 建立 的 是由 官僚 機 構 所 主 導, 靠 奴役 人 民和 犧 牲 人民 自尊 為 基 礎 的 社 會。[ (Location 4578)

他 們 沒 有意 識 到 列 寧 主 義 黨 一 黨 專 政、 對 黨 內 的 獨 裁, 是 實 現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不可 少的 手段; 而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也不 可避免 產 生 列 寧 主 義。 (Location 4582)

雖 然 列 寧 在 建立 布 爾 什 維 克 上 起了 重要 作用, 但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建立 和 發 展 離 不 開 很多 狂 熱「 革命者」 熱 衷 於 組 織 秘密 團 體 進 行 暴力 革命、 很多「 革命者」 熱 衷 於 獨 裁制 度、 以及 很多「 革命者」 自 願 被 獨 裁 者 統 治。 (Location 4586)

如果 黨 外 禁 黨 是 極 權 主 義 的 基本 定理, 黨 內 禁 派( 不 允 許 存在 派 別) 則 是 這 個 定理 導 出 的 推 論。 (Location 4590)

1918 年 布 爾 什 維 克 改名 為 俄 國 共 產 黨, 1925 年 後 改名 為 蘇 聯 共 產 黨)。 (Location 4592)

史 達 林 時 代 的 大 清洗, 實 際 上 是 列 寧 主 義 制度 的 運 用 和 完善。 全世界 的 列 寧 主 義 極 權 黨 無 一 例外 都 靠 整 肅 手段 壓 制 黨 內 派 別。 (Location 4600)

個 人 崇拜 是 基督 教教 會 制度 基因 的 一部分, 其中 既 包涵 文化、 意 識 形 態, 也 包涵 制度, 是 個 人 崇拜 推 動 者 的 自身利益 所 然。 千百 年 來 推 動 對 耶 穌 基督 和 教 會 封 聖 的 個 人 崇拜, 是 基督教 會 發 展 的 支柱 之一。 新教 挑 戰 羅 馬 教 會 的 焦 點 之一 就是 個 人 崇拜 的 制度( (Location 4605)

沙皇 統 治 的 俄 國 東 正教 數 百年 來 向 俄 國 民 眾 推 動 對 沙皇 的 個 人 崇拜, 是 沙皇 統 治 的 支柱。 其 影 響 如此之 深, 使得 尼 古 拉 二世 居然 真的 相信 自己的 權 力 是 神 授, 自己 真的 被 全 體 俄 國 人 崇拜。 (Location 4607)

列 寧 雖 以 專 制 著名, 但他 主要 靠 個 人 魅力( charisma), 靠 爭 辯 和 煽 動 追 隨 者 來 壓 制 反 對 派。 列 寧 深知 自己 已 大 權 在握, 也 深知 那些 以 宗教 方式 鼓吹 個 人 崇拜 的 人, 其 用意 是 爭 奪 權 力。 因此, 在他 尚有 能力 決 定 大事 的 時 期, 在 黨 內 對 宗教 式 的 個 人 崇拜 有 一定 限制。 (Location 4612)

繼 承 俄 國 東 正教 會 的 傳 統, 史 達 林 式 的 極 端 個 人 崇拜 為 全世界 極 權 主 義 黨 開 了 先河。 (Location 4619)

在 列 寧 被刺 後 第三天, 季 諾 維 耶 夫( Grigory Zinoviev) 稱 列 寧 為 共 產 主 義 事 業 的 耶 穌 基督, 並 用 東 正教 讚 頌 沙皇 的 語 言 稱 列 寧 為 上帝 給 俄 國 革命 的 恩典,「 列 寧 是 人 類 從 未有 過 最 偉 大的 領 袖」。[ (Location 4620)

列 寧 死後, 史 達 林 控制 的 黨 中央 決 定 建立 永久 保存 列 寧 屍 體 不朽 委 員 會( immortalization commission), 盡 一切 努力 把 個 人 崇拜 推到 高峰; 同 時 盡 一切 努力 封 鎖 列 寧 的 遺 囑。 曾 接受 系 統 東 正教 訓 練 的 史 達 林 和 曾 為 天主教 神父 的 捷 爾 任 斯 基, 大力 推 動 要 像 供奉 宗教 聖 人 那 樣, 供奉 永久 保存 的 列 寧 屍 體。 托 洛 斯 基 則 反 對, 認 為 這 是 中 世 紀 宗教 崇拜 的 做法。 列 寧 遺 孀 在《 真理 報》( Pravda) 發 文, 反 對 永久 保存 屍 體, 反 對 個 人 迷信, 要求 在 黨 內 傳 閱 列 寧 的 遺 囑, 因此 遭到 史 達 林 的 威 脅 和 壓 制。[ (Location 4622)

彼得 格勒 改名 為 列 寧 格勒。 列 寧 變 成 聖 人, 列 寧 主 義 變 成 正 統 的 經 典 及 布 爾 什 維 克 統 治 合法性 的 基 礎。 反 列 寧 變 成 最 令人 髮 指的 罪行。 (Location 4629)

史 達 林 掌 權 後 靠 消 滅 異 己 獨 攬 大 權, 使用 恐怖 手段 禁止 黨 內 的 不同 聲 音, 把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性 質 推向 極 端。 (Location 4633)

一面 製 造 恐怖, 一面 製 造 個 人 崇拜, 已 經 建 樹 的 對 列 寧 的 個 人 崇拜, 以及 官方 版本 的 列 寧 主 義 原 則, 成 為 蘇 共 進 一步 發 展 個 人 崇拜 的 基 礎。 每 經 過 一 輪 整 肅, 個 人 崇拜 就 向前 推 動 一大步。 (Location 4643)

大 清洗 的 觸 發 點 是 所 謂 的 基 洛 夫( Sergei Kirov) 事件。 1934 年 12 月 1 日, 列 寧 格勒 州 委 書 記 暨 政治 局委 員 基 洛 夫 被 暗 殺。 幾 個 月前 的 中央 委 員 會 選 舉 顯 示 他在 黨 內 享有 的 聲 譽 大幅度 超 過 史 達 林。 很多 史 學 家 及 赫 魯 雪 夫[ 26] 都 懷 疑 其 為 史 達 林 所 策 劃, 但 至今 仍 沒 有 直接 的 證 據。 (Location 4654)

三十年 後, 文化 大革命 中 風 靡 的 多 數 語 言, 甚至 包括 林彪 的「 發 明」, 其 實 只是 複 製 品, 只 是在 重 複 史 達 林 追 捧 者 的 創 造 而已( 林 1938 至 1940 年 間 在 蘇 聯)。 (Location 4669)

創 造 個 人 崇拜 的 關 鍵 是 製 造 奇 蹟, 製 造 神化。 靠 改 寫 和 編 造 歷 史 製 造 十月革命 和 蘇 共 黨 史 的 神 話, 史 達 林 變 成了 神。 (Location 4671)

與 基督教 聖 人的 奇 蹟 是由 後 人 編 撰 並 評 選 完全 不同, 蘇 共和 史 達 林 的「 奇 蹟」 都 是由 史 達 林 親 自 編 撰。 史 達 林 親 自主 導 編 寫 的《 聯 共( 布) 黨 史 簡 明 教程》(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[Bolsheviks]: Short Course) 於 1938 年 出版, 被 作 為 蘇 共和 共 產 國 際 最重要的 經 典 傳 播, 稱 為「 共 產 主 義 的 聖 經」。[ 29] 該 著作 為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建 設 提供 典 範, 教授 各 國 共 產 黨 如何 透 過 製 造 恐怖 和 編 造 奇 跡, 創 造 個 人 崇拜, 控制 黨 和 社 會。 (Location 4672)

極 權 主 義 黨 是 性 質 極 為 特殊 的 組 織。 這 種 黨 以 建立 專 政 制度 為 目的(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或 人民 民主 專 政)。 與 其 目的 一致, 其 自身 就 組 織 成 自上而下 專 政 的 制度。 所有 黨 員 必 須 無 條 件 效忠 黨 及其 領 袖, 下 級 絕 對 服 從 上 級, 全 黨 絕 對 服 從 中央, 中央 絕 對 服 從 領 袖。 (Location 4679)

建 黨 時 期 許 多 革命者 帶 有 強 烈 的 宗教 色彩, 為 了 實 現 烏 托 邦 美好 理想, 他 們 準 備 獻 身 殉道。 信奉 列 寧 主 義 的 人 們 自 願 放 棄 個 人的 自由, 無 條 件 服 從 黨、 服 從 上 級、 服 從 領 袖。 在他 們 犧 牲 自由 的 基 礎 上 才 創 造出 極 權 主 義 黨, 才 創 造出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制度 基因。 一旦 這 個 制度 基因 壯 大, 專 政、 特 權、 宣 傳 的 力量 就成 了 黨 發 展 壯 大的 機 制, 而 不再 需要 殉道者 的 自 願。 (Location 4685)

社 會 革命 黨 和 孟 什 維 克 等 左翼 黨 在 俄 國 社 會 煽 動 工人、 士兵、 農 民、 市民, 在 反 對 和 破 壞 憲 政 方面 持 續 造成 很大 影 響。 (Location 4706)

時 任 總 理 斯 托 雷 平 被 秘密 恐怖 組 織 刺 殺 身亡 前 留下 遺 囑, 說 只要 再 過 二十年, 俄 國 就能 趕 上 西 歐 發 達 國 家。 因此, 他 力 勸 沙皇 一定 給 俄 國 和平 改 變 的 機 會, 千 萬 不要 發 動 戰 爭。[ (Location 4709)

在 沙俄 帝制 中, 沙皇 大 權 獨 攬。 沒 有力量 制衡 沙皇 的 權 力, 使他 既有 動 力 也有 能力 阻 礙 憲 政。 這 決 定了 重大 歷 史 事件 發 展 的 方向, (Location 4712)

歷 史上 任何 立 憲 或 權 力 制衡 既非 靠 獨 裁 者 的 理性 推理 實 現, 也非 靠 獨 裁 者 的 恩惠 實 現; 而是 靠 社 會 上 已 存在 實 質 的、 有 制衡 能力 的 力量 為 自身利益, 經 過 相 當 的 努力 實 現。 統 治 者 出 於 自身利益 會 防止 其他 權 力 增 長, 以免 被 制 約。 (Location 4716)

正如 沙皇 自己 反覆 強 調 的, 他有 權 設 立 杜 馬 也有 權 解散 杜 馬。 他 親 自 葬送 了 君主制 在 俄 國 生存 演 變 的 機 會, 而他 之所以 可以 這 樣 做, 是 因 為 沙俄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給 予 並 支持 他 擁 有 不受 約 束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4722)

立 憲 之後, 杜 馬 既 沒 有 在 制衡 權 力 上, 也 沒 有 在 政策 上 起 實 質 作用。 沙俄 實 質 上 並 未 建立 君主 立 憲 制度, 尼 古 拉 二世 仍然 大 權 在握, 但 變 得 更 孤立, 成 為 孤家寡人。 他的 孤立 和 民族 主 義 高 漲 的 環 境, 讓 他 做出 一 個 接著 一 個 錯 誤 決 定。 (Location 4734)

在 杜 馬 中 占 主 導 力量 的 立 憲 民主 黨 原本 特 別 著重 法治 和 秩序。 但是, 他 們 擔 心 一旦 爆 發 革命, 如果 過 於 保守 可能 會 失去 民意, 因此 轉 而 變 得 激 進。 他 們 開 始 直接 聯 繫 群 眾, 推 動 普 選。 為 了 反 對 現 任 政府, 在 完全 沒 有 證 據 的 情 況 下, 他 們 公 開 指 責 時 任 總 理 斯 蒂 莫( Boris St ü rmer) 叛 國。 在 沙皇 支持下, 斯 蒂 莫 有恃 無 恐, 威 脅 將 解散 誹 謗 中 傷 的 杜 馬。 但是 認 識 到 俄 國 社 會 面 臨 危 機 之 重大, 意 識 到 杜 馬 之 重要, 從 來 都 堅 決 支持 沙皇 的 右翼 貴 族 聯 盟( United Nobility) 轉 而 公 開 支持 杜 馬 關 於 免 職 斯 蒂 莫 並 改 組 政府 的 提 議。 (Location 4748)

彼得 格勒 的 工人 為 麵 包 和 燃料 上街 示威。 開 始 時, 示威 相 對 輕 鬆, 後 來 則 演 變 為 反 戰 和 反 獨 裁, 而且 規 模 迅速 擴 大。 3 月 9 日, 示威 人 數 達 二十 萬, 要求 沙皇 下台; 次日 幾 乎 所有 工 業 企 業 關 閉。[ 35] 尼 古 拉 發 電 令 要求 軍 隊 堅 決 鎮 壓。 軍 隊 在 3 月 11 日 射 殺 數 十 示威者 後, 次日 即 大 規 模 倒戈。 (Location 4766)

因 為 效忠 沙皇 的 俄 軍 主力 都在 世界 大 戰 的 前 線, 彼得 格勒 和 莫斯科 發 生的 兵 變 使 當 地 局 勢 已 經 完全 無 法 控制。 在 此情 況 下, 杜 馬 違 背 幾 天 前 沙皇 解散 杜 馬 的 命令, 於 3 月 12 日 開 會, 創 建 試 圖 接管 政府 的 杜 馬 臨 時 委 員 會, 後 改 稱 臨 時 政府, (Location 4771)

為 了 阻 斷 任何 朝 憲 政 方向 的 努力, 布 爾 什 維 克 搶 在 立 憲 大 會 之前 發 動 了 武 裝 政 變, 史 稱「 十月革命」, 接著 取 締 所有 其他 的 黨 和 組 織。 從 此, 自 十九 世 紀 初 開 始 的 在 俄 國 近 百 年的 立 憲 努力 轉 向 其 反面。 (Location 4788)

為 了 奪 取 政 權, 一次 大 戰 期 間 他 主 張 各 國 的 無 產 階 級 政 黨 在 戰 爭 中 反 對 本 國 政府, 把 世界 大 戰 變 成 各 國 內 戰, 爭 取 在各 國 武 裝 奪 權, 由此 取得 世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的 勝 利。 他的 主 張 與 大 戰 期 間 各 國 普遍 流行 的 民族 主 義 直接 衝 突, 使他 在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中 陷 於 孤立。 (Location 4794)

突然 爆 發 的 二月 革命, 使 列 寧 看到 武 裝 奪 權 的 重大 機 會 來 臨。 自 從 一次 大 戰 爆 發, 列 寧 都在 蘇 黎 世。 他 長 期 在 國 外, 對 俄 國 社 會 非常 不了解, 對 大 戰 以 來 發 生的 幾 乎 所有 重大 國 際 和 國 內 事件 都 判 斷 錯 誤。[ (Location 4797)

德 國 政府 高度 重 視 列 寧 反 對 俄 國 政府 的 立 場 以及 布 爾 什 維 克 從 內 部 破 壞 俄 國 穩 定 可能 起 的 作用。 德 國 政府 與 列 寧 簽 訂 了 秘密 協 定, 撥 鉅 款 資 助 列 寧 和 布 爾 什 維 克, 條 件 是 破 壞 臨 時 政府 及其 戰 爭 動 員 能力。 同 時, 德 國 政府 安排 專 列, 將 以 列 寧 為 首 的 幾 十 個 革命 骨 幹 秘密 護 送回 俄 國。 (Location 4810)

雖 然 臨 時 政府 接 管了 俄 國 的 政 權, 但 根 據 憲 法, 俄 國 仍然是 君主 立 憲 制。 在 沒 有 全 國 大 選 的 議 會, 沒 有 議 會 通 過 的 改制 和 建立 政府 的 條 件 下, 臨 時 政府 並 沒 有 合法性, 在 民 眾 中 不 具有 統 治 社 會 的 權 威。 相比之下, 當 時 俄 國 城市 裡 最 大的 民 間 組 織 是 蘇 維 埃, 他 們 過 去 領 導 的 民 眾 一直 挑 戰 沙皇 政 權, 現 在 同 樣 可以 挑 戰 臨 時 政府。 (Location 4821)

列 寧 主 義 黨 是 革命 精英 的 黨, 其 指 導 思想 是 精英 奪 權、 精英 統 治、 精英 施行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 (Location 4836)

為 奪 權 製 造 條 件, 列 寧 的 策略 是 鼓 動 群 眾, 靠 他 們 在 社 會 中 製 造 混 亂。《 四月 提 綱》 是 這 些 原 則 的 具 體 體 現。 該 原 則 遭到 社 會 革命 黨 和 孟 什 維 克 等 所有 激 進 左翼 黨 領 導 階 層 抵制, 在 知 識 分子 和 蘇 維 埃 的 領 導 階 層 中 也都 沒 有 吸引力。 然而, 那些 專 門 針 對 工人、 士兵、 農 民 大 眾 的 列 寧 主 義 激 進 革命 號 召, 則 產 生了 很 強 的 蠱 惑 力及 號 召 力。 德 國 政府 的 秘密 資 助 也 極 大地 幫 助 了 布 爾 什 維 克 持 續 大量 印刷 和 發 放 這 些 宣 傳 出版物。[ (Location 4837)

列 寧 親 自 發 動 和 指 導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宣 傳 鼓 動 戰, 旨在 煽 動 製 造 大 規 模 的 暴 力及 混 亂, 煽 動 階 級 仇恨, 激 發 革命 激情; 同 時 作出 很多 抽象 美好 的 許 諾, 卻 不 提供 具 體 行 動 方案( 中 共和 毛 澤 東 也都 學 了 這 套 做法)。 (Location 4845)

在 大 戰 期 間, 尤其是 臨 時 政府 建立 後, 幾 乎 所有 左翼 黨 都 變 成 民族 主 義 黨, 認 為 首先 應 該 為 民族 利益 而 戰, 之後 再 談 革命。 這 使 布 爾 什 維 克 成 為 唯一 在 戰 爭 時 期 仍然 鼓吹 革命 的 黨, 在 厭 戰 情 緒 上升, 社 會 不 穩 定的 時 期, 這 給 了 布 爾 什 維 克 特殊 的 優 勢。 他 們 一方面 持 續 使用 關 於 民主、 自由、 土地、 社 會 主 義 的 老 口 號 鼓 動 大 眾 的 基本 情 緒; 另一方面 使 用反 戰、 反 臨 時 政府、 一切 權 力 歸 蘇 維 埃 的 新 口 號, 直接 煽 動 大 眾 掀起「 自 發」 革命, 造成 社 會 混 亂。 (Location 4849)

臨 時 政府 下令 以 叛 國 罪 抓 捕 並 起 訴 布 爾 什 維 克 領 導 人, 並 解散 已被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 的 第一 機 槍 團。 列 寧 等 多 數 布 爾 什 維 克 領 導 人 聞 訊 逃亡 到 芬 蘭。 此 時, 仍然 身 為 孟 什 維 克 領 袖 的 托 洛 斯 基 代表 布 爾 什 維 克, 緊 急 為 武 裝 政 變 成立 臨 時 革命 委 員 會, 並 秘密 召集 了 機 槍 團 領 導。 此後, 又有 多 個 部 隊 加入 兵 變 計 畫, 並 於 7 月 3 日 倉 促 發 動 兵 變。 (Location 4860)

在 武 裝 政 變 似乎 獲 得 成功 時, 臨 時 政府 突然 向 全 國 公布 列 寧 以及 布 爾 什 維 克 與 德 國 勾 結 的 叛 國 證 據, 並 以 鎮 壓 叛 國 為 由, 從 前 線 調 大 軍 回城 鎮 壓 兵 變。 列 寧 等 再度 逃亡 國 外, 幾 百 布 爾 什 維 克 領 導 人 被捕, 布 爾 什 維 克 組 織 發 動 的 第一次 武 裝 政 變 以 失 敗 告 終。 這 次 政 變 史 稱「 七月 事件」( July Days)。 (Location 4866)

在 布 爾 什 維 克 發 動 政 變 前夕, 李 沃 夫 公爵 辭 去 臨 時 政府 總 理 職 位。 七月 事件 後, 社 會 革命 黨 人 克 倫 斯 基 成 為 臨 時 政府 總 理, 他 任命 沙俄 將 軍 科 尼 洛 夫 為 臨 時 政府 的 總 司令。 但 很快, 克 倫 斯 基 就 開 始 懷 疑 科 尼 洛 夫 將 軍 有野心, 想 成 為 軍 事 獨 裁 者。 碰巧, 科 尼 洛 夫 於 8 月底 依 據 不 實 情 報, 調 兵 前往 彼得 格勒 鎮 壓 實 際 並 不存在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起 義。 雖 然 發 現 情 報 不 實 後 軍 隊 沒 有 進 城, 但 克 倫 斯 基 仍然 指控 科 尼 洛 夫 反叛, 將 其 撤 職 並 監 禁。 孟 什 維 克 等 左翼 黨 派 則 以 科 尼 洛 夫 反叛 為 理由, 在 杜 馬 通 過 動 議, 要求 聯 合 布 爾 什 維 克, 建立「 反 對 反革命 的 人民 鬥 爭 委 員 會」( Committee for the People’ s Struggle Against Counter- Revolution), 並 提出 要 武 裝 人民 群 眾。 克 倫 斯 基 認 為 科 尼 洛 夫 是 對 他最 大的 威 脅, 宣布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平反, 特赦 所有 因 七月 事件 被捕 或 通 緝 的 布 爾 什 維 克。[ (Location 4870)

科 尼 洛 夫 事件 及其 後 對 七月 事件 的 處 理, 使 臨 時 政府 喪 失 了 軍 隊 的 信任, 因而 喪 失 了 對 軍 隊 的 調 動 能力, 無 形 中 為 後 來 布 爾 什 維 克 政 變 成功 準 備 條 件。 (Location 4878)

克 倫 斯 基 突然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平反, 進 一步 加速 了 布 爾 什 維 克 對 軍 隊 的 滲 透。 布 爾 什 維 克 已 控制 了 第五 軍 等 重要 軍 隊 軍 一 級 的 通 訊 和 指 揮 部 門。 當 德 軍 逼近 彼得 格勒 時, 布 爾 什 維 克 基本上 已 完全 滲 透了 波 羅 的 海地 區 的 軍 隊。 監 視 俄 軍 情 的 德 國 間 諜 興 奮 地 向 柏林 報 告, 當 地 俄 軍 完全 是 親 德 的。[ (Location 4881)

臨 時 政府 的 反 諜 報 部( Counterintelligence Department) 發 現 大量 新的 布 爾 什 維 克 發 動 兵 變 的 硬 證 據。 但 當 時 克 倫 斯 基 認 為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武 裝 是他 唯一 能 依 賴 的 力量, 因此 反而 解 散了 反 諜 報 部, 並 發 令 允 許 布 爾 什 維 克 重新 武 裝。 (Location 4886)

除了 幫 助 布 爾 什 維 克 滲 透 控制 軍 隊 外, 科 尼 洛 夫 事件 也 廣 泛 提高 了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聲 望, 幫 助 他 們 控制 了 一些 城市 的 蘇 維 埃。 (Location 4889)

加 米 涅 夫 和 季 諾 維 耶 夫 擔 心, 在 杜 馬 和 臨 時 政府 規 定的 11 月 全 俄 立 憲 大 會 大 選 之前 起 義, 會 使 布 爾 什 維 克 喪 失 民意。 列 寧 則 反 駁 說 他 們 愚蠢, 因 為 只要 農 民有 選 舉 權, 布 爾 什 維 克 就 永 遠 不可能 贏 得 全 國 大 選, 所以 必 須 現 在 就 奪 取 政 權。 (Location 4905)

面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沒 有 足 夠 力量, 也 沒 有 足 夠 群 眾 基 礎 的 實 際 問 題, 托 洛 斯 基 提出 用 蘇 維 埃 為 名 義 來 掩 護 布 爾 什 維 克, 以此 獲 得 民意, 但 奪 取的 權 力 實 際 由 布 爾 什 維 克 壟 斷。 (Location 4907)

曾 經 幻想 與 布 爾 什 維 克 合作 的 克 倫 斯 基 在 得知 布 爾 什 維 克 準 備 起 義 的 情 報 後, 誤 判 布 爾 什 維 克 力量 單 薄, 認 為 可以 輕 易 調 集 重兵 消 滅 他 們。 因此, 臨 時 政府 沒 有 認 真 準 備。 (Location 4911)

25 日 中午, 克 倫 斯 基 靠 美 國 大使 館 的 幫 助 逃 離 彼得 格勒。 他以 為 可以 重 複 七月 事件, 調 重兵 回城, 輕 易 鎮 壓 布 爾 什 維 克。 但是, 由 於 他不 久前 抓 捕 科 尼 洛 夫 和 其他 將 軍, 使他 完全 喪 失 了 將 軍 們 的 信任, 軍 隊 不受 調 動, 臨 時 政府 已 完全 喪 失 功能。 (Location 4915)

在 起 義 剛 開 始 不久 的 上午, 列 寧 就 迫不及待 地 以 軍 革 委 名 義 宣布 臨 時 政府 已 經 被 推翻, 軍 事 革命 委 員 會 代表 彼得 格勒 無 產 階 級 和 駐 軍 接管 政 權。 (Location 4918)

布 爾 什 維 克 奪 取 政 權 後, 一方面 暴力 鎮 壓 反 對 力量, 另一方面 靠 宣 傳 和 許 諾 分化 反 對 力量。 而 臨 時 政府、 其他 反 布 爾 什 維 克 力量 和 外 國 政府 雖 然 看去 力量大, 但他 們 完全 輕 視 了 看 來 極 端 脆弱 且 剛 興 起 的 布 爾 什 維 克, 因而 喪 失 了 無 數 瓦解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良 機。 (Location 4930)

布 爾 什 維 克 面 對 的 最大 挑 戰 是 缺少 民意 支持, 甚至 缺少 工人 市民 的 支持。 為 應 對 這 個 困 難, 托 洛 斯 基 早在 策 劃 奪 權 階 段, 就在 中央 委 員 會( 10 月 10 日) 提出 以 偽 裝 成 蘇 維 埃 的 形式 奪 權 的 方案。 (Location 4932)

托 洛 斯 基 後 來 解 釋, 邀 請 兩 位 社 會 革命 黨 代表 進 入 軍 革 會 是 為 了 把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奪 權 偽 裝 成 蘇 維 埃 奪 權, (Location 4937)

孟 什 維 克 和 社 會 革命 黨 代表 指 責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武 裝 起 義 是 罪 惡 的 冒 險( criminal venture), 即 將 引 發 內 戰。 孟 什 維 克 代表 宣 讀 正式 聲 明, 譴 責 布 爾 什 維 克 背 著 所有 其他 黨 派 以 蘇 維 埃 為 名 義 獨 自 發 動 武 裝 政 變, 破 壞 整 個 蘇 維 埃 組 織。 布 爾 什 維 克 代表 則 以 咒 罵 還 擊。 最後, 為 了 抗 議 和 與 布 爾 什 維 克 劃 清 界限, 其他 黨 派 代表 退出 代表 大 會。[ 59] 對 於 布 爾 什 維 克 來 說, 其他 黨 派 代表 退出 蘇 維 埃 代表 大 會, 正是 求之不得。 這 使他 們 從 此 控制 了 蘇 維 埃, 能 夠 以 蘇 維 埃 為 名 義 做 他 們 想做 的 事。 (Location 4945)

次日, 在 其他 黨 派 代表 退席 的 情 況 下, 列 寧 到 達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 的 全 俄 蘇 維 埃 大 會 會 場。 大 會 建立「 人 民委 員 會」( Council of People’ s Commissars or Sovnarkom) 的 新 臨 時 政府。 在 這 個 由 布 爾 什 維 克 組 織 的 人 民委 員 會 中, 所有 重要 職 位 都被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。 (Location 4952)

考 慮 到 馬 上 就要 進 行 全 國 立 憲 會 議 的 大 選, 為 了 爭 得 農 民 的 選 票, 布 爾 什 維 克 推 遲 了 全面 土地 國 有 化 的 計 畫。 但 這 只是 緩 兵 之 計。 與 此 相似, 直到 1918 年 之前, 布 爾 什 維 克 也 一直 許 諾 要 服 從 立 憲 大 會 全民 投票 的 結 果。 (Location 4958)

只有 武 裝 奪 權 成功, 極 權 主 義 黨 才能 以 自己 為 核心, 建立 極 權 主 義 制度。 (Location 4960)

歷 史 充 滿 偶然性, 並 不存在 任何 歷 史 決 定 論 的 理 論 能 夠 預 言 或 確 切 解 釋 發 生成 功 革命 的 人物、 時 間、 地 點。 但是, 好的 理 論 可以 指出 產 生 成功 或 失 敗 的 改革 或 革命 的 條 件。 (Location 4965)

在 沙俄 帝制、 東 正教 和 秘密 政治 組 織 這 些 主要 制度 基因 的 共同 作用 下, 當 時 對 俄 國 社 會 有 實 際 影 響 力 的 是 工人 市民 組 成 的 蘇 維 埃。 在 沙俄 制度 基因 的 基 礎 上, 影 響 蘇 維 埃 的 社 會 革命 黨 和 孟 什 維 克 都 反 對 私有 產 權; 組 成 蘇 維 埃 的 主 體 是 沒 有 產 權 因而 反 對 私有 產 權 的 社 會 階 層。 (Location 4969)

有 沒 有 列 寧,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具 體 政策 可能 會 略有 不同, 但 基本性 質 不 會 變。 托 洛 斯 基、 史 達 林 的 極 權 主 義 與 列 寧 的 極 權 主 義 可能 在 細 節 上 不同, 但 都是 無 產 階 級 專 政, 基本性 質 相同。 (Location 4975)

權 力 不是 手段, 而是 目的。 建立 專 政 不是 為 了 捍 衛 革命, 反 過 來 進 行 革命 是 為 了 建立 專 政…… 權 力 的 目的 就是 權 力。 ─ ─ 歐 威 爾,《 1984》 (Location 4978)

這 個 意 識 形 態 的 實 質 是一 種 世俗 宗教, 黨 是 這 種 世俗 宗教 的 教 會; 其他 政 黨 一律 被 強 制 解散( 或 完全 被 控制); 其他 意 識 形 態 都是 被 清洗 的 異 端。 這 個 唯一 的 黨 同 時 全面 控制 行政、 立法、 執 法、 生 產 資 料、 武 裝 力量、 媒 體、 教育、 研究 和 社 會 上 的 所有 組 織, 因此 是 極 權 主 義 黨。 (Location 4984)

無 產 階 級 專 政 從 來 都 只是 名 義 上 的。 一 個 公然 以 專 政 為 宗旨 的 黨, 必定 是 黨 內 外 都 施行 專 政 的 組 織。 而 實 際 存 在的 一 黨 專 政, 其 實 質 是一 黨 領 袖 的 專 政, 包括 對 黨 內 所有 不 順 從 的 其他 領 導 人的 專 政。 (Location 4990)

他 們 藉口 一切 權 力 歸 蘇 維 埃, 發 動 十月革命, 並 趁 其他 黨 派 退席 壟 斷 了 蘇 維 埃, 壟 斷 了 政 權。 但 這 些 不 僅 無 法 建立 在 全 國 的 合法性, 甚至 都不 能在 蘇 維 埃 內 建立 合法性。 布 爾 什 維 克 不足 以 取信 工人、 農 民 及 士兵 追 隨 它, 更不 足以 令其 他 黨 派 信服。 (Location 4998)

以 脆弱 的 力量 靠 政 變 奪 取 政 權 的 布 爾 什 維 克, 首先 採 取 以 欺 騙 換 取 時 間 的 策略, 尋 找 鞏 固 權 力 的 機 會。 (Location 5002)

當 時, 克 倫 斯 基 為 鎮 壓 布 爾 什 維 克 政 變 而 調 集 的 軍 事 討 伐 逼近, 急需 鐵 路 保持 暢 通。 因此, 布 爾 什 維 克 中央 委 員 會 接受 了 鐵 路工 會 的 要求, 同意 與 其他 黨 派 共用 權 力。 工 會 取消 了 罷 工。 後 來, 隨 著 內 戰 形式 變 化, 戰 爭 威 脅 減 輕。 布 爾 什 維 克 接受 教 訓, 改 變 策略, 放 棄 了 明目 張 膽 立即 壟 斷 權 力 的 做法, 改 為 許 諾 與 所有 社 會 主 義 政 黨 共用 權 力。 所 謂 共用, 實 質 上 是 與 可以 控制 的 左翼 社 會 革命 黨 共享。 使用 與 發 動 政 變 前 組 織 軍 事 委 員 會 相似 的 方法, 他 們 把 精心 挑 選 的 左翼 社 會 革命 黨 人 變 成 中 執 委 成 員。 即便 如此, 完 全由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 的 人 民委 員 會 仍然 繞 過 中 執 委 發 布 法令。 而且, 在 穩 固 力量 後, 布 爾 什 維 克 公然 稱 反 對 其 命令 的 黨 派 為 反革命, 下令 限制 所有 黨 派 的 言 論 自由。 (Location 5012)

為 了 防止 蘇 維 埃 代表 大 會 和 蘇 維 埃 的 中 執 委 挑 戰 人 民委 員 會, 布 爾 什 維 克 推 動 中 執 委 通 過 了 新法 規, 確 立人 民委 員 會 擁 有 立法 權, 同 時 限制 中 執 委 作 廢 現 行 法律 的 權 力。 對 這 個 違 反 人 民委 員 會 憲 章 原 則 的 新法 規, 中 執 委 內 的 左翼 社 會 革命 黨 人, 甚至 包括 一些 布 爾 什 維 克 黨 人, 都 要求 列 寧 和 托 洛 斯 基 解 釋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違 憲 做法。 列 寧 和 托 洛 斯 基 的 辯 解 無 法 取信 於 多 數 中 執 委 成 員。 為 了 影 響 中 執 委 的 投票 結 果, 非 中 執 委 成 員 的 列 寧 和 托 洛 斯 基 堅 持 要 親 自 參 加 投票。 他 們 的 兩 票 最 終 使得 中 執 委 通 過 了 列 寧 的 方案。 從 此, 中 執 委 和 蘇 維 埃 代表 大 會 立法 機 構 降 級 變 成 諮 詢 機 構, 人 民委 員 會 則 變 成 立法 機 構。 (Location 5018)

曾 參 與 人 民委 員 會 工作 的 利 別 爾 曼( Evsei Liberman) 回 憶, 實 際 上一 切 都是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 的。 即便 在 人 民委 員 會 內, 也 從 未 討 論 過 任何 決 策 問 題, 而 只是 討 論 如何 執 行列 寧 簽 署 的 法令。[ (Location 5025)

僅 僅 以 欺 騙 和 強 權 等 手段 修改 憲 章, 並 不能 解 決 布 爾 什 維 克 建立 一 黨 專 政 面 對 的 合法性 問 題。 布 爾 什 維 克 早就 準 備 好 暴力 鎮 壓。 (Location 5029)

人 民委 員 會 於 12 日 發 布 命令, 強 令 銀 行 合作, 並 必 須 接受 政府 的 支票, 否 則 抓 捕 銀 行 負 責 人。 在此 法 仍然 不 生效 後, 緬 任 斯 基( Vyacheslav Menzhinskii) 帶 兵 去 銀 行 強 迫 索取 資 金。 相似 情 況 發 生在 所有 政府 部 門, 托 洛 斯 基 前往 外交部 接管, 自 稱 外 長, 但 遭到 外交部 職 員 的 恥 笑。 到 11 月中, 列 寧 下令 派兵 進 入 政府 所有 各部, 強 迫 政府 職 員 執 行 命令。[ (Location 5036)

對 建立 一 黨 專 政 的 最大 挑 戰 是 布 爾 什 維 克 曾 許 諾 的 於 11 月 25 日 召 開 全 國 立 憲 會 議。 布 爾 什 維 克 之所以 許 諾 要 執 行 過 去 臨 時 政府 和 杜 馬 做 的 這 個 決 定, 是 因 為 歷 經 幾 十 年的 立 憲 運 動, 普 選 立 憲 是 民 眾 呼 聲 最高 的 願 望。 蘇 維 埃 運 動 原本 是 立 憲 運 動 的 一部分, (Location 5040)

十月革命 前, 為 了 在 民 眾 中 爭 得 奪 權 的 合法性, 布 爾 什 維 克 曾 經 猛烈 抨 擊 臨 時 政府 有意 拖延 召 開 立 憲 會 議, 將 此 作 為 打倒 臨 時 政府 的 理由。 布 爾 什 維 克 稱, 只有 蘇 維 埃 才能 保 證 立 憲 會 議 的 選 舉 如期 舉 行。 在 剛 剛 以 蘇 維 埃 名 義 暴力 奪 取 政 權, 最 需要 民意 支持 時, 列 寧 為 蘇 維 埃 第二次 代表 大 會 起草 的 文件 宣布, 蘇 維 埃 政 權「 保 證 按 時 召 開 立 憲 會 議」; 土地 問 題 只有 全民 立 憲 會 議 才能 解 決; 新 成立 的 工 農 臨 時 政府 只在 立 憲 會 議 召 開 以前 管理 國 家。[ 67] 他 信誓旦旦 地 許 諾, 如果 布 爾 什 維 克 在 立 憲 會 議 選 舉 失 敗, 他 們 將 服 從 人民 群 眾 的 選 擇。[ (Location 5043)

立 憲 會 議 選 舉 之初, 布 爾 什 維 克 在 彼得 格勒 選 情 順 利 時, 列 寧 不 僅 承 認 計 票 結 果, 而且 稱 立 憲 會 議 是 表 達 民意 最 完美 的 方式。[ (Location 5053)

在 立 憲 會 議 選 舉 結 果 不利 的 情 況 下, 人 民委 員 會 決 定 無 限期 推 遲 立 憲 會 議 開 幕 時 間。 同 時, 布 爾 什 維 克 一方面 指示 各地 蘇 維 埃, 宣 稱 因 為 選 舉 不公正, 需要 重新 選 舉; 另一方面, 調 集上 萬 名 親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武 裝 水兵 到 彼得 格勒, 準 備 使用 暴力。 人 民委 員 會 決 定 次年 1 月 召 開 第三 屆 全 俄 蘇 維 埃 大 會, 試 圖 以此 取代 立 憲 會 議。 (Location 5058)

布 爾 什 維 克 隨 即 使用 各 個 擊 破 的 方式 鎮 壓 各 黨 派。 首先, 穩 住在 蘇 維 埃 內 有 重大 影 響 的 社 會 主 義 黨 派, 集中 鎮 壓 非 社 會 主 義 的 立 憲 民主 黨, 宣布 其 為 人民 的 敵 人, 逮捕 該 黨 領 袖。[ 71] 列 寧 宣布 一切 權 力 歸 立 憲 會 議 為 反革命 口 號:「 (Location 5063)

尚 存 的 合法 的 社 會 革命 黨 等 左翼 政 黨 決 定 於 1918 年 1 月 5 日 召集 大 規 模 和平 示威, 以 挽回 立 憲 會 議, 挽回 社 會 主 義 政 黨 的 聯 合 政府。 他 們 堅 持 一切 權 力 歸 立 憲 會 議 的 口 號。 為 保 證 和平 示威, 他 們 堅 持 所有 參 加 示威 的 軍 人 不得 攜 帶 武器。 布 爾 什 維 克 則 以 應 對 克 倫 斯 基 反革命 政 變 為 名, 提前 幾 天 部署 軍 隊, 宣布 彼得 格勒 進 入 緊 急 狀 態。 在 5 日 的 示威 中, 布 爾 什 維 克 調 集 的 軍 隊 開 槍 鎮 壓。 鎮 壓 後, 立 憲 會 議 在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軍 事 控制下 召 開。[ 74] 即便 如此, 立 憲 會 議 仍然 以多 數 票 否 決 了 承 認 蘇 維 埃 政府 的 提案, 社 會 革命 黨 的 領 袖 以 高票 當 選 為 會 議 主席。 次日, 布 爾 什 維 克 宣布 永久性 解散 立 憲 會 議, 以 武力 封 閉 了 立 憲 會 議 會 址 塔 夫 利 宮( Tauride Palace)。 (Location 5068)

布 爾 什 維 克 在 解散 立 憲 會 議 三天 後 召 開 第三 屆 蘇 維 埃 大 會, 確 立 國 號, 取消 所有 數 月前 用 過 的 欺 騙 性 詞 彙, 正式 立 國 號 為 蘇 維 埃 共和 聯 邦( Federation of Soviet Republics)。 (Location 5076)

面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毫不 猶 豫 地 使用 暴力 鎮 壓, 社 會 主 義 政 黨 及 各 種 工 會 和 非 政府 組 織 仍 心 存 幻想, 仍 把 布 爾 什 維 克 當 作 有 分歧 的 社 會 主 義 同志。 他 們 勸 說 工人 及 士兵 不能 使用 當 年 對 付 沙皇 的 方法, 不能 舉 行 大 規 模 罷 工 和 示威, 不能 大 規 模 公 開 對 抗。 這 給 了 布 爾 什 維 克 機 會 以 蠶 食、 分化、 瓦解、 鎮 壓 直至 最 終 消 滅 所有 這 些 黨 及 個 人社 團。 (Location 5079)

面 對 解散 立 憲 會 議、 壟 斷 權 力、 食物 和 燃料 嚴 重 匱 乏 以及 與 德 國 簽 訂 的 喪 權 辱 國 停 戰 條 約 等 問 題, 彼得 格勒 等 大城市 越 來 越多 工人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感到 不 滿。 (Location 5082)

布 爾 什 維 克 緊 急 宣布 兩 周 後 舉 辦 第五 屆 蘇 維 埃 大 會。 選 舉 代表 只限 於 布 爾 什 維 克 和 左翼 社 會 民主 工 黨。 從 此, 孟 什 維 克、 社 會 民主 工 黨 及其他 黨 正式 喪 失 獨 立 競 選 的 權 利。 宣布 第五 屆 蘇 維 埃 選 舉 代表 的 當 天, 工人 全 權 代表 運 動 組 織 大 罷 工。 但是 孟 什 維 克 和 社 會 革命 黨 仍然 勸 阻 工人 罷 工, 稱 與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分歧 是 社 會 主 義 同志 之 間 的 分歧。 契 卡 很快 查封 工人 全 權 理事 會, 抓 捕 了 所有 敢 出 頭 的 人。[ 77] 之後, 獨 立 的 俄 國 工人 運 動 不再, 蘇 維 埃 完全 變 成 布 爾 什 維 克 一 黨 專 政 的 工具。 中共 在 二十 幾 年 後 重演 了 所有 這 些 ─ ─ 從 關 於 建立 民主 憲 政 的 聯 合 政府 的 謊 言, 到 使用 暴力 鎮 壓 所 有的 前 盟友( (Location 5086)

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理 論 要求 在 肉 體 和 精神上 全面 消 滅 資 產 階 級, 認 為 這 是 建立 社 會 主 義 的 前提。[ 78] 馬 克 思 和 列 寧 都 論 述 過 為 了 消 滅 資 產 階 級, 必 須 使用 戰 爭 和 恐怖 等 暴力手段。 (Location 5094)

無 論 是 理 論 還 是 實 際 制度, 極 權 主 義 制度 都是 建立 在 制度化 的 恐怖 之上。 (Location 5096)

列 寧、 托 洛 斯 基 等 布 爾 什 維 克 領 袖 常以 法 國 大革命 為 榜 樣, 學 習 紅 色 恐怖 的 策略 和 建立 紅 色 恐怖 的 機 構。 他 們 也 從 馬 克 思 那 裡 學 習 到 巴黎 公社 失 敗 的 教 訓, 是 因 為 太 過 於 溫 文 爾 雅, 沒 能 果 斷 施行 紅 色 恐怖, 沒 能及 時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 (Location 5100)

專 制 和 恐怖 的 制度 一旦 建立, 就有 了 自己 強 大的 生命力, 壓 倒 所有 理想; 就有 了 自己 強 大的 發 展 動 力, 壓 倒 一切 道理; 就有 了 自己的 邏 輯, 可以 針 對 任何人。 (Location 5107)

極 權 制 下 的 恐怖 所 達 到 的 全面 的 廣 度 和 殘 酷 的 深度, 都是 人 類 歷 史上 空前 的。 另一方面, 正 因 為 專 制 武器 的 無 所 不在 和 無 堅 不 摧, 才使 得 極 權 主 義 制度 不 斷 把 專 制 的 範 圍 越 推 越 廣, 專 制 的 程度 越 推 越深。 (Location 5112)

一方面 布 爾 什 維 克 創 建 的 蘇 維 埃 憲 法 以 扭曲 的 方式 使用 很多 憲 政 詞 彙; 另一方面, 馬 克 思、 列 寧、 布 爾 什 維 克 及 共 產 黨 人 稱 憲 政 民主 為 資 產 階 級 憲 政 制度, 稱 推 動 憲 政 民主 的 黨 派 和 個 人 為 資 產 階 級。 (Location 5120)

列 寧 的 宣言 則 把 人 分 為 階 級, 明文 剝 奪 所 謂 剝 削 者 的 人 權。 而且, 所 謂 剝 削 者 是由 黨 界定 的。 這 是 世界上 第一次 以 憲 法 形式 全面 剝 奪 私有 產 權, 公然 剝 奪 人的 基本 權 利, (Location 5124)

蘇 維 埃 完全 被 布 爾 什 維 克 控制。 因此, 全部 權 力 歸 蘇 維 埃 實 際 是 全部 權 力 歸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幌子。 這 點 直到 更 晚 的 蘇 聯 憲 法 才 明 確 表 達。 (Location 5127)

在 沒 有 制衡、 沒 有 私有 產 權 的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制度 下, 任何人, 甚至 持 分歧 意 見 的 黨 的 高 級 領 導 人, 都可以 被 界定 為 剝 削 階 級 分子 而被 剝 奪 基本 權 利。 蘇 聯 憲 法 規 定的 勞 動 者 享有 信仰、 言 論、 集 會、 結 社 和 免 費 受 教育 的 權 利 和 自由, 都 與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實 際 互相 矛盾。 (Location 5131)

契 卡 的 權 力 和 責 任 從 來 都 對 公 眾 甚至 布 爾 什 維 克 絕 大多 數 高 級 幹 部 保密, 相 關 檔 案 直到 1958 年 才 解密。[ 79] 初建 時, 契 卡 整 肅 的 主要 對 象是 白 領 階 層 的 反抗, 但 很快 就 發 展 成 針 對 所有 持 不同 政 見 者。 (Location 5137)

1918 年初, 布 爾 什 維 克 強 制 解散 立 憲 會 議, 招致 俄 國 社 會 從 左 到 右 所有 黨 派 的 普遍 反抗。 右翼 黨 派 在 各地 組 織 所 謂 白 軍 武 裝 起 義, 一些 左翼 社 會 革命 黨 人 則 重新 啟 動 過 去 針 對 沙皇 政 權 使 用的 刺 殺 手段, 包括 由 社 會 革命 黨 戰 鬥 組 策 劃 的 集 體 行 動 以及 由 個 人 實 施 的 刺 殺。 (Location 5143)

紅 色 恐怖 令》 下 達 僅 幾 周, 契 卡 處 決 的 人 數 就 超出 過 去 沙俄 近 一世 紀 總 數 的 兩 三倍。 (Location 5149)

與《 紅 色 恐怖 令》 幾 乎 同 時 發 布 的 還 有《 關 於人 質 的 法令》。 該 法令 授 權 專 政 機 構 自行 使用 公 開 大 規 模 處 決 的 方式 造成 恐怖 氣 氛; 抓 捕 所有 右翼 社 會 革命 黨 人和 任何 使用 假名 的 嫌疑 人; 可以 大 規 模 抓 捕 人 質。 在 布 爾 什 維 克 黨 人和 活 動 遭到 攻 擊 時, 可大 規 模 處 死 這 些 人 質, 在 社 會 形成 普遍 恐怖。 法令 還 規 定 不能 果 斷 執 行 此 法令 者 即 為 反革命, (Location 5150)

1917 至 1922 年 間, 被 蘇 聯 極 權 主 義 政 權 處 死的 人 數 是 雅 各 賓 政 權 的 上 千倍。 其中 包括 社 會 各 階 層, 也 包括 貴 族 和 前 沙皇 尼 古 拉 二世 全家。 契 卡 將 沙皇 全家, 包括 孩子, 全部 秘密 槍 殺。 這 些 資 料 直到 蘇 聯 解 體 才 解密。 (Location 5160)

靠 暴力 建立 的 政 權 只能 靠 暴力 來 運 行, 而且 往往 愈 發 依 賴 暴力。 (Location 5176)

史 達 林 時 代 於 1930 至 1953 年 間 的 肅 反, 處 死人 數 是 沙皇 時 代 最 殘 暴 三十年 死刑 總 數 的 1, 600 倍。 依 據 大量 史料 得到 的 統 計 表明, 1929 至 1933 年的 強 迫 農 業 集 體 化 致死 1, 144 萬; 1936 至 1938 年的 史 達 林 大 清洗 直接 殺 害 434 萬; 1945 年 到 1953 年史 達 林 統 治 晚期 殘 害 致死 人 數 超 過 1, 500 萬。[ (Location 5179)

蘇 聯 中央 氣 體 液 體 力 學 研究所 幾 乎 所有 研究 人 員、 航空 科 學 所有 學 術 骨 幹 都 被捕 入 獄。 內 務 部 建立 了 特 別 監 獄, 保 證 航空 學 科 的 骨 幹 在被 肅 反 時 不停 頓 戰 機 研 發。 (Location 5185)

不 僅 是 列 寧、 史 達 林 的 個 人 特 點, 也不 是 蘇 俄 的 特殊 情 況。 世界上 所有 建立 蘇 聯 式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國 家 都 離 不 開 紅 色 恐怖 和 肅 反, (Location 5187)

中 國 1950 年代初 的 鎮 反 運 動、 1960 年代 的 文革 都是 大 規 模 肅 反。 文革 的 殘 忍 程度 完全 不 亞 於 史 達 林 的 肅 反。 文革 時 期 緊 密 跟 隨 中共 的 赤 棉, 在他 們 的 紅 色 恐怖 中, 屠 殺 本 國 四分之一 的 人口。 (Location 5188)

在 任何 社 會, 只要 黨 沒 有 完全 掌握 全 社 會 財 產 的 控制 權,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就 沒 有 完全 建立。 但 全面 剝 奪 私有 財 產 直接 與 有 產 者 的 利益 衝 突, 因而 必定 是 暴力 過 程。 (Location 5196)

在 建立 世界上 第一 個 極 權 主 義 政 權 的 過 程 中, 蘇 聯 經 歷 了 文化 革命、 整 肅、 大 躍 進, 以及 新 經 濟 政策 等( 中 國 模仿 蘇 聯 新 經 濟 政策 的 部分 稱 為「 改革 開 放」)。 把 中、 蘇 兩 國 的 制度 建 設 放在 一起 時, 可 見 中 國 建立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幾 十年 歷 經 的 每 個 最重 大的 部分 都是 蘇 共 發 明 的。 (Location 5200)

當 時 俄 國 八成 人口 在 農 村。 布 爾 什 維 克 大 規 模 沒 收 私有 土地, 剝 奪 私有 財 產, 遭到 農 民 廣 泛 抵抗。 一些 地 區 爆 發 武 裝 起 義, 在 蘇 維 埃 政 權 尚未 穩 固 的 時 期, 從 基本上 威 脅 其 生存。 面 對 這 個 影 響 政 權 存亡 的 重大 挑 戰, 1921 年 3 月 列 寧 決 定做 出 重大 讓 步, 提出「 緊 政治, 鬆 經 濟」 的 所 謂 新 經 濟 政策( New Economic Policy)。 (Location 5214)

鄧 小 平 在 中 國 改革 早期 清楚 指明 中 國 的 改革 開 放 思路 來 自 列 寧 的 新 經 濟 政策, 他 關 於 列 寧 新 經 濟 政策 的 討 論 被 極 多 引用。[ (Location 5220)

史 達 林 與 主 張 繼 續 新 經 濟 政策 的 布 哈 林 結 盟 打 倒了 托 洛 斯 基, 但 很快 就 執 行了 沒 有 托 洛 斯 基 的 托 洛 斯 基 路 線, 即 完全 放 棄 了 新 經 濟 政策, 轉 向 激 進 的 國 有 化 和 集 體 化。 (Location 5223)

計 劃 經 濟 的 基 礎 是 黨 全面 控制 的 國 有 制-集 體 所有制。 國 有 化 的 具 體 操作 手段 是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 而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不 僅 是 暴力 和 強 制 的 沒 收, 還 包括 消 滅 異 己。 (Location 5228)

農 業 產 出 大幅 下降 是 因 為 集 體 化 違 反 農 民 的 基本 利益。 在 剝 奪 私有 財 產 的 過 程 中, 大量 農 民 在被 剝 奪 前 緊 忙 屠宰 牲畜、 損 壞 工具、 焚 燒 穀 物。 1933 年, 蘇 聯 的 牲畜 總 量 下降 近 50%。[ 96] 1932 至 1934 年 之 間 農 業 總 產 值 下降 23%,[ 97] 導 致 蘇 聯 出 現 嚴 重 饑 荒, 死亡 數 百 萬 人。 (Location 5240)

對 極 權 主 義 黨 來 說, 加速 經 濟 發 展 和 工 業 化 關 係 到 權 力 的 合法性 問 題, 也 關 係 到 制度 的 生存 問 題。 史 達 林 那 時 強 調「 落 後 者 是要 挨打 的」, 數 十年 後 他的 這 句 話 不 斷 以 新的 形式 被 毛 澤 東 和 鄧 小 平 重 複, 但 中共 號 稱 是 毛 的 發 明 或是 鄧 的 精 闢 之 語。 實 際 上, 這 是 列 寧 更早 時 說 過 的。 (Location 5248)

農 業 推行 集 體 化 以便 於 政府 強 制 收 購, 實 質 是 強 制 提高 農 業 稅, 作 為 早期 工 業 化 的 資 金 來 源。 (Location 5256)

以 全 體 勞 動 人民 為 名 義, 由 黨 來 控制 全 社 會 所有 的 產 權 及 資 源。 而 黨 的 領 袖 透 過 控制 黨 就 控制 了 所有人 及 機 構 的 資 源、 權 利、 能力 和 自由。 反 過 來, 這 又 進 一步 加 強 了 領 袖 對 黨 的 控制 能力, 加 強 了 黨 對 社 會 的 控制 能力。 這 個 惡 性 循 環 就是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基因 的 機 制。 (Location 5262)

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 產 生 始 於 美好 的 烏 托 邦 理想 的 煽 動、 蠱 惑, 終 於 為 實 現 這 個 虛 幻 理想 而 建立 的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制度。 (Location 5266)

極 權 主 義 的 關 鍵 在 控制 的 全面( total) 和 完整, 不 僅 要 全面 控制 一 個 社 會 的 所有 方面, 而且 還 要 全面 控制 整 個 世界。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的 著名 口 號,「 全世界 無 產 者, 聯 合 起 來!」 既 包括 覆 蓋 全球 的 意 識 形 態, 也 包括 覆 蓋 全球 的 革命 運 動。 (Location 5271)

大致 從 巴 貝 夫 繼 承 來 的 共 產 主 義 運 動( 見 本 書 第六 章) 的 基本 原 則 是, 無 產 階 級 革命 只有 在 全球 都 取得 政 權, 才能 建成 共 產 主 義, 才能 取得 勝 利。 從 馬 克 思 主 義 產 生 到 布 爾 什 維 克 奪 取 政 權 之前,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幾 十年 爭 論 的 焦 點 集中 在 如何 在 全世界 奪 取 政 權, 在哪 個 國 家 先 奪 取 政 權 的 問 題。 (Location 5276)

列 寧 在 俄 國 共 產 革命 還 沒 有 眉目 的 1914 年, 就 已 開 始 策 劃 建立 新的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組 織 以 取代 第二 國 際。 (Location 5278)

與 過 去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是 鬆 散 的 聯 盟 相比, 列 寧 主 義 的 國 際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組 織 更 類 似 於 領 導 全球 的 天主教 會, 而 莫斯科 就是 羅 馬 教廷。 (Location 5280)

列 寧 緊 急派 瑞 戴 克( Karl Radek) 在 布 哈 林 陪同 下 前往 德 國, 掌 控 新 建立 的 德 國 共 產 黨, 試 圖 扭 轉 形式 尋 機 奪 權。 他 們 試 圖 再度 使 用布 爾 什 維 克 在 俄 國 十月革命 用 過 的 辦 法, 於 全 國 投票 前夕 武 裝 奪 權。 他 們 在 柏林 起 義 試 圖 奪 權, 社 會 民主 黨 請 求 軍 隊 介入, 起 義 被 鎮 壓, 瑞 戴 克 被捕。 (Location 5288)

列 寧 為 共 產 國 際 制定 的 二十一 條 規 定了 加入 共 產 國 際 的 條 件。 其中 最重要的 是 列 寧 主 義 黨 的 條 件。 任何 馬 克 思 主 義、 共 產 主 義 或 社 會 主 義 黨, 只要 不符合 列 寧 主 義 建 黨 組 黨 原 則 的, 不 僅 不能 加入 共 產 國 際, 而且 所有 共 產 黨 都 必 須 與 之 劃 清 界限。 (Location 5298)

列 寧 在 共 產 國 際 第二次 代表 大 會 系 統 闡 述 了 該 組 織 的 基本 目 標。 其一, 在 所有 國 家 儘 快 建立 共 產 黨, 同 時 從 組 織 到 原 則 全面 破 壞 第二 國 際。 共 產 黨 必 須 服 從 鐵 的 紀 律, 所有 黨 必 須 絕 對 服 從 莫斯科。 其二, 共 產 國 際 是 只有 一 個 中心 的 統 一 的 黨, 而 不 是一 個 黨 的 聯 盟。 所有 各 國 的 黨 都 必 須 服 從 共 產 國 際 執 行 委 員 會( Comintern Executive), 而 該 執 委 會 是 俄 國 中央 的 一 個 部。 加入 共 產 國 際 的 必要 條 件 是 服 從 莫斯科。 凡 不服 從 者 一律 開 除。 其三, 各 國 共 產 黨 立即 的 任 務 是 滲 透 工人 組 織 和 其他 進 步 組 織, 並 奪 取其 控制 權。 以此 為 基 礎, 準 備 在 全世界 建立 統 歸 莫斯科 領 導 的 蘇 維 埃 共和 國。[ (Location 5303)

受 霍 布 森( John Hobson) 的 帝 國 主 義 理 論[ 112] 影 響, 列 寧 提出 帝 國 主 義 是 資 本主 義 的 最高 階 段, 殖民地 是 資 本主 義 生命 線 的 論 斷。 這 就把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世界 無 產 階 級 革命 理 論 擴 大 到 殖民地 國 家 的 民族 解放 運 動, 把 這 變 成 為 世界 共 產 革命 的 基本 組 成 部分, (Location 5328)

如同 中 國 的 天主教 會 是 羅 馬 教 會 的 分支, 中共 是 共 產 國 際 的 分支。 直到 共 產 國 際 在 二次 大 戰 中 解散, 中共 才 成 為 真正 完全 獨 立 的 組 織。 此外, 除了 創 建 中共 外, 共 產 國 際 與 孫 中山 也 建立 了 密切 關 係, 而且 把 國 民 黨 一度 改 組 成了 類 似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革命 黨( (Location 5332)

孫 中山 早在 1905 年 就 迫切希望 加入 國 際 社 會 主 義 運 動, 他 曾在 同年 訪 問 位 於 布 魯 塞 爾 的 第二 國 際 總 部, 要求 以他 的 興 中 會 加入 第二 國 際, 但 未能 如 願。[ (Location 5334)

中共 的 延安 整 風 實 際 上 是 中 國 特色 的 史 達 林 大 清洗, 借 清洗 托派 和 奸 細 為 名, 打 擊 異 己 建立 毛 的 權 威。 (Location 5340)

可能 意欲 挑 戰 極 權 主 義 的 勢 力 處 處 皆 在, 包括 民 間 的 不 滿 和 黨 內 的 不同意 見, 紅 色 恐怖 和 肅 反 從 初始 作 為 極 權 制 生存 的 手段 演 變 成 極 權 制 的 基本 制度。 (Location 5344)

極 權 制 一 經 誕 生, 就 產 生了 新的 制度 基因, 從 此 有了 自己 演 變 的 道路。 在 這 個 制度 裡, 沒 有 黨 的 准 許, 任何 機 構、 任何人 都不 能生存。 在 這 個 制度 裡, 不存在 離 開 政治 的 經 濟, 也不 存在 離 開 經 濟 的 政治。 (Location 5355)

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理 論 稱 專 政 是 為 了 過 渡 到 共 產 主 義 而 必 須 採 取的 手段, 但是 這 個 理 論 誤 認 為 制度 是 可以 隨 意 製 造 的 工具, 而 沒 有理解 制度 自身 的 規 律。 包括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在 內 的 任何 能 持 續 的 制度 一旦 建立, 就 產 生 很 強 的 激 勵 機 制, 有了 自己 擴 張 的 生命 和 力量。 (Location 5356)

當 專 政 帶 來 的 權 力 決 定 社 會 中 從 物 質 到 精神 的 一切, 決 定 所有人 的 生 和 死, 當 權 力 完全 不受 約 束, 權 力 就成 了 目的。 掌 權 者 要 保 權, 爭 權 者 要 奪 權。 這 些 都 決 定 極 權 主 義 制度 下 每 個 人, 包括 掌 權 者, 都 隨 時 面 對 由 權 力 鬥 爭 帶 來 的 生死存亡 的 威 脅。 因而, 在 這 樣 的 制度 下 權 力 鬥 爭 必然 極 端 殘 酷, 而且 周 而 復 始。 暴力 鎮 壓 是 這 個 制度 的 制度 基因 的 重要 部分。 (Location 5359)

韋 伯,《 經 濟 與 社 會》 卷 1( 上海: 上海 人民 出版社, 2010), (Location 5366)

Perek Offord,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e 1880s (London: CUP, 1986), (Location 5371)

Leon Trotsky, The Young Lenin (New York: Doubleday and Company, Inc. Penguin Random House, 1972). (Location 5373)

Albert Parry, Terrorism: From Robespierre to the Weather Underground (New York: Dover Publications Inc, 2006), (Location 5376)

Paul Le Blanc, Lenin and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(Chicago: Haymarket Books, 2015), (Location 5380)

Alfred G. Meyer, Leninism (Boston: HUP, 1957). (Location 5381)

Rosa Luxemburg, “Leninism or Marxism,” in Reform or Revolution (New York: Dover, 2006). (Location 5383)

Karl Kautsky, “Is Soviet Russia a Socialist State?” in Social Democracy versus Communism (New York: Rand School Press, 1946). (Location 5386)

Leon Trotsky, The Challenge of the Left Opposition (1923- 1925) (New York: Pathfinder Press, 1975). (Location 5388)

Graeme Gill, The Origins of the Stalinist Political System (London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10), (Location 5393)

Joshua Rubenstein, Leon Trotsky: A Revolutionary’ s Life (New York, NY: Yale UP, 2011). (Location 5394)

赫 魯 雪 夫,《 赫 魯 雪 夫 回 憶 錄》( 北京: 中 國 廣 播 電 視 出版社, 1998), (Location 5398)

Ronald G. Suny, The Soviet Experiment: Russia, the USSR, and the Successor States (London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0), (Location 5400)

Sean McMeekin, The Russian Revolution: A New History (London: Profile Books, 2017). (Location 5406)

John Shelton Curtiss, The Russian Revolutions of 1917 (Washington DC: Van Nostrand Reinhold Inc,. 1957), (Location 5411)

在 布 爾 什 維 克 資 金 急 缺 的 情 況 下, 德 國 政府 的 巨 額 資 助, 幫 助 列 寧 奪 回了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的 控制 權, 尤其 是在 立即 需要 資 金 的 宣 傳 方面。 而 宣 傳 更 幫 助 布 爾 什 維 克 獲 得 對 大 眾 的 廣 泛 影 響, 對 獲 得 對 蘇 維 埃 的 主 導 權 方面, 有不 容 忽略 的 作用( (Location 5423)

Edward Hallett Carr,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, 1917- 1923. A History of Soviet Russia (New York: The Macmillan Company, 1951)。 (Location 5427)

Simon Liberman, Building Lenin’ s Russia (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1945), (Location 5449)

Leonard Schapiro,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Autocracy: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he Soviet State, First Phase, 1917- 1922 (New York, NY: Palgrave Macmillan, 1987), (Location 5454)

V. I. Lenin, ‟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Elections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, December 1919,” Collected Works, Volume 30 (Moscow: Progress Publishers, 1965), (Location 5456)

姚 海,〈 歷 史 性的 轉 折〉, 收入 沈 志 華 主 編,《 一 個 大 國 的 崛起 與 崩 潰》 上 冊, (Location 5461)

Christopher Andrew and Vasill Mitrokhin, The Mitrokhin Archive: The KGB in Europe and the West (New York: Penguin, 2000), (Location 5474)

George Leggett, The Cheka: Lenin’ s Political Police (London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7), (Location 5479)

Robert Gellately, Lenin, Stalin, and Hitler: The Age of Social Catastrophe (New York, NY: Random House and Alfred A. Knopf, 2007), (Location 5480)

R. J. Rummel, Lethal Politics: Soviet Genocide and Mass Murder Since 1917 (New York, NY: Routledge, 1990), (Location 5482)

google 關 鍵 字「 鄧 小 平 列 寧 新 經 濟 政策」 2021 年 5 月 10 日 搜 尋 時 有 超 過 584 萬 條 目。 (Location 5489)

莫 斯,《 俄 國 史》( 海南 出版社, 2008), (Location 5493)

Peter Mathias and Sidney Pollard eds.,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: The Industrial Economies: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9). (Location 5497)

沈 志 華,《 新 經 濟 政策 與 蘇 聯 農 業 社 會 化 道路》( 北京: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版社, 1994)。 (Location 5500)

Richard Pipes,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(New York: Vintage Books and Random House, 1995), (Location 5502)

Gyorgy Borsanyi, The life of a Communist revolutionary, Bela Kun (New York, NY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93). (Location 5508)

Pierre Broue, The German Revolution: 1917- 1923 (Chicago: Haymarket Books, 2006). (Location 5512)

St é phane Courtois et al.,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: Crimes, Terror, Repression (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9). (Location 5513)

段 雲 章,《 中山 先生 的 世界 觀》( 臺 北: 秀 威 資 訊, 2009)。 (Location 5516)

# 第九 章 晚清 憲 政 改革 與 共和 革命 的 失 敗

由 於 地理、 文字 和 制度 的 原因, 中 華 帝 國 多 數 歷 史 時 期 都 與 西方 世界 隔 離。 即便 是最 博 學 的 中 國 學 者, 對 中 國 之外 的 世界, 對 其 制度、 宗教 等 方面 都 極 度 無 知。 (Location 5534)

而在 個 人 沒 有 產 權, 個 人 不知 自身 權 利 的 社 會, 即便 外 來 輸 入 系 統 的 憲 政 思想, 那 也 只限 於 在 讀 書 人之 間 流 傳 的 難 以 理解 的 概念, 很 難 引起 社 會 共 鳴、 引 發 社 會 需求。 (Location 5543)

俄 國 有如 此 多的 知 識 精英 追 隨 盧 梭, 甚至 赴 湯 蹈 火 成 為 殉道者, 其 根源 在 於 沙俄 帝制 中人 們 普遍 缺乏 個 人 權 利 和 私有 產 權 的 現 實。 (Location 5549)

為 解 決 禁 煙、 了解 英 國, 林 則 徐 組 織 了 翻 譯 文 獻 的 工作, 而 這 竟 成 為 中 國 近代 歷 史上 最早 系 統 性 理解 西方 政治制度 的 文 獻。 (Location 5562)

由 於 那 時 中 國 人 對 於 憲 政 相 關 的 知 識 沒 有 需求, 因此 上述 這 些 文 獻 在 出版 三、 四十 年 後 才 透 過 康 有 為、 梁 啟 超等 產 生 影 響, 幫 助 改革者 學 習 了解 憲 政 的 常 識 和 推 動 憲 政。 與 此 形成 鮮 明 對 照 的 是,《 海 國 圖 志》 及《 瀛 寰 志 略》 傳 到 日本, 對 推 動 日本 明治 維 新 起到 重要 作用。[ (Location 5570)

大 清 首任 駐 英 公使 郭 嵩 燾 是 罕 見 的 看到 中 華 帝 國 面 對 嚴 重 制度 問 題 的 人之 一。 在 戊戌 變 法 前 二十 多年 他 就 指出「 西洋 所以 享 國 長 久, 君 民 兼 主 國 政 故 也」,[ 5] 而「 中 國 秦 漢 以 來 二千 餘 年 適 得 其反」。[ (Location 5589)

這 類 誤 解 的 思潮 是 中 華 帝制 基因 的 產 物, 因而 得到 更多 傳 播, 得到 更多 追 隨。 (Location 5606)

康 在 變 法 前一年 發 表 的《 孔子 改制 考》, 是他 的 改革 指 導 思想 和 改革 綱 領, 其 理 論 是 儒 學、 佛教[ 13] 加上 當 時 流 傳 的 所 謂 西 學 混合 而成。 康 不 讀 西文, 所 謂 西 學 包括《 海 國 圖 志》、《 瀛 寰 志 略》、《 萬 國 公 報》 等 文 獻, 以及 嚴 復 和 王 韜、 鄭 觀 應 等人 的 著作。 (Location 5607)

千年 科 舉 制 下 參 加 科 考 的 儒生 追求 的 是 為 朝廷 做官, 他 們 自幼 被 訓 練 成 站在 朝廷 的 角度 為 帝 國 著 想 的 文人。 帝制 鼓 勵 儒生、 儒 士 為 了 朝廷 革除 弊政、 自 強 不息 而 奮 不 顧 身, 為 此 他 們 應 該 勇 於 獻 身。 但「 個 人 權 利」 或「 公民 權 利」 從 來 不 在他 們 的 觀 念 裡, (Location 5619)

戊戌 變 法 實 質 上 並 不是 君主 立 憲 的 嘗 試, 而 只是 朝廷 內 部 的 權 力 鬥 爭。 所 謂 保守派 和 改革派 雙 方 的 利益 衝 突, 是 朝廷 內 部 的 政治 派 別 衝 突 和 權 力 爭 奪 衝 突, 而 不是 社 會 上 的 基本 利益 衝 突。 (Location 5633)

許 多 鼓吹 憲 政 的 知 識 精英, 從 早期 的 嚴 復、 梁 啟 超 到 後 來 的 胡 適, 都 無 法 分辨 這 些 不同 思想 的 差 別, 因而 將 它 們 混 為 一 談, 推 動 憲 政 的 同 時 鼓吹 社 會 進 化 論。 (Location 5644)

馬 克 思 主 義 中的 歷 史 決 定 論、 歷 史 階 段 論 等 原理 以及 弱 肉 強 食 的 精神 等, 都 與 社 會 進 化 論 異 曲 同工。 (Location 5646)

除了 王 韜 和 鄭 觀 應 那些 以 誤 導 方式 最早 向 國 人 介 紹 憲 政 的 文 獻 之外, 對 康 有 為 和 對 中 國 知 識 分子 影 響 最 大的 是 後 來 嚴 復 引入 鼓吹 社 會 進 化 論 的《 天 演 論》。 (Location 5651)

為 宣 揚 斯 賓 塞 的 社 會 進 化 論, 嚴 復 選 擇 以 赫 胥 黎 的《 進 化 與 道德》 為 基 礎。 他以 翻 譯《 進 化 與 道德》 的 前半部 為 主, 加上 自己的 評 論 和 著述, 以及 透 過 批判 赫 胥 黎, 宣 揚 他所 認 同 的 社 會 進 化 論。[ (Location 5656)

李 大 釗、 陳 獨 秀、 蔡 和 森、 毛 澤 東 等 中共 創 始 人和 領 導 人都 是在 深受《 天 演 論》 的 影 響 之後, 才 接受 馬 克 思 主 義。[ 18] 他 們 之中 很多人 相信 的 馬 克 思 主 義, 實 際 上 是 社 會 進 化 論 的 變 種, 因 為 馬 克 思 主 義 吸收 了 社 會 進 化 論。 (Location 5661)

憲 政 論 和 社 會 進 化 論 在 中 國 的 廣 泛 傳 播, 起作用 最大 的 都是 嚴 復。 他的 後 半生 主要 從 事 推 動 憲 政, 曾在 起草 1914 年 憲 法《 中 華 民 國 約 法》, 以及 支持 袁 世 凱 君主 立 憲 等 重大 事件 中 起 過 重要 作用。 但是 他在 成名 後 關 於 憲 政 的 工作, 遠 不如 使他 一 舉 成名 的 譯 著《 天 演 論》 流行。 (Location 5666)

斯 賓 塞在 達 爾 文 的《 物 種 起源》 啟 發 下, 發 明了「 適 者 生存」 的 原理, 試 圖 解 釋 宇宙 現 象。 在 社 會 方面, 該 理 論 稱 弱 肉 強 食 是 造就 歷 史 的 基本 原因 和 原理。 他的 理 論 在 自然 科 學 方面 完全 經 不起 檢 驗, 很快 在 學 術 界 喪 失 影 響, 但 用 來 解 釋 社 會 現 象 的 部分, 十九 世 紀 後 期 曾在 西方 流行。 (Location 5672)

社 會 進 化 論 中 包含 的 強 烈 的 種 族 主 義 內 容 雖 然 在 科 學 上 被 證 明 完全 站不住, 但 曾 經 成 為 法西斯 主 義 和 納 粹 主 義 的 理 論 根 據。 (Location 5675)

中 國 人 十九 世 紀 末 至 二十 世 紀 初 推 動 的 所 謂 自 強 和 國 富, 實 質 上 是 民族 主 義 思潮。 後 來 膨 脹 的 反 滿 思潮, 其 內 涵 更是 種 族 主 義。 而 反 滿 實 際 上 是 辛亥革命 時 期 最有 力量 的 宣 傳 鼓 動。 在此 背景 下, 含有 內 在 種 族 主 義 元素 的 社 會 進 化 論, 剛 傳 入 中 國 其 影 響 就 一 發 不可收拾。 (Location 5678)

費 正 清( John K. Fairbank) 認 為 梁 啟 超 在 中 國 傳 播 社 會 進 化 論 方面 的 作用, 如同 在 基督教 聖 保 羅 在 歐 洲 的 傳 播 那 麼 重要。[ (Location 5684)

民 國 時 期 的 自由化 領 袖 人物 胡 適 不 僅 從 小 學 起 就 認 真 學 習《 天 演 論》, 甚至 以 適 者 生存 的 適 為 名。 (Location 5687)

名 義 上,《 欽 定 憲 法 大 綱》 是以 日本 明治 憲 法 為 範 本, 但 其 刻意 刪 除 制 約 君 權 的 內 容。 (Location 5752)

實 質 問 題 是 對 皇 權 的 制衡。 在 皇 權 沒 有被 制衡 的 前提下, 所有 規 定都 僅 僅 流 於 形式 而已。 (Location 5760)

如果不 造反, 他 們 世世代代 大 都以 被 動 方式 應 對 朝廷 的 統 治 以 保 護 自己。 因此, 清末 立 憲 改革 時, 中 國 人的 多 數 首先 關 心 的 是 改革 可能 給 自身 帶 來 的 危害。 (Location 5766)

面 對 自上而下 推 動, 似乎 與 自己 利益 無 關 的 立 憲 改革, 多 數 有 產 者 不 僅 不支持、 不 參 與 中 國 有 史 以 來 第一次 選 舉, 反而 為 保 護 自身利益 而 躲避 選 舉。 (Location 5768)

擔 心 因 參 與 選 舉 露 富 而成 為 政府 的 宰割 對 象, 有 產 者 普遍 想 方 設 法 躲避 選 舉, 導 致 投票 率 極 為 低下。 (Location 5773)

一旦 選 舉 產 生的 議 員 有 公 開 代表 民意 聚 會 的 權 利, 有 公 開 發 聲 的 權 利, 民 間 就 會 利用 已 經 取得 的 權 利, 為 保 護 自身利益 爭 取 更多 權 利。 (Location 5784)

1911 年 5 月 恰逢 蒲、 羅、 蕭 等人 正在 北京 參 加 憲 友 會 成立 大 會 時, 盛 宣 懷 代表 清廷 宣布 國 有 化 川 路。 盛 之所以 可以 在 憲 政 改革 之中 如此 大 膽 公然 全面 侵犯 產 權, 其 法理 依 據 就是 剛 通 過 的《 欽 定 憲 法 大 綱》。 既然 憲 法 關 心 的 是 保 護 皇 權, 完全 沒 有限制 皇 權 侵犯 產 權, (Location 5807)

在 盛 宣 懷 的 國 有 化 方案 拒 絕 退款 現 金 給 四川 兩 千 多 萬 川 路 的 投 資 者 後, 蒲、 羅、 蕭 等 提出 相互 妥 協 的 建 議, 但 遭到 拒 絕。 無 奈 之下, 他 們 回 四川 領 導 建立 了 保 路 同志 會。 兩 千 多 萬 名 投 資 者 認 為 鐵 路 國 有 化 屬 侵 奪 其 財 產, 群情 激 憤, 誓死 力 爭。 保 路 同志 會 有效 動 員 了 大 規 模 罷 市 罷 課 的 和平 保 路 運 動, 但 維 權 的 和平 保 路 運 動 遭到 暴力 鎮 壓, 蒲 殿 俊 等 九 領 導 人 被 抓 捕。 9 月 7 日, 清廷 槍 殺 數 十 示威 的 群 眾, 製 造 了 成都 血案。 於是, 保 路 運 動 變 成了 以 保 路 為 名 的 全省 武 裝 起 義。[ (Location 5810)

在 憲 友 會 組 織 保 路 同志 會 時, 同盟 會 很快 就 加入 其中, 有意 把 保 路 運 動 變 成武 裝 革命。 (Location 5815)

原本 沒 有可能 掀 動 大 波 濤 的 同盟 會, 完全 是 借助 議 會 推 動 的 保 路 運 動, 才使 得名 為 辛亥革命 的 武 裝 起 義 和 暴 動 在 一 兩 個 省 獲 得 成功。 大多 數 宣布 獨 立 的 省, 其反 對 帝制 的 立 場 主 要是 受 議 會 和 憲 政 的 影 響, 而 不是 同盟 會。 (Location 5835)

鑑 於 多 數 省 已 經 脫 離 大 清, 大 清 的 主要 軍 權 又在 袁 世 凱 手中, 清廷 實 際 已 經 沒 有 選 擇 餘 地, 因而 無 奈 之下 接受 袁 的 談 判 條 件。 (Location 5851)

帝制 之後 的 中 國 能否 建立 憲 政 的 共和制, 取 決 於 試 圖 建立 新政 體 的 力量 之中 有 多少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 成分。 (Location 5854)

各省 新 軍 的 提督 和 各省 諮 議 局 的 議 員, 他 們 是 推 動 各省 獨 立 並 實 際 控制 各省 的 主要 力量。 提督 握有 實 際 權 力: 軍 權。 他 們 往往 利用 軍 事上 的 實 權 左右 政治, 從 中 漁 利, 使得 憲 政 很 難 建立。 雖 然 很多 議 員 追求 建立 憲 政, 但他 們 既 沒 有 實 力, 也不 代表 多少 實 力。 (Location 5856)

所 謂 憲 政, 其 實 質 是不同 利益 的 人群 為 了 保障 自己的 利益, 互相 約 束 權 力 的 契 約。 最 需要 被 這 份 契 約 約 束 的 是最 大的 權 力, 即 執 政 黨 的 權 力、 政府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5859)

在 革命派 公 認 孫 中山 將 是 臨 時 大 總 統 的 前提下, 臨 時 憲 法 被 有意 設 計 成 缺少 制衡 總 統 和 國 會 權 力 的 大 綱。 與 此 呼 應, 孫 中山 就任 臨 時 大 總 統 時, 也 完全 不提 及 民 主政 體 和 權 力 制衡。 他 宣布 的 五 條 政 務 之 方 針 是 民族、 領 土、 軍 政、 內 政, 和 財 政 統 一。 (Location 5872)

只有 全 社 會 各 主要 力量 參 與 談 判, 在 這 個 過 程 獲 得的 折衷 才可 能成 為 各派 力量 之 間 遵守 的 契 約, 即 憲 法。 (Location 5875)

國 民 黨 主 導 制 憲 時, 試 圖 壟 斷 制 憲 過 程, 把 憲 法 作 為 自己 控制 權 力 的 工具, 把 視 為 競 爭 對 手 的 政治 力量、 權 力 集 團 或 利益 集 團, 完全 排斥 在制 憲 過 程 之外。 國 民 黨 排斥 以 袁 世 凱 為 代表 的 北洋 力量 即 為 一例。 (Location 5877)

孫 中山 做 臨 時 大 總 統 前 通 過 的《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政府 組 織 大 綱》, 把 國 體 定 為 美 國 式 的 總 統 制, 為 的 是 總 統 大 權 獨 攬。 當 袁 氏 成功 勸 退 清廷 後, 如 約 要把 大 總 統 位置 交 給 袁 的 前夕, 國 民 黨 就 修改 了 只有 三 個 月 歷 史 的 臨 時 憲 法。 1912 年 3 月 8 日, 臨 時 參 議 院 以 通 過《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約 法》 來 修改 臨 時 憲 法, 將 國 體 改 為 法 國 式 的 內 閣 制, 以便 約 束 總 統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5881)

當 立 憲 實 際 是 憲 法 成 為 一 黨 一派 控制 權 力 的 產 物 時, 制成 的 憲 法 就 只能 是一 黨 一派 的 工具, 而 與 憲 政 無 關。 (Location 5886)

孫 當 年 同盟 會 的 老友 黃 興 認 為 這 種 效忠 個 人的 秘密 組 織 違 反共 和 革命 的 基本 原 則。 但 孫 說「 你 們 許 多 不 懂得, 見 識 亦有 限, 應 該 盲 從 我」,「 除 我 外, 無 革命 之 導 師」。[ (Location 5898)

中 華 革命 黨 不 僅 組 織 上 是 中 國 傳 統 秘密 社 會 的 方式, 宗旨 也是 延 續 傳 統 農 民 起 義 打天下 坐 天下 的 傳 統。 其 章程 規 定, 非 黨 員 在 憲 法 頒 布 以前, 不得 有 公民 資 格。 黨 員 則 按照 參 加 革命 先後, 分成 三等。 (Location 5900)

民 國 立 憲 開 國 之初, 很多 觀 察 中 國 情 況 的 美 國 學 者 即 評 論, 把 美 國 制度 生硬 嫁 接到 中 國, 無 法 在 中 國 生根:「 1911 年 在 中 國 建 立起 美 國 共和 政 體 的 仿 製 品…… 是一 個 大失 敗, 因 為 它在 中 國 的 歷 史、 傳 統、 政治 經 歷、 制度、 天性、 信仰 觀 念 或 習 慣 中 毫 無 根 據 地。」[ (Location 5907)

在 總 統 制 問 題 上, 古 德 諾 與 有 賀 長 雄 意 見 相似。 然而 他 們 都 沒 有 看到 袁 氏 繼 承 的 帝制 基因 中 殘 酷 的 專 制 那 一面。 (Location 5918)

努力 推 動 復 辟 帝制 並 自 稱 袁 世 凱 帝 師 的 楊 度,[ 50] 則 把 古 氏 的 備 忘 錄 變 成 推 動 恢 復 帝制 的 理由( 雖 然 古 氏 一直 辯 稱 他的 備 忘 錄 只是 討 論 道理, 原本 沒 有改 變 政 體 的 意 圖)。[ (Location 5934)

立 憲 派 支持 中央 集 權, 給 了 袁 氏 極 好的 機 會 削弱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。 袁 氏 無 情 壓 制 持 不同 政 見 者, 包括 迫使 總 理 熊 希 齡( 進 步 黨 名 譽 理事, 梁 啟 超 為 該 黨 理事) 辭 職。 (Location 5942)

以 憲 政 為 名 義, 新的 獨 裁 政 權 迅速 形成。 在 幻 覺 和 壓 力 之下, 各省 當 權 者 都 聲 明 遵 從 中央 集 權 的 命令。 加上 古 德 諾 備 忘 錄 的 發 表, 憲 政 不 適 於 中 國 的 輿 論 大作, 使得 籌 安 會 對 恢 復 帝制 的 有力 推 動 似乎 頗 為 見 效。 (Location 5944)

內 外交 困 之下, 袁 氏 被迫 取消 帝制 恢 復 民 國。 但 中 華 民 國 已 經 變 成 幾 個 軍 閥 各自 控制 的 地 區: 以 滇 軍 為 主 的 南方、 馮 國 璋 為 主 的 長 江 下游、 北洋 政府 控制 的 地 區, 以及 張 作 霖 為 首 的 東 北。[ (Location 5953)

白 蓮 教 是以 白 蓮 宗 或 彌 勒 教 為 紐 帶 的 秘密 政治 組 織, 而 不 僅 是 宗教 組 織。[ 60] 元 末 多次 發 生 以 白 蓮 教 為 基 礎 的 紅 巾 軍 起 義 席 捲 全 國, 是最 終 滅 元 立 明 的 最大 力量。 (Location 5968)

靠 秘密 社 會 打天下, 深知 白 蓮 教-紅 巾 軍 之 類 秘密 會 黨 對 政 權 之 威 脅, 明朝 建立 伊始 即把 白 蓮 教、 白 蓮 宗 等 教 門 都 列 為 嚴 禁 的 邪教 左道。 (Location 5972)

明 初 對 白 蓮 教 的 鎮 壓 極 為 殘 酷, 明 成 祖 時 僅 為 了 抓 捕 一位 白 蓮 女 教 頭, 即在 幾 省 抓 捕 數 萬 尼姑, 殘 殺 無 數。[ (Location 5973)

儘 管 很多 幫 會 以 宗教 組 織 為 名, 但是 這 些 會 黨 從 領 導 到 成 員 都很 少有 宗教 知 識 或者 信仰。 沒 有 宗教 基 礎 的 會 黨 以 結 拜 兄弟 創 造血 緣 關 係 為 替代, 其中 往往 包括 獻 血 結 拜、 血 盟誓 約 之 類 的 儀 式。 發 誓 結 盟 者 互相 信 守誓 約, 結 成 家庭 關 係。 以 天地 會 為 例, 成 員 一律 改姓 洪, 互 稱 洪 家兄 弟。 同 時, 幫 規 還 明 確「 進 幫 不准 出 幫」, 違 反 幫 規 者 受 酷刑 懲 罰。[ (Location 5977)

許 多 會 黨 鼓吹 消 滅 私有 土地, 實 現 絕 對 平等 主 義。 例如 浙江 龍 華 會 宗旨 規 定「 要把 田地 改作 大家 公有 財 產…… 大家 安 安 穩 穩 享福 有 飯 吃」。[ (Location 5983)

這 些 會 黨 最多 從 事 的 是 土匪 活 動, 其次 是 走私, 其中 很多 是 半 永久性 匪 幫 和 土匪 軍 隊。 例如, 廣 西 金 田 在 十九 世 紀 中 葉 之前 已 經 是「 通 省 群 盜 如 毛」, (Location 5984)

第一次 鴉 片 戰 爭 之後 的 太平 天 國 叛 亂( 或 稱 革命), 在 十 幾 年 裡 導 致 七千 萬 人 以上 喪 命, 是 人 類 歷 史上 生命 損 失 最 嚴 重的 內 戰。 這 場 叛 亂 在 社 會、 經 濟、 軍 事 各 個 方面 都 深刻 動 搖 了 大 清 帝 國, (Location 5988)

太平 天 國 為 推翻 大 清 帝 國 的 暴力 革命 奠 定了 基 礎, 孫 中山 以 洪 秀 全 為 革命 偶像, 毛 澤 東 等 中共 領 導 人也 都把 太平 天 國 的 領 袖 洪 秀 全 作 為 革命 偶像。 (Location 5994)

太平 天 國 運 動 在 依 賴 基督教 煽 動 起 義 和 提供 合法性 方面 顯 露出 中 國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的 端倪。 (Location 5995)

洪 自 稱 被 授予 神 聖 的 使命, 要同 時 發 動 靈 魂 和 世俗 的 革命, 使 中 國 人都 皈依 基督教。 他 與 善 於 組 織 的 馮 雲 山 一 起到 民 團 發 達 的 廣 西 客家 人 集聚 區 建立 了 軍 事 化 的「 拜 上帝 會」。 這 個 密 謀 組 織 傳 播 的 洪 氏 基督教, 是 當 地 人前 所未 聞 的 新思想, 但 其 組 織 則 與 當 地 人 熟悉 的 秘密 組 織 三 合 會 極 為 相似。 1851 年, 洪 在 廣 西 金 田 建立 太平 天 國。 征 戰 發 展 的 過 程 中, 太平 軍 吸收 了 很多 三 合 會 團 體。[ (Location 6001)

太平 天 國 的 意 識 形 態 是 基督教 加 傳 統 的 儒、 道、 佛, 以及 反 滿 民族 主 義 的 混合物。[ 69] 洪 氏 理 論 以 基督教 詞 語 為 基 礎, 同 時 夾 雜《 禮 記》 中 關 於「 大同」、「 天下 為 公」 等 詞 語 和 片段, 聲 稱 上帝 之道 實 行 之 時, 將 達 到「 天下一家, 共用 太平」。[ (Location 6010)

但他 就 像 以 新 教名 義 發 動 德 國 農 民 戰 爭 的 閔 采 爾, 太平 天 國 就 像 明 斯 特 的 基督教 共 產 主 義 國( 見 本 書 第六 章), 都 從 基督教 裡 找到 最 具 誘 惑 力 的 共同 理想、 最 具 煽 動 力 的 共同 成分, 讓 窮 困 潦倒 的 人群 為 實 現 共 產 天 國 而 實 施暴 行, 為 實 現 絕 對 平等 的 夢 想而 如 癡 似 狂。 (Location 6014)

暴力 與 民主、 平等 從 來 是 不相容 的。 所有 用 暴力 建立 的 烏 托 邦 理想 政 權 都 依 賴 異 乎 尋 常 的 高度 集 權 的 政治、 軍 事、 經 濟 力量。 而 高度 集 權 的 統 治 結 構 決 定了 被 統 治 者 不 僅 對 公共 事 務 沒 有 控制 權, 甚至 也 喪 失 自身 的 基本 權 利, 包括 最 基本 的 經 濟 權 利。 (Location 6016)

在 天下 大同 的 原 則 下, 太平 天 國 的《 天朝 田 畝 制度》 規 定 土地 國 有 制, 國 家 控制 勞 動 力, 土地 的 產 物 也都 是 國 家 財 產。 土地 按照 絕 對 平等 主 義 原 則 分 給 所有人 耕 種。 所有人 的 消 費 都以 絕 對 平等 方式 分配, 限 於 維 持 生存 的 基本 水 準。 所有 超出 的 部分 繳 納 國 庫。 太平 天 國 一度 甚至 消 滅 家庭, 施行 男女 隔 離 制, 連 原本 的 夫妻 也不 可 有性 關 係, 違 者 處 死。[ 71] 但 其 領 袖 卻 封 王 封爵, 享受 超出 帝王 的 奢 華 特 權。 (Location 6020)

從 太平 天 國 領 袖 的 角度 看, 絕 對 平等 只是 煽 動 革命 的 口 號; 在 實 際 執 行上, 平等 問 題 並 不 真的 重要。 布 爾 什 維 克 和 中共 也 與 此 相同。 (Location 6025)

太平 天 國 領 袖 的 合法性 來 自 洪 秀 全 自封 的 神 權。 楊 秀 清 等高 官 早就 將 此 識 破。 於是, 這 個 制度 不 斷 引 發 高官 之 間 為 爭 奪 權 力 而 進 行的 殘 酷 內 鬥。 剛 占 據 中 華 帝 國 半壁江山 的 太平 天 國, 其 最高 層 內 就 為 爭 奪 天 國 的 權 力 而 自相 殘 殺, 成千 上 萬 屠 殺 太平 天 國 自己的 兄弟, 最 終 在 內 外 交困 中 滅 亡。 (Location 6036)

孫 中山 發 動 的 革命 雖 名 為 共和, 但 實 際 在 其 發 起 階 段 更 接近 太平 天 國, 是以「 驅 除 韃 虜, 恢 復 中 華」 為 口 號 的 民族 主 義 起 義。 除了 民族 主 義 之外, 他 強 調 土地 國 有。 (Location 6038)

同盟 會 的 創 始 人 孫 中山 稱「 太平 天 國 一朝, 為 吾 國 民族 大革命 之 輝 煌 史」,[ 73] 並 自 稱 為 洪 秀 全 第二。[ 74] 不 僅 孫 中山 追 隨 太平 天 國 的 宗旨, 即 民族 革命 或 暴力 反 滿 和 均 產 主 義,[ 75] 黃 興、 宋 教 仁 等 同盟 會 其他 創 始 人也 都 如此。 (Location 6042)

興 中 會 與 哥 老 會 及 三 合 會 關 係 密切, 華 興 會 與 哥 老 會、 洪江 會 等 關 係 密切, 光 復 會 的 主力 則 多 為 江浙 一 帶 的 秘密 會 黨。 這 些 秘密 會 黨 不 僅 與 憲 政 毫不相干, 許 多 成 員 是 匪徒, 絕 大多 數 成 員 都是 無 產 的 人群, 他 們 更 感 興 趣 的 是 打 土豪 分 田地, 與 保 護 私有 財 產 正好 相反。 (Location 6047)

為 利用 會 黨 力量, 孫 中山 加入 了 洪 門 致 公堂, 並 被 封 為「 洪 棍」。 在 檀香山 成立 的 興 中 會 裡, 多 數 成 員 是 會 黨 分子 和 兼具 會 黨 身分 的 知 識 分子。 (Location 6066)

名 為 追求 共和 的 辛亥革命, 實 際 上 把「 驅 除 韃 虜」 之 類 的 民族 主 義 口 號 作 為 主 要目 標, 原因 是 其中 堅 力量 是 會 黨 成 員。 而 會 黨 是以「 反 清 復 明」 為 宗旨, 目的 是 恢 復 漢 人 統 治 的 帝制, 其 實 質 與 憲 政 完全 相反。 (Location 6070)

1905 年, 同盟 會 建立 後, 光 復 會 併 入 同盟 會 成 為 其 先 驅 組 織 之一。 1907 年, 陶 與 孫 中山 因 同盟 會 經 費 問 題 發 生 分歧, 引 發 同盟 會 分裂。 陶 重 組 光 復 會, 並 聯 合 五 省 洪 門 等 會 黨, 成立 秘密 的「 革命 協 會」, 試 圖 以 暗 殺 和 暴 動 方式 推翻 滿 清, 建立 平均 地 權 的 大 明 大 唐。 (Location 6079)

1912 年, 陳 其 美( 孫 中山 的 左右手 之一) 命 部下 蔣 介 石 將 陶 暗 殺。 蔣 介 石 於 1943 年 7 月 26 日 的 日 記 中 寫 道 刺 殺 陶「 由 余 一人 自 任其 責」, 而且「 余 與 總 理 始 終 未提 及 此事」。[ 84] 蔣 後 來 說, 刺 殺 陶 是他 獲 得 孫 中山 信 任之 始。[ 85] (Location 6084)

以 秘密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作 為 基 礎 組 成 的 同盟 會-國 民 黨, 雖 然 名 義 上 發 動 的 是 共和 革命, 但 從 領 袖 到 會 眾, 都 普遍 更 相信 暴力, 更 期望 自己的 黨 壟 斷 權 力, 其中 相信 憲 政 的 人 是 極 少 數。 因此, 國 民 黨 發 動 二次革命 不是 偶然 事件。 (Location 6087)

二次革命 使 袁 世 凱 得到 立 憲 派 的 強 烈 支援, 給 了 他 全面 集 權 的 機 會, 為 他 後 來 得 寸 進 尺 復 辟 帝制 做了 準 備, 致命 打 擊 了 在 中 國 實 現 共和 的 理想。 (Location 6091)

郭 廷 以,《 近代 中 國 史 綱》,( 香港: 中文 大 學 出版社, 1979)。 (Location 6095)

德 雷 克,《 徐 繼 畬 及其 瀛 寰 志 略》( 臺 北: 文 津 出版社, 1990), (Location 6096)

許 良 英、 王 來 棣,《 民主 的 歷 史》( 北京: 法律 出版社, 2015), (Location 6098)

鍾 叔 河,《 走向世界: 中 國 人 考察 西方 的 歷 史》( 臺 北: 中 華 書 局, 1993), (Location 6100)

王 中 江,《 進 化 主 義 在 中 國 的 興 起》( 北京: 中 國 人民 大 學 出版社, 2010), (Location 6127)

自 從 納 粹 被 消 滅 後, 種 族 主 義 在 西方 遭到 深入 批判 廣 泛 抵制, 社 會 進 化 論 在 西方 的 影 響 大 為 減 弱。 但在 中 國 的 影 響 仍然 持 續。 (Location 6128)

浦 嘉 珉 著, 鍾 永 強 譯,《 中 國 與 達 爾 文》, (Location 6130)

張 朋 園,《 立 憲 派 與 辛亥革命》( 吉林: 吉林 出版 集 團, 2007)。 (Location 6140)

張 朋 園,《 中 國 民主政治 的 困境》( 吉林 出版 集 團, 2008), (Location 6146)

邵 雍,《 秘密 社 會 與 中 國 革命》( 北京: 商 務 印 書 館, 2010), (Location 6154)

徐 中 約,《 中 國 近代史》 上 冊( 香港: 中文 大 學 出版社, 2001), (Location 6155)

Nathaniel Peffer, The Far East: A Modern History (Ann Arbor: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, 1958). (Location 6159)

楊 度 靠 與 杜 月 笙 的 密切 關 係 做 掩 護, 為 中共 提供 了 大量 重要 情 報 和服 務。 1929 年 由 潘 漢 年 介 紹 周 恩 來 批准 他 秘密 加入 中共。 他 為 中共 做 的 重要 工作中 包括 掩 護 過 毛 澤 東 的 兒 子( (Location 6170)

Jean Chesneaux, 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(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72). (Location 6186)

秦 寶 琦、 譚 松林,《 中 國 秘密 社 會》 (Location 6191)

費 正 清 著,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歷 史 研究所 編 譯 室 譯,《 劍 橋 中 國 晚 清史》 (Location 6198)

陶 成章,《 教 會 源流 考》, 周 明 鋒 批 註 版, (Location 6214)

# 第十 章 中 國 布 爾 什 維 克 黨 的 建立

1920 年, 共 產 國 際 在上 海 建立 中 國 支部, 即 中 國 共 產 黨, 從 此 植入 極 權 制 的 根苗。 (Location 6227)

對 於 多 數 中 國 人, 尤其是 知 識 分子, 帝制 是他 們 唯一 知道 的 秩序, 支持 帝制 類 型 的 專 制 統 治 是他 們 的 下 意 識 反 應。 (Location 6245)

從 西方 傳 入 中 國( 大量 透 過 日本 傳 入) 的 各 種 意 識 形 態 中, 比如 民主 憲 政、 社 會 主 義/ 馬 克 思 主 義、 無 政府 主 義 等, 只有 社 會 達 爾 文 主 義 與 中 國 讀 書 人 奉行 的「 國 家 興 亡, 匹夫 有 責」 的 精神 最接近, 影 響 最大。 (Location 6253)

五四 期 間 的 大量 出版 物中, 基本 沒 有 涉及 民主 的 實 質 內 容, 只有 任人 隨 意 解 釋 的 口 號。[ 3] 五四 運 動 在 中 國 民 眾, 尤其是 知 識 分子 裡, 造成 的 最 顯 然 的 影 響 是 強 烈 民族 主 義 和 反 對 帝 國 主 義 的 情 緒。 (Location 6262)

蘇 俄 於 1919 年 7 月 發 布 的《 蘇 俄 第一次 對 華 宣言》, 宣布 無 條 件 歸 還 所有 沙俄 從 中 國 掠 奪 的 權 益, 進 而 宣 揚 反 對 帝 國 主 義、 反 對 剝 削, 建立 工人 領 導 的 無 產 階 級 社 會。 這 把 五四 以 來 民族 主 義 情 緒 高 漲 的 知 識 分子 和 政客 們, 從 國 民 黨 各派 到 激 進 的 進 步 青年, 都 一 舉 吸引 到 布 爾 什 維 克 一 邊。 (Location 6266)

布 爾 什 維 克 看似 站在 中 國 的 立 場 反帝, 使得 中 國 媒 體 廣 泛 吹捧 蘇 俄, 結 果 幾 乎 所有 中 國 知 識 分子 都 對 蘇 俄 盲目 崇拜。 1920 年, 英 國 哲 學 家 羅 素 來 華, 報 告 他 剛 訪 問 蘇 俄 的 實 地 觀 察 以及 對 布 爾 什 維 克 革命 的 批 評 意 見, 遭到 很多 本 來 崇拜 他的 中 國 著名 知 識 分子 的 反感。 (Location 6302)

毛 自 稱 受 陳 獨 秀 的 影 響, 靠 閱 讀 陳 組 織 翻 譯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主 義 文 獻, 自 1920 年 夏天 起 從 無 政府 主 義 者 變 成 馬 克 思 主 義 者。[ 26] 但 據 歷 史 文 獻 記 載, 實 際 上 那 時 他 仍然 在 上海 發 起 組 的 影 響 之下 經 歷 轉 變, 因而 沒 有 參 與 1920 年的 建 黨 工作 準 備。[ (Location 6341)

十九 世 紀 末 以 來 的 中 國 激 進 知 識 分子 集中 關 注 的 是 稱 為「 救亡」 的 問 題, 對 他 們 來 說, 理 論 或意 識 形 態 是 為 救亡 服 務 的。 因此, 社 會 達 爾 文 主 義 首先 普及。 而今, 共 產 國 際 要把 中 國 激 進 知 識 分子 的 救亡 納 入 全世界 共 產 主 義 革命 的 軌 道, 指 導 他 們 以 蘇 俄 為 榜 樣, 用布 爾 什 維 克 主 義 取代 所有 其他 思想, 組 建 共 產 國 際 領 導 的 共 產 黨, 用 暴力 奪 取 政 權,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 這 個 轉 型 相 當 平 穩。 (Location 6348)

共 產 國 際 的 命令 和 資 助 直接 決 定 中共 一大 的 基本 操作。 他 們 為 各地 每位 代表 到 上海 開 會 支付 的 旅 費 約 一 千元, 相 當 於 當 時 中 國 一百 位 工人 的 月薪。[ (Location 6375)

在 共 產 國 際 的 指 揮 和 資 助 下, 新建 的 中共 必 須 是 中 國 的 布 爾 什 維 克, 中共 黨 員 必 須 是 列 寧 主 義 職 業 革命家。 (Location 6391)

很大 程度 上 改 組 國 民 黨 是 應 孫 中山 之 邀 進 行的, 也得 到 國 民 黨 多 數 的 歡 迎。 這 本身 說 明 中 國 自身 的 制度 基因 在 移植 布 爾 什 維 克 主 義 方面 的 重要 作用。 (Location 6411)

共 產 國 際 改 組 國 民 黨 的 目的 是 使其 盡 可能 變 成 類 似 布 爾 什 維 克, 或者 至少 將 其 改 造成 俄 國 的 左翼 社 會 革命 黨 那 樣, 來 幫 助 中共 發 展。 (Location 6413)

當 時 尚不 重要的 蔣 介 石 也 早在 1919 年 就在 日 記 寫 道「 今年 擬 學 習 俄 語, 預 備 赴 俄 考察 一番」。 1920 年初, 蔣 即 上 書 孫 中山, 要求「 以 蘇 俄…… 為 師 法」。[ (Location 6424)

孫 中山 和 陳 獨 秀 都 分 別 原 則 上 接受 列 寧 關 於 國 共 合作 的 意 見。[ (Location 6430)

1923 年下 半年, 孫 派 時 任 參 謀 長 的 蔣 介 石 將 軍 率 團 訪 莫斯科, 團 員 包括 加入 國 民 黨 的 中共 黨 員 沈 定 一 和 張 太 雷。 代表 團 9 月 2 日 到 莫斯科, 11 月底 回 華。 (Location 6439)

1924 年 1 月 下旬, 國 民 黨 召 開 第一次 全 國 代表 大 會, 全面 改 組 開 始。 孫 中山 在 會 中 宣布 國 民 黨 將 按照 布 爾 什 維 克 黨 的 方式 進 行 改 組, 中 國 的 革命 將「 以 俄 為 師」。 (Location 6450)

國 民 黨 一大 會 議 的 形式、 程式 和 規 則 都 模仿 俄 共, 黨 章 總 章 幾 乎 照搬 俄 共 黨 章; 大 會 通 過 的 宣言 對 三 民主 義 的 解 釋 幾 乎 與 共 產 國 際 決 議 的 解 釋 完全 相同: 民族 主 義 被 解 釋 為 反帝; 民 權 主 義 被 解 釋 為 反 對「 天 賦 人 權」 的 列 寧 主 義 原 則, 即 只 適 用 於 反帝 者; 民生 主 義 被 解 釋 為 國 有 化 和平 分 土地。 (Location 6452)

然而, 國 民 黨 內 有人 對 共 產 黨 加入 國 民 黨 持 懷 疑 態 度, 提出 中共 黨 員 應 該 退出 共 產 黨, 證 明 服 從 國 民 黨 和 三 民主 義。 李 大 釗 則 宣布 中共 是 共 產 國 際 在 中 國 的 支部, 非 純 粹 中 國 人 自己的 組 織, 所以 中共 黨 員 不能 解散 這 一 國 際 組 織。[ 60] 從 此, 中共 黨 員 占 據 了 國 民 黨 許 多重 要 位置。 (Location 6458)

1924 年中, 共 產 國 際 在 廣 州 援建 的 黃 埔 軍 校。 該 校 從 制度、 人事 組 織、 教 學 內 容 都是 完全 蘇 式 的, 教官 是 蘇 俄 的, 學 校 設 蘇 軍 式 的 黨 部。 校 長 蔣 介 石 稱「 我 們 所要 仿效 的, 是 俄 國 的 革命 黨」。 黃 埔 軍 校 不但 努力 推行 政治部 和 黨 代表 制, 共 產 國 際 還 要求 中共 出任 主要 政工 職 位, 使得 中共 在 軍 校 享有 不成比例 的 大 權。 (Location 6464)

蘇 聯 在 南方 援建 國、 共 兩 黨 的 同 時, 在 北方 以大 規 模 軍 援 支持 馮 玉 祥 發 動 政 變, 推翻 中 華 民 國 北京 政府, 即 所 謂 北洋 政府。 繼 孫 中山 發 動 二次革命 和 袁 世 凱 稱 帝 等 一系列 打 擊 之後, 這 個 軍 事 政 變 徹 底 結 束 了 帝 國 解 體 之後 建立 的 有 六 任 總 統 並 統 治 中原 大部 的 共和 國。 從 此, 中 國 開 始 全面 內 戰。 (Location 6475)

北伐 名 符 其 實 是由 蘇 聯 策 劃 和 援助 的。 最初 整 體 作 戰 計 畫 即由 蘇 聯 軍 事 總 顧 問 加 倫( Galen, 又 稱 V. K. Bliukher) 提出; 具 體 的 指 揮 是 由加 倫 依 賴 蘇 聯 軍 人 組 成 的 參 謀 部 部署; 而 實 際 執 行 則 依 賴 北伐 軍 內 幾 乎 所有 軍 師 級 都有 安排 的 蘇 聯 顧 問。 (Location 6479)

在 蘇 聯 的 直接 指 揮 和 大量 軍 援 下, 北伐 進 展 極 為 順 利。 史 達 林 和 共 產 國 際 因而 誤 判, 認 為 到了 中共 可以 最後 奪 權 的 時 候。 年底, 共 產 國 際 執 委 會 向 中共 提 出任 務, 鼓 動 中共 爭 取 建立「 無 產 階 級…… 的 人民 民主 專 政」。 1927 年初, 中共 接到 指示 後, 稱「 中 國 民族 革命 已到 穩 固 時 期, 無 產 階 級 已到 奪 取 領 導 權 的 時 期」。 (Location 6482)

4 月 6 日, 警察 突 襲 蘇 聯 使 館, 在 大 搜查 中 發 現 海量 證 據, 並 抓 捕 相 關 22 名 俄 國 人和 李 大 釗 等 36 名 藏在 使 館 內 的 中共 黨 員。 證 據 包括 裝 滿 七 卡 車 的 文件, 涉及 蘇 共 及 共 產 國 際 向 中共 提供 援助、 情 報 蒐 集、 建立 武 裝、 發 動 革命、 暴 動 等 方面 內 容, 以及 提供 武器 彈 藥 等 物 資 的 細 節。[ 70] 公 之 於 眾 的 蘇 聯 秘密 文件 清楚 記 錄 了 共 產 國 際 利用 國 民 黨 和 汪 蔣 獲 得 政 權 的 計 畫, 另外 還 有 莫斯科 給 鮑 羅 廷 的 秘 電, 指示 利用 北伐 牽 制 帝 國 主 義 國 家, 故 不能 讓 國 民 革命 軍 統 一 中 國。[ (Location 6498)

1928 年 3 至 4 月, 在 布 哈 林 領 導 下, 共 產 國 際 及 蘇 軍 共同 制定 在 華 南 農 村 建立 多 個 分散 的 游 擊 基地 的 計 畫, 由 蘇 聯 提供 軍 援 和 財 援。[ (Location 6518)

布 爾 什 維 克 黨 不是 通常 意 義 的 政 黨, 而 是以 意 識 形 態 為 基 礎, 有 高度 組 織 的 暴力 集 團。 共 產 國 際 在 中 國 建 黨 迅速 見 效 的 因素 之 一是 其 自 1920 年代 起 為 中 國 人 提供 的 訓 練。 超 過 兩 千 名 中共( 包括 青年 團) 黨 員 以及 大批 國 民 黨 員 去 蘇 聯 受 訓, (Location 6526)

列 寧 主 義 黨 是 秘密 組 織, 它 實 行 自上而下 的 絕 對 統 治( 稱 之 為 民主 集中 制), 黨 員 必 須 是 職 業 革命家。 奪 取 政 權 之前, 黨 是 密 謀 策 劃 武 裝 奪 取 政 權 的 組 織; 奪 取 政 權 之後, 黨 以 高度 機 密 的 方式 自上而下 決 策 和 實 施 控制 社 會 的 制度 建 設 和 政策。 (Location 6533)

國 共 合作 時 期, 中共 有了 公 開 的 合法 身分, 使其 得 以在 社 會 上 公 開 大力 發 展 與 秘密 社 會 結 盟, 並 依 賴 這 種 結 盟, 甚至 直接 在 秘密 社 會 的 基 礎 上 發 展。 (Location 6559)

中共 多 數 黨 員 來 自 農 村。 在 農 村 建 黨 初期, 許 多 地方 採 用 幫 會 入 會 儀 式, 包括 喝 雞 血、 斬 雞 頭、 燒 香 等 宣誓 方式, 如有 背叛「 刀 斬 彈 穿 不 赦」。 有的 地 區 還 頒 布 嚴 酷 的 紀 律, 規 定「 違 反 紀 律 者 殺」、「 洩 露 機 密 者 殺」 等。[ (Location 6561)

1925 至 1926 年 間, 毛 澤 東 作 為 國 民 黨 中央 農 民 部 農 民 運 動 講 習 所 的 負 責 人, 安排 過 專 門 課 程, 討 論 如何 吸引 秘密 社 會 成 員 加入 農 民 運 動。 他 成功 招募 大量 秘密 社 會 成 員 參 加 農 會, 成 為 農 會 早期 發 展 的 重要 力量。[ 90] 毛 1927 年 提到, 革命 軍 裡 多 數 人 是 遊 民。[ (Location 6568)

布 爾 什 維 克 並 非 由 激 進 知 識 分子 設 計 而成, 而是 從 秘密 政治 組 織 的 制度 基因 上 生 長 而成。 與 此 相似, 雖 然 中共 是 共 產 國 際 播下 的 種 子, 是 共 產 國 際 扶持 起 來 的 組 織, 但 面 對 實 際 挑 戰 時, 俄 國 布 爾 什 維 克 除了 提出 抽象 的 戰 略 計 畫 外, 無 法 為 中共 設 計 具 體 的 措施。 經 歷 一系列 失 敗 後, 中共 最 終 成功 建立 的 第一 個 能 穩 定存 在 多年 的 中央 蘇 維 埃 政 權, 是 依 賴 井 岡 山地 區 洪 會 首 領 袁 文才 和 王 佐 建立 的 根 據 地 為 基 礎 發 展 而 來 的。 (Location 6575)

在 洪 會 和 農 民 起 義 軍 基 礎 上 建立 的 中共 根 據 地, 超 過 八成 的 幹 部 出身 於 農 民。[ 96] 這 些 幹 部 成 為 後 來 中共 發 展 的 骨 幹, 他 們 的 利益 和 影 響 決 定了 中共 及其 軍 隊 許 多方 面的 基本 特 點。 (Location 6586)

被 中共 批 為 托派 並 開 除 黨 籍 的 中共 領 袖 陳 獨 秀 在 1930 年 撰文 指出,「 所 謂『 紅 軍』 的 成分 大部分 是 遊 民 無 產 階 級( 土匪 與 潰 兵)」, 並 提到「 賀 龍 的 第二 軍, 系 一色 土匪 即 所 謂 賀 大哥 的 舊 部…… (Location 6590)

陝 北 根 據 地 的 開 創 也 依 賴 於 哥 老 會 的 力量。 1928 年, 中共 地方 領 導 劉 志 丹 經 哥 老 會 地方 首 領 馬 錫 五 介 紹, 加入 哥 老 會。 劉 在 哥 老 會 中 獲 得「 智 大 爺」 頭 銜, 成 為 哥 老 會 當 地 第二位 首 領。 馬 錫 五 等 六位 哥 老 會 首 領 之後 則 成 為 中共 黨 員, 二十 多 位 哥 老 會 首 領 為 紅 軍 團 級 以上 的 軍 官。 (Location 6600)

中共 召 開 了 全 國 哥 老 會 大 會, 相 繼 任命 多名 率 領 哥 老 會 武 裝 的 首 領 為 司令。 許 多 蘇 區 的 武 裝 力量 發 展 依靠 哥 老 會 成 員, 而 哥 老 會 也在 一些 紅 軍 部 隊 中 設 立 自己的 秘密 組 織, 以致 於 有些 哥 老 會 首 領 宣 稱 是 其 在 領 導 共 產 黨。 (Location 6611)

共 產 國 際 從 中共 建立 初期 就 指示 中共 的 發 展 需要 關 注 依 賴 秘密 社 會, 但在 力量 壯 大 後 必 須 要 控制 秘密 社 會。 (Location 6618)

1928 年 在 莫斯科 召 開 的 中共 六大 所 通 過《 蘇 維 埃 政 權 的 組 織 問 題 決 議 案》 就 專 門 規 定了 如何 處 理 在 新建 的 黨 和 軍 中的 所 謂 土匪 問 題。 決 議 案 指示,「 在 暴 動 前」 可以 形成「 與 土匪 或 類 似的 團 體 聯 盟」; 需要 一方面「 事先 秘密 建 設 政 權 的 核心」, 奪 取 紅 槍 會 之 類 秘密 會 黨 組 織 的 群 眾,「 孤立 其 首 領」; 武 裝 起 義 之後 則「 解除 其 武 裝, 並 嚴 厲 地 鎮 壓 他 們…… 他 們 的 首 領 應 當 作 反革命 的 首 領 看待…… 應 完全 殲 除」。[ (Location 6619)

一 個 極 度 集 權、 控制 一切、 不 允 許 競 爭, 甚至 不 允 許 存在 不同 政 見 的 制度 一旦 建立, 掌 權 者 就 決 定 他人 一切 方 面的 命 運。 (Location 6635)

當 制度 把 人的 選 擇 逼迫 到 只能 服 從 和 命令 別 人 服 從 時, 註 定 在 黨 內 產 生 爭 奪 控制 權、 爭 奪 領 袖 地位 的 殘 酷 鬥 爭。 (Location 6638)

當 時 共 產 國 際 文件 顯 示「 毛 指 省委 書 記〔 即 李 文 林〕 與『 AB 團』 組 織 有 聯 繫, 並 提出 解除 他 職 務 的 問 題。 表 決 時 毛 顯 得很 孤立…… 於是 毛 便 開 始 指 責 整 個 省委。 部分 黨 委 委 員 後 來 被 二十 軍 解救 了。 毛 為 此 下令…… 解除 二十 軍 的 武 裝」。[ 113] 紅 二十 軍 在 其 將 領 被 清洗 後 發 動 反 毛 兵 變, 最後 被 全 殲, 從 此 被 清除 出 紅 軍 編 制。 (Location 6652)

共 產 國 際 擔 心 反 AB 團 引起 的 內 鬥 會 嚴 重 損 害 初建 的 中共, 要求 中共中央 派 代表 團 到 中央 蘇 區 調 解。 但 面 對 毛 在 中央 蘇 區 具有 實 際 上 和 名 義 上 的 實 力, 共 產 國 際 和 中央 代表 團 都 無 意 撼 動 毛 的 實 權。 他 們 強 調 要 一致 對 敵, 實 際 上 是 支持 毛。[ (Location 6672)

反 AB 團 運 動 在 中共 內 部 開 啟 了 以 暴力 肅 清 政 敵、 以 恐怖 統 治 的 先河。 從 此, 肅 反 運 動 就 一直 在 中 共和 紅 軍 中 進 行, 即便 在 決 定 中共 生死存亡 的 長 征 途中 也 繼 續 著。 數 年 後 的 延安 整 風 及 再 晚些 的 反 右 運 動、 文化 大革命, 都是 其 延 續。 (Location 6677)

從 壓 制 不同意 見 演 變 為 造成 普遍 恐怖 的 運 動, 需要 足 夠 多人 參 與 其中 並 主 動 施行 殘 酷 手段, 這 離 不 開 中共 繼 承 的 秘密 社 會 的 制度 基因 以及 共 產 國 際 輸 送 來 的 布 爾 什 維 克制 度 基因。 與 秘密 社 會 和 蘇 俄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相似, 在 黨 內 製 造 恐怖 是 產 生 不可 挑 戰 的 領 袖 的 條 件。 (Location 6688)

毛 的 肅 反 運 動 不 僅 早 於 史 達 林, 做法 也 不同。 史 達 林 依 賴 秘密 警察 等 正式 制度 製 造 恐怖, 毛 則 借助 清除 敵 對 勢 力 為 名, 以 發 動 群 眾 運 動 這 種 非正式 制度 的 方式, 製 造 更 全面 的 恐怖。 從 此, 發 動 群 眾 運 動 製 造 紅 色 恐怖 成了 毛 用 來 建立 個 人 權 威 和 控制 全 黨 的 基本 戰 略, 每隔 十年 左右 就 進 行 一次。 (Location 6702)

紅 色 恐怖 使 全民 全 體 黨 員 幹 部 服 從 權 威, 而且 世代 相 傳。 伴 隨 恐怖 下 的 絕 對 服 從 才 會 產 生 偉 大 領 袖, 產 生 領 袖 的 絕 對 權 力。 (Location 6705)

中共 自 建立 以 來, 其 領 導 人都 是由 共 產 國 際 指定 的, 所有 中共 領 導 人的 合法性 和 權 力 都 來 自 共 產 國 際。 因此, 共 產 國 際 頻 繁 撤 換 他 們, 就 如同 中共中央 頻 繁 撤 換 中共 地方 幹 部。 (Location 6725)

全 黨 必 須 絕 對 服 從 領 袖, 黨 內 不 允 許 存在 任何 派 別。 這 既是 列 寧 主 義 黨 的 基本 原 則, 更是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機 制。 黨 需要 具有 絕 對 權 威 的 領 袖, 充 當 領 袖 的 個 人 需要 具有 絕 對 權 威。 另一方面, 絕 對 權 威 離 不 開 在 群 體 中 大 規 模 製 造 的 神 話 和 恐怖。 (Location 6732)

隨 著 布 哈 林 被 史 達 林 清洗, 他在 共 產 國 際 的 力量 都 接著 被 清洗, 包括 王 明 在 莫斯科 的 後 台。 這 為 毛 在 中共 內 清洗 王 鋪 平 了 道路。 運 動 的 開 始 是 架空 王 的 權 力, 包括 切 斷 王 明 與 共 產 國 際 之 間 的 聯 繫。 (Location 6739)

毛 在 接到 指示 後 立即 宣布 整 風「 以《 聯 共 黨 史》 作 為 學 習 的 中心」。[ 138] 毛 這 一 做法 一 箭 雙 鵰, 不 僅 得到 史 達 林 支持, 更 使其 可以 利用 與 史 達 林 相同 的 做法, 用 改 寫 中共 歷 史 的 方法 建立 自己的 合法性 和 絕 對 權 威。 1942 年, 毛 撰 寫 了《 歷 史 問 題》。 (Location 6749)

毛 鼓 勵 蕭 軍、 丁 玲、 王 實 味 等 知名 作家 積 極 寫 作 參 加 整 風 運 動。 顯 然, 毛 希望 利用 這 些 來 到 延安 的 作家 打 擊 他 稱 為 教 條 主 義 的 國 際 派。 這 些 作家 批 評 中共 官僚 作 風 以及 延安 存在 不平等 的 作品, 在 黨 內 外, 包括 中共 高 級 幹 部, 引 發 熱 烈 反 應。 (Location 6756)

1942 年 4 月中, 康 生在 中共中央 政治局 會 議 上 把 中央 青年 工作 委 員 會 一份 壁 報 說 成 國 民 黨 特 務 的 工具。 毛 在 會 上 明 確 表示 整 風 運 動 要「 實 行 審 查 工作; 在 審 查 工作中, 發 現 反革命 分子, 加以 掃 除」。 從 此 所 謂 的 整 風 運 動 變 成了 製 造 大 規 模 恐怖 的 運 動。 (Location 6768)

為 了 掩 飾 其 殘 酷 實 質, 中共 稱 關 押 革命 青年 為「 搶 救」 他 們, 稱 抓 特 務 運 動 為 搶 救 運 動。 (Location 6775)

中共 的 大 發 明 是 群 眾 運 動, 更 準 確 的 說 是 群 眾 恐怖 運 動。 在 這 種 運 動 中, 單 位 變 成 牢房, 同事 變 成 獄 吏。 這 種 方式 製 造 恐怖 的 效果 超 過 監 獄, 甚至 超 過 處 決。 製 造 恐怖 的 目的 是 為 了 使 大多 數 人 服 從 聽 命。 (Location 6781)

毛 曾 自豪 地 稱 整 風 運 動 中 他 整 的 人「 其 實 是 百分之 一百」。[ (Location 6784)

首先 要 打垮 他 們 在 黨 內 軍 內 的 權 威。 挨整 的 過 程 中, 他 們 既 對 毛 感到 恐 懼 和 敬畏, 又 為 自己 沒 有 因 為 所 承 認 的 嚴 重 錯 誤 而 喪 生 感到 慶 幸 感恩。 他 們 參 與 領 導 和 執 行的 極 權 機 器 透 過 迫害 他 們 自己, 驅 使他 們 對 毛 產 生 感恩 和 崇拜, 成 為 緊 跟 毛 的 高 級 幹 部。 (Location 6787)

1943 年 7 月, 為 了 批 鬥 以 周 恩 來 為 首 的 經 驗 主 義 宗派, 毛 成立 了「 總 學 委」, 親 任 主任, 任命 劉 少 奇、 康 生 為 副主任。 運 動 歷 時 三 個 月。 (Location 6791)

1942 年 夏, 鄧 拓 在他 主持 的《 晉 察 冀 日 報》 發 表 社 論,[ 151] 要「 全 黨 學 習 毛 澤 東 主 義」。 因 忌 怕 引起 史 達 林 的 反感, 毛 親 自 壓 制 了 毛 主 義 的 提法。 然而, 在 紅 色 恐怖 達 到 高潮 的 1943 年 7 月, 在 整 風 中 作 為「 錯 誤 路 線」 代表 人物 而被 整 的 王 稼 祥, 利用 他 熟知 的 蘇 聯 製 造 史 達 林 個 人 崇拜 的 方法, 在 恐 懼 中 發 明了 毛 澤 東 思想 的 提法。 當 月, 毛 思想 就被 劉 少 奇 拿去 高 調 宣 傳。 1945 年, 在 中共 七大 上, 劉 正式 提出 中共 的 理 論 基 礎 是 毛 澤 東 思想。[ (Location 6799)

中共 建立 了 具有 絕 對 權 威 的 領 袖, 形 成了 以 劉 少 奇 和 任 弼 時 為 首 製 造 絕 對 領 袖 的 集 團, 以及 以 周 恩 來 為 首 維 護 絕 對 領 袖 的 高 級 幹 部, 同 時 擁 有了 一大群 盲 從 的 中 低 層 幹 部 和 黨 員。 (Location 6804)

王 來 棣,《 中共 創 始 人 訪 談》( 香港: 明 鏡, 2008)。 (Location 6820)

列 寧 1918 年 對 中 國 的 許 諾 與 他 十 個 月前 對 本 國 選 民 的 許 諾 一 樣, 都是 很快 就 完全 改 變 的 權 宜 之 計。 最 明 顯 的 是, 蘇 聯 直到 1950 年代初 才 完全 撤 離 沙俄 時 代 占 領 的 旅 大港。 (Location 6823)

石 川 禎 浩,《 中 國 共 產 黨 成立 史》( 北京: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出版社, 2006), (Location 6830)

陳 公 博,《 苦笑 錄》( 香港 大 學 亞 洲 研究中心, 1981), (Location 6904)

費 正 清 著, 楊 品 泉、 孫 開 遠、 黃 沫 譯,《 劍 橋 中 華 民 國 史》 上 卷, (Location 6907)

張 作 霖 著, 京 師 警察 廳 編 譯 會 編,《 蘇 聯 陰 謀 文 證 彙 編》( 臺 北: 文海 出版社, 1928)。 (Location 6908)

三 谷 孝 著, 李 恩 民 譯,《 秘密 結 社 與 中 國 革命》( 北京: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版社, 2002), (Location 6950)

高 華,《 紅 太 陽 是 怎 麼 升起 的: 延安 整 風 運 動 的 來 龍 去 脈》( 香港: 中文 大 學 出版社, 2000)。 (Location 6965)

季 米 特 洛 夫 關 於 毛 的 口信 涉及 共 產 國 際 決 定 中共 領 袖 的 最重 大 事宜。 但 史 學 家 們 在 解密 文件 中 從 未 找到 季 氏 談 話 的 任何 紀 錄, 或者 任何 能 作 為 這 段 談 話 的 旁 證 或 輔 助 證 據 的 季 氏 或 共 產 國 際 其他 文件。 這 違 反共 產 國 際 非常重 視 紀 錄 的 運 作 常 規。 已 解密 的 共 產 國 際 文件 表明 他 們 的 紀 錄 事 無 鉅 細, 包括 大量 細 微 瑣 事。 因此 許 多 當 事 人和 史 學 家 懷 疑 王 稼 祥 傳 遞 的 口信 的 實 際 內 容, 甚至 懷 疑 其 真 實 性( (Location 7003)

Thomas Kampen, Mao Zedong, Zhou Enlai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ship[ Copenhagen: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, 2003], (Location 7007)

王 明,《 中共 五十 年》( 東 方 出版社, 2004)。 (Location 7015)

李 銳,《 廬 山 會 議 實 錄》( 湖南: 湖南 教育 出版社, 1998), (Location 7026)

# 第十 一章 建立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政 權: 從 中 華 蘇 維 埃 到人 民 共和 國

從 1930 年代 至今, 中 國 內 外 都有 不少 人 被 中共 的 戰 術 和 宣 傳 所 迷惑, 誤 解 中 國 共 產 黨 的 性 質, 誤 認 為 中共 不是 真正 的 共 產 黨, 不是 極 權 主 義 黨。 (Location 7039)

列 寧 需要 說 服 追 隨 者 反 憲 政 的 道理, 布 爾 什 維 克 需要 花 費 巨大 努力 掩 飾 他 們 反 對 憲 政 的 實 質, 偽 裝 他 們 違 反 憲 政 原 則 的 行 為。 布 爾 什 維 克 用 暴力 鎮 壓 反 對 派 建立 政 權 後, 仍然 要以 憲 法 的 格式 製 造 違 反 憲 政 原 則 的 蘇 維 埃 憲 法。 (Location 7043)

在 共 產 國 際 的 指 導 下, 抗日 統 一 戰 線 和 解放 戰 爭 時 期 的 中共 採 取 與 十月革命 前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相似 策略, 利用 憲 政 為 主要 統 戰 工具, 用 宣 揚 直接 民主 和 民族 主 義 作 為 對 抗 國 民 黨 同 時 吸引 知 識 分子 和 民主 黨 派 的 工具。 也 因此, 美 國 政府 和 許 多 知 識 分子 誤 認 為 中共 不是 真的 共 產 黨, 這 多次 從 基本上 誤 導 了 美 國 的 對 華 政策。 (Location 7062)

與 蘇 俄 不同, 中 華 蘇 維 埃 完全 是 中共 所建, 極 權 主 義 黨 與 政 權 從 建 立起 就 完全 沒 有 區 別。 而且, 中 國 人 普遍 不了解 民主 的 意 義 所在, 即便 是 並 不 親 共 的 知 識 分子, 對 於 用 民主 集中 制取 代 民主 也不 敏感。 因此, 從 第 一部 憲 法 起,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原 則 就 變 成 政 權 的 原 則, 並 一直 延 續 至今。 (Location 7076)

成 為 合法 政 黨 之後, 中共 再度 可以 公 開 建立 統 一 戰 線。 中共 暫 時 隱 藏 了 土地 革命 和 建立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目 標, 轉 而 鼓吹 憲 政 反 對 專 政, 以此 誤 導 方式 吸引 一切 力量 來 壯 大 中共 和 革命 根 據 地。 中共 領 導 在各 種 公 開 講 話 中 反 對 國 民 黨 的 一 黨 專 政, 並 告 訴 全 中 國、 全世界, 中共 一 貫 追求 民主 憲 政, 並 不是 真的 共 產 黨。 (Location 7085)

劉 少 奇 表示:「〔 說〕 共 產 黨 要 奪 取 政 權, 要 建立 共 產 黨 的『 一 黨 專 政』。 這 是一 種 惡 意 的 造 謠 與 誣 衊。 共 產 黨 反 對 國 民 黨 的『 一 黨 專 政』, 但 並 不要 建立 共 產 黨 的『 一 黨 專 政』。」[ (Location 7092)

毛 在 1944 年 提到 的 三 三 制, 指的 是 從 1939 年 起, 中共 在 陝 甘 寧 邊 區 及 晉 察 冀 邊 區 推 動 建立 的, 保 證 中共 永 遠 當 政 的 有限 選 舉 制度。 其 核心 規 定 是 被 選 代 表中 必 須 有 三分之一 為 中共、 三分之一 為 親 中共 的 左翼、 三分之一 為 中 間 派, 選 出 的 政府 服 從 列 寧 主 義 的 民主 集中 制 原 則。[ 10] 這 些 做法 與 列 寧 十月革命 前 控制 蘇 維 埃 選 舉 的 方法 非常 相似。 在 1997 年 香港 主 權 回 歸 中 國 後, 中共 控制 香港 的 選 舉 也 使用 與 此 相似 的 做法。 (Location 7100)

在 中 國 的 制度 基因 裡, 既 沒 有 過 憲 政 制度 也 沒 有 憲 政 文化, 人 們 普遍 誤 把 革命 根 據 地 的 政治 當 成 民主 和 憲 政 的 雛 形, 這 本身 就是 當 時 大批 知 識 青年 奔赴 延安 的 主要 背景 之一( (Location 7104)

1943 年, 國 民 黨 中央 宣布 要在 抗 戰 結 束 後 一年 召集 國 民 大 會, 實 行 憲 政。 中共 立即 把 阻止 國 民 黨 實 施 憲 政 作 為 工作 重 點。 如同 列 寧 用「 一切 權 力 歸 蘇 維 埃」 對 抗 俄 國 的 立 憲 大 會( 見 本 書 第八 章), 中共中央 政治局 立即 發 指示, 稱 國 民 黨 討 論 憲 政「 目的在 於 欺 騙 人民」,[ 11] 提出 召 開 解放 區 人民 代表 會 議,[ 12] 搞 中共 版本 的 憲 政。 (Location 7108)

美 國 政府 為 了 幫 助 實 現 毛 提出 的 所 謂 聯 合 政府, 主 動 限制 對 國 民 黨 的 支援, 希望 不 僅 可以避免 中 國 內 戰, 更 可以 從 此 在 中 國 建立 多 黨 制 的 憲 政 政 體。 歷 史 證 明 這 是 對 中 國 政治、 對 蘇 聯、 列 寧 主 義 黨 和 中共 的 整 體 基本 誤 判, (Location 7121)

1967 年, 周 恩 來 在 文革 批判 劉 少 奇 時 提及 中共 參 加 立 憲 和政 協 會 議 的 實 際 目的:「 在 舊 政 協 開 會 以 後 回到 延安 向 毛主席 彙 報。…… 毛主席 說, 這 個 和平 我 們 是 拖延 時 間, 便 於 我 們 積 蓄 力量, 便 於 我 們 訓 練 軍 隊。…… 我 們…… 要 加 緊 土地 革命, 準 備 戰 爭。」[ (Location 7125)

吾人 所 稱 將 循 美 國 之 途 徑 者, 乃 指 獲 致 美 國 式 之 民主 及 科 學…… 庶 幾 能 建立 一 獨 立、 自由、 繁 榮 之中 國。」 那 時, 不 僅 許 多 中 層 和 基 層 的 中共 幹 部、 中 國 多 數 民主 黨 派 和 許 多 知 識 分子, 甚至 連 以 美 駐 華 大使 司徒 雷 登( John Leighton Stuart) 為 代表 的 美 國 政府, 都曾 對 中共 高 層 當 時 的 表白 深信不疑。[ (Location 7137)

與 中共 加 強 軍 力 的 計 畫 遙 相 呼 應, 蘇 軍 在 1946 年 3 月初 到 4 月中 突然 從 東 北 多 個 城市 大 規 模 撤 軍, 把 大量 戰 略 要地 和 軍 火( 主要 是 繳 獲 日 軍 的 武 裝) 轉 交 中共 軍 隊。 由此, 在 東 北 爆 發 大 規 模 內 戰。[ (Location 7146)

在 中共 方面, 則 以 非法 召 開 國 大 為 理由, 不 僅 完 全不 承 認 中共 自己 參 與 制定 的 憲 法, 而且 以此 為 契 機, 正式 宣布 與 國 民 黨 的 全面 戰 爭。[ 22] 以 調 停 內 戰 為 己任 的 馬 歇 爾 將 軍 幾 乎 在 國 大 開 幕 的 同 時 宣布 停止 對 國 民 政府 的 援助。 (Location 7152)

與 布 爾 什 維 克 在 沙俄 憲 政 改革 的 十 幾 年 裡 利用 議 會 做 宣 傳 工具 相似, 中共 也在 各方面 充分 利用 辯 論 憲 政 的 機 會 作 欺 騙 宣 傳。 利用 憲 政 做 統 戰 工具 的 重要 策略 之 一是 推 動 各省( 即 各 解放 區) 立 憲。 (Location 7157)

中共 不 僅 試 圖 以 各省 自治 的 方式 確 認 解放 區 的 合法性, 更 以此 宣 稱 中共 是真 民主。 民盟 代表 黃 炎 培、 沈 鈞 儒 等 不 僅 附和, 而且 主 動 幫 助 中共 大力 宣 傳。[ (Location 7162)

與《 中 華 蘇 維 埃 共和 國 憲 法 大 綱》 相比, 這 些 解放 區 的 新 憲 法 都 與 列 寧 主 義 憲 法 毫 無 關 聯, 完全 沒 有 專 政、 社 會 主 義、 剝 奪 私有 財 產 這 類 的 詞 彙。 所有 這 些 給 解放 區, 給 全 中 國 人, 給 全世界 的 觀 察 者 造成 的 印象 是, 中共 不再 是 共 產 黨, 因 為 解放 區 的 憲 法 強 調 的 是 普 選 權, 甚至 還 強 調 司法 獨 立。[ 27] 毛 早在 兩 年前 就 已 經 對 美 國 記 者 描述 過 中共 這 個 有意 誤 導 的 假象。 1944 年, 毛 對 福 爾 曼 說:「 充分 的 事 實 使 你 明白 我 們 不再 是 蘇 聯 所 謂 共 產 黨 這 個 字 的 意 義 了。…… 稱 呼 我 們 的 政 黨 的 名 稱…… 並 不 關 重要。…… 所 重要的, 是 內 容 與 實 施, 不是 名 稱!」[ (Location 7168)

在 宣布 正式 建立 中 華 人民 共和 國 的 前夕, 1949 年 9 月 29 日, 中共 正式 推出 相 當 於 臨 時 憲 法 的《 中 國 人民 政治 協 商 會 議 共同 綱 領》, 推翻 了 中共 自己 在 所有 各 解放 區 不久前 剛 建立 的「 憲 法」。 (Location 7176)

為 摧 毀 這 些 抵抗, 建立 極 權 制 必 須 使用 前所未有 的 暴力 製 造 恐怖。 然而, 施行 前所未有 的 暴力 需要 發 動 前所未有 的 瘋 狂 人群。 只有 能 發 動 如此 瘋 狂 暴力 的 社 會, 才可 能 產 生 極 權 主 義。 (Location 7185)

中共 剛 建立 中 華 蘇 維 埃 政 權 後, 就在 其 憲 法 規 定 中 華 蘇 維 埃 政 權「 以 實 現 土地 國 有 為 目的」(《 中 華 蘇 維 埃 共和 國 憲 法 大 綱》 第六 條)。 這 個 顯 然 違 反 農 民 基本 利益 的 目 標, 完全 不 與 農 民 激 勵 相容。 (Location 7191)

為 了 動 員 農 民, 中共 轉 而 使用 列 寧 主 義 的 欺 騙 方式, 創 造 與 農 民 激 勵 相容 的 臨 時 口 號, 即「 平均 地 權」。 用 平分 土地 鼓 動 農 民 是 中 國 歷 史上 多次 農 民 起 義 使用 的 手段, (Location 7196)

在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革命 中, 土改 的 目的 並 不 真的 是 建立 平等 主 義 的 私有 土地 產 權, 而是 以此 發 動 農 民 運 動, 作 為 建立 極 權 制 的 起 點。 這 使 中共 的 革命 與 中 國 歷 代 農 民 起 義 在 本 質 上 不同。 (Location 7198)

在 汪 精 衛 的 支持下, 毛 澤 東 成 為 國 民 黨 中宣部 代 部 長, 負 責 農 民 運 動 講 習 所。[ 30] 這 成 為 毛 在 中 國 革命 中 發 揮 作 用的 起 點。 (Location 7204)

毛 在 負 責 國 民 黨 農 民 講 習 所 時 的 經 典《 湖南 農 民 運 動 考察 報 告》, 以 極 大 熱 情 報 告 他 發 現 的 農 民 運 動 中的 自 發 暴力 傾 向, 考察 和 總 結 如何 利用 這 些 自 發 暴力 來 動 員 群 眾, 掀起 更大 的 暴力 運 動。 該 文 系 統 性地 合法化 暴力, 論 述 暴力 是 發 動 群 眾 運 動 和 革命 的 必要 條 件, 後 來 成 為 中共 第 一部 系 統 性的 關 於 如何 使用 暴力 的 理 論, 並 成 為 中共 幾 十年 歷 次 革命 運 動 的 基本 指 導 原 則。 (Location 7205)

在 剛 建立 中共 第一 個 政 權 的 三 個 月 裡, 僅 海 豐 縣 就 殺 了 1, 686 名「 土豪 劣 紳、 反革命」; 海 豐、 陸 豐 兩 縣 約 萬 餘 人 逃到 汕 頭、 香港。[ (Location 7222)

土改 在 發 動 群 眾 方面 行之有效。 在 人口 只有 200 萬 的 中央 蘇 區, 僅 在 1933 至 1934 年 紅 軍 就 擴 招( 簡 稱 擴 紅) 11 萬 人。[ 38] 但是, 擴 紅 窮 盡 了 蘇 區 的 人力 和 資 源, 使得 蘇 維 埃 政府 的 財 政 特 別 需要 依 賴「 打 土豪」, 靠 搶 劫 境外 的 財 產 作 為 主要 來 源。[ 39] 這 種 竭 澤 而 漁 的 劫掠 導 致 中央 蘇 區 遭受 嚴 重的 經 濟 災 難, (Location 7227)

在 蘇 維 埃 政 權 改成 國 民 政府 的 陝 甘 寧 邊 區 後, 中 共用 減 租 減 息 政策 取代 暴力 的 土改, 而且 正式 立法 承 認 土地 私有 產 權。[ 41] 這 些 幫 助 中共 掩 蓋 其 真 實 目的, (Location 7236)

中共 土改 的 做法 是在 黨 的 領 導 下, 發 動 貧 下 中 農 用 暴力 剝 奪 所有 地主 富 農 的 土地, 再 將 其 平均 分 給 貧 下 中 農。 至 於 誰 是 地主、 誰 是 富 農, 並 沒 有法 規 界定, 而是 靠 黨 發 動 運 動, 在 運 動 中 由 貧 下 中 農 自行 決 定。 黨 的 功能 之一 是 按照 上 級 指示, 控制 一 個 大概 的 百分比, 例如 百分之 五 或 十 為 地主 富 農。 由 於 多 數 貧 下 中 農 沒 有自 發 的 動 力 大 規 模 使用 暴力, 為 達 到 上 級 規 定的 指 標, 必 須 靠 煽 動「 階 級 仇恨」 和 暴力 來 充分 動 員。[ (Location 7240)

保 護 解放 區 就是 保 護 他 們 新 分 來 的 土地, 成 為 動 員 他 們 參 軍「 支前」( 支援 前 線, 指 提供 後 勤 保障) 的 有效 理由。 這 是「 解放 戰 爭」 中 擴 大 解放 軍 力量 的 法 寶, 也是「 抗美援朝」 戰 爭 的 中 國 士 兵士 氣 的 主要 來 源。 (Location 7246)

劉 少 奇 指示 黨 的 報 刊 以 各 種 宣 傳 方式 激 發 群 眾 的 階 級 仇恨。[ 48] 為 了清 黨 以及 使 黨 的 幹 部 更 主 動 使用 暴力, 劉 要求 把 土改 與 整 黨 聯 繫 起 來, 發 動 群 眾, 發 動 激烈 鬥 爭。[ (Location 7255)

蘇 聯 的 布 爾 什 維 克 製 造 恐怖 主要 靠 契 卡 殺 人, 中共 在 土改 中 製 造 恐怖 主要 靠 發 動 群 眾 運 動 殺 人, 縱 容「 群 眾」 使用 駭 人 聽 聞 的 酷刑, 使用 鬥 爭 會 的 方式 煽 動「 民 憤」; 激 發 強 烈「 民 憤」 後, 不 經 審 判 即 殺 人, 這 又 成 為 進 一步 煽 動 仇恨 和 暴力 的 手段。 (Location 7258)

用 煽 動 階 級 仇恨 來 發 動 群 眾, 用 發 動 起 來 的 群 眾 來 製 造 全面 的 恐怖, 群 眾 在 自己 參 與 的 恐怖 行 動 中 鎮 壓 自己; 黨 再利用 這 個 恐怖 來 集中 權 力, 建立 絕 對 權 威, 迫使 所有人 服 從, 這 是 極 權 主 義 黨 在 奪 取 政 權 和 建立 制度 中 反覆 使用 的 方式。 (Location 7270)

中 共在 武 裝 奪 取 全 國 政 權 後 幾 個 月 即 發 動 鎮 反 運 動, 這 是 為 建立 和 鞏 固 極 權 制 的 第一 個 以 城市 為 主 的 全 國 性 群 眾 運 動。 (Location 7274)

礙 於 靠 統 一 戰 線 武 裝 奪 取的 政 權 尚未 鞏 固, 中共 不 希望 外界 了解 這 個 恐怖 的 運 動。 為 了 對 外 遮人耳目, 大 規 模 鎮 反 運 動 選 在 中共 出兵 朝 鮮 後 的 第二天 啟 動。 (Location 7280)

為 了 迅速 推 動 這 個 製 造 恐怖 氣 氛 的 運 動, 毛 指示 普通 地 區 需 殺 當 地 人口 的 千分之 零 點 五; 敵 情 嚴 重地 區 要 殺 千分之 一到 千分之一 點 五。 他 直接 針 對 各地 區 發 布 具 體 指示, 要 上海「 逮捕 萬 餘, 殺 掉 三千」, 而且 要求「 逮捕 之後…… 在 半 個 月 內 就 應 殺 掉 第 一批, 然 後 每隔 若干 天 判 處 一批。 (Location 7286)

僅 在 鎮 反 運 動 的 前 幾 個 月, 全 國 就 殺 了 五十 多 萬 人, 超 過 國 共 內 戰 三大 戰 役 雙 方 死亡 人 數 總 和。[ (Location 7293)

中 華 蘇 維 埃 政 權 從 建立 起 就是 區 管 式 的 極 權 制, 有 某 種 類 似 聯 邦 制 的 特 點。 (Location 7301)

中共 在 參 加 1945 年 政 協 會 議 討 論 制 憲 時, 基 於 已 經 控制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的 權 力 基 礎, 正式 提出 各省 制 憲。 1946 年, 陝 甘 寧 邊 區、 東 北 解放 區、 華 北 人民政府、 內 蒙古 自治 政府 等 幾 個 大 解放 區 分 別 立 憲, 建立 議 會, 舉 行 選 舉。[ 61] 各 解放 區 自己 立法, 甚至 立 憲。 中共 以此 不 僅 挑 戰 國 民 黨 的 制 憲, 而且 以 貌似 鼓吹 民主 憲 政 的 方式 獲 得了 國 內 外 輿 論 支持。 (Location 7316)

抗 戰 結 束 時, 中 共在 全 國 十五 省 建立 了 由 十九 處 根 據 地 組 成 的 七 個 大 根 據 地。 每 個 大 根 據 地 都有 自己 獨 立 的 銀 行, 發 行在 自己 區 內 流通 的 貨 幣,[ 67] 解 決 自己的 財 政 問 題。 (Location 7339)

地方 政府 無 權 問 及 正 規 軍, 是 自 宋 以 降 形成 的 制度, 為 了 防止 地方 勢 力 挑 戰 皇 權, 防止 產 生 貴 族。 然而, 清末 帝 國 的 正 規 軍 無 力 招架 太平 軍, 大 清 帝 國 危在旦夕。 無 奈 之下, 在 郡 縣 制 的 基 礎 上, 朝廷 鼓 勵 地方 發 展 軍 力 抵抗 太平 軍。 由此 發 展 起 來 的 湘 軍、 淮 軍, 及 後 來 的 北洋 軍 等 實 力 超 過 帝 國 的 舊 正 規 軍。 (Location 7354)

高 崗 曾 如此 具 體 描述 毛 在 七大 討 好 各 山 頭 的 實 際 操作:「『 七大』 時, 毛主席…… 有意 把 井 岡 山 一 軍 團 的 人 壓 了 下 來, 讓 其他 軍 團 和 地 區 的 人士 上去。」[ 72] 結 果, 在 中共 七大 中央 委 員 會 裡, 接近 77% 的 人 代表 各「 山 頭」, 只有 略 多 於 23% 的 代表 中央。[ 73] 獲 得 各 山 頭 支持 後, 毛 正式 變 成 中共 最高 領 袖。 (Location 7372)

山 頭 林立 的 中 共在 武 裝 奪 取 全 國 政 權 後 建立 的 政 權 裡, 其 基本 政治、 經 濟、 軍 事 力量 分布 在 六 個 大 行政 區。 每 大 區 設 一 處 中共中央 局。 多 數 中共 主要 領 導 人都 以其 管 轄 的 大 區 為 其 權 力 基 礎, (Location 7377)

高 崗 當 時 的 秘 書 後 來 著 書 稱 毛 調「 五 馬」 進 京 為 調 各路「 諸 侯」 進 京, 一方面 砍「 山 頭」,「 削弱」 諸 侯 大 權,「 調 虎 離 山, 防患 於 未然」; 另一方面 又 削弱 周 恩 來 和 劉 少 奇 在 中央 的 權 力,「 形成 劉( 黨 務)、 高( 經 濟)、 周( 外交 與 統 戰) 三足鼎立 的 新 格局」。[ (Location 7394)

高 在 與 毛 的 多次 私下 談 話 得知, 毛 對 中央 政府工作 相 當 不 滿。 他 自 認 為 足 夠 了解 毛, 自恃 有 實 權; 於是, 他 主 動 與 另一「 諸 侯」 饒 漱 石 聯 合, 發 起了 挑 戰 劉 少 奇、 周 恩 來、 薄 一 波 的 權 力 鬥 爭。[ 76] 但 高 和 饒 失 敗, 被 定性 為 反 黨。 這 進 一步 加快 了 中央 集 權 的 步伐。 (Location 7397)

中 國 全面 移植 蘇 式 制度。 由此 移植 來 的 制度 基因 不 僅 至今 仍 深 植 在 中 國 制度 之中, 而且 早已 演 變 成 中 國 自己的 制度, 以至 於 很多人, 包括 專 家, 都 誤 認 為 這 些 是 中 國 自己 建立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7409)

1954 年 憲 法 頒 布 後 數 月, 中共 就 發 動 席 捲 全 國 的 農 業 集 體 化 和 工商 業 改造 運 動, 以 實 際 行 動 廢 除了 憲 法 保 護 私有 產 權 的 所有 條 款。 這 與 列 寧 在 初建 蘇 聯 時 背 棄 自己 在 憲 政 方面 的 諾 言( 見 本 書 第八 章) 如出 一 轍。 (Location 7419)

與 土改 運 動 相似, 五 反 也 是以 群 眾 運 動 的 方式 給 資 本家 施加 高 壓, 形成 恐怖。 運 動 使 私 企 難 以 為 繼, 甚至 導 致 很多 資 本家 死亡, 包括 自 殺, 最 終 迫使 原本 是 中共 統 戰 重 點 對 象 的 民族 資 本家「 敲 鑼 打鼓」 地「 自 願」 將 其 資 產「 捐 獻」 給 政府。 (Location 7426)

建 國 後, 中共 按照 蘇 聯 的 模式, 正式 建立 了 黨 統 一 領 導 的 完整 的 全 國 公安部-檢 察 院-法 院系 統, 簡 稱 公 檢 法 或 政法 系 統。 中 國 的 立法 完全 由 黨 控制, 具 體 由 黨 透 過 其人 民 代表 大 會 來 執 行。 儘 管 如此, 在 不 間 斷 的 政治 運 動 衝 擊 下, 直到 文革 結 束 前, 中 國 的 立法 幾 乎 處 於 癱 瘓 狀 態。 基本上 沒 有 民法 和 刑法 的 中 華 人民 共和 國 是 個 無 法 的 國 家( 毛 在 文革 時 自 稱 是 無 法 無 天 的 人)。 (Location 7435)

在 改革 開 放 前 中 國 僅 有的 正式 法律 裡, 真正 大量 使 用的 是《 中 華 人民 共和 國 懲 治 反革命 條 例》, 專 門 執 行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[ 83] 因此, 中共 簡 稱 政法 系 統 為 鞏 固 政 權 的「 刀把 子」, 刀把 子 裡 最大 的 實 質 力量 是 公安部 隊。 中共 剛 建 國 時, 公安部 隊 基本上 直接 來 自 正 規 軍, 而 公安部 首任 部 長 是 戰 功 累累 的 羅 瑞 卿 大 將。 (Location 7439)

極 權 制 意味著 黨 不 僅 直接 做 政治 宣 傳, 而且 直接 控制 社 會 上 所 有的 言 論、 出版 和 表演。 黨 必 須 直接 控制 文化、 藝 術、 媒 體、 社 會 科 學 等, 將 他 們 作 為 黨 的 宣 傳 工具。 (Location 7444)

蘇 聯 的 大 學 是 經 歷 蘇 聯 十月革命 後 的 文化 革命( 這 是 列 寧 造 的 概念) 及 一系列 改造 形成 的。 蘇 共 從 組 織 上 和 意 識 形 態 上 都 控制 了 蘇 聯 的 大 學, 建立 了 極 權 主 義 的 大 學 制度。 (Location 7453)

院系 調 整 是 從 根本上 削弱 改造 這 些 高等 學 校 的 抗拒 力量, 為 推行 全 盤 蘇 化 的 高等教育, 為 迎接 蘇 聯 專 家 進 入 中 國 高等 學 校 提供 的 基本 制度 條 件。 (Location 7456)

在 所有 大 學 裡 全面 大幅 削 減 文科 和 社 會 科 學。 許 多 著名 的 文科 和 社 會 科 學 的 教授 從 此 被 終 止 教 學, 被 安排 到 完全 沒 有 教 學 的 科 學 院 工作。 (Location 7462)

在 蘇 聯, 消 滅 國 內 的 反 布 爾 什 維 克 力量 後, 統 戰 不再 與 蘇 聯 國 內 統 治 相 關。 因此, 在 史 達 林 解散 共 產 國 際 後, 蘇 共 雖 仍然 在世 界 革命 中 堅 持 統 戰 原 則, 但 蘇 聯 內 部 不 再有 統 戰 機 構。 與 蘇 聯 不同 的 是, 統 戰 部 至今 仍然是 中 國 共 產 黨 最 強 大的 黨 的 機 關 之一, 不 僅 管理 統 戰 工作, 而且 還 負 責 很大 一部分 的 情 報 工作。 (Location 7467)

反 右 運 動 後, 所 謂 的 民主 黨 派 完全 變 成了 中共 統 戰 部 的 下 屬。 這 些 黨 派 不 僅 在 人事 和 黨 的 路 線 方面 要 接受 統 戰 部 領 導, 而且 只能 靠 中共 財 政 撥 發 的 預 算 生存。 所以, 統 戰 部 的 工作 擴 展 為 執 行 對 其他 黨 的 領 導 和 對 其 分配 預 算, 同 時 也 負 責 控制 宗教, 包括 全 國 所有 教堂 和 寺 廟。 另外, 統 戰 部 還 負 責 管理 對 臺 灣、 香港、 澳 門, 對 西藏、 新疆, 對 工商界( 資 本家), 對 知 識 分子, 對 海外 華 人 等 的 統 戰 和 情 報 工作。 (Location 7472)

中 國 人民 銀 行 既是 中央 銀 行 又是 唯一 的 商 業 銀 行, 徹 底 壟 斷 全 國 所有 銀 行 業。[ 85] 而且, 與 蘇 聯 的 情 況 相同, 該 行 直 屬 於 國 務 院, 在任 何 方面 都 沒 有 獨 立性。 (Location 7478)

中共 剛 建 國 時, 中 國 是 世界上 最 貧 窮 的 數 國 之一, 人均 GDP 低 於 非洲 的 水 準。 很少 人 受 過 高等教育, 即便 受 過 高等教育, 也 基本 接受 的 是 西式 或 中 國 傳 統 教育。 他 們 即便 政治上 服 從 中共, 也 很 難 讓 其 直接 服 務 於 中央 計 劃 經 濟。 (Location 7485)

儘 快 訓 練 大批 幹 部, 讓 他 們 接受 整套 的 信念 和 規 則, 掌握 具 體 執 行的 技 術, 是在 全 國 建立 完整 的 現 代 極 權 制 的 當 務 之 急。 蘇 聯 的 全面 對 華 援助 及 時 滿 足 了 這 個 需求, 對 中 國 建立 極 權 制 作出 極 大 貢 獻。 (Location 7488)

當 院系 調 整 幾 乎 葬送 了 中 國 所有 頂 尖 大 學 的 人文 和 社 會 科 學 時, 源 於 華 北 解放 區 的 人民 大 學( 原名 為 華 北大 學), 幾 乎 一夜 之 間 變 成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方面 最重要的 大 學 和 研究 基地。 人大 的 發 展 靠的 是 大量 蘇 聯 專 家 直接 提供 的 全面 的 蘇 聯 教 學。 (Location 7496)

在 中 國 建立 蘇 式 的 法 學 和 經 濟 學 制度, 以及 教 學、 科研 和 實 踐 的 體 系, 人大 是 個 典型, 功 不可 沒。 從 此, 這 個 體 系 深 植 在 中 國 的 司法制度、 經 濟 制度 和 教 學 之中。 經 歷 幾 十年 的 改革 開 放 後, 中 國 今天 的 政治、 司法、 經 濟 制度 仍然 基 於 當 時 奠 定的 基 礎 之上。 (Location 7503)

很 多留 蘇 人 員 成 為 中共 的 棟 梁 骨 幹, 包括 後 來 成 為 中共 總 書 記 的 江 澤 民和 中 國 總 理 李 鵬。 (Location 7521)

蘇 聯 全力以赴 幫 助 中共 建立 的 工 業 體 系, 其 價 值 遠 超 過 用工 業 或 經 濟 統 計 數 字 能 表 現 的 程度。 因 為 這 個 體 系 是 不可 少的 物化 的 極 權 制, 是 新 培 養 的 蘇 式 官僚 和 技 術 人 員 得以 實 際 操作 的 蘇 式 極 權 制 的 物 質 基 礎。 (Location 7526)

楊 奎 松,《 毛 澤 東 與 莫斯科 的 恩 恩怨 怨》, (Location 7551)

李 炳 南,《 政治 協 商 會 議 與 國 共 談 判》( 臺 北: 永 業, 1993), (Location 7553)

沈 志 華 編:《 俄 羅 斯 解密 檔 案 選 編: 中 蘇 關 係( 1945- 1991)》 第 一卷( 北京: 東 方出 版 中心, 2015)。 (Location 7559)

邱 會 作,《 邱 會 作 回 憶 錄》 上 冊( 香港: 新世 紀 出版社, 2011), (Location 7581)

陳 永 發,《 中 國 共 產 革命 七十年》 上 冊( 臺 北: 聯 經, 1998), (Location 7582)

宋 永 毅 編,《 重 審 毛 澤 東 的 土地改革: 中 共建 政 初期 的 政治 運 動 70 周年 的 歷 史 回 顧( 上)》( 香港: 遠 景, 2019), (Location 7585)

謝 幼 田,《 鄉 村社 會 的 毀 滅》( 紐 約: 明 鏡, 2010), (Location 7602)

趙 家 梁、 張 曉 霽,《 半截 墓碑 下 的 往事 ─ ─ 高 崗 在 北京》( 香港: 大 風, 2008), (Location 7635)

Pitman B. Potter, China’ s Legal System [Cambridge: Polity Books, 2014], (Location 7646)

陳 夕,《 奠基》, (Location 7655)

# 第十二 章 區 域 管理 的 極 權 主 義 制度

文革 後 的 改革 開 放 表明,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使 中共 能在 不改 變 共 產 極 權 制 基 礎 的 條 件 下, 改革 其 經 濟, 產 生了 三十 多年 的 高速 經 濟 增 長。 (Location 7661)

極 權 主 義 黨 為 了 動 員 群 眾, 必 須 全面 控制 意 識 形 態, 全面 壓 制 自由 知 識 分子 的 言 論。 反 右 運 動 作 為 中共 統 治 下 的 中 國 第一次 大 規 模 控制 意 識 形 態 的 運 動, (Location 7672)

中共 幾 乎 在 發 動 鎮 反 運 動 的 同 時, 發 動 了 全面 整 肅 知 識 分子 的 反 胡 風[ 1] 運 動。 這 場 運 動 和 布 爾 什 維 克 在 十月革命 後 不久 就 發 動 的 文化 革命 相似, 但 更 廣 泛、 更 殘 酷。 (Location 7674)

為 安 撫 民主 黨 派, 中共 安排 民主 黨 派 領 袖 擔 任 多 個 國 家 副主席、 政 協 副主席、 政 務 院 負 責 人、 部 長 等 職 務。 而且, 綱 領 還 規 定 民主 黨 派 將 在 中共 領 導 下, 與 中共 共存。 最大 的 民主 黨 派 ─ ─ 民盟, 以「 長 期 共存, 互相 監 督」 的 解 釋 來 寬 慰 自己。 這 句 話 後 來 被 中 國 共 產 黨 八 大 採 用, 變 成 中共 誤 導 民 眾 的 政策。 但 發 布 後 僅 四年, 中共 就 廢 除了《 中 國 人民 政治 協 商 會 議 共同 綱 領》。 (Location 7684)

1956 年 2 月 赫 魯 雪 夫 在 蘇 共 二十 大 發 表 秘密 講 話, 尖 銳 批 評 史 達 林 的 個 人 迷信 以及 史 達 林 對 蘇 共 黨 內 外 人士 的 殘 酷 迫害。 這 份 秘密 報 告 被 西方 媒 體 曝光 後, 震 動 了 以 蘇 聯 為 首, 包括 中 國 在 內 的 整 個 社 會 主 義 陣 營。 (Location 7692)

蘇 共和 中共 的 反 對 個 人 崇拜 都 只是 極 權 制 中的 政策 變 化。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權 力 結 構 決 定了 領 袖 權 力 一定 淩 駕 於 黨 之上, 爭 奪 最高 權 力 的 鬥 爭 一定 總 是 激烈 而且 殘 酷。 權 力 鬥 爭 中, 有能力 操 縱 極 權 機 器 的 人, 有能力 建立 個 人 迷信 的 人 才能 勝 利。 極 權 制 的 性 質 還 決 定了 壓 制 是 統 治 的 基本 手段。 (Location 7702)

所有 懂得 延安 整 風 的 中共 幹 部 都 明 白毛 的 用意; 但 當 年 沒 有 去 過 延安 的 知 識 分子, 都不 知道 整 風 是 殘 酷 的 整 肅 運 動。 (Location 7708)

自 從 鎮 反、 反 胡 風 運 動 以及 建立 全 盤 蘇 化 的 極 權 制, 知 識 分子 和 許 多 其他 民 眾 積 累了 很 深的 怨 氣。 在 大 鳴 大 放 和 整 風 的 鼓舞 下, 在 不了解 中共 的 真 實 意 圖 的 情 況 下, 大多 數 民主 黨 派 領 導 人 信 以 為 真, 公 開 要求 中共 履 行其 承 諾, 建立 與 各 黨 派 的 聯 合 政府, 而 不是 中共 壟 斷 的 政府。 (Location 7719)

當 時 很多 著名 教授 是 民盟 成 員, 為 了 幫 助 校 園 恢 復 平 靜, 民盟 六 教授 6 月 6 日 開 會, 提 議 民盟 出面 平息 學 生的 憤 怒 情 緒。 民盟 負 責 人 當 天 就 這 個 建 議 請 示 周 恩 來, 但 立即 遭到 拒 絕, 他 們 只好 放 棄。[ (Location 7724)

許 多 史 學 家 估算, 實 際 上 被 劃 為 各 種 右派 而 遭到 整 肅 的 人 數 大 約 在 201 至 317 萬 之 間, 其中 年 齡 最 小的 是 小 學 生, 最 老的 是 過 百 歲 的 穆斯林 阿 訇 及 佛教 和尚。[ (Location 7745)

反 右 運 動 整 肅 大 學 及 中 學 學 生, 以及 工 廠 和 軍 隊 的 幹 部, 打 擊 範 圍 遠 超 過 官方 稱 為 知 識 分子 的 人群。 (Location 7750)

經 過 這 次 全面 整 肅, 中 國 知 識 分子 從 此 不 僅 不敢 再 表 達 不同 政 見, 而且 幫 助 中共 對 年 輕 人 進 行 洗 腦 教育。 中 國 從 此 徹 底 成 為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7752)

1958 年, 中共中央 把 整 個 司法部 黨 組 都 打成 反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反 黨 集 團, 撤 銷 了 司法部。[ 17] 司法部 所 屬 政法 學 院 減 少 招生, 普通 大 學 停止 開 設 必修 的 憲 法 課。 中 國 的 立法 工作 也 從 此 停止, 使 中 國 成 為 除了 憲 法 和 婚姻 法外, 基本 沒 有法 律的 國 家。 直到 改革 開 放 時 期 才 起草 通 過 刑法 和 民法。 (Location 7757)

在 反 右 造成 的 恐怖 的 震 懾 下, 大量 知 識 分子 和 黨 政 幹 部 自 覺 地 去 揣摩 領 袖 的 意 圖, 無 條 件 接受 黨 的 領 導。 反 右 後, 劉 少 奇 宣布 黨 員 要 成 為「 馴 服 工具」 或「 螺 絲 釘」。[ 18] 這 些 宣 傳 變 成 從 小 學 到 大 學 人文 教育 的 基 礎。 從 此 培 養 的 學 生 對 自己的 權 利 和 利益, 對 公民 的 基本 權 利、 憲 法、 法律、 權 力 制衡 等 基本 常 識 都 一 無 所知。 黨 樹 立 的「 模 範」 把 自己 生命 的 目的 當 成 滿 足 領 袖、 滿 足 黨 的 需要。 (Location 7762)

反 右 運 動 強 化 了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和 意 識 形 態 之 間 密不可分 的 關 係, 為 在 全 國 推行 個 人 崇拜 打下 基 礎。 (Location 7767)

大 躍 進 一 開 始 就在 推 動 制度 變 化, 其 動 機 既是 為 了 經 濟 增 長, 也是 為 了 顯 示 中 國 制度 的 優 越 性。 (Location 7770)

從 蘇 聯 到 中 國, 制定 中央 計 畫 的 原 則 都是 尋 求 不 計 代 價( 包括 生命 代 價) 的 最快 增 長。 (Location 7773)

對 於 極 權 制 來 說, 經 濟 增 長 非常 重要, 但 權 力 和 保 證 權 力 的 統 治 結 構 永 遠 是 第一 重要。 (Location 7786)

權 力 過 於 集中 在 中央 各部委 和 地方 權 力 過 於 衰弱, 也 使得 中央部 委 的 權 力 變 得 有可能 影 響 領 袖 個 人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7795)

在 推 動 大 躍 進 時, 毛 自 稱 是 馬 克 思 加 秦始皇。[ 23] 毛 所 謂 的「 馬 克 思」 是指 外 來 的 極 權 主 義, 而 所 謂 的「 秦始皇」 是指 中 華 帝制, 尤其是 郡 縣 制。 (Location 7798)

若要 改 變 蘇 式 制度, 清理 蘇 式 思想 勢 在 必行。 因此, 發 動 大 躍 進 首 先要 打 擊 所有 與 領 袖 不一致 的 意 見。 同 時, 更 徹 底 地 削弱 黨 內 剩 餘 的 脆弱 的 制衡 機 制, 進 一步 集中 領 袖 的 政治 權 力, (Location 7807)

八 屆 五中 全 會 上, 支持 大 躍 進 的 林彪、 柯 慶 施 分 別 上升 為 政治局 常委 和 委 員。 接著, 中央 成立 直 屬 中央 政治局 和 書 記 處 的 幾 個 工作 小 組, 全面 取代 了 國 務 院的 工作。[ (Location 7822)

極 權 官僚 制 是 人 類 社 會 經 歷 過 的 最大、 最 徹 底 的 官僚 制度。 極 權 主 義 黨 控制 整 個 社 會 的 所有 方面, 把 一切 都 統 治 在 黨 國 官僚 體 制 裡。 任何 官僚 制度 都 依 賴 自上而下 的 指 揮 鏈。 由 於 上下 之 間 權 力 和 資 源 配置 的 不 對 稱, 以及 信息 的 不 對 稱, 官僚 制度 面 對 嚴 重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。 指 揮 鏈 越 長, 問 題 就 越 嚴 重。 (Location 7834)

解放 區 之 間 或大 區 之 間 形成 競 爭 關 係。 地 區 競 爭 使得 中共 各地 區 官僚 在 土改、 內 戰、 鎮 反 都曾 普遍 發 揮 能 動 性, 達 到 甚至 超 過 中央 期待 的 目 標, 使 中共 政 權 很大 程度 上 不受 巨大 官僚 制 內 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 困 擾。 (Location 7837)

瓦解 了 蘇 式 中央 計 畫 中 自上而下 的 指 揮 鏈, 地方 政府 再次 成 為 互相 競 爭 的 單 位。 最高 領 袖 又能 像 過 去 那 樣 發 動 地 區 之 間 的 競 爭, 期待 各地 領 導 追 隨 他的 原 則 性 號 召, 發 揮 能 動 性 自行 尋 找 解 決 問 題 的 方法。 (Location 7841)

中共 在 農 業 集 體 化 方面 要走 的 道路 比 蘇 聯 更 雄心勃勃, 也 更 敢 於 付出 生命 的 代 價。 在 大 躍 進 中, 靠 地 區 實 驗 和 地 區 競 爭, 由 地方 創 造 產 生了 稱 為「 人民公社」 的 新制度。 (Location 7852)

之所以 毛 和 中共 號 召 建立 的 新制度 命名 為 公社, 是 因 為 在 馬 克 思 列 寧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中, 巴黎 公社 是 比 蘇 聯 集 體 農 場 更 接近 共 產 主 義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7853)

毛 迫切希望 比 蘇 聯 更快 過 渡 到 共 產 主 義, 迫切希望 中 國 建立 更 接近 共 產 主 義 的 基 層 制度。 1958 年初 從 莫斯科 回 國 不久, 毛 就 先後 和 陳 伯 達、 劉 少 奇 談 過「 鄉 社 合一」 和 公社 的 問 題。[ (Location 7858)

中共中央 號 召 建立 公社 不久, 河南省 信 陽 地 區 遂 平 縣 的 嵖 岈 山 鎮 建立 了 第一 個 人民公社: 嵖 岈 山 衛 星 人民公社。 (Location 7864)

在 7 至 9 月, 中央 組 織 了 全 國 三十 萬 人 前往 參 觀 嵖 岈 山 衛 星 人民公社, 推 廣 他 們 的 實 驗。 10 月, 中共中央 發 布《 關 於 在 全 國 農 村 建立 人民公社 問 題 的 決 議》, 鼓 勵 各地 政府 競 賽, 嘗 試 建立 各 種 不同 的 人民公社 組 織 方式, 包括 不同 的 生 產 組 織 方式 和 集 體 生活方式。[ (Location 7870)

蘇 聯 的 集 體 農 莊 是 共 產 黨 控制 的 政企 合一 農 業 集 體, 而 中 國 的 人民公社 是 個 政企 合一、 小而全 的 基 層 極 權 組 織, 超出 了 農 業。 從 初建 公社 起 就 按照 烏 托 邦 模式, 希望 建成 經 濟 上相 對 自 給 自足 的 社 會 基 層 單 位。 (Location 7873)

從 初建 公社, 每 個 社 就都 建 了 幾 十 個 甚至 幾 百 個 公社、 大 隊 和 生 產 隊 所 屬 的 工 業 企 業, 稱 為 社 隊 企 業。 這 就是 改革 時 期 的 鄉 鎮 企 業 的 前身。 (Location 7876)

驅 動 千百 萬 黨 政 幹 部 狂 熱 參 與 大 躍 進 運 動 的 關 鍵 機 制 是 地 區 之 間 的 競 爭。 當 時 地 區 之 間 競 爭 的 實 質 是 政治( 毛 的 路 線), 而 地方 經 濟 發 展 是 執 行 毛 路 線 的 關 鍵 部分。 地 區 競 爭 的 懲 罰 極 為 嚴 厲, 升 遷 往往 破格。 隨 著 競 爭 日益 激烈, 黨 政 幹 部 的 行 為 迅速 達 到 瘋 狂 的 程度。 (Location 7880)

無 情 打 擊「 右 傾」 幹 部, 破格 提拔「 左派」, 促成 河南省 全面 極 左 化, 成 為 大 躍 進 所有 方 面的 急 先 鋒。 (Location 7887)

能 夠 有效 提供 激 勵 機 制 的 地 區 競 爭, 必 須 滿 足以 下 兩 個 條 件。 首先, 競 爭 目 標 必 須 是 單 項 指 標。 其次, 必 須 有 適 當 的 制度 安排, 保 證 作 為 競 爭 目 標 的 單 項 指 標 的 數 據 可信。 (Location 7890)

大 躍 進 不 僅 消 滅 了 市 場, 由此 破 壞 了 信息 的 主要 來 源, 同 時 破 壞 殘 存 的 制衡 制度 及 官僚 制度 內 的 信息 核查, 為 吹牛 造假 創 造 條 件。 一方面, 殘 酷 打 擊 相 對 誠 實 的 幹 部; 另一方面, 大力 提拔 編 造 謊 言 吹 噓 業 績 的 幹 部。 這 些 扭曲 的 激 勵 機 制 經 過 地 區 競 爭 這 個 強 大 機 制 的 放大, 大 躍 進 變 成了 吹牛 競 賽, 變 成了 製 造 災 難 的 機 器。 (Location 7893)

剛 誕 生的 嵖 岈 山 衛 星 人民公社 就 自 稱 小 麥 畝 產 3, 800 斤,[ 37] 是 當 時 正常 畝 產 的 八、 九倍。 此後, 各地 在 競 爭 建立 人民公社 的 同 時, 也都 競 爭 畝 產 造假。 (Location 7897)

透 過 反 右 運 動 領 會 了 黨 的 期望, 一些 著名 知 識 分子 為 這 場 競 爭 狂潮 起了 推 波 助 瀾 的 關 鍵 作用。 1958 年 6 月 16 日,《 中 國 青年 報》 登 載 錢 學 森 的 文章〈 糧 食 畝 產 會 有 多少?〉, 為 媒 體 每天 公布 神乎其神 的 極 高 畝 產 提出「 科 學 依 據」: 只要 光合作用 的 效率 稍有 改 進,「 稻 麥 每年 的 畝 產 量 就…… 是 兩 千 多 斤 的 二十 多 倍!」 (Location 7900)

貯 存 基本 數 量 的 口 糧 和 種 子 關 係 到 農 民 的 生死。 因此, 反 瞞 產 運 動 與 所有 農 民 的 基本 利益 直接 衝 突。 之所以 運 動 能 進 行 下去, 其 制度 基 礎 是 無 處 不在 的 黨 組 織 和 新 建立 的 基 層 極 權 制 單 位 人民公社。 (Location 7908)

最早 創 建 和 普及 人民公社 的 河南省, 也是 最早 推 動 反 瞞 產 運 動 的 省, 在 反 瞞 產 運 動 中 再次 成了 全 國 模 範。 (Location 7912)

省 委用 自 報 高 徵 購 數 字 的 地 區 壓 自 報 數 字 低 的 地 區, 以 地 區 競 爭 方式 強 迫 各地 攀比 不 斷 抬高 自 報 數 字。 這 個 壓 力 層 層 下 達, 在 基 層 施行。 (Location 7919)

嵖 岈 山 人民公社 召 開 類 似 土改 鬥 地主 的 鬥 爭 會, 對 一些 保 護 農 民 利益 的 大 隊 幹 部 進 行 批 鬥 甚至 施以 酷刑, 逼迫 他 們 交代 藏 糧 信息, 以此 形成 恐怖, 威 脅 所有 其他 基 層 幹 部 和 農 民, 主 動 交出 私藏 的 糧 食。 在 恐 嚇 的 同 時, 公社 宣布 主 動 揭 發 藏 糧 者 可以 獲 得 一半 挖出 的 糧 食, 而且 成 為 反 瞞 產 模 範。 在 這 種 超 強 的 激 勵 機 制 下, 很多人 屈打成招, 產 生 大量 所 謂 的 虛 報 瞞 產。 公社、 縣 委、 市委、 省委 把 虛 報 的 瞞 產 當 作 反 瞞 產 運 動 的 業 績 層 層 上 報, 使 中央 更 認 為 瞞 產 問 題 極 其 嚴 重, 從 而 進 一步 推 動 反 瞞 產 運 動。[ (Location 7920)

為 什 麼 出身 農 村 的 毛 會 在 糧 食 單 產 方面「 上 當 受 騙」? 為 什 麼 非常 懂得 激 勵 機 制 的 毛 會 打 擊 誠 實 的 下 級, 鼓 勵 虛 構 成 績 的 下 級? 理解 這 些 問 題 的 關 鍵 是, 領 袖 最 關 心 的 並 非 單 產 或 經 濟, 而是 權 力 和他 發 起 的 運 動。 如果 虛 構 業 績 者 是 推 動 運 動 的 積 極 分子, 如果 誠 實 意味著 無 法 推 動 運 動, 即便 知道 虛 構 業 績 會 扭曲 信息, 為 了 發 動 運 動, 也 必定 獎 勵 最 積 極 最 虛 構 的「 革命 闖 將」。 中共 的 這 個 機 制 一直 在 其 歷 史上 重 複, 包括 前述 湖南 農 民 運 動 中的 痞子 運 動[ 42]、 井 岡 山 反 AB 團, 和 全 國 土改( (Location 7930)

毛 發 動 了 反 右 傾 機 會 主 義 運 動, 把 指出 大 躍 進 問 題 的 高 級 領 導 人 打成 反 黨 集 團。 接著, 林彪、 康 生、 陳 伯 達 等 掀起 了 對 毛 個 人 迷信 的 新 高潮。 此次 會 議 不 僅 未 試 圖 糾 正大 躍 進 引起 的 災 難, 反而 把 堅 持 大 躍 進 變 成 黨 的 路 線 鬥 爭 問 題, (Location 7937)

在 極 權 制 裡, 全 社 會 各方 面的 權 力 和 資 源 都 集中 在 極 少 幾 位 最高 領 導 人手 裡, 這 些 人 必 須 服 從 領 袖。 這 造成 高 層 權 力 鬥 爭 不 僅 異 常 殘 酷, 而且 特 別 頻 繁; 往往 純 粹 策略 甚至 技 術 問 題 上 的 不同意 見 都 變 成 權 力 鬥 爭。 殘 酷 的 鬥 爭 導 致 無 情 壓 制 真 實 信息, 使 這 個 制度 不 僅 容易 產 生 錯 誤, 而且 在 發 生 失 誤 後 難 以 糾 正, 演 變 成 災 難。 (Location 7940)

廬 山 會 議 反 右 傾 的 結 果 使得 大 躍 進、 人民公社 化 運 動 造成 的 大 混 亂 變 成人 類 歷 史上 前所未有 的 人造 大 饑 荒。 三年 內, 全 國 因 饑 荒 而 死的 人 數 高 達 四千 萬。[ (Location 7943)

首先 創 建 的 嵖 岈 山 人民公社 及其 所在 的 河南省 信 陽 地 區, 是 全 國 災 情 最 嚴 重的 地 區。 據 曾任 遂 平 縣 委 副 書 記 的 嵖 岈 山 衛 星 公社 創 始 人 回 憶,「 僅 1959 年 冬 到 1960 年 春, 信 陽 地 區 餓 死 老百姓 100 多 萬 人!…… 人民公社 的 發 祥 地 ─ ─ 嵖 岈 山 人民公社 僅 4 萬 人, 三 個 月 期 間 就 餓 死了 近 4, 000 人, 占 總 人口 的 10%, 有的 隊 竟 高 達 30%。…… 河南省 餓 死 200 萬 人( 比 較 準 確 的 統 計 是 293 萬 人) 以上」。[ (Location 7945)

1962 年, 中共中央 召 開 擴 大 到 全 國 縣 級 以上 全 體 領 導 幹 部 的 七千 人大 會。 會 上, 毛 承 認 大 躍 進 出 現 枝 節 上 的 問 題, 並 宣布 政府 和 黨 的 日常工作 由 國 家 主席 劉 少 奇 和 鄧 小 平 總 書 記 主持。 這 是 毛 一生 僅 有的 一次 承 認 工作 失 誤, 而且 主 動 退居 二 線。 在 文革 中, 幾 乎 所有 參 加 過 這 個 會 的 七千 名 中共 幹 部, 從 國 家 主席 到 縣 委 書 記, 都 遭到 整 肅。 因此, 許 多 學 者 把 這 次 會 議 解 釋 為 釀 成 文革 的 關 鍵 事件。 (Location 7951)

極 權 制 是 導 致 文革 的 更 基本 因素。 首先, 毛 本身 就是 極 權 制度 的 產 物; 其次, 發 動 文革 的 動 機 直接 與 鞏 固 和 完善 大 躍 進 產 生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密切 相 關。 而且, 文革 是在 初步 形成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基 礎 上 發 動 展 開 的。 (Location 7954)

文革 是由 領 袖 發 動、 由 全 國 黨 員 幹 部 和 群 眾 狂 熱 參 與, 破 壞 領 袖 自己 建立 的 黨 政 制度 的 全 國 性 群 眾 運 動。 從 這 個 意 義 上, 文革 是 世界文明 史上 獨 一 無 二 的 政治 運 動。 (Location 7959)

文革 造成 的 大 災 難 曾使 眾 多 中共 黨 員 幹 部 和 普通 民 眾 變 成 持 不同 政 見 者, 力求 改 變。 但 同 時, 經 文革 強 化 的 極 權 制 和 意 識 形 態 也 使 不少 人 更 堅 持 極 權 主 義。 (Location 7961)

世界上 第一 個 稱 為 文革 的 運 動 是 列 寧 和 托 洛 斯 基 在 1920 年代初 的 蘇 聯 發 動 的, 是 個 意 識 形 態 運 動。 但 中 國 的 文革 超 出了 意 識 形 態 範 疇。 繼 大 躍 進 初建 區 管 式 極 權 制, 文革 進 一步 破 壞 了 蘇 式 極 權 制, 從 制度 到 意 識 形 態 各方面 鞏 固 和 完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, (Location 7964)

在 大 躍 進 初建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下, 中 國 經 濟 的 主 體 已 經 基本上 由 大致 上自 給 自足 的 地方 經 濟 構 成。 這 保障 了 文革 期 間, 在 中央 各部委 全面 癱 瘓, 市 場 經 濟 被 完全 禁止 的 情 況 下, 中 國 經 濟 仍然 沒 有 崩 潰; (Location 7969)

文革 是 從 破 壞 黨 政 制度 開 始 的「 革命」。 毛 建立 中央 文革 領 導 小 組( 中央 文革) 取代 了 中共中央。 中央 文革 為 煽 動 紅 衛 兵 和 造 反派 而 宣 傳 最 多的 毛 語 錄 是「 革命 是 暴 動, 是一 個 階 級 推翻 另一 個 階 級 的 暴烈 的 行 動」。 中央 文革 發 動 的 暴力 運 動, 一 邊 整 肅 消 滅 對 領 袖 不忠 誠 的 人, 一 邊 把 個 人 崇拜 進 一步 抬高 到 無 以 復 加 的 地步。 領 袖 變 成「 大 救星」, 成了「 紅 太 陽」。 黨 的 意 識 形 態 退化 成 對 領 袖 的 忠 誠, 以及 對 領 袖 的 路 線 和解 釋 路 線 的 教 條 的 盲目 服 從。 對 領 袖 的 個 人 迷信 取代 了 稱 為 主 義 的 意 識 形 態。 靠 狂 熱 的 個 人 迷信 產 生的 群 眾 暴力, 系 統 地 破 壞 黨 政 官僚 機 構, 架空 中央 各部 門 權 力, 進 一步 鞏 固 加 強 領 袖 的 個 人 權 力。 這 為 空前 大 規 模 的 下放 行政 和 經 濟 權 力, 並 將 其 制度化 創 造 了 條 件。 而下 放行 政 權 反 過 來 又 加 強 了 領 袖 個 人的 政治 權 力。 (Location 7972)

歷 經 大 躍 進 和 文革 建立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, 在 1973 年中 共 第十 次 代表 大 會 通 過 的 新 黨 章 和 1975 年 通 過 的 新 憲 法 中, 以 黨、 政 的 基本法 形式 得以 確 立。 在 這 個 制度 中, 政治 權 力 高度 集 權 到 領 袖, 絕 大部 分行 政和 經 濟 資 源由 地方 掌握。 中央 黨 政 機 構 沒 有 個 人和 組 織, 在任 何 方面 擁 有能 對 領 袖 有 任何 制衡 的 權 力 和 資 源, 使得 中央 機 構 弱 到 沒 有多 少 可以 實 際 操作 的 功能。 領 袖 的「 思想」 和「 口 號」 無 需 中央部 門 設 計 任何 技 術 細 節, 而是 直接 由 地方 基 層 去 解 釋 和 執 行。 (Location 7979)

大 躍 進 引 發 了 巨大 的 災 難。 然而 災 難 之後 對 毛 的 個 人 崇拜 反而 被 推到 瘋 狂。 這 個 怪 異 的 現 象 本身 就是 極 權 制 所致。 極 權 制 中, 只有 掌握 最高 權 力 的 領 袖 才 得以 控制 黨, 從 而 控制 全 社 會 所有 方面 的 權 力 和 資 源, 包括 決 定 所有人 的 生 和 死。 因此, 爭 奪 黨 權 是 你死我活 的 鬥 爭。 領 袖 越是 製 造 災 難, 就 越是 要 動 用 所有 手段 和 力量 保 護 自己的 權 力。 而且, 製 造 個 人 崇拜 奮 力 吹捧 領 袖, 打 擊 任何 挑 戰 領 袖 的 人, 是 政治 投 機 的 最好 機 會。 (Location 7988)

由 毛 發 動, 劉 少 奇 夫 婦 具 體 領 導 的「 四清」( 清 政治、 清 經 濟、 清 組 織、 清 思想) 運 動, 是 文革 的 預 演。 劉 夫 婦 發 明 派 工作 組 進 駐 人民公社 和 企 業 進 行 階 級 鬥 爭 的 方式, 工作 組 成 員 來 自 黨 政 機 關 和 大 學; 工作 重 點 是 打 擊 階 級 敵 人, 以便 把 人民公社 造成 的 災 難 歸 結 為 他 們 的 破 壞。 (Location 7995)

林彪 則 透 過 發 動 學 雷 鋒 運 動 和 製 作 毛主席 語 錄, 聲 稱 毛 澤 東 思想 是 當 代 馬 克 思-列 寧 主 義 的 頂 峰, 創 造 性地 鼓吹 個 人 迷信, 把 解放 軍 變 成了 宣 揚 個 人 崇拜 的 基本 隊 伍。 中共 號 召 全 國 學 解放 軍, 學 雷 鋒, 學 的 就是 個 人 崇拜。 (Location 7999)

經 過 多年 醞 釀 發 酵 之後, 全 黨 全 軍 全民 的 階 級 鬥 爭 和 反修 防修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個 人 迷信, 都被 推到 了 空前 的 高度。 對 領 袖 的 忠 誠 不 僅 被 推向 宗教 式 的 狂 熱, 更 被 引 導 到 殘 酷 懲 罰 任何 不 夠 忠 誠 的 人。 這 種 宗教 式 的 全民 忠 誠 為 發 動 文革 準 備 好了 群 眾 基 礎。 (Location 8001)

文革 在 發 動 階 段 除了 基本 群 眾, 還 需要 率先 衝 鋒 的 先 鋒 組 織。 紅 衛 兵 充 當 了 這 個 角色。 紅 衛 兵 是 極 權 制度 的 產 物, 其 對 領 袖 的 崇拜、 使用 暴力 的 手段, 以致 於 許 多 裝 束 都 和 納 粹 衝 鋒 隊 有 驚 人的 相似 之 處。 納 粹 是在 威 瑪 共和 國 初建 的 民主 憲 政 制度 中 以 合法 手段 上台 的。 納 粹 運 動 首 先要 破 壞 的 是 憲 政 制度 和 其他 政 黨, 而 文革 首先 要 衝 擊 的 是 從 蘇 聯 移植 來 的 制度, 即 中共 自身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8004)

產 生 紅 衛 兵 的 社 會 基 礎 是 極 權 制 內 的 特 權 階 層 以及 中共 的 培 養 接班人 制度 和 階 級 路 線。 (Location 8007)

中共 的 所 謂 接班人 問 題 的 實 質 是 特 權 的 權 力 分配 問 題, 這 與 中 國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 密切 相 關。 在 帝制 傳 統 下, 改 朝 換 代 的 功臣 後 代 都能 繼 承 其父 輩 的 部分 特 權。 這 既是 引 誘 將 士 為 改 朝 換 代 立功 的 激 勵 機 制, 也是 新 朝代 權 力 結 構 的 一部分。 (Location 8008)

在 多 數 中共 高 級 幹 部 的 理念 中, 建立 革命 政 權 無 非 是 建立 新 朝代 的 新名 詞。 馬 克 思-列 寧 主 義 則 相 當 於 改 朝 換 代 起 義 的 名 號, 如 拜 上帝 會、 白 蓮 教 等。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嚴 格 的 組 織 紀 律 更 與 秘密 社 會 大同 小 異( 見 本 書 第十 章)。 因此, 他 們 多 數 本 來 就 相信「 老子 打天下, 兒 子 坐 天下」 的 特 權 繼 承 規 則。 (Location 8010)

中 組 部 的 工作 類 似 中 華 帝制 的 官僚 舉 薦 制度, 而 毛 更 關 心 的 是 高 級 幹 部 子女 的 權 力 意 識 和 階 級 意 識 問 題,[ 47] 因 為 他 們 才是 即 將 繼 承 中共 核心 權 力 的 人。 而且, 毛 相信 真正 的 權 力 是 靠 鬥 爭 而非 任命 得 來 的。 (Location 8017)

經 毛 授意 或 默 許, 文革 前夕 這 些 談 話 的 紀 錄 在 高 幹 子弟 中 秘密 流 傳, 成 為 激 發 他 們 在 文革 初期 成 為 先 鋒 隊, 領 頭 破 壞 中共 秩序 的 重要 因素 之一。 (Location 8027)

在那 個 毛 澤 東 思想 統 治 的 革命 時 代, 只有 以 高 幹 子弟 為 主 的 紅 衛 兵 才能 靠 特 權 知道 這 些 露骨 的 權 力 經, 懂得 共 產 黨 的 革命 原 來 是 為 了 政 權, 為 了 權 力。 這 使得 他 們 把 狂 熱 的 個 人 崇拜 與 自己 追求 權 力 和 鎮 壓 階 級 敵 人 結 為 一 體。 (Location 8033)

類 似 創 建 人民公社, 紅 衛 兵 的 創 建 過 程 也是 在 領 袖 的 號 召 下, 群 眾 自 發 創 造 的。 紅 衛 兵 稱 要以 造反 的 方式 誓死 捍 衛 毛主席; 稱「 誰 反 對 毛主席, 就 造 誰 的 反, 就 打倒 誰」。 (Location 8039)

任何 極 權 制 都不 允 許 社 會 中 存在 獨 立 於 極 權 主 義 黨 的 組 織, 更 何 況 紅 衛 兵 明目 張 膽 的 提出 要 造反。 劉 少 奇、 鄧 小 平 派 到 學 校 的 文革 工作 組 套 用反 右 和 四清 的 經 驗, 稱 紅 衛 兵 是 右派 組 織 予以 打 擊。 但 毛 把 劉 鄧 派 工作 組 壓 制 紅 衛 兵 和 其他 學 生 組 織 當 作 整 肅 他 們 的 突破口, 大力支持 新 創 建 的 紅 衛 兵, 而且 多次 登上 天安 門 接 見 數 百 萬 計 紅 衛 兵。 在 毛 的 支持下, 各地 學 校 競 相 建立 紅 衛 兵 組 織, 導 致 全 國 的 教育 系 統 完全 癱 瘓。 (Location 8041)

毛、 康 生 和 江青 等 煽 動 紅 衛 兵「 要 武」, 革 反 動 階 級 的 命 要 採 取「 暴烈 的 行 動」。 很多 紅 衛 兵 在 這 些 煽 動 下 變 成 極 其 殘 忍 的 暴徒。 極 權 主 義 教育 批判 人道 主 義 是 資 產 階 級 思想, 向 民 眾 灌 輸 的 觀 念 是: 不存在 脫 離 階 級 的 人, 階 級 敵 人 不是 人; 革命 就是 以 暴力 消 滅 敵 人。 (Location 8045)

北京 各校 紅 衛 兵 以 競 賽 的 方式, 對 反 動 階 級 施以 暴力。 他 們 製 造 的 暴力 和 恐怖, 達 到了 登峰 造 極 的 程度。 在 1966 年的「 紅 八月」, 北京 的 紅 衛 兵 以「 紅 色 恐怖 萬 歲」 為 口 號 實 施 紅 色 恐怖。 僅 僅 8 月 25 日至 9 月 2 日 九天, 北京 各 區 紅 衛 兵 就 打死 1, 550 人。[ (Location 8048)

對 當 今 中 國 和 世界 更 意 義 深 遠 的 事 實 是, 二十 一世 紀 許 多 最重要的 中 國 政治人物 正是 當 年的 紅 衛 兵。 (Location 8051)

1966 年 8 月 中共 八 屆 十一 中 全 會 上, 毛 澤 東 稱 劉 少 奇、 鄧 小 平 在 文革 中 執 行 資 產 階 級 反 動 路 線, 他 們 領 導 的 黨 政 官僚 都 成了 走 資 本主 義 道路 的 當 權 派( 走 資 派), 各 級 黨 政 領 導 普遍 變 成 革命 目 標。 於是, 以 高 幹 子弟 為 主 的 紅 衛 兵 因 父母 普遍 受到 衝 擊, 變 成 反 對 文革 的「 保守派」, 其中 一些 骨 幹 分子 因 反 對 中央 文革 被 鎮 壓, 甚至 被捕 入 獄。 但 這 反而 強 化 了 一些 高 幹 子弟 將 要 作 為 天下 主人 的 信念 和 決 心, 因 為 他 們 自幼 受 過 教育 就 使他 們 自 認 是 權 力 的 接班人。 (Location 8054)

曾 經 全 國 廣 為 流行 的 紅 衛 兵 對 聯:「 老子 英雄 兒 好 漢, 老子 反 動 兒 混蛋」, 表 達 出 他 們 內 心 以 出身 決 定 社 會 地位 的 原 則。[ (Location 8060)

今天 中 國 最重要的 政治人物, 其 歷 程 大都 與 在此 討 論 的 內 容 相 關。 文革 結 束 不久, 在 改革 早期 的 1980 年代初, 中央 組 織 部 就 設 置 了 系 統 選 拔 和 培 養 高 幹 子弟 的 專 門 機 構。 (Location 8064)

在 權 力 意 識 和 階 級 鬥 爭 哲 學 指 導 下, 紅 衛 兵 不 僅 對「 敵 對 階 級」 或「 下等 階 級」 盡 情 侮辱, 而且 施行 紅 色 恐怖 迫害。 他 們 認 為 這 是 爭 奪 權 力 和 階 級 鬥 爭 的 必 須 部分。 (Location 8073)

除了 反抗 紅 衛 兵 的 迫害 之外, 一些 激 進 反抗者 也 反抗 劉 少 奇 派 來 的 工作 組, 反抗 階 級 路 線, 反抗 黨 政 官僚 機 構。 這 些 反抗者 建立 了 所 謂 的 革命 造 反派( 簡 稱 造 反派) 組 織。 (Location 8075)

一些 造 反派 認 為 文革 是 普通 民 眾 階 級 與 高 幹 子弟 組 成 的 特 權 階 級 之 間 的 階 級 鬥 爭。 面 對 中共 階 級 路 線 和 紅 衛 兵 的 系 統 性的 迫害, 少 數 知 識 分子 開 始 從 基本上 質 疑 迫害 知 識 分子 的 階 級 路 線, 質 疑 中 國 產 生 官僚 階 級 或 特 權 階 級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8077)

為 了 利用 這 個 造反 派 力量 反 劉 少 奇, 周 恩 來 和 中央 文革 在 八 屆 十一 中 全 會 期 間 帶 領 一百 多名 中央 委 員 到 清 華 大 學, 代表 毛 和 黨 中央 為 清 華 的 造反 派 平反。 一方面, 他 們 藉 蒐 集 造 反派 受 迫害 的 證 據 證 明 劉 鄧 路 線 迫害 群 眾; 另一方面 大力支持 造 反派。 從 此, 造 反派 在 全 國 蓬勃 發 展, 變 成 打倒 走 資 派, 破 壞 黨 政 制度 的 主要 力量。 (Location 8082)

造 反派 在 中央 文革 的 支持下, 在 幾 個 月 裡 就把 中央 所有 各部委 包括 司法 系 統( 所 謂 公 檢 法) 及 全 國 各地 區 的 黨 政 領 導 幾 乎 都 打成 走 資 派, 只有 外交部 和 軍 隊 除外。 中共 各部 門 各 級 領 導 全部 癱 瘓, 造成 毛 稱「 好得很」 的「 天下 大 亂」。 (Location 8085)

在 製 造 天下 大 亂 之後, 煽 動 造 反派 從 走 資 派 手 裡 奪 權, 成 為 文革 運 動 的 重大 轉 捩 點。 直到 這 時, 造 反派 才 知道 林彪 關 於「 文革 的 關 鍵 是 奪 取 權 力」 的 講 話 及其 精髓。 在 奪 權 運 動 的 新 形 勢 下, 號 稱 無 限 崇拜 毛 的 人 們 在 追 求和 保 護 自身利益 的 權 力 鬥 爭 中 大打出手。 中 國 由此 進 入 了 局部 內 戰, 毛 逐步 喪 失 對 局 勢 的 控制。 (Location 8087)

1967 年 1 月 8 日, 上海 以 王 洪 文 為 首 的 工人 造 反派 在 毛 和 中央 文革 的 支持下, 奪 了 中共 上海市 委 和 上海 市政府 的 權, 建立 了 上海 革命 委 員 會( 革 委 會) 政 權。 中共 喉舌《 人民 日 報》 和《 紅 旗 雜 誌》 通 報 全 國 毛 支持 造 反派 奪 權 後, 全 國 各地 造反 派 全面 發 起 奪 權 運 動, 競 相 奪 取 各 級 黨 政 機 構 權 力。 (Location 8093)

自 稱 效忠 毛 的 各 種 造 反派 組 織 實 際 上 代表 各 種 不同 利益。 他 們 之 間 在 奪 權 中的 利益 衝 突 相 當 嚴 重。 在 爭 鬥 中, 他 們 往往 互 稱 對 立 組 織 為 保守派。 實 際 上, 只有 得到 中央 文革 和 解放 軍 共同 支持 的 造反 派 才能 成功 奪 權。 但 中央 文革 成 員 和 解放 軍 將 領 之 間 的 意 見 往往 互相 衝 突, 而且 很多 被 批判 為 走 資 派 的 黨 政 官僚 也 很 活 躍。 他 們 在 毛、 中央 文革、 周 以及 軍 方 尋 找 支持, 也 發 動 群 眾 組 織 幫 助 他 們 保住 權 力。 無 論 奪 權 還 是 保 權 的 派 別 都 自 稱 是 效忠 毛 的 造 反派。 (Location 8098)

在 奪 權 運 動 中, 外交部 和 解放 軍 各 總 部, 各 司令部 和 各 軍 區 也 產 生了 造 反派, 甚至 開 始 了 奪 外交 權、 奪 軍 權 的 活 動, 直接 威 脅 到 靠 解放 軍 穩 定局 勢 的 策略。 (Location 8102)

全 國 各地 的 奪 權 運 動 演 變 成 普遍 的 暴力 衝 突, 官方 語 言 稱 此 為 武 鬥, 事 實 上 是 局部 內 戰。 在 軍 隊 的 支持下, 一些 城市 發 生 成千 上 萬 人 參 與 並 使用 重武器 的 戰 爭。 (Location 8104)

在 奪 權 運 動 失控 的 情 況 下, 中央 文革 與 林彪 合作, 派 解放 軍 毛 澤 東 思想 宣 傳 隊( 軍 宣 隊) 進 駐 各 重要 黨 政 機 構, 最 終 以 軍 管 方式 輔 助 他 們 信 得 過 的 造反 派 建立 革 委 會。 與 此 同 時, 中共 開 始 鎮 壓 所有 不在 其 直接 控制下 的 組 織 和 派 別。 (Location 8106)

文革 結 束 時, 全 國 基本 建立 了 以 縣 為 基 礎 的 自 給 自足 的 地方 經 濟。 全 國 絕 大多 數 地 級 市 和 幾 百 個 縣 建立 了 涵 蓋 能源、 金 屬、 建材 建 築、 機 械 和 化工 所有 各方面 的 工 業 體 系, 成 為 基本 自 給 自足 的 地 區。 (Location 8127)

透 過 更 徹 底 地 消 滅 黨 內 尚 存 的 極 其 微弱 的 權 力 制衡 機 制, 這 個 制度 最大 程度 地 幫 助 建立 對 領 袖 的 個 人 崇拜, 幫 助 領 袖 直接 抓住 關 鍵 的 人事、 槍 桿 子( 軍 隊)、 刀把 子( 警察)、 筆 桿 子( 意 識 形 態)。 (Location 8132)

在 中央 高度 控制 政治 的 條 件 下, 給 地方 很大 的 行政 和 資 源自 主 權, 是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第二 個 大 特 點。 這 個 抓 大 權, 分 小 權 的 區 管 式 極 權 制, 在 改革 時 期 為 極 權 制 的 運 作 提供 靈 活性, 為 極 權 制 的 官僚 制度 提供 激 勵 機 制。 (Location 8137)

毛 原本 期待 靠 個 人 迷信 的 力量 造成「 天下 大 亂」、「 砸 爛 舊 世界」, 然 後 靠 個 人 迷信 再 達 到「 天下 大治」。 但 最後 事 實 出乎 他的 願 望, 靠了 軍 管 才 恢 復 秩序。 (Location 8139)

文革 清洗 了 軍 內 非 林彪 派 的 將 軍,[ 61] 軍 隊 控制 大多 數 黨 政 機 構, 令 毛 極 度 擔 心 的 林 的 權 力 大 擴 張。 中共 九大 之後, 毛 以 反 對 設 立 國 家 主席 為 藉口, 猛 批 林 及其 支持者, (Location 8142)

用 批 孔 的 方式 批 林, 既是 為 了 掩 飾 林 在 製 造 個 人 迷信 方面 的 貢 獻, 更是 為 了 藉著 批 孔 大 張 旗 鼓 推行 嚴 刑 酷 法 的 法家 治理 模式( (Location 8146)

自 從 1959 年 主持 軍 委 日常工作, 林 就 按照 毛 的 旨意 政治 建 軍, 把 解放 軍 變 成 建立 個 人 崇拜 的 工作 隊, 為 文革 奠 定了 基 礎。 (Location 8149)

林 的 突然 倒台 和 批 林 批 孔 運 動, 使得 文革 以 來 無 休止 的 政治 迫害 完全 喪 失 了 任何 自 圓 其 說 的 邏 輯。 人 們 開 始 懷 疑 文革 的 合理性, 懷 疑 毛 的 判 斷。 (Location 8151)

毛 認 定 這 是要 否定 文革。 於是, 在 周 恩 來 葬 禮 之後, 毛 立即 將 鄧 再次 打倒, 並 發 動 批 鄧 運 動。 林彪 事件 第一次 動 搖 人 們 的 信仰 之後, 批 鄧 使更 多人, 尤其是 被 打倒 的 中共 幹 部、 被 整 肅 的 知 識 分子 和 民 眾, 更 深刻 地 懷 疑 文革。 雖 然 周 也是 製 造 個 人 崇拜 及 發 動 文革 最重要的 領 導 人之 一, 但他 在 文革 中 努力 保 護 所有 效忠 毛 的 幹 部, 關 注 四 個 現 代 化。 因此, 人 們 把 周 和 鄧 當 成( 或 誤 當 成) 抵制 文革 的 英雄, 及 持 不同 政 見 的 旗手。 (Location 8155)

持 續 而且 普遍 的 迫害, 加上 批 林 和 批 鄧 的 反覆 無 常, 使得 從 中共 高 層 到 普通 民 眾 產 生了 人 數 眾 多的 持 不同 政 見 者。 他 們 反 對 文革, 反 對 持 續 不 斷 的 階 級 鬥 爭, 希望 恢 復 秩序 及 經 濟。 這 些 持 不同 政 見 者 為 結 束 文革 準 備 了 條 件。 (Location 8159)

據 中共中央 的 統 計, 文革 造成 一百 多 萬 人 死亡, 一千 多 萬 人 受 傷 或 致 殘。[ 63] 在 全 國 八 億 多人 中, 被 迫害者 超 過 1. 13 億。[ (Location 8167)

領 袖 鼓吹 意 識 形 態, 領 袖 的 追 隨 者 吹捧 個 人 崇拜, 群 眾 追 隨 領 袖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崇拜 領 袖 個 人。 群 眾( masses) 指的 是 原子 化、 孤立 的 個 人的 群 體, 是 對 自身 權 益 缺少 自 我意 識 的 人群。 極 權 制 透 過 剝 奪 所有 個 人的 產 權 和 政治 權, 剝 奪 他 們 的 表 達 和 結 社 權, 摧 毀 個 人 信念 和 個 人 意志, 迫使 或 誘 使他 們 接受 黨 的 灌 輸。 在 黨 的 引 導 和 煽 動 下, 形成 他 們 對 領 袖 的 無 條 件 的 忠 誠 及 對 敵 人的 仇恨, 形成 暴力。 只有 在 群 眾 裡 造成 瘋 狂 的 個 人 崇拜, 才有 偉 大的 領 袖。 群 眾 創 造 偉 大的 領 袖, 領 袖 創 造 群 眾 運 動。 領 袖 和 群 眾 是 不可分 割 的 一 對。 (Location 8173)

區 管 式 極 權 制 中, 向 地方 黨 政 分 的 是 小 權, 是 行政 權, 是 管理 資 源 的 權; 是 為 了 領 袖 和 黨 中央 更能 集中力量 抓 大 權, 從 而 把 更多 的 黨 員 幹 部 都 變 成群 眾。 (Location 8178)

文革 造就 的 大量 持 不同 政 見 者 為 毛 之後 的 改革 鋪 平道 路。 但是 絕 大多 數 持 不同 政 見 者 並 沒 有 質 疑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和 極 權 制 本身。 他 們 反 對 的 只是 極 端 的 個 人 迷信 和 無 休止 的 階 級 鬥 爭, 他 們 只是 希望 恢 復 經 濟, 恢 復 秩序。 少 數 思想「 開 放」 的 人 希望 在 保持 基本 制度 不 變 的 情 況 下 允 許 市 場 發 展。 也有「 保守」 的 人 希望 回到 1950 年代 的 蘇 式 制度。 即便 在 持 不同 政 見 者 裡, 多 數 人也 仍然 生活 在 恐怖 中。 質 疑 極 權 制 和 極 權 主 義 的 人 數 極 少, 而且 既不 能 發 聲, 也不能 交流。 (Location 8181)

丁 抒 的《 陽 謀:「 反 右 前 後」》( 香港: 九十年代 雜 誌 社, 1993 年 修 訂 版) (Location 8193)

朱 正,《 報 人 浦 熙 修》, (Location 8197)

葉 篤 義,《 雖 九 死 其 猶 未 悔》( 北京: 十月 文 藝 出版社, 1999), (Location 8198)

申 淵,《 新 編 五七 右派 系列 傳》( 香港: 五七 學 社, 2017), (Location 8205)

王 年 一,《 大 動 亂 的 年代》( 河南: 人民 出版社, 1988), (Location 8221)

文革 前夕 去世 的 柯 對 發 動 文革 和 促成 所 謂 四人 幫 的 勢 力 有 巨大 貢 獻。 他在 1922 年 去 過 莫斯科, 見 過 列 寧。 在 文革 醞 釀 期 他是 密切配合 毛 進 行文 藝 批判 的 中共 最主要 領 導 之一, (Location 8222)

辛 子 陵,《 紅 太 陽 的 隕 落: 千秋 功罪 毛 澤 東》( 香港: 書 作坊, 2006), (Location 8227)

楊 繼 繩 估 計 為 3, 600 萬, 參 見《 墓碑: 中 國 六十年代 大 饑 荒 紀 實》( 香港: 天地 圖 書 有限公司, 2008)。 中共 的 黨 史 權 威 廖 蓋 隆 則 稱 官方 統 計 的 死亡 人 數 為 4, 000 萬, (Location 8251)

高 幹 子弟 指 司局 級 或以 上 幹 部 的 後 代, 幹 部 子弟 則 包括 中 層 中共 幹 部 的 後 代。 由 於 涵 義 相近, 文革 時 經 常 混用。 1990 年代 以 後 產 生的 用 語 紅 二 代 和 太子 黨, 通常指 文革 時 期 的 高 幹 子弟, 有 時 泛指 那 時 的 幹 部 子弟。 (Location 8257)

王 友 琴,《 文革 受 難 者》( 北京: 開 放 雜 誌 出版社, 2004), (Location 8266)

楊 繼 繩,《 天地 翻覆 ─ ─ 中 國 文化 革命史》( 香港: 天地 圖 書, 2016), (Location 8267)

閻 淮,《 進 出 中 組 部》( 香港: 明 鏡 出版社, 2017)。 (Location 8268)

這 些 人中 很多 直接 或 間 接受 禁 書 南斯拉夫 共 產 黨 的 吉 拉 斯( Milovan Djilas)《 新 階 級 論》( The New Class) 的 影 響。 其中 最 著名 的 是 遇 羅 克 和他 的《 出身 論》。 遇 羅 克 在 文革 後 期 被 處 死刑。 (Location 8270)

# 第十三 章 分 權 式 威 權 制 的 興 衰: 後 毛 時 代 的 改革 及其 終 結

在 全面 控制 資 源 的 條 件 下, 所有 共 產 極 權 制 經 濟 靠 極 高的 投 資 都曾 經 歷 一段 高速 增 長, 但 沒 有 一 個 能 持 續 增 長 變 成 高 收入 發 達 經 濟 體。 (Location 8289)

當 代 共 產 中 國 的 制度 充 滿 迷惑 性; 其中 最大 的 迷惑 性 來 自 人 們 普遍 無 視 中共 的 制度 是 共 產 極 權 制 這 一事 實, 從 而 忽略 了 中共 的 改革 自 始 至 終 是 為 了 挽救 和 擴 大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事 實。 (Location 8298)

正是 這 個 特殊 的 極 權 制, 使得 毛 之後 的 改革 能做 一些 其他 極 權 制 不能 做到 的 事。 此外, 任何 專 政 制度 內 的 改革 都 需要 巨大 的 力量 推 動。 正是 中 國 人 對 文革 災 難 的 反抗 和 反省 激 發 出了 改革 的 巨大 動 力。 (Location 8300)

極 權 制 的 既得利益 者 總 是 努力 以 各 種 方式 保 護 這 個 制度, 保 護 其 制度 基因。 他 們 從 改革 之初 就做 了 部署, 防止 和 抑制 改革 中 產 生 新的 制度 基因, 防止 改革 偏 離 或 甚至 動 搖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8303)

在 從 蘇 聯 移植 而 來 的 蘇 維 埃 加 電 氣 化 極 權 制 基 礎 上, 靠 融合 從 美 國 獲 得的 技 術, 中 國 進 化 出了 共 產 黨 加大 數 據-人工 智慧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8308)

文革 後 中共 上 層 所做 的 政治改革 嘗 試, 並 非 為 了 改 變 中共 的 極 權 統 治; 相反 地, 是 為 了 挽救 和 重建 中共 統 治 的 合法性。 (Location 8314)

從 1977 年 3 月 起 負 責 中共中央 黨 校, 12 月 起 兼任 中央 組 織 部( 中 組 部) 部 長 的 胡 耀 邦 在 推 動 改革, 包括 轉 變 中共 意 識 形 態 和 政治 權 力( 人事) 方面, 起了 決 定性 的 作用。 (Location 8322)

鄧 小 平 名 義 上 為 中央 軍 委 主席, 實 際 上 是 黨 政 軍 的 最高 領 導。 以 黨 的 名 義 掌握 軍 權 者 為 最高 領 導, 凸 顯 了 極 權 制 的 特 點。 (Location 8331)

胡 耀 邦 名 義 上 為 中共 總 書 記, 主持 政治 人事 方面 的 改革; 趙 紫 陽 為 總 理, 主持 經 濟 改革。 但 實 際 上, 胡、 趙 必 須 服 從 鄧 及其他 中共 元老。 1980 年代, 胡、 趙 在 推 動 政治、 意 識 形 態、 人事、 經 濟 改革 方面 起了 決 定性 的 作用, 直至 鄧 剝 奪 他 們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8332)

胡 不 僅 推 動 平反 文革 受害者, 包括 劉 少 奇、 薄 一 波 等 中共 領 導 人, 而且 努力 平反 中共 歷 次 運 動 中 大批 被 清洗 的 黨 內 外 人士。 這 場 中共 歷 史上 最大 規 模 的 平反 運 動 改正 近 55 萬 右派, 糾 正 125 萬 右 傾 機 會 主 義 分子, 平反 45 萬 國 民 黨 起 義 人 員, 摘 帽 2 千 多 萬 地 富 反 壞 分子。[ 3] 到 1982 年底, 全 國 共 平反 了 300 多 萬 冤 假 錯 案, 涉及 一 億 人。[ (Location 8336)

在 改革 即 將 啟 動 的 前夕 鄧 所 宣布 的 四 項 基本 原 則, 從 此 成了 中共 改革 的 不可 踰 越 的 紅 線。 這 明 確 無 誤 地 告 訴 世人, 中共 的 改革 從 來 不是 單 純 以 經 濟 為 目的, 而是 以 挽救、 維 護 和 鞏 固 極 權 制 為 目的。 (Location 8351)

1956 年, 赫 魯 雪 夫 把 蘇 共 極 權 制 的 罪 責 都 歸 於 史 達 林 個 人, 以此 維 護 蘇 共 的 利益 和 挽回 極 權 主 義 的 聲 譽。 (Location 8353)

很多 前 中共 最高 領 導 人 控 訴 毛 幾 十年 製 造 的 冤 假 錯 案, 認 為 中共 存在 的 問 題 都是 毛 個 人 造成 的, 提出 要把 黨 與 毛 分 開, 要 取消 毛 澤 東 思想 的 提法。 中共 最高 層 一度 出 現 了 某 種 實 質 性的 政治改革 的 機 會。 但是, 鄧 果 斷 堅 定 地 壓 制 了 這 個 辯 論。 他 說, 否定 毛 澤 東 思想, 就是 否定 黨 的 歷 史, 動 搖 黨 政 權 的 合法性。[ 9] 之所以 鄧 對 中共 高 層 的 壓 制 能 占 上 風, 是 因 為 他 代表 中共 高 層 相 當 多人 的 意志 和 利益, 包括 比 鄧 更 保守 的 華 國 鋒 和 陳 雲。 (Location 8357)

實 際 生效 的 中 國 第一 個 經 濟 改革 措施 是 農 村 土地 制度 改革, 而 不是 中共 傾 力 關 注 的 國 企 改革。 即便 這 個 改革 也 並 非 鄧 或 任何 中共 領 導 有意 設 計 或 發 動 的, 而是 起源 於 最 貧 窮 地 區 的 農 民 為 了 掙 脫 貧 困 的 自 發 努力。 所 謂 改革派 的 重要 作用 是, 他 們 部分 放 棄 了 傳 統 的 社 會 主 義 原 則, 容忍 農 民 自 發 違 反「 集 體 制」 的 大 膽 行 為。 (Location 8366)

就在 中共 高 層 聚焦 在 辯 論 檢 驗 真理 的 標 準 等 意 識 形 態 問 題, 鄧 和 華 之 間 權 力 鬥 爭 如火如荼 的 1978 年, 安徽省 鳳 陽 縣 小 崗 村 陷 於 絕 對 貧 困 的 農 民 自 發 開 始 了 後 來 稱 為「 土地 承包制」 的 改革。 (Location 8369)

之所以 自行 分配 法律上 屬 於 他 們 自己 這 個「 集 體」 的 土地 要 冒 很大 的 風 險, 是 因 為 實 際 上集 體 無 權 處 置 土地, 私分 土地 就在 不久前 還 一直 要 遭 批 鬥 甚至 受 牢 獄 之 災。 (Location 8371)

農 村 改革 的 成功 不 僅 提高 了 農 業 產 出, 而且 釋 放出 大量 勞 動 力 到 工 業 和 其他 行 業。 幾 年 後 由此 帶 來 的 鄉 鎮 企 業 大 發 展 大大 提高 了 中 國 的 工 業 產 出。 農 業 和 工 業 的 大 發 展, 使 數 億 人 擺 脫 了 人民公社 制度 造成 的 絕 對 貧 困。 (Location 8379)

建立 吸引 外 資 和 促 進 出口 的 經 濟 特 區。 這 個 改革 原本 也是 為 了 應 對 地方 經 濟 的 絕 對 貧 困 而 提出 的, 並 非 為 了 對 外 開 放 本身。 (Location 8381)

省委 書 記 習 仲 勳 從 下 屬 得到 建 議, 在 今日 稱 為 深圳 的 地 區 出租 部分 土地 給 香港 企 業 家, 靠 吸引 香港 資 金 發 展 當 地 經 濟, 希望 以此 解 決 逃 港 潮 問 題。 1979 年 4 月, 習 在 中央 工作 會 議 提出, 希望 中央 批准 試 行 此 政策, 得到 華 和 鄧 的 支持。[ 11] 陳 雲 等 則 稱 之 為「 賣 國」 行 為, 是 復 辟 半殖民地。[ 12] 作 為 政治上 的 折衷, 中共 將 此 限制 為 小 規 模 地方 實 驗, 稱 為 經 濟 特 區。 (Location 8384)

第 一批 四 個 經 濟 特 區 初步 試 行 成功 之後, 1984 年 起 經 濟 特 區 持 續 擴 大和 迅速 增多, 變 成全 國 現 象。 這 項 改革 使 中 國 從 幾 乎 沒 有 外 資 投入 和 幾 乎 沒 有 出口 的 國 家, 變 成 世界上 最大 的 出口 國 和 接受 外 資 最多 的 國 家 之一( 外 資 在 2023 年 之後 又 迅速 離 開 了 中 國)。 (Location 8389)

改革 剛 起步 幾 年, 鄧 就 進 一步 明 確 說 明 中 國 的 改革 就是 列 寧 的「 新 經 濟 政策」。 (Location 8400)

無 論 是以 鄧 為 代表 的「 改革派」, 還 是以 陳 雲 為 代表 的「 保守派」, 都 自 稱 是 為 了 社 會 主 義 而 改革, 即 為 了 極 權 制 的 生存 而 努力。 他 們 之 間 的 爭 論 是 如何 重新 解 釋 馬 克 思 主 義 教 條, 以及 什 麼 改革 具有 社 會 主 義 的 合法性。 (Location 8403)

中共 內 部 關 於 經 濟 改革 的 爭 論, 很像 宗教 改革 時 期 天主教 會 內 部 的 爭 論。 在 受到 新教 衝 擊 的 情 況 下, 為 了 天主教 會 的 生存, 教 會 內 部 的 改革派 必 須 靠 重新 解 釋 教 義 為 改革 的 合法性 提供 依 據。 教 會 之外, 尤其是 不懂 基督教 的 人, 往往 難 以 理 解教 會 內 關 於 教 義 的 辯 論 的 真正 內 涵。 相似 的 道理 使得 幾 十年 來 人 們 對 中 國 改革 存在 很多 一 廂 情 願 的 誤 解。[ (Location 8407)

鄧 與 當 年的 列 寧 相似。 他在 堅 持 極 權 主 義 原 則 的 同 時, 急 於 找到 能 幫 助 極 權 制 生存 的 實 際 辦 法。 (Location 8413)

所 謂 雙 軌 制 不 僅 是 價 格 機 制, 而且 是 國 民 經 濟 各方面 同 時 存在 計 劃 經 濟 和 市 場 經 濟 的 特 點。 雙 軌 制 為 官商 勾 結 和 腐 敗 製 造 了 無 數 的 機 會。 同 時, 雙 軌 制 也在 黨 政 控制 所有 資 源 的 社 會 裡 打 開 了 缺口, 使 鄉 鎮 企 業 有了 發 展 的 機 會。 (Location 8427)

國 企 嚴 重 虧 損 資 不 抵 債 時, 政府 總 會 挽救 使其 免 於 破 產; 而 預 期 政府 會 挽救, 國 企 會 不 負 責 任 地 大量 借 債 投 資, 最 終 使得 大批 國 企 以至 整 個 經 濟 陷 於 債 務 困境。 他 稱 此 現 象 為 軟 預 算 約 束 問 題( soft budget constraints)。 (Location 8436)

在 經 濟 改革 還 沒 有 眉目 的 1981 年, 黨 媒 和 軍 媒 就 掀起 了 批判 電 影 劇 本《 苦 戀》 的 風 潮。 鄧 不 僅 支持 這 個 風 潮, 而且 重申「 堅 持 四 項 基本 原 則 的 核心, 是 堅 持 黨 的 領 導」。[ 25] 最後, 胡 耀 邦 以 降低 批判 調 子 的 方式, 大事 化 小 結 束 了 這 場 風 潮。[ (Location 8449)

雖 然 胡、 趙 是 為 了 中共 的 利益 而 推 動 經 濟 改革, 但他 們 為 改革 而 放 鬆 控制 的 行 為 被 中共 高 層 看成 挑 戰 極 權 制。 鄧 發 起 的 兩 次 鞏 固 極 權 制 的 運 動 在 黨 內 高 層 則 得到 普遍 支持。 (Location 8459)

全 國 二十八 座 城市 的 大 學 出 現 大字 報 和 遊 行, 要求 政治改革、 要求 民主。 鄧 令 胡、 趙 等 堅 決 處 理 這 些 示威 的 學 生。 鄧 的 這 些 命令 代表 黨 內 高 層 多 數, 尤其是 元老。 中央 黨 校 校 長 王 震 公 開 宣 稱:「 你有 300 萬 大 學 生, 我有 300 萬 解放 軍。 我要 砍 他 媽 的 一批 腦 袋。」 天津 市委 書 記 李 瑞 環 說:「 中 國 共 產 黨 的 領 導 權 是 成千 上 萬 革命 烈士 的 腦 袋 換 來 的, 誰 要我 們 的 領 導 權, 也得 拿 這 麼 多 腦 袋 來 換!」 但 胡 拒 絕 採 用 任何 鎮 壓 手段, 希望 透 過 溝 通 和 對 話 處 理。[ (Location 8468)

在 胡 拒 絕 鎮 壓 學 生的 情 況 下, 12 月 30 日, 鄧 召集 胡、 趙 和 其他 政治局 常委 開 會, 稱 學 潮 是 胡 造成 的, 並 將 反 資 產 階 級 自由化 和 堅 持 四 項 基本 原 則 與 反 右 運 動 相 提 並 論。 之後, 胡 被迫 辭 職。 (Location 8472)

數 月後, 趙 向 鄧 報 告, 一些人 藉 反 對 資 產 階 級 自由化 為 名, 反 對 經 濟 改革, 情 況 緊 急。 鄧 擔 心 經 濟 改革 受阻, 指示「 不 改革, 也 會 助 長 資 產 階 級 自由化」。 這 給 了 趙 機 會, 以 經 濟 改革 為 名, 叫 停 這 場 反 對 資 產 階 級 自由化 運 動。[ (Location 8479)

改革 的 道路 被 處 處 封 堵, 國 企 改革 陷入困境。 國 有 制 帶 來 的 軟 預 算 約 束 問 題 引 發 嚴 重的 通 貨 膨 脹。 雙 軌 制 的 改革 方式 在 黨 壟 斷 權 力 的 制度 下, 變 成 權 力 在 市 場 上 獲 利 的 機 制 與 產 生 腐 敗 的 制度。 這 些 都在 全 社 會 引起 嚴 重 不 滿。 很多 著名 知 識 分子 要求 政治改革, 反 對 迫害 持 不同 政 見 者。 (Location 8482)

中共 上 層 普遍 認 為 急需 壓 制。 就 連 胡 耀 邦 的 追 隨 者 政治局 常委 胡 啟 立 也在 3 月 說「 現 在 形 勢 是 1957 年的 形 勢, 現 在 壓 不 下去, 就得 被迫 反 右」。 幾 乎 同 時, 西藏 自治 區 第一 書 記, 胡 耀 邦 曾 長 期 領 導 的 共 青 團 系 統 培 養 的 領 導 人 胡 錦 濤 以 武力 鎮 壓 拉 薩 民 眾。[ 34] 這 使 鄧 對 胡 錦 濤 刮目相看, 六 四 之後 將 他 定 為 江 澤 民 的 接班人。 (Location 8486)

趙 從 4 月底 開 始 努力 說 服 鄧 收回 四 二六 社 論 以 平息 學 潮, 並 公 開 聲 稱 學 生 沒 有 反 對 中共 和 基本 制度。 但他 遭到 鄧 和 中共 高 層 多 數 的 反 對。 期盼 與 中共中央 對 話 的 學 生 感到 無 奈 後, 在 天安 門 廣 場 開 始 數 千人 參 加 的 絕 食。 (Location 8497)

5 月 19 日, 鄧 在家 裡 召集 緊 急 會 議, 有 五位 文官 八 位 將 軍 參 加, 總 書 記 趙 和 政治局 常委 胡 啟 立( 因 為 他是 胡 耀 邦 的 人) 缺席。 鄧 稱 動 亂 是 因 為 黨 內 存在 與 他 不同 的 另一 個 司令部, 並 下令 調 集 十 幾 個 軍 的 部 隊 執 行 戒 嚴。 陳 雲 堅 決 支持 鄧 的 決 定, 說 否 則 兩 千 萬 革命 先烈 用人 頭 換 來 的 社 會 主 義 就 會 變 成 資 本主 義。 (Location 8499)

出 訪 在外 的 人大 委 員 長 萬 里 在 加拿大 聲 明 要 保 護 學 生, 但 回 國 時 被迫 降落 上海「 養 病」。 張 愛 萍、 蕭 克 等 八 位 沒 有 在 鄧 家 與 會 的 將 軍 聯 名 致 鄧 和 中央 軍 委, 要求 軍 隊 不要 進 城。 第三十 八 集 團 軍 的 軍 長 拒 絕 執 行 命令, 後 被 軍 事 法庭 判刑。 從 全 國 各地 調 集 入 京 的 十 萬 戒 嚴 部 隊 遭到 北京 百 萬 民 眾 堵截, 持 續 十 幾 天 無 法 執 行 戒 嚴。[ (Location 8503)

6 月 4 日 淩 晨, 數 十 萬 軍 人 奉命, 靠 坦克、 裝 甲 車 和 實 彈 鎮 壓, 占 領 了 天安 門 廣 場。 這 場 事件 史 稱 六 四 事件 或 六 四 屠 殺。 隨 後, 趙 的 所有 職 務 被 正式 撤 銷。 其他 與 胡、 趙 立 場 相 似的 官 員 也 都被 撤 職。 而在 上海 鎮 壓「 動 亂」 立功 的 江 澤 民 被 緊 急 任命 為 總 書 記 取代 趙。 胡、 趙 時 期 一大批 策 劃 改革 的 人, 包括 一些 資 深的 中共 官 員, 及 大批 持 不同 政 見 者 或 被捕, 或 逃亡, 或 流亡 國 外, 或 被 軟 禁。 包括 趙 在 內 的 許 多人 士 一直 被 軟 禁 到 死。 (Location 8507)

六 四 事件 與 十 幾 年前 的 布拉格 之 春 既有 相似 之 處, 也有 很大 的 不同。 那次 是 蘇 聯 坦克 鎮 壓 捷克 民 眾, 但在 鎮 壓 後 十 幾 年, 極 權 制 在 蘇 聯 和 捷克 全面 垮 塌。 而 這 次 是 解放 軍 坦克 鎮 壓 本 國 民 眾, 並 且 在 鎮 壓 三十 幾 年 後, 極 權 制 在 中 國 捲 土 重 來。 (Location 8517)

在 國 際 制裁、 改革 倒退、 蘇 歐 垮 塌 的 三 重打 擊 下, 大批 鄉 鎮 企 業 倒 閉, 中 國 經 濟 衰退, 人心 不 穩; 鄧 的 實 際 地位 也 受到 嚴 重 挑 戰。 (Location 8526)

中共 官方 使用 帝 國 時 期 皇帝 巡 視 南方 的 專 用 詞 彙, 將 鄧 的 這 巡 視 頌 揚 為「 南巡」。 (Location 8529)

面 對 因 六 四 引 發 的 國 際 制裁 和 蘇 聯 解 體 給 中 國 帶 來 的 嚴 峻 挑 戰, 鄧 提出「 韜 光 養 晦」 的 外交 戰 略 方 針。[ 39] 在 西方 社 會 對 極 權 主 義 認 識 嚴 重 不足 的 背景 下, 鄧 的 這 個 欺 騙 戰 略 成功 地 幫 助 中共 隱 藏 了 其 真 實 意 圖, 直到 習 近 平 的 過 於 自信 在 無 意中 將 其 戳破。 (Location 8532)

所有 這 些 使得 鄧 在 南巡 時 有 機 會 看到 和 支持 深圳 的 快速 發 展, 也 讓 經 濟 改革 的 號 召 有 具 體 實 施 的 內 容, 而 不流 於 空 話。 地方 黨 政 有 動 力、 能力 和 資 源 進 行 實 驗, 則 是一 方面 得益 於 文革 災 難 帶 來 的 覺 醒, 另一方面 得益 於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(Location 8550)

中共 一方面 比 蘇 歐 共 產 黨 更 嚴 厲 壓 制 本 國 民 眾, 更 殘 酷 鎮 壓 本 國 公民 對 人 權 的 要求; 另一方面 又 允 許 私有 經 濟 發 展, 放 鬆 對 產 權 的 限制。 (Location 8559)

靠 發 展 私 企 挽救 極 權 制, 在 制度上 及 意 識 形 態 上 都是 自相矛盾 的。 這 種 自相矛盾 的 做法 從 長 遠 看 不可 持 續。 最 終, 不是 極 權 主 義 制度 被 鬆 動 以致 被迫 放 棄, 就是 私有 經 濟 被 極 權 制 壓 垮。 (Location 8561)

在 排序 競 爭 的 機 制 下, 國 企 和 集 體 所有制 不 發 達 的 溫 州 等地 方 政府, 允 許 私 企 偽 裝 成 集 體 所有制 的 鄉 鎮 企 業, 使 私 企 能 大 發 展, 推 動 當 地 的 經 濟。 看到 這 類「 實 驗」 加速 經 濟 發 展, 其他 地方 政府 也 普遍 模仿, 使得 很多 地 區 的 私 企 都得 以在 偽 裝 下 發 展。 (Location 8577)

所 謂「 民 企」 這 個 至今 中 國 仍然 使用 的 官方 詞 彙, 就是 試 圖 模糊 私 企 與 集 體 企 業 的 界限, 掩 蓋 私有 產 權 發 展 和 共 產 黨 意 識 形 態 之 間 的 衝 突。 (Location 8581)

與 溫 州 黨 政 掩 護 私 企 的 方法 相似, 個 別 市政府 以「 改制」 的 偽 裝 形式, 在 事 實 上 將 國 有 資 產 私有化, 由此 解 決 地方 財 政 問 題。 當 時 中 國 面 對 險 峻 的 經 濟 形 勢, 地方 和 中央 都 急需 解 決 國 企 負 債 帶 來 的 問 題。 在 不得已 的 情 況 下, 朱 鎔 基 和 江 澤 民 支持 把 這 些 地方 自行 啟 動 的 私有化 地方 國 企「 實 驗」 以 改制 為 名 推 廣 全 國。 其中 最重要的 是 中共 1997 年 十五 大 提出 所 謂「 抓 大 放 小」 (Location 8583)

正式 承 認 私有 產 權 並 系 統 建立 執 行 私有 產 權 的 民法, 不 僅 在 中共 統 治 下 開 了 先例, 在 其他 共 產 黨 國 家 的 改革 中 也 未 發 生 過。 這 標 誌 著 中 國 的 制度 事 實 上朝 相 對 寬 鬆 的 威 權 制 演 變: (Location 8600)

鄧 樂 見 有 人用 威 權 制 的 說 法 為 維 護 中共 的 統 治 探索, 但 從 來 沒 有 表 達 過 放 棄 極 權 制 和 放 鬆 控制 的 意 願。 這 場 辯 論 伴 隨 1989 年的 鎮 壓 而被 終 結, 相 關 辯 論 變 成 禁 區。 (Location 8608)

在 事 實 上朝 威 權 制 轉 化 的 那段 時 期, 中共 也 從 未放 鬆 過 黨 對 所有 權 力 的 控制, 盡 力 維 持 極 權 制: 包括 對 立法、 司法、 所有 政府 部 門、 武 裝 力量 以及 警察 的 完全 控制; 還 包括 國 有 資 產 對 包括 金融、 土地、 能源 和 產 業 鏈 上游 經 濟 制 高 點 的 壟 斷。 (Location 8609)

在 一段 時 間 裡, 多 數 新建 的 私 企 和 非 政府 組 織 中 普遍 沒 有 黨 支部, 意味著 黨 對 全 國 大多 數 場 所 喪 失 了 直接 控制 的 機 構。 這 是 自 中共 建立 極 權 制 以 來 從 沒 遇到 過 的 挑 戰。 經 濟 領 域 裡 的 有限 的 多元化, 同 時 推 動 了 教育、 媒 體、 非 政府 組 織 等 其他 領 域 的 有限 的 多元化。 (Location 8617)

如同 中共 官方 把 私 企 與 其他 私有制 混在 一起 稱 為 民 企, 民政部 把 非 政府 組 織 與 其他 組 織 混在 一起 統 稱 為 社 會 組 織。 (Location 8626)

遍布 中 國 社 會 的 非 政府 組 織 使 中 國 民 眾 自 1950 年 以 來 第一次 能 公 開 自 發 組 織 起 來 維 護 自己的 利益, 或 按照 自己的 意 願 去 幫 助 其他人。 在 社 區、 行 業、 教育、 科 學 研究 等 領 域, 甚至 在 推 動 村 鎮 選 舉 方面 都曾 經 有 過 非 政府 組 織。 人 們 初步 感受 到 公民 社 會 的 某些 特 點。 (Location 8629)

中共 有意 把 非 政府 組 織 局限 到 慈善 事 業, 以此 從 根本上 削弱 非 政府 組 織 在 公民 追求 和 維 護 自身利益 方 面的 多 數 功能, 甚至 努力 把 非 政府 組 織 變 成 輔 助 民政部 提供 社 會 福利 的 機 構。 (Location 8638)

習 近 平 幾 十 次 重 複 毛 的 名言「 黨 是 領 導 一切 的」, 實 際 上 是在 中共 對 社 會 控制 有所 鬆 動 的 情 況 下, 對 黨 和 社 會 發 出 的 警告。 (Location 8643)

鄧 以 中共 元老 的 身分( 作 為 毛 的 長 期 緊 密 跟 隨 者, 鄧 在 中共 地位 上升 的 每 一步 都 靠 毛 的 重用), 以 結 束 文革 路 線 和 改革 開 放 挽救 中共, 同 時 維 護 毛 的 精神 地位, 建立 了 與 毛 不同 類 型 的 個 人 崇拜。 (Location 8648)

從 列 寧-史 達 林 到 毛 澤 東-鄧 小 平, 他 們 的 個 人 崇拜 都是 極 權 主 義 黨 頂 層 權 力 的 小圈子 靠 製 造 神 話 和 恐怖 建立 起 來 的。 一方面, 這 個 小圈子 靠 跟 隨 領 袖 得到 權 力; 另一方面, 具有 魅力 的 領 袖 透 過 他 們 控制 全 黨 和 社 會。 領 袖 的 權 力 離 不 開 他 們, 他 們 的 權 力 也 離 不 開 領 袖。 (Location 8650)

老一代 領 袖 享有 的 個 人 崇拜 卻 很 難 靠 命令 和 權 力 分配 傳 給 下一代 領 導 人。 因此 所有 極 權 制 國 家 在 享有 個 人 崇拜 的 領 袖 去世 時, 都存 在 繼 承 權 危 機 的 問 題。 (Location 8653)

江 澤 民和 胡 錦 濤 都是 鄧 小 平 在 肅 清 胡 耀 邦 和 趙 紫 陽 之後 親 自 安排 的 接班人。 他 們 的 合法性 是 靠 已 經 確 立 的 鄧 的 個 人 崇拜 延 續 的, 他 們 執 行的 是 沒 有 鄧 的 鄧 路 線, 因而 暫 時 避 開 了 繼 承 權 危 機 問 題。 (Location 8654)

但在 沒 有 權 力 制衡 的 極 權 制 中, 實 施 任何 機 械 化 的 規 則 都 只能 靠 最高 領 導 人的 自我 約 束。 所 謂 任期 制 或 集 體 領 導 制 都是 與 極 權 制 激 勵 不相容 的 制度, 因而 無 法 持 續。 (Location 8657)

極 權 主 義 黨 只有 透 過 建立 個 人 崇拜 的 領 袖 才能 實 現 穩 定。 沒 有 領 袖 的 所 謂 集 體 領 導, 即由 幾 個 寡 頭 共同 控制 的 極 權 主 義 黨 是 不 穩 定的 結 構。 這 是 因 為 極 權 制 下, 名 義 上 任何 高 層 領 導 的 權 力 都是 黨 分配 的。 但 實 際 上, 實 權 是 透 過 權 力 鬥 爭 獲 得的。 (Location 8659)

憑 藉 在 黨 內 外 享受 的 個 人 崇拜 和 實 權, 鄧 相 對 輕 鬆 地 把 任期 制 和 集 體 領 導 制 變 成 裝 飾。[ 50] 江、 胡 的 最高 領 導 地位 在 很 長 時 期 裡 只是 名 義 上 的。 在 重大 決 策 方面, 江 要 聽 從 鄧, 胡 要 聽 從 江 的 指示。 因此, 表面 上看 來 像是 在 執 行 任期 制 和 集 體 領 導 制, 但 繼 任者 實 際 權 力 僅 局限 在 執 行 方面。 (Location 8664)

與 鄧 的 權 力 無 直接 關 係 的 習, 靠 與 各方 政治 力量 的 短 暫 結 盟, 利用 薄 熙 來-周 永 康 事件 作 為 掩 護, 一 上台 就 赤裸裸 地 摒 棄 了 集 體 領 導 制。 而且, 他 模仿 延安 整 風 以及 四清 運 動, 以 反 腐 為 名, 整 肅 清除 政 敵。 (Location 8667)

在 沒 有 權 力 制衡 的 極 權 主 義 黨 裡, 破 壞 原本 只是 名 義 的 集 體 領 導 制 和 任期 制 容易, 但 建立 享有 個 人 迷信 的 領 袖 地位 則 是 另一 回事。 缺少 政 績, 只 靠 恐怖 和 威 懾, 即便 在 權 力 頂 層 的 小圈子 裡 也不能 顯 示 魅力, 習 及其 幕僚 試 圖 為 他 創 造 個 人 崇拜 的 努力 多年 不奏效, 而且 往往 適 得 其反。 每次 模仿 文革 方式 的 蹩 腳 嘗 試, 都 遭到 黨 內 外 很 強 的 反 彈。 不能 建立 個 人 崇拜 的 極 權 制, 是 退化 的 極 權 制。 如同 勃 列 日 涅 夫( Leonid Brezhnev) 時 期 的 蘇 聯, 黨 政 官僚 普遍 離 心 離 德, 懼 怕 提出 問 題, 迴 避 解 決 問 題。 這 種 退化 的 極 權 制 內 部 更不 穩 定。 (Location 8673)

儘 管 企 業 家 和 房地 產 所有者 並 不 擁 有所 使用 土地 的 產 權, 而 只是 擁 有 企 業 和 房屋 一段 時 間 的 產 權, 但是 在 很多 中 國 人心 目中 已 初步 形成 了 產 權 意 識 和 保 護 自己 權 利 的 意 識。 (Location 8695)

如果 私有 產 權 能 擴 展到 土地、 銀 行 和 經 濟 的 上游, 使得 這 些 領 域 不再 是 支持 黨 國 的 資 源, 不再 成 為 黨 控制 經 濟 和 社 會 的 資 源, 就 會 動 搖 舊 制度 基因 的 基 礎 成分。 如果 社 會 上 大部分 企 業 和 組 織 都成 為 公民 自治 的 獨 立 組 織, 多 數 人 不再 被 中共 直接 控制, 就有 可 能改 變 舊 制度 基因 的 核心 成分。 如果 社 會 主 體 的 人事 和 意 識 形 態 不再 受 黨 的 控制, 就 會 改 變 舊 制度 基因 的 控制 成分。 改 變 舊 制度 基因 的 這 些 內 容 如果 持 續 發 展, 就 會 成 長 為 新的 制度 基因, 就 會 使 中 國 的 制度 逐 漸 離 開 極 權 制 或 一 黨 專 制 的 威 權 制。 (Location 8701)

這 些 新制度 基因 的 生存 及 強 大的 程度 又 受制 於 舊 制度 基因 的 抵抗 力量。 舊 制度 基因 阻 礙 憲 政 發 展 的 力量 不容 忽略。 (Location 8707)

中共 對 任何 可能 動 搖 極 權 制 的 因素 從 來 都 保持 高度 警惕, 絕 不 允 許 新的 制度 基因 發 展 成 推 動 朝 法治 和 憲 政 方向 演 變 的 力量。 (Location 8709)

從 允 許 私 企 發 展 的 第一天 起, 國 資 委 就不 遺 餘 力 地 強 調 國 有 資 產 是 中共 執 政 的 基 礎 這 個 基本 原 則。 這 個 說 法 後 來 成 為 習 思想 的 重要 組 成 部分。 (Location 8716)

面 對 黨 建 衰落, 私 企「 失控」, 江 澤 民 提出「 三 個 代表」 理 論,[ 53] 為 招募 企 業 家 進 入 中共、 人大 及 政 協 提供 合法性。 與 帝制 時 期 皇帝 招安 叛匪 的 方式 相似, 被 招安 的 企 業 家 在 政策、 土地 和 金融 等 諸 多方面 得到 政府 優 惠。 在 這 種 策略 下, 幾 乎 所有 最大 私 企 的 創 建 者 和 高 管 都以 效忠 的 方式 接受 黨 的 控制。 (Location 8722)

人大 委 員 長 吳 邦 國 在第十 一 屆 全 國 人大 第二次 會 議 上 提出 五 個「 不 搞」, 把 多 黨 制、 思想 多元化、 三 權 分立 和 兩 院制、 聯 邦 制 和 私有化 五方 面的 討 論 正式 劃 為 禁 區。 這 些 後 來 都成 為 習「 思想」 的 重要 部分。 (Location 8730)

中共 高 層 很多人 積 累了 多年 對 資 產 階 級 自由化 的 憤 怒 和 警 覺, 他 們 很快 找到了 自己的 代表。 2012 年底, 剛 成 為 中共 總 書 記 的 習 近 平 立即 模仿 鄧 小 平 的 南巡 到 深圳 視 察。 與 二十年 前 的 鄧 相同, 他最 關 心 的 是要 防止 蘇 聯 倒台 在 中 國 重演。 習 與 鄧 的 差 別 在 於 鎮 壓 六 四 之後 的 鄧 認 為, 中共 對 社 會 已有 充分 控制, 經 濟 改革 的 失 敗 才是 威 脅 中共 命 運 最大 的 因素。 為 此, 鄧 努力 修 補 與 美 國 和 發 達 國 家 的 關 係。 而 2012 年的 習 感到 中 國 的 經 濟 不 僅 非常 強 大, 而且 即 將 超 過 美 國; 思想 異 端 和 黨 軍 的 不忠 才是 蘇 聯 教 訓 的 重 點。 習 稱 蘇 聯 倒台 是 因 為「 竟 無 一人 是 男 兒」, 要求 中共 回到 傳 統 的 列 寧 主 義。[ (Location 8732)

中共 官方 解 釋 習 思想 時, 說 蘇 聯 倒台 就是 為 了 經 濟 而 犧 牲 國 家, 犯了 無 法 挽回、 無 法 彌 補 的「 顛 覆 性 錯 誤」。 (Location 8745)

自 2015 年 起, 中共 不 僅 在 中 國 大 陸 的 所有 領 域 全面 恢 復 極 權 主 義 控制, 而且 於 2020 年 立法 直接 控制 香港。 事 實 廢 除 香港 的「 一 國 兩 制」, (Location 8746)

很多人 曾 預 料, 靠 香港 對 中 國 大 陸 巨 大的 影 響, 五十 年 後 中 國 會 變 成 香港。 鄧 本人 也 說 過 類 似的 話。 當 然 他所 指的 是 完全 在 黨 的 掌 控 之下 的 發 展。 (Location 8752)

北京 一直 以 各 種 方法 控制 香港 的 各 級 選 舉, 並 試 圖 改 變 香港 的 基本 法律。 這 些 做法 多次 引 發 香港 大 規 模 的 抗 議, 包括 2014 年的 占 中 運 動。 (Location 8759)

2019 年初 港府 更 推出《 逃犯 條 例》 草案, 使 中 國 可以 令 香港 警方 在 港 逮捕 他 們 要的 嫌犯, 並 引渡 到 中 國, 港 人 稱 此 為 送 中法。 港 人 因恐 懼 喪 失 自由, 自 發 組 織 震 驚 全球 的 反 送 中 運 動, 數 月 裡 舉 行 多次 數 百 萬 人的 大 遊 行。 很多人 認 為 香港 是 中 國 唯一 的 國 際 金融 中心, 北京 會 理性 處 理。 但 中共 不 僅 要求 香港 警方 暴力 鎮 壓, 並 於 2020 年 通 過《 港 區 國 家 安全 法》, 賦 予 北京 政府 直接 指 揮 香港 政府 的 權 力, 甚至 有 權 罷 免 香港 的 法官。 英 國 政府 抗 議 此法 違 反《 中英 聯 合 聲 明》, 中方 則 稱 當 年 與 英方 簽 訂 的 協 議 是 失效 的 歷 史 文件。 隨 著 北京 直接 統 治 香港, 中 國 大 陸 的 制度 逐 漸 成 為 香港 的 制度。 (Location 8761)

到 2022 年, 黨 命令 社 會 科 學 所有 領 域 都 編 寫 新的 教 科 書 並 整 頓 或 重 組 期刊, 以 表 現 中共 的 意 識 形 態, 試 圖 以此 全面 取代 西方 教 科 書 和 期刊。 純 技 術 性 領 域 的 一些 學 術 會 議, 例如 經 濟 計 量 學, 都 變 成 宣 傳 習 思想 的 陣 地。 (Location 8772)

毛 在 文革 時 的 著名 說 法「 黨 政 軍 民 學, 東 西 南北 中, 黨 是 領 導 一切 的」 變 成 習 思想 的 核心, 並 被 收入 中共 黨 章。 更重 要的 是, 這 不 僅 是 宣 傳 口 號, 而是 中 國 的 現 實。 (Location 8774)

同是 極 權 制 的 蘇 聯 在 二 戰 之後 也曾 有 三十 年的 快速 增 長。 但在 蘇 聯 的 人均 GDP 達 到 美 國 的 三分之一 水 準 之後, 增 速 顯 著 減 慢, 失去 追 趕 發 達 資 本主 義 國 家 的 能力。 不 允 許 發 展 私有制 的 蘇 聯 經 濟 改革 失 敗, 成 為 拖垮 蘇 聯 極 權 制 的 基 礎。 (Location 8780)

第一次 產 業 革命 以 來, 落 後 國 家 追 趕 發 達 國 家 主要 都是 靠 借 鑑 和 模仿 發 達 國 家 的 技 術。[ 60] 按照 這 個 道理, 在制 度 相同 的 條 件 下, 落 後 國 家 的 人均 GDP 與 發 達 國 家 的 差距 越大, 模仿 越 容易, 追 趕 就 越快。[ (Location 8783)

改革 早期 的 中 國 允 許 私有制 發 展, 靠 全面 模仿 發 達 國 家, 使 中 國 有了 三十 多年 的 快速 增 長。 人均 GDP 從 改革 前 大 約 為 美 國 的 十六 分之一( 蘇 聯 的 六分之一),[ 62] 達 到 約 為 美 國 四分之一 的 水 準,[ 63] 相 當 於 日本 1960 年代 後 期 與 美 國 的 差距。[ 64] 如果 中 國 的 制度 像 當 年的 日本 那 樣 允 許 和 保障 私 企 全面 發 展, 中 國 很可能 會 像 當 年的 日本 持 續 快速 發 展, 直到 接近 美 國 的 水 準。 (Location 8786)

當 經 濟 發 展 被 視 為 挽救 極 權 制 的 關 鍵, 經 濟 發 展 成 為 決 定 各 級 地方 黨 政 官 員 升 遷 的 主 要目 標 時, 地 區 排序 競 爭 在 地方 黨 政 官 員 裡 激 發 了 巨大 動 力, 使他 們 致力 於 經 濟 發 展。 為 了 地方 經 濟 發 展, 一些 官 員 甚至 敢 於 冒 險 掩 護 私 企。 大量 私 企 在 如此 特殊 條 件 下 產 生, 在 1990 年代 末 挽 救了 中 國 經 濟。[ (Location 8799)

在 中 國 經 歷 了 三十年 快速 增 長, 成 為 世界 第二 大 經 濟 體 之後, 中共 最 擔 心 的 問 題 已 經 變 成 他 們 所 謂 的 顏 色 革命、 社 會 穩 定 等 問 題。 而且 伴 隨 文革 結 束 時 恢 復 職 位 的 老 幹 部 逐 漸 退出 黨 政 官僚 體 系, 各 級 黨 政 官僚 對 中央 的 忠 誠 也 變 得 更重 要。 (Location 8803)

自 從 二十 一世 紀 前 十年, 中共 就 已 經 逐 漸 放 棄 了 地 區 排序 競 爭 這 個 曾 經 導 致「 中 國 奇 蹟」 的 激 勵 機 制, 而 改 為 對 各 級 領 導 作 一系列 的 評 價, 包括 忠 誠 度, 維 穩, 環 保, 經 濟 發 展 等。 問 題 是 排序 競 爭 機 制 只在 單 一 目 標 下 才有 激 發 動 力 的 優 勢。 當 各 級 地方 黨 政 面 對 多 個 目 標 或 多 重任 務 時, 地 區 排序 競 爭 就不 再 有效。[ (Location 8805)

早在 私 企 剛 獲 得 合法 地位 時, 就 已 開 始 產 生 所 謂 的「 國 進 民 退」( 指 政府 優 惠 國 企, 打 壓 民 企) 現 象。 那 時 這 個 現 象 的 背 後 既有 各 級 政府 和 國 企( 尤其是 國 有 銀 行) 出 於 自身利益 歧 視 私 企 的 一面, 更有 中央 政府 的「 抓 大」 政策, 系 統 性地 在 經 濟 制 高 點 領 域 排 擠 私 企 的 一面。 (Location 8812)

所 謂 抓 大 就是 列 寧 及 鄧 小 平 的「 新 經 濟 政策」 中「 占 領 經 濟 制 高 點」 的 新 表述。 (Location 8814)

2020 年 以 來, 電 子 商 務( 電 商) 領 域 的 私 企 在 中 國 發 展 的 遭遇, 充分 顯 示 了 中共 為 控制 大型 私 企 不惜 傷 害 經 濟 發 展 的 決 心。 (Location 8817)

世界上 剛 出 現 亞 馬 遜、 Google 等 電 商 時, 沒 人 能 預 測 會 產 生 後 來 如此 規 模 的 新 經 濟, 而 這 些 新生 的 電 商 就是 新 經 濟 的 制 高 點。 中共 既不 可能 預 測, 也 沒 有能力 提前 部署 國 企 占 領 這 個 未 來 的 制 高 點。 碰巧 世界上 電 商 剛 產 生 時, 是 中 國 私 企 剛 開 始 有 機 會 發 展 之 時。 當 時 政府 認 為 初 起 的 電 商 屬 於下 游 和服 務 性的 無 足 輕 重的 行 業, 因而 沒 有 顧 慮 私 企 在 這 些 領 域 的 發 展。 阿里巴巴 和 騰 訊 等 私 企[ 68] 乘 機 迅猛 發 展, (Location 8819)

在 中共 統 治 下, 新 興 的 電 商 私 企 懂得 中共 統 治 的 規 則, 服 從 黨 的 領 導, 主 動 為 黨 服 務, 而且 每 間 企 業 都 設 有 黨 組 織。 但 這 仍然 不 夠。 因 為 中共 控制 新 經 濟 制 高 點 的 原 則 需 要的 是 黨 完全 控制 這 些 企 業。 (Location 8825)

為 了 控制 和 削弱 私 企 電 商, 保 證 黨 政 控制 金融 和 信息 方面 的 經 濟 制 高 點, 從 2020 年 起, 網 信 辦、 市 場 監 管 局、 證 監 會 等 監 管 部 門 配合 官 媒 以 運 動 的 方式 全面 推 動 針 對 電 商 私 企 的 整改。[ 69] 2022 年初, 網 信 辦 發 文 稱 2021 年 全 國 受理 網 路 違 法 舉 報 1. 66 億 件。 而 叫 停 螞 蟻 金 服 上市 和 對 剛 在 紐 交 所 上市 的 滴滴 出行 的 嚴 重 處 罰 更 震 驚 了 國 際 金融界。 市 場 監 管 總 局 2021 年 11 月 12 日 報 告, 他 們 幾 乎 將 中 國 所有 大型 平台 私 企 都 立案 調 查, 包括 阿里巴巴、 騰 訊、 美 團、 滴滴、 京 東、 百度、 字 節 跳 動 等。[ (Location 8829)

對 私有 電 商 的 系 統 性 處 罰 和 大 規 模 的 負 面 宣 傳, 全面 動 搖 了 投 資 者 對 中 國 電 商 發 展 前景 的 信心, 導 致 中 國 的 電 商 喪 失 發 展 的 機 會, 在 全球 對 比 中 迅速 跌落。 2017 年 時, 阿里巴巴 和 騰 訊 的 市 值 都 分 別 與 亞 馬 遜 的 市 值 相差 不大, 中 國 電 商 一度 整 體 接近 美 國 的 水 準。 但到 2022 年, 中 國 電 商 的 市 值 遠 遠 落 後 美 國 電 商; 阿里巴巴 和 騰 訊 的 總 市 值 變 成 只有 亞 馬 遜 的 一半, 中 國 所有 電 商 的 總 市 值 變 成 小 於 蘋 果 公司 一家。[ 71] 此後, 中 國 電 商 與 美 國 相 關 大 公司 之 間 不 僅 差距 繼 續 拉 開, 拉 開 的 速度 也在 增加。 (Location 8834)

在 大 規 模 的 國 企 私有化 緩 解了 部分 國 企 的 問 題 之後,「 抓 大」 政策 使得 大型 國 企 的 軟 預 算 約 束 問 題 捲 土 重 來。 這 導 致 2008 年 以 來, 中 國 經 濟 的 槓 桿 率 迅速 而且 持 續 升高, 最近 十年 更不 可抑制 地 走向 惡 化。 2023 年中 國 的 總 債 務 GDP 比例 已 超 過 286%。[ (Location 8844)

債 務 可能 給 金融 穩 定 帶 來 的 危 險 不 僅 與 槓 桿 率 相 關, 還 與 債 務 的 性 質 相 關。 市 場 經 濟 中流 行的 長 期 債 券 可以 支援 較 高的 槓 桿 率。 但 抵押 貸 款 類 型 的 銀 行 貸 款 則 因 抵押 物 價 值 與 經 濟 週 期 同步, 使 這 類 債 務 在 經 濟 下行 時 自 動 放大 槓 桿 率, 觸 發 連 鎖 反 應。 (Location 8846)

中 國 的 制度 為 地方 政府 和 企 業 發 行 債 券 設 置 了 重重 困 難。 同 時 中 國 所有 土地 都是 國 有 資 產。[ 73] 由 於 地方 政府 和 企 業 用 土地 做 抵押 從 國 有 銀 行 獲 得 貸 款 更容易, 中 國 的 大量 債 務 是以 土地 為 抵押 的 銀 行 貸 款。 因此, 房地 產 市 場 泡沫 破 滅 時, 槓 桿 率 會 自 動 成倍 上升。 (Location 8849)

在 中 國 區 管 式 極 權 制 下, 地方 政府 是 絕 大部分 國 有 土地 的 實 際 所有者( 極 少 數 為 中央 政府 直接 控制)。 中 國 絕 大部分 公共 財 政, 包括 基 礎 建 設, 都是 由 地方 政府 負 擔。 自 1998 年 起, 多 數 地方 政府 需要 靠 售 賣 或 租 賃 土地 作 為 地方 財 政 的 重要 部分。 在 排序 競 爭 和解 決 財 政 的 雙 重 壓 力 下, 地方 政府 作 為 壟 斷 的 土地 供 給 者, 推 動 中 國 房地 產 市 場 的 大 發 展 和 地 價 的 瘋 狂 上 漲。[ (Location 8852)

中 國 約 30% GDP 來 自 房地 產 及其 供 應 鏈 的 各 類 活 動。[ 75] 2020 年, 中 國 的 房地 總 市 值 達 到 62. 6 萬 億 美元,[ 76] 超 過 中 國 GDP 四倍 多。 軟 預 算 約 束 使 地方 政府 無 所 顧 忌 地 大 規 模 舉 債。 各地方 政府 以 土地 為 抵押 獲 得的 銀 行 貸 款 近 十年 來 一直 在 全 國 GDP 20% 以上, 全 國 銀 行 總 貸 款 的 40% 至 50% 與 土地 和 房地 產 抵押 相 關。 開 發 商 的 負 債 到 2020 年 接近 GDP 的 84. 6%。[ 77] 2022 年, 房地 產 市 場 的 巨大 泡沫 開 始 顯 現 破 滅 跡 象。 如果 泡沫 破 滅, 房地 產 價 猛跌, 巨 大量 的 土地 抵押 資 產 價 值 崩 潰, 將 導 致 許 多 銀 行 甚至 金融 體 系 資 不 抵 債, 觸 發 金融 危 機 和 財 政 危 機 的 風 險 極 大。 (Location 8855)

內 需 不足。 這 是 極 權 制 對 社 會 的 各 個 方面 控制 的 後 果, 是 所有 極 權 制 經 濟 的 共同 特 點。 在 國 家 控制 大部分 資 源 的 情 況 下, 政府 持 續 把 過 多的 資 源 用 於 投 資 和 維 持 官僚 系 統, 包括 維 穩 和 軍 事, 使得 居民 可支配 總 收入 占 經 濟 的 比重 過 低, 導 致 內 需 嚴 重 不足。 (Location 8862)

在 中 國 變 成 世界第一 出口 大 國 世界 第二 大 經 濟 體 之後, 世界 市 場 對 中 國 產 品 的 需求 不可能 持 續 高速 增加, 內 需 就成 為 保持 中 國 經 濟 增 長 的 必要 條 件。 但 中 國 居民 可支配 收入 占 GDP 的 比例 長 期 低 於 40%, 遠 低 於 世界 多 數 國 家 60% 的 水 準。 (Location 8866)

內 需 不足 給 中 國 經 濟 增 速 帶 來 的 壓 力 在 2008 年 就 已 開 始 顯 現。 但 全球 金融 危 機 掩 蓋 了 這 個 因素, 那 時 中 國 強 大的 財 政 刺激 製 造出 短 暫 的 高速 增 長, 給 人 們 帶 來 幻 覺, 導 致 進 一步 忽略 內 需 不足 問 題。 (Location 8868)

直接 造成 內 需 不足 的 最大 因素 是 中 國 龐 大的 貧 困人 口。 據 時 任 總 理 李 克 強 曾 引用 的 2019 年 抽 樣 調 查, 在 中 國 14 億 人 裡, 9. 64 億 人的 家庭 人均 可支配 月收入 低 於 2, 000 元 人民 幣( 300 美元), 其中 有 5. 47 億 人的 月收入 不到 1, 000 元 人民 幣。[ 78] 如此 龐 大的 貧 困人 口 大多 數 都 屬 於 農 民 戶 口。 (Location 8870)

按照 中 國 的 戶 口 制度, 所有 官方 定 義 為 農 民 的 人群 都 世世代代 固定 在 中 國 社 會 階 層( caste system) 的 底 層。 沒 有 土地 產 權, 他 們 既 沒 有 透 過 自行 處 置 土地 致富 的 途 徑, 也不能 分享 土地 大幅 增值 帶 來 的 收益。 而且, 無 論 從 事 農 業 還 是非 農 業, 遷 移到 城市 工作 的 所 謂 農 民 被 稱 為 農 民工。 他 們 無 權 加入 或使 用 城市居民 的 醫 療 保 險 及其他 社 會 福利, 包括 義 務 教育, 也 無 權 購 買 主要 城市 的 住房; 他 們 的 後 代 仍然是 農 民工。 如果 不解 決 如此 大 規 模 的 極 端 貧 困 的 制度 性 原因, 幾 乎 不可能 有效 增加 中 國 的 國 內 需求。 (Location 8873)

中共 幾 十年 裡 強 制 推行 一胎 化 政策, 最 終 導 致 人口 下降, 並 抑制 中 國 經 濟 增 長。 (Location 8878)

獨 生子 女 政策 之所以 能 產 生 災 難 性的 後 果, 也 源 於 黨 對 每 個 家庭、 對 每 個 人生 活的 全面 控制, 包括 使用 各 種 懲 罰 和 脅 迫 方式 強 制 執 行。 (Location 8879)

中 國 官方 承 認 自 2022 年 起 人口 開 始 下降。[ 79] 人口 學 家 早就 預 測, 到 2025 年, 中 國 老年人 口 占 比 將 超 過 20%, 可 勞 動 人口 會 逐 漸 減 少,[ 80] 這 將 同 時 減 少 經 濟 的 總 需求 和 勞 動 力 供 給。 (Location 8881)

即便 度 過 正在 發 生的 危 機 之後, 人口 下降 決 定了 今 後 幾 十年 裡, 中 國 的 房地 產 市 場 對 經 濟 增 長 的 貢 獻 最 終 也 將 是 微不足道。 (Location 8883)

中 國 有 幾 億 貧 困人 口, 中 國 整 體 的 勞 動 生 產 率 只 達 到 中等 水 準。 在 此情 況 下 經 濟 發 展 受阻 和 人口 老 齡 化 同 時 發 生, 會 嚴 重 影 響 幾 億 貧 困 家庭, 造成 社 會 問 題。 (Location 8884)

第四 個 限制 中 國 經 濟 持 續 增 長 的 是 效率 低下, 包括 制度 對 勞 動 生 產 率 和 技 術 進 步 的 限制。 面 對 勞 動 生 產 率 低下 和 難 以 發 展 的 困境, 中 國 官方 大量 投 資 科 學 技 術, 希望 以 技 術 創 新 來 提高 他 們 所 謂 全 要素 生 產 率( TFP), 以此 保持 經 濟 增 長。 這 與 當 年的 蘇 共 非常 相似。 但是 他 們 把 原本 包括 制度、 管理 和 技 術 進 步 的 全 要素 生 產 力 曲解 成 只有 技 術 進 步。 這 個 曲解 掩 蓋 了 最大 的 問 題, 欺 騙 了 他 們 自己。 (Location 8886)

即便 是 僅 限制 於 集中 討 論「 純 效率」 問 題, 影 響 中 國 經 濟 持 續 發 展 的 最大 問 題 也不 在 於 技 術 的 前沿 領 域, 而在 於 勞 動 生 產 率 普遍 低下。 (Location 8890)

雖 然 中 國 的 人均 GDP 是 美 國 的 大 約 四分之一, 製 造 業 勞 動 生 產 率 卻 只有 美 國 的 大 約 十分之一, 這 使得 中 國 製 造 業 單 位 勞 動 力 成本 比 許 多 發 達 國 家 還 高, 或者 相差 不多。[ 81] 在 這 種 情 況 下, 只有 普遍 提高 勞 動 生 產 率, 降低 單 位 勞 動 力 成本, 才能 保持 經 濟 發 展。 增加 人力 資 本 和 降低 制度 障 礙 帶 來 的 企 業 的 過 高 成本 是 提高 勞 動 生 產 率 的 必要 條 件。 (Location 8891)

極 權 制 阻 礙 基本 技 術 和 技能 的 普及 和 提高, 嚴 重 限制 勞 動 力 普遍 學 習、 模仿 和 追 趕 發 達 國 家 的 能力。 最 突出 的 是 中 國 教育 極 為 低下 的 幾 億 農 村 戶 口 人群。 中 國 的 高中 普及率 是 世界 所有 中等 收入 國 家 裡 最低 的。[ (Location 8894)

企 業 雇 傭 勞 動 力 必 須 支付 的 制度 成本 過 高, 這 個 成本 包括 各 級 政府 以 各 種 方式 強 加 給 企 業 的 稅 費、 極 高的 地 價, 以及 製 造 了 幾 億 農 民工 的 制度。 這 些 次等 公民 在 城市 的 生存, 以及 企 業 雇用 他 們, 都 面 對 這 個 制度 直接 和 間 接 造成 的 巨大 額 外 成本。 (Location 8897)

極 權 制 自 創 建 以 來 的 一百 多年 裡, 沒 有 任何 應 用 於 經 濟 發 展 的 突破性 重大 發 明 創 造。[ 83] 原因 是 歷 史上 所有 突破 性的 重大 發 明 創 造 都是 靠 自由 的 科 學 家、 工程 師、 企 業 家 獨 立 做出 的, 都是 自由 探索 和 市 場 優 勝 劣汰 機 制 聯 合 產 生的 結 果; 既非 計 畫 產 生, 也 無 從 計 劃。 但 極 權 制 下, 資 產、 科研、 高等教育 都是 國 有 制, 重大 決 策 服 從 黨 政 官僚 的 計 畫。 國 有 制 無 法 擺 脫 的 軟 預 算 約 束, 決 定了 在 面 對 不 確 定性 極 高的 突破性 創 新 時, 國 有 機 構 無 法 模仿 市 場 的 淘汰 機 制, 只能 靠 官僚 機 構 的 計 畫 行事。 (Location 8901)

面 對 事先 無 法 規 劃 的 高度 不 確 定的 前沿 領 域, 國 有 制 從 來 無 法 與 市 場 競 爭。 過 去的 蘇 聯 和 今天 的 中 國 在 半 導 體 和 生物 醫 藥 等 最 前沿 領 域 的 持 續 落 後, 是 國 有 制 阻 礙 技 術 創 新的 突出 例子。[ (Location 8907)

為 了 在 半 導 體 和 生物 醫 藥 方面 取得 突破, 中 國 政府 試 圖 模仿 市 場, 成立 了 很多 國 有 風 險 投 資 機 構。 但 這 些 國 有 風 投 內 在的 軟 預 算 約 束 機 制, 使其 無 法 模仿 私 企-市 場 的 優 勝 劣汰 的 機 制。 中 國 晶片 業 的 困境 即 為 一例。 中 國 最近 十 多年 以 舉 國 之 力 攻 晶片 的 過 程 中, 不 僅 難 以 縮 小 實 質 的 差距, 千 億 元 計 的 詐 騙 案 層 出 不 窮。 (Location 8909)

所有 在 中 國 經 濟 上 起了 主要 作用 的 重大 前沿 技 術, 都是 改革 開 放 以 來 從 發 達 國 家 獲 得的。 中 國 最 優 秀 的 科 學 技 術 人 員 絕 大多 數 是在 發 達 國 家 訓 練 的。 所有 中 國 在 科 學 技 術 方面 的 成就, 都是 在 學 習 發 達 國 家 的 成就 的 基 礎 上 產 生的, 許 多 是 與 發 達 國 家 合作 的。 但是 極 權 制 對 國 際 秩序 的 挑 戰 使 中 國 的 國 際 環 境 迅速 惡 化, 使 中 國 從 發 達 國 家 獲 得 科 學 技 術 的 管道 難 以 持 續 甚至 脫 鉤, 最 終 會 導 致 中 國 的 科技 發 展 與 發 達 國 家 的 差距 拉 開, 甚至 會 加速 擴 大。 (Location 8915)

制度 基因 既 包括 從 過 去的 制度 繼 承 來 的, 也 包括 由 外部 移植 來 的 激 勵 相容 的 制度 成分, 還 包括 演 變 的 和 新生 的。 (Location 8919)

以 人均 GDP 與 發 達 國 家 的 差距 度量 的 相 對 發 展 水 準 衡量, 今天 的 中 國 仍然 低 於 1970 年代初 的 蘇 聯 的 經 濟 發 展。 這 使得 中 國 還 有 更 大的 追 趕 空 間, 此外, 中 國 改革 開 放 時 期 比 當 時 的 蘇 聯 有 更 為 有利 的 國 際 環 境, 因此 更容易 追 趕 發 達 國 家。 但 極 權 制 恢 復 對 社 會 日益 增 強 的 控制, 抵消 了 這 些 有利 因素, 終 於 把 中 國 帶 回 過 去 蘇 聯 時 代 的 軌 道。 (Location 8929)

如同 1970 年代 的 蘇 聯, 中 國 的 高速 發 展 階 段 已 經 結 束。 不 僅 經 濟 增 速 持 續 下降, 而且 金融、 財 政 以至 於 社 會、 經 濟 危 機 的 風 險 也 迅速 上升。 (Location 8932)

所有 稱 為 改正、 糾 正、 摘 帽 的 都 表明 中共 堅 持 相 關 運 動 的 合法性 與 合理性, 需要 糾 正 的 錯 誤 是 打 擊 面 過 大。 (Location 8939)

楊 繼 繩,《 中 國 改革 年代 的 政治 鬥 爭》( 香港: 天地 圖 書, 2010), (Location 8940)

Aaron L. Friedberg, Getting China Wrong (Cambridge: Polity Press, 2022). (Location 8957)

J á nos Kornai, The Socialist System (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2). (Location 8964)

Jean- Philippe B é ja (ed.), The Impact of China’ s 1989 Tiananmen Massacre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11). (Location 8983)

文革 剛 結 束, 中共 就 派 代表 團 去 多 個 東 歐 國 家 考察 他 們 的 改革, 並 多次 邀 請 許 多 東 歐 經 濟 學 家 來 華 介 紹 改革 經 驗。 對 中 國 經 濟 改革 影 響 最大 的 東 歐 經 濟 學 家 是 匈牙利 的 科 爾 奈 教授。 (Location 8984)

中共 規 定 私 企 必 須 稱 為 民 企, 而 所 謂 民 企 包括 公有制 的 集 體 企 業。 但 中 國 所 謂 的 集 體 企 業 根本 不是 持 私有 產 權 的 個 人 自 願 聯 合 而 形成 的, 而是 基 層 黨 組 織 控制 的 企 業。 (Location 8992)

Yasheng Huang,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: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8). (Location 8999)

Xu, “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’ 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.” (Location 9001)

英 國 解密 文件 顯 示, 港 英 當 局 1950 年代 曾 試 圖 在 香港 推 動 民主 制度, 但 北京 威 脅 稱 如果 港 英 當 局 在 香港 進 行 選 舉, 中 國 將 用武 力 收回 香港。 港 英 當 局 從 此 被迫 停止 在 香港 推 動 民主 制度 的 計 畫, 只在 最後 十年 才 初步 推 動 了 基 層 選 舉( (Location 9021)

Alexander Gerschenkron,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: A Book of Essays (Cambridge: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62). (Location 9025)

如同 歷 史上 的 鎮 反 和 嚴 打 運 動, 作 為 被打 擊 對 象, 所有 大型 私 企 電 商都 在 同一 時 間 被 懲 處, 儘 管 名 義 上 每 個 具 體 的 案子 都有 不同 的 懲 罰 理由。 (Location 9039)

名 為 集 體 所有 的 農 用 土地 只有 在用 於 農 業 時, 所 謂 的 集 體 才 擁 有 耕作 方面 的 使用 和 處 置 權。 一旦 這 些 土地 轉 為 非 農 用, 產 權 則 轉 歸 國 有。 (Location 9045)

Natalie Hel and Scott Rozelle, Invisible China: How the Urban- Rural Divide Threatens China’ s Rise (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021). (Location 9061)

J á nos Kornai, Dynamism, Rivalry, and the Surplus Economy (Oxford: University Press), 2013. (Location 9063)

# 第十四 章 結 論

在 過 去的 六十 或 八十年 裡, 每 個 國 家 的 卓越 公民 都 對 極 權 主 義 的 崛起 感到 震 驚。 他 們 想 維 護 自由 和 西方 文明, 並 組 織 一 場 意 識 形 態 和 政治 運 動 來 阻止 通向 奴役 之路 的 發 展。 但 所有 這 些 努力 都 完全 失 敗 了。 ─ ─ 米 塞 斯, 1946[ (Location 9072)

之所以 強 調 極 權 主 義 而 不 單 純 是 共 產 主 義, 是 為 了 區 別 實 際 存在 的 暴力 極 權 主 義 與 不可 實 施 的 共 產 主 義 烏 托 邦 意 識 形 態, 更 清楚 地 揭示 強 制 共 產 主 義 的 實 質。 (Location 9078)

透 徹 認 識 極 權 制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機 制 是 應 對 極 權 主 義 挑 戰 的 必要 條 件, 但 長 期以 來 學 術 界 和 政策 界 都 對 此 關 注 得 非常 不 夠; 在 本 來 就很 少的 研究 文 獻 裡, 多 數 研究 也 局限 於 哲 學、 歷 史 紀 錄 和 局部 的 機 制, 非常 欠缺 對 極 權 制 的 基本 機 制 完整 而 深入 的 研究。 (Location 9084)

在 人 們 對 極 權 主 義 制度 尚 沒 有 充分 認 識 的 情 況 下, 蘇 聯 東 歐 極 權 制 體 系在 二十 世 紀 80 年代 末 崩 潰。 由 於 缺乏 對 極 權 制 的 理解, 人 們 普遍 誤 解 為 中共 不是 極 權 主 義 黨, 故而 誤 認 為 極 權 主 義 從 此 將 一去 不 復 返。 這 種 誤 解 導 致 人 們 對 極 權 主 義 的 關 注 和 理解 進 一步 喪 失 興 趣。 (Location 9087)

正 因 為 人 們 不再 或 未能 區 分 極 權 制 與 威 權 制 之 間 的 差 別, 才 會 錯 誤 地 認 為 極 權 主 義 只是 個 特 別 負 面的 標 籤。 因此, 中共 的 制度 被 普遍 當 作威 權 制, 混同 於 臺 灣、 韓 國 在 1988 年的 制度。 學 術 界、 媒 體 和 政策 界 一度 普遍 認 為 中共 的 改革 與 臺 灣、 韓 國 經 歷 過 的 歷 史 進 程 相似。 (Location 9089)

自 產 生 極 權 主 義 制度 的 一 個 多 世 紀 以 來, 從 來 沒 有 過 極 權 制 能 直接 過 渡 到 民主 憲 政 的 先例。 (Location 9095)

制度 是由 構 成 社 會 的 個 人和 群 體 透 過 他 們 大量 自 發 的 交互 行 為 而 產 生 和 演 變 而 來。 此外, 制度 具有 結 構 性, 其中 某些 組 成 部分 扮演 著 基 礎 性 角色。 (Location 9104)

當 制度 以 施行 暴力 為 基 礎 時, 每 個 人的 自 發 運 動 原理 會 因 暴政 而 被迫 改 變, 我 稱 此 為「 暴政 激 勵 相容 條 件」。 違 反 暴政 激 勵 相容 條 件 的 過 度 殘 暴 會 自我 破 壞 制度 的 穩 定, 會 自我 葬送。 專 制 制度 的 長 久 統 治 要求 統 治 者 滿 足 暴政 激 勵 相容 條 件, 其中 包括 控制 輿 論、 洗 腦, 以及 構 建 支持 暴政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社 會 規 範。 (Location 9115)

在任 何 制度 中, 每 個 人都 遵循 自己的 運 動 原理。 這 些 原理 受到 所 處 制度、 歷 史上 的 制度, 以及 歷 史上 形成 的 社 會 規 範( 包括 文化 和 信仰) 的 約 束 和 影 響。 (Location 9119)

海 耶 克 描述, 人的 理性 是非 常 有限 的。 為 了 減 輕 信息 收集 和 理性 推理 所 帶 來 沉重 的 負 擔, 大部分 人的 多 數 社 會 行 為 基 於 服 從 長 期 演 變 形成 的 且 與 他 們 激 勵 相容 的 規 則, 而 不完全 依 賴 於 理性 推理。 因此, 他 稱 人 是「 服 從 規 則 的 動 物」。[ (Location 9123)

現 實 中, 契 約 往往 不可能 按照 完全 理性 的 方式 設 計, 因而 總 是 不完 備( incomplete) 的。 而且, 設 計 契 約 時, 人 們 有意 利用 必 須 遵守 的 社 會 規 則 或 社 會 規 範 作 為 契 約 條 文。[ (Location 9127)

由 於 依 賴 完全 理性 推理 的 方法 執 法 在 現 實 中 遇到 無 法 解 決 的 困 難, 法庭 執 行 契 約 往往 以 遵守 社 會 常 規 為 基 礎。[ (Location 9129)

沒 有 制度 基因 的 演 變 作 為 基 礎, 或 無 法 誘 發 制度 基因 突 變 為 基 礎 的 改革 或 革命, 都 無 法 建立 革命 或 改革 所 期待 的 制度 變 革。 (Location 9134)

我 們 是 充 滿 仇恨 和 迷信 的 種 族, 一切 都 來 自 於 那 個 被 稱 為 古 拉 格 的 地方 和 那 場 恐怖 的 戰 爭, 還 有 集 體 化、 沒 收 剝 奪……。 ─ ─ 阿 列 克 謝 耶 維 奇, (Location 9140)

中 國 人也 是 蘇 維 埃 人。 中 國 的 蘇 維 埃 人 是在 與 蘇 聯 同 樣 的 馬 克 思 列 寧 主 義 實 驗 室 裡 造出 來 的。 (Location 9143)

在 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和 制度( 包括 系 統 性 煽 動 和 恐怖 威 脅) 有效 統 治 時, 極 權 制 的 動 員 能力 極 為 強 大。 (Location 9150)

如同 建立 巨大 的 中央 控制 的 龐 氏 局, 每 階 段 都是 一 個 龐 氏 局, 為 足 夠 大的 人群 提供 超 強 力 的 激 勵。 這 種 模式 依 賴 人 們 的 短期 行 為 來 維 持 和 操作, 使得 下 個 龐 氏 局 仍然 能 建立 和 運 作。 (Location 9154)

與 僅 依靠 金 錢 利 誘 的 龐 氏 騙 局 不同 的 是, 極 權 制 的 龐 氏 局 除了 提拔 獎 勵 外, 還 靠 煽 動 和 暴力 來 強 化 短期 激 勵 的 機 制。 在 刺激 群 體 的 非 理性 行 為 方面, 煽 動 和 暴力 往往 超越 金 錢 和 物 質 的 力量。 (Location 9155)

極 權 主 義 意 識 形 態 和 極 權 制 的 本 質 決 定 對 內 對 外 無 止境 的 權 力 擴 張 是 其 基本性 質, 並 且 這 種 擴 張 通常 伴 隨 極 端 的 殘 暴。 (Location 9157)

在 國 際 關 係 問 題 上, 將 新 興 的 極 權 制 大 國 與 其他 制度 下 的 新 興 大 國 相 提 並 論, 並 以此 為 基 礎 討 論 避免 所 謂 的 修 昔 底 德 陷阱( Thucydides Trap)[ 7] 問 題, 不 僅 誤 解了 極 權 制 的 性 質, 而且 嚴 重 誤 導 了 應 對 極 權 制 挑 戰 的 政策 制定。 (Location 9158)

極 權 制 的 退化 或 崩 潰 是 建立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前提, 但不 是 保障。 (Location 9164)

在 極 權 制 中, 經 濟 是 政治 權 力 的 工具, 政治 權 力 決 定 資 源 的 配置, 經 濟 活 動 又 反 過 來 深刻 影 響 政治 權 力 的 運 作。 (Location 9167)

費 正 清 在 學 術 界 和 美 國 的 政策 界 有 深 遠 影 響 的 早期 工作, 例如《 美 國 與 中 國》(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), 對 中共 極 權 主 義 的 實 質 缺少 基本 認 識。 費 正 清 在 將 中共 1940 年代 提出 的「 新 民主 主 義」( New Democracy) 誤 讀 為 真 實 民主 主 義 宣 導 的 同 時, 把 國 民 黨 批判 為 法西斯 極 權 主 義 黨。 (Location 9185)

麥 克 法 夸 爾( Roderick MacFarquhar, Mao’ s Last Revolution, co- authored with Schoenhals)、 魏 昂 德( Andrew Walder, China under Mao) 和 馮 客( Frank Dikotter, The Cultural Revolution) (Location 9190)

諾 頓( Barry Naughton) 的《 中 國 經 濟》( The Chinese economy, 2018)、 謝 淑 麗( Susan L. Shirk) 的《 中 國 經 濟 改革 的 政治 邏 輯》(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, 1993)、 裴 敏 欣 的《 中 國 被困 的 轉 型》( China’ s Trapped Transition, 2006) (Location 9198)

黃 亞 生的《 東 方 的 興 衰》(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, 2023) (Location 9201)

文革 後, 曾 經 靠 蘇 共 及 共 產 國 際 的 培 養 以及 毛 澤 東 的 提拔 和 重用 的 鄧 小 平, 在 挽救 中共 極 權 制 方面 做出 極 大 貢 獻。 他在 提出 四 項 基本 原 則 後, 啟 動 了 自 稱「 列 寧 主 義 新 經 濟 政策」 的 改革 開 放, 試 圖 以 經 濟 發 展 挽救 極 權 制, 同 時 毫不留情 地 壓 制 任何 威 脅 極 權 統 治 的 因素。 (Location 9218)

中 國 帝制 的 制度 基因( 包括 反叛 秘密 組 織 的 制度 基因) 與 憲 政 所需 的 制度 基因 直接 衝 突, 但 與 建立 極 權 制 所需 的 制度 基因 極 為 相似( (Location 9237)

習 近 平 既是 中 國 極 權 制 的 制度 基因 的 產 物, 也是 其 代表。 他以 犧 牲 經 濟 為 代 價 果 斷 清除 或 壓 制 一切 威 脅 極 權 統 治 的 內 外 因素( (Location 9254)

獨 裁 與 民主 之 經 濟 起源》(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, 2006) (Location 9261)

自由 的 窄 廊》( The Narrow Corridor, 2020) (Location 9264)

而《 國 家 為 什 麼 會 失 敗》( Why Nations Fail, 2012) (Location 9265)

米 塞 斯 的《 社 會 主 義》( Socialism, 1988) (Location 9269)

通往 奴役 之路》( The Road to Serfdom, 2007) (Location 9269)

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, 1973) (Location 9272)

共 產 極 權 主 義 運 動 是 個 世俗 宗教 的 暴力 運 動。 馬 克 思 在 這 個 運 動 中 起 的 最大 作用 在 於 其 救世主 義 的( messianic) 世界 末日 預 言( apocalyptic prophecy), 在 於 絕 對 平等 的 新世界 的 誘 惑、 階 級 鬥 爭 的 煽 動, 以及 設 計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的 暴力 奪 權 和 暴力 統 治。 (Location 9285)

私有 產 權 和 經 濟 發 展 能成 為 孕育 和 推 動 憲 政 民主 的 力量 需要 滿 足 多 個 基本 條 件。 關 鍵 是, 私有 產 權 的 所有者 必 須 普遍 具有 自 覺 的 意 識, 認 為 產 權 是 自己的 權 利; 而且 有意 願 有能力 去 保 護 自己的 產 權。 (Location 9313)

產 權 所有者 必 須 至少 在 社 區 和 基 層, 或者 商 會 及 行 會, 擁 有 政治 決 策 權。 政治 決 策 權 指的 是 超越 私人 產 權 的 集 體 事 務 決 策 權。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演 變 是 自下而上 的, 產 權 所有者 必 須 至少 能在 社 區 範 圍 普遍 擁 有 集 體 決 策 權, 才可 能 形成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, 使他 們 能在 憲 法 保障 的 結 社 權 範 圍 內 聯 合 社 區 形成 更大 範 圍 的 集 體 決 策, 從 而 保 護 他 們 的 權 利。 (Location 9318)

臺 灣 在 民主、 自由 和 人均 GDP( 按照 購 買 力) 的 世界 排名 均 名列 亞 洲 之冠, 超 過 日本,[ 17] 在 晶片 等 領 域 更 成 為 世界 領 先 的 佼 佼 者。 (Location 9326)

不 分辨 所有制 的 實 際 機 制, 不看 經 濟 發 展 中 個 人的 權 利, 不 分辨 經 濟 如何 發 展, 就 籠 統 斷 言 經 濟 發 展 會 導 致 民主 憲 政, 會 產 生 嚴 重的 誤 導。 (Location 9334)

結 束 臺 灣 的 威 權 制, 建立 憲 政和 民主 制度, 是 個 漫 長 且 充 滿 不 確 定 性的 多 階 段 的 過 程。 其 過 程 的 每一 大步 都不 是 政治 強 人主 動 策 劃 的, 而是 在 強 大 社 會 壓 力 下, 政治 強 人 或 順 應 潮流、 或 被迫, 逐步 而 為 的 結 果。 (Location 9338)

蔣 在 1980 年代 中期 之前 曾 經 多次 鎮 壓 要求 民主 自治 的 和平 運 動。 他是 在 生命 晚期 才 發 生 變 化。 1980 年代 後 期 起, 尤其是 1990 年代 後, 國 民 黨 領 袖 面 對 強 大的 社 會 壓 力 時 選 擇 順 應 潮流。 在此 過 程 中, 他 們 努力 克服 國 民 黨 維 護 威 權 制 的 保守派 的 巨大 阻力, 因此 成 為 值得 尊重 的 政治 領 袖。 (Location 9340)

臺 灣 民主 憲 政 轉 型 中 起作用 最大 的 人群( 例如 民 進 黨 的 骨 幹 分子), 大多 是 臺 灣 本地人, 多 不是 深受 儒 學 影 響 的。 以 國 民 黨 主席 李 登 輝 為 例, 他 早期 接受 的 是 全 盤 的 日本 教育, 之後 成 為 虔 誠 的 基督徒。 (Location 9356)

中 華 帝制 的 土地 皇 權 制 在 臺 灣 並 不 深入。 臺 灣 人 普遍 認 為 臺 灣 的 土地 是他 們 自己的、 是 臺 灣 人的, 而 不 屬 於 皇 權。 清朝 在 臺 建立 的 統 治, 無 論 在 正式 帝制 制度 還 是 意 識 形 態 方面, 都 相 當 初 級。 (Location 9364)

大 正 時 期, 受 當 時 歐 洲 民主 運 動 的 影 響, 日本 的 社 會 精英 在 日本 本土 和 殖民地 同 時 推 動 民主 憲 政, 使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 在 臺 灣 得到 初步 發 展 的 機 會。 (Location 9371)

作 為 大 正 民主 政策 的 一部分, 自 1919 年 起, 日本 在 臺 實 施 所 謂 的「 內 地 延 長 主 義」, 目 標 是在 臺 灣 建立「 與 日本 完全 相同 的 地方 行政、 法律、 學 制 等 制度」。 (Location 9376)

儘 管 禁止 民 眾 組 黨, 選 舉 只限 於 地方 基 層, 幾 十年 相 對 穩 定的 有限 基 層 選 舉 使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制度 基因 在 臺 灣 得到 緩 慢 發 展。 同 時, 二二 八 事件 激化 了 國 民 黨 作 為 外 來 統 治 者 與 臺 灣 本地 人之 間 的 矛盾。 這 促使 臺 灣 當 地 人 要求 自治 的 意 識 進 一步 上升, 成 為 臺 灣 民主 憲 政 制度 基因 的 一部分。 (Location 9390)

為 了 消除 可能 滋生 共 產 黨 的 社 會 根基, 國 民 政府 於 1950 年代初 開 始 在 臺 灣 普遍 開 展 土改, 使得 臺 灣 農 民 普遍 擁 有 自己的 土地 產 權, 私 企 也 得到 大 發 展。 (Location 9393)

為 了 經 濟 發 展, 國 民 黨 鼓 勵 私 企 發 展。 1953 年, 銀 行( 以 國 有 制 為 主) 發 放 的 貸 款 中 四分之三 以上 都 給 了 國 企, 私 企 得到 的 不到 四分之一。 隨 著 私 企 的 穩 步 發 展, 1979 年 銀 行 貸 款 發 放 給 私 企 的 比例 上升 到 77%。[ 24] 在 臺 灣 宣布 解除 黨 禁 報 禁 前夕 的 1986 年, 國 企 產 出 占 臺 灣 GDP 的 比例 降到 僅 17%。[ (Location 9397)

私有 產 權 的 普遍存在 和 相 對 安全, 決 定了 民 眾 普遍 有 保 護 自身利益 的 動 力 和 能力, 而且 是 獨 立 的 社 團、 政 黨、 媒 體 發 展 的 經 濟 基 礎。 (Location 9402)

儘 管 國 民 黨 盡 力 維 持 威 權 統 治, 但它 畢 竟 不是 極 權 主 義 黨, 不能 公然 全面 反 對 民主 憲 政 的 基本 原 則, 不能 從 基 礎 上 破 壞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, 也不能 清除 黨 內 支持 民主 憲 政 的 力量。 因此, 對 民 間 要求 結 社 和 出版 言 論 自由 的 鎮 壓 不 僅 未能 平息 這 些 呼 聲, 反而 激 發 民 間 要求 恢 復 選 舉 和 解除 黨 禁、 報 禁 的 更 強 呼 聲, 並 促 進 了 反 對 黨 的 形成。 (Location 9406)

1984 年, 臺 灣 特工 在 美 刺 殺 蔣 經 國 傳 記 的 作者。 美 國 因此 對 國 民 黨 施加 極 大 壓 力, 因而 削弱 了 國 民 黨 內 強 硬 保守派 的 力量, 並 迫使 時 任 臺 灣 特工 負 責 人的 蔣 孝 武( 蔣 經 國 之子) 離 開 臺 灣, 從 此 遠 離 政治。 這 直接 削弱 了 蔣 經 國 死後 蔣 家 影 響 臺 灣 政治 的 力量, 使 李 登 輝 更容易 順 應 民意 而 抗拒 國 民 黨 內 的 保守 力量。 (Location 9412)

在 韓 國 社 會 要求 民主 的 內 部 壓 力 和 來 自 美 國 的 外部 壓 力 下, 1987 年 6 月底 韓 國 總 統 候 選 人 盧 泰 愚 宣布「 民主化 宣言」, 許 諾 結 束 軍 政 權, 保 證 言 論 自由, 並 按照 憲 政 原 則 修 憲。 面 對 相似 的 國 內 壓 力 和 外 來 壓 力, 蔣 在 韓 國 總 統 盧 泰 愚 發 布 民主 宣言 後 兩 周, 宣布 在 臺 灣 解除《 戒 嚴 令》, 解除 黨 禁 報 禁。 (Location 9415)

1980 年 以 來, 在 社 會 上 要求 民主 憲 政 的 壓 力 下, 作 為 威 權 統 治 者, 蔣 一方面 維 持 威 權 的 壓 制 手段, 一方面 及 時 採 取 順 應 民意 逐 漸 放 鬆 的 政策。 他 於 1984 年初 提名 李 登 輝 為 副 總 統, 於 1987 年 順 從 大 勢, 解除 黨 禁、 報 禁。 這 些 努力 幫 助 臺 灣 基本上 避免 出 現 類 似 韓 國 光州 事件 的 大 規 模 流血 衝 突, 相 對 平 穩 地 從 威 權 制 朝 憲 政 過 渡。 (Location 9420)

1990 年 3 月, 在 國 民 大 會 即 將 選 舉 總 統 的 前夕, 臺 北的 大 學 生 發 動「 野 百合 運 動」, 提出 四大 訴 求: 解散 1947 年 在 中 國 大 陸 選 舉 產 生的 國 大; 召 開 國 是 會 議; 廢 除《 動 員 戡 亂 時 期 臨 時 條 款》, 重建 憲 法 秩序; 要求 政府 提出 民主 改革 時 間 表。 數 千人 在 廣 場 靜 坐 示威 施 壓, 民 進 黨 動 員 萬 人 支持。 (Location 9425)

在 國 大 選 舉 李 登 輝 為 中 華 民 國 第八 屆 總 統 後, 李 把 激烈 的 學 生 運 動 和 社 會 運 動 對 政府 的 挑 戰 變 成了 推 動 民主 改革 的 動 力。 他 順 應 民意, 在 兩 年 內 實 現 了 當 初 他 對 抗 議 學 生的 四大 訴 求 的 許 諾。 (Location 9430)

威 權 制 的 執 政 黨 是 不可能 自我 放 棄 權 力 的, 因此 不 會 自 動 放 棄 一 黨 執 政 的 優 勢, 把 威 權 制 改 變 為 多 黨 競 爭、 權 力 制衡 的 憲 政。 如果 沒 有 巨 大的 社 會 壓 力, 憑 李 登 輝 的 一己 之 力, 絕 無 可能 對 抗 國 民 黨 內 部 的 保守 力量。 (Location 9435)

地方 選 舉 產 生的 國 民 黨 籍 地方 官 員, 其 基本 利益 往往 與 很多 大 陸 來 的 國 民 黨 權 貴 不同。 他 們 更 傾 向 於 支持 擴 大 選 舉 範 圍 和 規 模, 支持 憲 政 改革。 這 導 致 國 民 黨 內 產 生 分化。 李 登 輝 利用 國 民 黨 內 的 分化, 推 動 國 民 黨 改革, 使 地方 選 舉 產 生的 國 民 黨 官 員 更有 權 力, 從 而 進 一步 加 劇 了 國 民 黨 內 的 分化。 (Location 9439)

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逐步 成熟, 保障 了 臺 灣 的 自由、 穩 定 和 經 濟 持 續 增 長, 使 臺 灣 從 威 權 制 結 束 時 期 的 中等 收入 經 濟 體 變 成 世界上 名列 14 的 最 發 達 經 濟 體 之一。 按 購 買 力 計 算 的 人均 GDP, 臺 灣 超 過 澳洲、 加拿大、 英 國 及 歐 盟 所有 國 家, 是 中 國 的 三倍 多。[ (Location 9444)

雖 然 國 民 黨 的 實 權 集中 在 繼 承 中 華 帝制 制度 基因 的 保守 力量 手 裡, 但 國 民 黨 信奉 的 三 民主 義 至少 名 義 上 把 施行 憲 政 當 作 最 終 目 標, 至少 文字上《 中 華 民 國 憲 法》 是 按照 憲 政 原理 設 計 的 憲 法。 這 些 決 定了 國 民 黨 內 的 保守 力量 從 來 也不能 徹 底 消 滅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, 使得 國 民 黨 所有 違 反 憲 政 的 政策 和 拖延 實 施 憲 法 的 做法 都 需要 以《 戒 嚴 法》 之 類 的 藉口 來 辯 護 和 延 遲 執 行。 同 時, 國 民 黨 內 從 來 都存 在 信奉 民主 憲 政 的 微弱 力量。 (Location 9452)

在 實 現 憲 政 前 的 幾 十年, 臺 灣 就 已 透 過 民主 憲 政 的 啟 蒙 和 實 踐 有了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。 其中 特 別 重要的 是 個 人 自由 和 個 人 權 利 的 意 識,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意 識, 以及 具 體 的 公民 社 會 操作 的 實 踐。 (Location 9459)

對 於 中 國 而言, 極 權 制 的 退化 或 崩 潰 是 民主 憲 政 制度 基因 獲 得 發 展 及 社 會 上 能 產 生 民主 憲 政 社 會 壓 力 的 必要 條 件。 (Location 9462)

二十 世 紀 80 年代 以 來, 蘇 歐 集 團 內 的 部 分社 會 精英 及 領 導 階 層 形 成了 放 棄 極 權 控制[ 30] 的 社 會 共 識。 這 既 與 蘇 歐 社 會 上 的 民 眾 長 期 廣 泛 對 極 權 統 治 的 抗 爭, 以及 與 人 們 對 人性 的 醒悟 有 關, 也 與 經 濟 情 況 的 持 續 惡 化 有 關。 (Location 9474)

軟 預 算 約 束 嚴 重 扭曲 了 國 企 的 激 勵 機 制, 使 國 企 重 投 資 而 不重 效率。 低效率 的 國 企 透 過 高 築 債 台 不 斷 擴 張 而 取得 規 模 優 勢, 以此 彌 補 其 創 新 方 面的 劣 勢。 這 使得 整 個 經 濟 體 系 持 續 效率 低下, 經 營 虧 損, 經 濟 停 滯。 (Location 9487)

安 德 羅 波 夫( Yuri Andropov) 在 1982 年 從 KGB 首 腦 升至 蘇 聯 領 導 人 後 曾 公 開 說, 蘇 聯 安全 最大 威 脅 來 自 蘇 聯 的 貧 困 和 由 貧 困 造成 的 暴 動 或 罷 工, 而 不是 帝 國 主 義 和 持 不同 政 見 者。[ (Location 9496)

戈 氏 更 關 心 的 是 政治 民主化。 在 經 濟 改革 方面, 因 為 沒 能 解 決 黨 政 官僚 以及 全民 的 激 勵 機 制 問 題, 故 未能 取得 任何 實 質 進 展。 (Location 9512)

單 純 的 經 濟 改革 失 敗 或 經 濟 停 滯 並 不 足以 驅 使 共 產 黨 社 會 精英 形成 放 棄 極 權 制 的 共 識。 在 極 權 制 中, 一切 利益 的 分配 都 靠 政治 權 力。 共 產 黨 領 導 階 層 作 為 極 權 制 的 統 治 者, 是 掌握 政 權 的 最大 既得利益 集 團。 如果 沒 有其 他 因素, 經 濟 停 滯 時 不惜 代 價 維 護 權 力 是 統 治 者 的 理性 選 擇。 (Location 9539)

蘇 共 以及 波 蘭、 捷克 斯洛伐克、 匈牙利 等 國 共 產 黨 上 層 在 經 濟 尚未 崩 潰 時 就 已 經 存在 放 鬆 極 權 控制 的 傾 向。 各 國 從 其 歷 史 繼 承 而 來 的 與 人道 主 義 相 關 的 制度 基因 至 關 重要。 同 時, 由 於 蘇 歐 共 產 集 團 統 治 的 地 區 在 歷 史上 是 長 期 相互 影 響 的。 其中 一 兩 國 對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衝 擊, 往往 會 在 其 地 區 造成 連 鎖 反 應。 (Location 9545)

在 爭 取 人 權、 自由、 民主 方面, 有些 國 家 在 歷 史上 走得 更早 更 遠。 而 這 些 國 家 都 早就 存在 某些 民主 憲 政 的 制度 基因, 例如 波 蘭、 捷克 和 波 羅 的 海 國 家。 這 些 國 家 不 僅 率先 摒 棄 共 產 極 權 制, 之後 也 相 對 更 順 利 地 建立 了 憲 政 民主 制度, 經 濟 上 變 成了 發 達 國 家。 而在 那些 歷 史上 高度 專 制 的 國 家, 在 極 權 制 解 體 後 儘 管 建立 了 形式上 選 舉 的 制度, 但 往往 產 生的 是以 民主 為 名 的 威 權 制。 (Location 9550)

懾 於 天主教 在 波 蘭 的 強 大 影 響, 自 從 建立 極 權 制 以 來, 波 共 一直 沒 有 接管 或 鎮 壓 教 會, 使得 波 蘭 成 為 所有 共 產 極 權 制 國 家 裡 唯一 允 許 獨 立 存在 於 共 產 黨 統 治 的 教 會 的 國 家。 (Location 9568)

保 羅 二世 與 其他 教皇 的 不同, 他 直接 挑 戰 極 權 統 治 的 理念 和 勇 氣 離 不 開 形成 他 理念 的 環 境, 離 不 開 波 蘭 的 制度 基因, 離 不 開 他 接受 波 蘭 社 會 業 已 存在 的 追求 人 權、 憲 政和 抵制 極 權 統 治 的 社 會 共 識。 (Location 9586)

1983 年 保 羅 二世 再次 訪 問 波 蘭, 堅 持 面 見 被 監 禁 的 華 勒 沙。 他 公 開 鼓 勵 人 們 為 人 權 所做 的 鬥 爭, 並 指出 軍 事 戒 嚴 必 須 結 束。 教皇 所 到之 處, 人 們 群情 激昂。 人民 普遍 公 開 表 達 對 共 產 黨 的 質 疑。 迫 於 社 會 壓 力, 在 教皇 離 開 波 蘭 一 個 月後, 軍 事 管制 結 束。[ 50] 團 結 工 會 的 建立 和 迫使 波 共 結 束 軍 事 管制 是 全世界 共 產 集 團 首次 迫 於 民 間 壓 力 以 和平 方式 讓 步 而解 決 衝 突 的 事件。 (Location 9601)

自 從 1956 年 波 茲 南 大 罷 工 起, 波 蘭 民 眾 每次 對 共 產 極 權 的 衝 擊 都在 蘇 歐 集 團 內 引 發 多米 諾 骨牌 效 應。 (Location 9606)

史 達 林 在 1945 年的 雅 爾 達 會 議 向 羅 斯 福 和 邱 吉 爾 許 諾, 允 許 中 東 歐 人民 透 過 投票 來 自我 決 定 蘇 聯 紅 軍 占 領 區 的 統 治 制度。 為 了 保 證 在 蘇 占 區 各 國 能 獲 得 統 治 權 力, 蘇 共 扶持 的 各 國 共 產 黨 依靠 暴力、 脅 迫 和 操 縱 投票 或 全民 公 投, 在 多 數 蘇 戰 區 國 家 獲 得了 多 數 選 票。[ 51] 然而, 捷克 斯洛伐克 卻 是 例外, 共 產 黨 得不到 足 夠 席位 控制 政府。 因而 他 們 只好 於 1948 年 發 動 政 變, 才 得以 建立 共 產 極 權 政 權。[ (Location 9612)

意 識 到 捷 共 的 改革 對 整 個 蘇 歐 集 團 的 威 脅, 勃 列 日 涅 夫 領 導 的 共 產 集 團 軍 事 聯 盟 ─ ─ 華 約 組 織 出兵 鎮 壓 了 布拉格 之 春。 然而「 帶 有人性 面孔 的 社 會 主 義」 所 代表 的 精神 不 僅 沒 能被 軍 事 鎮 壓 消 滅, 反而 在 蘇 歐 共 產 集 團 國 家 廣 泛 傳 播, 包括 在 蘇 東 歐 共 產 黨 的 領 導 人中。 (Location 9626)

馬 克 思 主 義 ─ ─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 意 識 形 態 ─ ─ 斷 言, 人 類 社 會 只有 階 級, 沒 有 脫 離 階 級 的 人性; 階 級 社 會 裡, 只有 統 治 階 級 對 被 統 治 階 級 的 專 政; 社 會 主 義 必 須 是 無 產 階 級 專 政。 這 個 理 論 在 煽 動 革命 和 暴力 方面 卓有成效( 見 本 書 第六、 八、 十、 十一 章)。 靠著 其 意 識 形 態, 共 產 黨 人 消 滅 了 人性 和 人道 主 義, 才 使得 列 寧 能在 沙俄 遺 留 的 制度 基因 的 基 礎 上 創 建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9628)

共 產 黨 陣 營 內 反思 人性 的 潮流 始 於 蘇 共 去 史 達 林 化。 赫 魯 雪 夫 在 蘇 共 二十 大的 秘密 報 告 開 啟 了 這 個 進 程。 出 於 大多 數 蘇 共 領 導 階 層 和 黨 員 的 自身利益, 赫 氏 試 圖 減 少 史 達 林 時 期 在 共 產 陣 營 內 形成 的 恐 懼。[ (Location 9634)

在 革命 時 期, 共 產 黨 靠 煽 動 階 級 仇恨 來 激 發 群 眾 鬥 志 並 推 動 革命。 然而, 建立 極 權 制 後, 煽 動 階 級 意 識 則 給 共 產 黨 的 統 治 製 造 不 穩 定 因素( (Location 9641)

從 根本上 反 人性 的 極 權 主 義 在 任何 社 會 都 會 與 原本 存在 的 人性 衝 突。 去 史 達 林 化 和 布拉格 之 春 提出 帶 有人性 面孔 的 社 會 主 義, 都是 共 產 極 權 制 下人 們 朝 返回 人性 邁 出 的 最初 一步。 (Location 9646)

戈 氏 雖 然 真心 相信 社 會 主 義-共 產 主 義, 並 致力 於 維 護 蘇 聯, 但他 認 為 社 會 主 義 必 須 有人性, 認 為 共 產 陣 營 的 困境 是 缺少 人性 帶 來 的, 而且 相信 蘇 共 的 統 治 無 需 使用 暴力。 戈 巴 契 夫 這 類 的 認 識 從 根本上 與 共 產 極 權 主 義 的 基本 意 識 形 態 相悖, 從 實 際 上 則 動 搖 了 蘇 歐 共 產 集 團 的 極 權 統 治。 (Location 9652)

社 會 主 義 民主 早在 1936 年 就被 收入 史 達 林 憲 法, 是 典型的 反 民主 宣 傳 術 語。 但 戈 氏 的 社 會 主 義 民主 卻 是 認 真地 在 鬆 動 極 權 控制, 是 去 史 達 林 化 的 延 續。 (Location 9658)

一些 知 識 分子 有意 借助 所 謂 青年 馬 克 思 的 文 獻( 即 馬 克 思 尚未 接 觸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之前, 作 為 非 馬 克 思 主 義 者 的 年 輕 人 寫 作 的 哲 學 文章), 作 為 宣 揚 人 性的 理 論 基 礎。 自 從 1960 年代, 蘇 共知 識 分子 從 西方 引 進 這 些 文 獻, 試 圖 從 中 尋 找 有人性 的 社 會 主 義 民主 的 道路。 (Location 9665)

為 了 在意 識 形 態 上 支持 這 個 朝 人道 社 會 主 義, 民主 社 會 主 義 方向 的 改革, 戈 氏 要求 政治局 成 員 和 蘇 共 領 導 閱 讀 討 論 人性 及 人道 主 義 的 青年 馬 克 思 文 獻。[ 59] 他 認 為, 改革 或者 社 會 主 義 經 濟 現 代 化 必 須 依 賴 社 會 主 義 民主。 否 則, 人民 會 感到 被 異 化, 會 像 奴 隸 一 樣 偷 懶。[ (Location 9671)

各 共和 國 選 舉 產 生的 議 會 主席 又 同 時 是 該 國 共 產 黨 的 第一 書 記。 戈 氏 試 圖 藉此 制度 改革 把 蘇 共 書 記 處 與 議 會 形成 聯 盟, 以此 對 抗 蘇 聯 傳 統 下 中央 各部 形成 的 官僚 體 系。[ 63] 在 推 動 此 項 改革 時, 戈 氏 要求 黨 員 憑 良心 投票 和 表 達 意 見, 許 諾 蘇 共 不 會 使用 黨 紀 懲 罰 黨 員 在 投票 中 做出 的 選 擇,[ 64] 這 無 異 於 放 棄 列 寧 主 義 黨 的 基本 原 則。 (Location 9681)

1988 年, 在 波 蘭 兩 次 大 規 模 罷 工潮 後, 波 共 於 1989 年初 被迫 同意 與 團 結 工 會 談 判。 結 果是 承 認 團 結 工 會 的 合法 地位 並 同意 儘 快 舉 行 全 國 議 會 大 選。 團 結 工 會 在 6 月 4 日( 北京 天安 門 屠 殺 民主 示威 學 生的 當 天) 的 全 國 大 選 中 獲 勝, 取代 波 共 組 織 內 閣。 團 結 工 會 領 袖 華 勒 沙 於 1990 年 當 選 波 蘭 總 統。 (Location 9696)

極 權 制 始 於 暴力, 終 於 停止 暴力。 終 止 對 不同 政 見 的 暴力 鎮 壓 是 終 止 極 權 統 治 的 必要 條 件。 (Location 9713)

極 權 統 治 者 為 保住 權 力, 通常 不 會 在 動 搖 其 統 治 的 問 題 上 遵守 諾 言 而 不使 用 暴力。 但 戈 氏 和 蘇 共 領 導 階 層 遵守 了 剛 上台 時 對 其他 共 產 集 團 國 家 做出 的 尊重 各 國 主 權 的 諾 言, 在 共 產 集 團 生存 面 對 嚴 重 挑 戰 時 沒 有 使用 暴力。 這 離 不 開 社 會 力量 對 比 以及 社 會 共 識 的 變 化, 包括 部分 共 產 黨 上 層 的 社 會 共 識 發 生的 變 化。 (Location 9714)

中共 與 蘇 歐 共 產 黨 在 堅 持 極 權 制 方 面的 差 別 早在 史 達 林 去世 後 就 已 經 顯 現。 赫 魯 雪 夫 代表 蘇 共 做 秘密 報 告 之後 不久, 中共 就 以多 種 形式 公 開 反 對 蘇 共 的 去 史 達 林 化; 鄧 在其中 起了 關 鍵 作用, 得到 毛 的 高度 讚 賞。[ 73] 為 防止 在 中 國 出 現 類 似 波 匈 事件 的 反共 風 潮, 毛 很快 發 動 了 全面 整 肅 知 識 分子 的 反 右 運 動, 鄧 則 是 其 具 體 領 導 者、 執 行者。[ (Location 9726)

1991 年 8 月, 蘇 共 也 決 定 結 束 共 產 黨 一 黨 統 治。 得知 消息 後, 鄧 立即 召集 不久前 從 莫斯科 返回 的 江 澤 民、 軍 方 首 腦 楊 尚 昆 和 總 理 李 鵬 等 領 導 人 開 會, 強 調 無 論 蘇 聯 發 生 什 麼, 都 必 須 堅 持 中共 的 領 導, 絕 不受 外界 影 響。[ 76] 鄧 從 戰 略上 作出 的 判 斷 為, 蘇 共 垮台 是由 於 蘇 聯 經 濟 改革 失 敗 所 造成 的。 在此 緊 急 關 頭, 他 於 數 月後 南巡, 全力 推 動 經 濟 改革, 以 保住 中共 的 權 力。 (Location 9740)

自 2023 年 起, 中 國 面 臨 日 益加 劇 的 金融 財 政 危 機 風 險。 與 蘇 歐 共 產 黨 國 家 在 1980 年代 經 濟 停 滯 時 期 的 狀 態 相似, 中共 束手 無 策。 (Location 9746)

1980 年代 蘇 歐 的 改革 不是 單 純 的 經 濟 改革, 而是 在 經 濟 面 臨 嚴 峻 挑 戰 的 情 況 下 試 圖 全面 改革 極 權 制, 使之 成 為 民主 社 會 主 義( 或者是 帶 有人性 面孔 的 社 會 主 義)。 社 會 主 義 所有制 的 經 濟 無 法 改革, 民主 社 會 主 義 的 烏 托 邦 無 法 實 現。 但 蘇 歐 共 產 黨 真切 希望 自己 帶 有人性 面孔, 他 們 透 過 各方面 放 鬆 極 權 主 義 控制, 朝 民主化 推 動, 因此 從 基本上 動 搖 了 極 權 統 治。 (Location 9749)

在 極 權 統 治 者 要 拼死 保 衛 政 權 時, 他 們 不 會 因 經 濟 瀕 臨 崩 潰 而 放 鬆 極 權 控制。 (Location 9755)

擔 心 私 企 的 發 展 會 成 為 和平 演 變 或 顏 色 革命 的 基 礎, 會 動 搖 共 產 黨 的 權 力, 中共 始 終 嚴 格 保持 對 私 企 的 極 權 主 義 控制。 當 私 企 發 展到 令 中共 擔 心 的 程度 時, 對 私 企 的 打 壓 也就 變 本 加 厲。 最 終 使得 中 國 經 濟 陷入 停 滯, 甚至 面 臨 嚴 重的 金融 危 機 或 經 濟 危 機 的 風 險( (Location 9763)

前 蘇 聯 的 多 數 國 家 缺少 建立 民主 憲 政 制度 的 制度 基因: 沒 有 普遍 的 私有制, 缺乏 以 私有制 為 基 礎 的 公民 社 會, 也 缺乏 以 民 間 組 織 為 基 礎 的 自下而上 演 變 而 來 的 社 會 結 構。 因此, 這 些 國 家 缺少 普遍 由 公民 組 成 的 社 會 基 礎, 沒 有 制衡 權 力 的 社 會 基 礎。 (Location 9769)

人 類 系 統 性地 認 識 人 權 和 人性 始 於 啟 蒙 運 動, 而 這 些 社 會 共 識 是 近 現 代 民主 憲 政 的 意 識 形 態 基 礎。 一 個 社 會 是否 接受 過 啟 蒙 運 動 的 影 響, 會 極 大地 影 響 當 地 的 社 會 共 識 及 制度 基因。 (Location 9778)

中 國 並 不曾 經 歷 過 以 人性、 理性、 民 主和 科 學 為 內 涵 的 啟 蒙 運 動。 中共 控制 整 個 社 會 後, 更 透 過 多次 運 動( 鎮 反、 反 右、 文革) 製 造 恐 懼, 清除 中 國 人 本 來 就很 薄弱 的 啟 蒙 意 識。 (Location 9783)

遵循 馬 列 主 義 理 論, 階 級 論 已不 再 適 用 於 無 階 級 的 社 會 主 義 社 會, 這 使得 所有 馬 列 主 義 反 對 人 性的 理 論 不再 適 用。 此 時 原 本社 會 上 是否 存在 關 於人 性 及 人 權 認 知 的 制度 基因, 變 得 十分重要。 (Location 9789)

在 蘇 歐 集 團 國 家 的 社 會 中原 本 存在 的 普遍 對 人性 和 人 權 的 認 知, 使得 蘇 歐 共 產 黨 在 史 達 林 去世 後 推 動 去 史 達 林 化成 為 可能。 這 種 認 知不 僅 在 波 蘭 和 匈牙利 觸 發 了 革命, 還 促使 了 1960 年代 和 1980 年代 提倡 帶 有人性 面孔 的 社 會 主 義 和 民主 社 會 主 義 的 運 動。 (Location 9793)

在 沒 有 經 歷 過 啟 蒙 運 動 的 中 國, 人 們 關 於人 性的 觀 念 多 是 非常 樸 素 或 原始 性 質 的, 或是 孔孟之道 所 承 載 的, 其中 缺少 人 權 的 理念。 (Location 9809)

毛 之後, 人性 才 剛 開 始 復 甦, 鄧 就 果 斷 堅 決 地 阻止 中共 內 部 去毛 化 的 努力, 發 布 堅 持 毛 澤 東 思想 的 四 項 基本 原 則, 並 於 1989 年 並 親 自 鎮 壓 要求 民主 的 和平 示威 民 眾。 此後 三十 多年 裡, 中共 持 續 監 禁 和 打 壓 任何 要求 尊重 人 權 和政 治 自由 的 人士。 同 時, 透 過 多 種 方式 歪曲 人性 和 人 權 的 內 涵, 並 對 民主 制度 及 蘇 歐 的 制度 轉 型 發 動 全面 的 信息 戰。 這 種 策略 促使 中 國 社 會 普遍 物 質 主 義 盛行, 加深 了 人 們 對 人 權 和 人性 的 冷漠 甚至 誤 解。 (Location 9815)

當 社 會 成 員 只 關 心 物 質 時, 社 會 制度 反而 更 難 以 朝 民主 憲 政 演 變, 從 而 阻 礙 經 濟 進 一步 發 展。 即使 在 經 濟 出 現 嚴 重 問 題 時, 社 會 制度 仍然 難 以 轉 變。 (Location 9819)

中共 黨 內 存在 所 謂 的「 太子 黨」( 高 級 幹 部 子弟 組 成 的 勢 高 權 重的 非正式 幫 派)[ 85] 與「 團 派」( 共 青 團 出身 的 建制 權 力 幫 派) 之分。 而 蘇 歐 共 產 黨 的 繼 承 人 制度 完全 是 建制 化 的, 從 共 青 團 到 共 產 黨, 沒 有所 謂 太子 黨 的 現 象。 繼 史 達 林 後, 蘇 共 歷 屆 領 導 人 都是 共 青 團 背景。 (Location 9822)

中共 內 的 所 謂 團 派 是 從 蘇 共 移植 來 的 制度。 作 為 蘇 共-共 產 國 際 的 分支, 中共 從 初建 就 設 立 了 共 青 團( 最早 稱 為 中 國 少年 共 產 黨) 制度。 鄧 小 平、 胡 耀 邦 都有 共 青 團 的 背景。 (Location 9828)

設 立 接班人 制度 的 目的 是 防止 將 來 在 中 國 出 現 去 史 達 林 化( 去毛 化)。 中共 的 這 種 制度 安 排在 相 當 程度 上 繼 承 了 中 華 帝制 與 中 國 秘密 社 會 裡 有 關 權 力 繼 承 的 相 關 傳 統, 因而 立即 在 中共 高 級 幹 部 及其 子女 中 獲 得 響 應。 培 養 接班人 制度 對 文革 的 發 動 起了 重要 作用, 而 文革 又 成 為 產 生 太子 黨 的 催化 劑。 (Location 9831)

蘇 軍 在 蘇 共 的 最高 層 從 來 沒 有影 響 重大 決 策 的 能力。 蘇 共 高度 依 賴 秘密 警察, 即 KGB, 這 個 制度 安排 使得 戈 氏 能 抗拒 軍 方 多次 對 內 對 外 使用 武力 的 壓 力。 但 中共中央 軍 委 主席, 即 掌握 軍 隊 權 力 的 位置, 自 毛 澤 東 以 來, 就在 中共 權 力 結 構 中 占 據 決 定性 的 重要 地位。 這 一 位置 不 僅 是 中共 建立 政 權 的 基 礎( 見 本 書 第十、 十一 章), 也是 保障 中共 極 權 制 的 基本 制度 安排 之一。 (Location 9839)

1989 年 夏, 作 為 中共中央 總 書 記 的 趙 紫 陽 在 北京 學 生在 天安 門 示威 期 間 與 戈 氏 會 面。 他 表示, 中 國 人 非常 關 注 蘇 聯 進 行的 民主 改革,[ 87] 還 說 共 產 黨 必 須 在 一 黨 制 下 給 人民 大 眾 民主 權 利; 如果 做不到, 多 黨 制 問 題 將 是 無 法 逃避 的。[ 88] 但是, 鄧 靠 軍 委 主席 的 地位 和 自己 在 中共 軍 內 早就 建立 的 權 力 基 礎, 在 面 對 挑 戰 極 權 統 治 的 和平 示威 時, 親 自 調 動 幾 十 萬 軍 隊 進 行 鎮 壓, 使得 趙 提到 的 政治改革 希望 淪 為 泡影。 三十 多年 後, 習 近 平 上任 後 的 第一步 就 是以 反 腐 運 動 為 名 掌 控 軍 權, 並 隨 後 依 賴 軍 權 的 力量 把 極 權 統 治 已 經 鬆 動 的 中 國 再次 拉回 到 極 權 制。 (Location 9842)

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基本 制度 無 法 改革, 因此 經 濟 改革 註 定 失 敗, 經 濟 一定 會 停 滯 不前。 認 識 到 這 個 制度 不可 改革 是 蘇 歐 放 棄 共 產 極 權 制 的 基本 動 力 之一。 進 入 2020 年代 後, 經 歷 過 相 對 成功 改革 的 中 國, 在 經 濟 上 正 走上 類 似 蘇 聯 1970 年代 末 的 道路。 (Location 9849)

中 國 在 人性-人 權 方面 社 會 的 認 知 的 弱 點, 以及 軍 人 干 政和 太子 黨 方面 的 制度 特 點, 都 使 中共 和 平放 棄 極 權 制 難 度 加大。 (Location 9853)

極 權 制 的 崩 潰 是 從 極 權 制 轉 軌 到 其他 制度 的 先 決 條 件。 但 極 權 制 崩 潰 後 是否 能 轉 型 到 民主 憲 政, 取 決 於 社 會 上 是否 存在 必 須 的 制度 基因: 包括 普遍存在 的 私有 產 權、 發 達 的 公民 社 會, 及 關 於人 權-產 權、 法治、 憲 政 的 社 會 共 識 等。 (Location 9854)

社 會 科 學 自身 與 自己的 研究 對 象之 間 沒 有 清楚 的 界限。 人 們 自古 都 利用 對 社 會 的 認 識 去 影 響 社 會 本身。 (Location 9864)

人 為 的 行 動 大多 是 應 對 當 務 之 急, 而且 誘 發 制度 基因 突 變 的 後 果 受 大量 隨 機 因素 的 影 響, 使得 誘 發 制度 基因 突 變 的 人 往往 並 不知道, 甚至 不 關 心 其 行 為 導 致 的 長 遠 後 果。 (Location 9865)

Ludwig von Mises, “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Hayek’ s Plan,” Libertarian Papers, Vol. 1, No. 2( 2009). (Location 9886)

Friedrich Hayek, Law, Legislation and Liberty, Volume 1: Rules and Order (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1973), (Location 9889)

Svetlana Alexievich, Secondhand Time: The Last of the Soviets (New York: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, 2017). (Location 9895)

Douglass North, Institutions,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0). (Location 9897)

Kenneth Pomeranz, The Great Divergence: China, Europe,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00)。 (Location 9899)

Victoria Tin- bor Hui,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(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10); Dingxin Zhao, The Confucian- Legalist State: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(London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5). (Location 9901)

Daron Acemoglu & James Robinson,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9); Why Nations Fail; The Narrow Corridor (London, Penguin Books, 2019). (Location 9906)

Friedrich and Brzezinski,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. (Location 9908)

Murray Rubinstein, Taiwan: A New History (Expanded Edition)(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7), (Location 9924)

Andreas Fulda,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Mainland China, Taiwan and Hong Kong: Sharp Power and its Discontents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19), (Location 9926)

林 美 娜,《 憤 怒 的 野 百合: 三 一 六 中 正堂 學 生 靜 坐 紀 實》( 臺 北: 前 衛, 1990), (Location 9931)

科 爾 奈,《 短缺 經 濟 學》( 北京: 經 濟 科 學 出版社, 1980)。 (Location 9941)

Kornai, The Socialist System. (Location 9942)

麥 德 維 傑 夫,《 蘇 聯 的 最後 一年》( 北京: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版社, 2017), (Location 9943)

Alexander Yakovlev, “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Perestroika,” in Abel Aganbergyan, Perestroika (New York: Charles Scribner’ s Sons, 1989). (Location 9945)

John L ö wenhardt, James R. Ozinga, Erik van Ree,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Politburo (New York: St. Martin’ s Press, 1992), (Location 9946)

Vladislav Zubok, Collapse: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(London: Yale University Press, 2021). (Location 9953)

Wiiliam Taubman, Gorbachev: His Life and Times (London: Simon & Schusters, 2017), (Location 9955)

蘇 聯 各 共和 國 的 獨 立 運 動, 尤其是 俄 羅 斯 烏 克 蘭 和 波 羅 的 海 等 國 的 分裂 運 動, 是 蘇 聯 解 體 的 主要原因 之一。 民族 問 題 是 蘇 聯 從 沙俄 帝 國 繼 承 來 的。 早期 蘇 聯 靠 用 階 級 鬥 爭 解 釋 民族 問 題 的 意 識 形 態 和 宣 傳 來 淡化 民族 問 題。 同 時 使 用武 裝 力量 和 KGB 壓 制。 (Location 9956)

雅 科 夫 列 夫,《 一杯 苦酒: 俄 羅 斯 的 布 林 什 維 主 義 和 改革 運 動》( 北京: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版社, 1999), (Location 9963)

Jacek J ę druch, Constitutions, Elections, and Legislatures of Poland, 1493- 1977: A Guide to Their History (New York: EJJ Books, 1998). (Location 9965)

Norman Davies, God’ s Playground: The Origins to 1795 (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2005). (Location 9966)

Stan Persky, At the Lenin Shipyard: Poland and the Rise of the Solidarity Trade Union (Vancouver, New Star Books, 1981). (Location 9968)

Grzegorz Ekiert and Jan Kubik, Rebellious Civil Society: Popular Protest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Poland, 1989- 1993 (Ann Arbor: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, 2001). (Location 9969)

S. M. Plokhy, Yalta: The Price of Peace (New York, Viking, 2010); Dieter Nohlen and Philip St ö ver, Elections in Europe: A Data Handbook (Baden- Baden, Germany: Nomos, 2010). (Location 9973)

Kieran Williams, The Prague Spring and Its Aftermath Czechoslovak Politics, 1968- 1970 (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7), (Location 9977)

Polly Jones (ed.), The Dilemmas of De- Stalinization: Negotiating Cultur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Khrushchev Era (London,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6). (Location 9980)

Ren é e de Nevers, Comrades No More: The Seeds of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(Cambridge: MIT Press, 2003), (Location 9996)

Taubman, Gorbachev, Chapter 13; Gorbachev, Memoirs, Chapters 31- 33. (Location 10000)

Erza Vogel,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(Cambridge,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11), (Location 10003)

Svetlana Savranskaya, Masterpieces of History: The Peaceful End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, 1989 (New York: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, 2010), (Location 10014)

Mikhail Gorbachev, Memoirs (New York: Doubleday), (Location 10033)